Please wait a minute...

当期目录

    2001年 第22卷 第1期    刊出日期:2001-03-25
    特稿
    中国天然气资源及前景分析——兼论“西气东输”的储量保证
    戴金星, 夏新宇, 卫延召
    2001, 22(1):  1-8.  doi:10.11743/ogg20010101
    摘要 ( 726 )   PDF (8425KB) ( 431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截止1999年底,中国(未统计台湾省,下同)共发现以烃类气为主的天然气田171个,探明地质储量20635×10m3,可采储量13049×108m3,剩余可采储量为10213×108m3.从191年至今的4个五年计划中,由于勘探和研究力度加大,指导勘探的天然气成因理论从"一元论"(油型气成气理论)走向"二元论"(油型气成气论加煤成气成气论),探明天然气储量连续翻番.中国共发现探明地质储量大于100×108m3的大中型气田47个,总储量为15171×108m3,占全国天然气总储量的74%;储量大于500×108m3的6个大气田中,前4个气田均是煤成气田,煤成大、中型气田的储量对全国天然气储量举足轻重.最新评价表明中国常规天然气的资源量为50.6×1012m3,可采资源量可达13.3×1012m3.1999年底中国天然气可采储量探明率仅9.8%,如果达到加拿大的探明程度,则探明率可达41.9%,探明可采储量可达5.5×1012m3.预计中国2005年和2015年可以年产天然气500×108m3和1000×108m3.罗马尼亚、意大利、墨西哥和德国在达到年产120×108m3左右时储采比为14~27,至今已稳产30年甚至更长;而目前塔里木盆地剩余可采储量为3397×108m3,按年产120×108m3计算,储采比为2,完全可以启动"西气东输"工程,塔里木盆地天然气有动态稳产30年的储量保证.

    前沿探索
    任丘大油田形成与变换带演化
    王定一, 梁苏娟
    2001, 22(1):  9-12.  doi:10.11743/ogg20010102
    摘要 ( 817 )   PDF (3832KB) ( 778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任丘古潜山油田是中国乃至世界上高产大油田之一.古潜山圈闭南北长30km,东西宽7km,面积183km2,其储层为下古生界和中上元古界碳酸盐岩,烃源岩为沙河街组二、三段泥质岩,盖层为沙河街组一段和东营组泥岩和膏盐层.主力油藏主要分布在潜山北部中元古界碳酸盐岩中,其形成是沙河街组四段至孔店组沉积期NWW向同口变换带与NNE向任丘凸起共同作用的结果.沙河街组二、三段沉积时期,变换带向北移至莫1-莫2井一带,任丘凸起沉入水下变为潜山,在其东、西两侧分别形成了属于坝县凹陷的陵城洼槽和属于饶阳凹陷的任西洼槽,为任丘油田形成丰富的油源和混合型原油准备了条件.沙河街组一段—东营组沉积时期,变换带向北移至高家堡一带,两个凹陷演化进入衰退期,形成了覆盖该地区的泥岩盖层.东营期末—晚第三纪,烃源岩成熟形成古潜山圈闭大油田.

    塔里木盆地石炭系烃源岩热模拟实验研究——Ⅱ.生物标志化合物的组成和演化
    段毅, 周世新
    2001, 22(1):  13-16.  doi:10.11743/ogg20010103
    摘要 ( 740 )   PDF (3959KB) ( 695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塔里木盆地群井巴楚组(C1b)的泥岩和灰岩中,生物标志化合物可分为两大类:(1)正构烷烃和类异戊二烯烷烃类;(2)三环和五环萜类.不同的模拟温度点具有不同的生物标志化合物组合,与以往的其他模拟实验结果类似.生物标志化合物的不同组合除源于生油岩中生物标志化合物不同外,还取决于无机元素的催化作用.不同的生油岩中,生物标志化合物先质存在差异,并且在不同的热演化阶段,释放出不同强度的生物标志化合物.因此,可以根据生物标志化合物的组成特征进行油源对比.塔里木盆地石炭系生油岩生成的原油,其三环萜烷C21/C23比值一般大于1,明显区别于寒武-奥陶系生油岩生成的原油(C21/C23<1),由此判断曲1井原油可能来自石炭系泥岩生油岩.

    油气空间
    沉积盆地超压形成机制述评
    王连进, 叶加仁
    2001, 22(1):  17-20.  doi:10.11743/ogg20010104
    摘要 ( 791 )   PDF (4406KB) ( 1000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超压形成机制可以归纳为三大类:(1)岩石压力的增加;(2)孔隙流体或岩石骨架体积的变化;(3)流体流动及烃类上浮.低渗透性的沉积物在快速沉降过程中,上覆岩层产生的不均衡压实可产生相当大的超压,这是沉积盆地形成高压的主要机制.构造活动的地区,水平应力变化可以快速产生并迅速释放大量的超压.除非有非常理想的封闭性,否则由水热膨胀和粘土脱水引起的流体体积增加不足以形成超压.烃类生成和裂解成气具有形成超压的潜能,但压力需要较长时间才能得以聚集,所以,这一机理也值得怀疑.

    塔里木盆地大气田形成的地质条件
    康玉柱
    2001, 22(1):  21-25.  doi:10.11743/ogg20010105
    摘要 ( 740 )   PDF (5563KB) ( 836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塔里木盆地具有形成大气田的地质条件:(1)多时代、多类型盆地叠加;(2)具多时代气源岩,气资源十分丰富;(3)多个大型古隆起、断裂、区域不整合为气运移聚集提供了良好场所;(4)有多时代、多类型的储盖组合;(5)既有油型气又有煤型气,以凝析气居多;(6)气藏(田)以构造和地层不整合类型为主.天然气主要分布在克拉通隆起,断裂带以及前陆盆地断褶带内.

    苏北盆地盐城凹陷深盆气藏
    钱基, 金之钧, 张金川, 姜振学
    2001, 22(1):  26-29.  doi:10.11743/ogg20010106
    摘要 ( 825 )   PDF (3586KB) ( 1109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盐城凹陷是苏北-南黄海盆地中的一个陆上断陷.在地质历史时期,该断陷持续沉降,构造发育稳定,为深盆气藏形成提供了必要条件;凹陷内的阜宁组、泰州组等烃源岩具有良好的生烃能力,使得深盆气成藏的气源充足;泰州组二段砂岩储层为孔隙度小、渗透率低的致密储层,为深盆气藏的形成奠定了必要的基础.盐城凹陷天然气藏具有气水倒置趋势、低异常压力与静水柱压力交替出现、含气井段长且产气量低的特征.深盆气藏中的天然气以甲烷为主,气源主要来自腐殖型有机质的热裂解,深大断裂形成了该凹陷深盆气成藏的主要通道.经多条件叠合法分析,盐城凹陷深盆气藏发育的最有利区是南洋次凹及新洋次凹的南部.

    黄骅盆地孔西潜山前第三系基底内幕构造解释
    漆家福, 杨池银, 张俊, 王子煜, 李建英
    2001, 22(1):  30-32,37.  doi:10.11743/ogg20010107
    摘要 ( 784 )   PDF (4538KB) ( 747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位于黄骅盆地南部的孔西潜山的前第三系内幕构造十分复杂.通过理论模型分析以及对孔西潜山的地震剖面和探井资料的综合分析后认为,孔西潜山的主体部分是由3~4条向东倾斜的铲式或坡坪式逆冲断层组成的"薄皮"叠瓦扇构造;卷入变形的地层主要是奥陶系、石炭二叠系;逆冲断层在寒武系或更深的地层中收敛合并成为局部的拆离逆冲断层.但是,沿着构造带走向逆冲构造样式有明显变化,孔西潜山南部表现为逆冲三角构造带.从卷入逆冲构造的地层的地质时代推测,逆冲构造主要是在早中三叠世盆地发育之后、侏罗白垩纪盆地形成之前形成的,并在早中侏罗世盆地发育过程中又有进一步活动.局部由于受到中、新生代时期的伸展构造和走滑构造的叠加,构造样式变得更加复杂.

    辽河滩海地区的生排烃数值模拟
    温珍河
    2001, 22(1):  33-37.  doi:10.11743/ogg20010108
    摘要 ( 724 )   PDF (5340KB) ( 631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辽河滩海地区西起葫芦岛,东至鲅鱼圈连线以北,沙河街组三段和一段分别为该区的主力烃源岩和储层.根据本区的地质、地球物理及地球化学资料,参考邻区的部分参数及专家意见,进行的生、排烃模拟结果表明,模拟区内主力生烃层为沙河街组三段,次为沙河街组一二段,平面上以盖州滩洼陷、海南洼陷和清水洼陷为主要生烃中心,以海南次洼和锦州9-3南次洼为次要生烃中心.模拟区的东部凹陷生油兼生气,西部凹陷以生油为主,东营组时期进入生烃高峰.排烃高峰期始于东营组一二期.一直持续至今,排油中心与生烃中心吻合,但排气强度略有区别,东部凹陷的排气强度高于西部凹陷.

    塔里木盆地煤系烃源岩生排烃模拟实验
    王东良, 刘宝泉, 国建英, 郭树之
    2001, 22(1):  38-41.  doi:10.11743/ogg20010109
    摘要 ( 752 )   PDF (3561KB) ( 560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采自塔东北地区英吉苏凹陷华英参1井和维马1井的煤系生油岩模拟实验结果表明:煤在Ro为0.65%之后,液态烃产率急剧增加,1.5%之后,迅速降低,其生油高峰约在Ro为1.0%时,每吨有机碳的最大产烃量约为150kg;碳质泥岩与煤岩具有一定的相似性,但液态烃产率受有机显微组分的影响;灰色泥岩的生排油率很低,以生成天然气为主,当Ro接近2.5%时,产烃量接近200kg.根据煤系烃源岩生排烃模拟实验结果,可以建立演化阶段划分标准,另外,煤岩中显微组分的生烃能力还须进一步研究.

    地应力剖面在储层开发中的应用——以川西XL气田沙溪庙组储层为例
    余琪祥, 吴爱军, 李善良, 毕兰英
    2001, 22(1):  42-47.  doi:10.11743/ogg20010110
    摘要 ( 735 )   PDF (5799KB) ( 1090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地应力剖面的研制为测井资料开辟了新的应用领域.通过对川西XL气田4口井的地应力剖面分析,川西XL气田沙溪庙组储层岩石力学参数、三向主应力、水平应力场方向、工程常用压力及出砂指数有如下特征:孔隙、裂缝的发育程度能够对储层的力学性质产生影响;三向主应力一般满足关系式:σHVh,裂隙发育的层位水平主应力、破裂压力较围岩低,坍塌压力较围岩高;水平主应力方向与川西区域构造水平主应力方向基本一致,但个别层位主应力方向发生了较大变化;出砂指数值较高,基本不存在出砂现象.

    断裂导水对哈南油田注采的影响及开发对策
    岳乐平, 张莉, 杨亚娟, 苗坤, 宋社民, 张满库
    2001, 22(1):  48-51,56.  doi:10.11743/ogg20010111
    摘要 ( 823 )   PDF (5294KB) ( 879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通过哈南油田岩芯裂缝古地磁定向,确定了裂缝发育方向.鉴定了121块微裂缝薄片,分析了微裂缝与大裂缝关系.作了一个井组的示踪剂实验,检测裂缝与断层导水形式.在此基础上,分析了前人的地震、钻井断层解释,以及动态资料,认为哈南油田阿尔善油藏断裂系统是NE向断层(包括裂缝)与NW向裂缝组成的一组共轭断裂系统.发现断裂系统导水严重,断裂发育区水进速度约为0~100m/d.断层面导水、断层对接导水致使注采层系混乱,形成上层注下层采或下层注上层采的非同层注采局面.同时部分油井憋压过高,部分油井暴性水淹.针对油田断裂系统特征,提出了应对措施:导水断层附近注水井井距加大;在断层面充水情况下,断层附近注水井适当减少注入量或采用脉冲式注水;针对层系之间串水现象,调整开发层系.

    断陷盆地砂砾岩体的发育特征——以沾化凹陷埕南断裂带下第三系沙三段为例
    武恒志
    2001, 22(1):  52-56.  doi:10.11743/ogg20010112
    摘要 ( 771 )   PDF (5031KB) ( 750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沾化凹陷埕南断裂带沙三段中可识别出7个向上变浅的沉积旋回.这些沉积旋回是古水深和湖平面相对升降变化的沉积记录.在分别假定构造持续匀速沉降和气候保持温暖潮湿条件下,从沙三段沉积时的水位相对升降变化四级周期曲线可分解出构造沉降和气候变迁所引起的水位升降变化分量.其中,构造沉降分量远远大于因气候变迁引起的沉降分量.由此不难看出:(1)若断裂活动的旋回周期与气候变化周期同步,则两者对砂砾岩体的发育都有影响,为双重驱动,但断裂活动的贡献更大;(2)若两者不同步,砂砾岩体的形成主要受断裂活动的控制.

    大庆油田剩余油的影响因素及分布
    魏纪德, 杜庆龙, 林春明, 张同意
    2001, 22(1):  57-59.  doi:10.11743/ogg20010113
    摘要 ( 1209 )   PDF (3576KB) ( 987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大庆油田现已进入高含水开发阶段,寻找和开发剩余油非常重要.大庆油田个密集井网区的实验结果表明,沉积微相是影响剩余油平面分布的主要因素,大型河道砂中的剩余油主要分布于砂体物性变差的部位,分流河道及水下分流河道砂中的剩余油主要存在于薄砂层或孤立的小透镜体中;沉积韵律层渗透性的差异控制剩余油的纵向分布,厚油层顶部是剩余油富集的有利区段.另外,开发因素对剩余油的分布亦有一定的影响.不同成因的砂体中,剩余油分布不同.分流河道砂体、分流间砂体及水下分流砂体因非均质性严重,故易形成剩余油.

    库车坳陷吐格尔明下侏罗统阿合组
    陈子炓, 寿建峰, 张惠良, 沈安江, 斯春松, 王少依, 皮学军, 蔡振忠, 徐峰
    2001, 22(1):  60-63.  doi:10.11743/ogg20010114
    摘要 ( 900 )   PDF (3844KB) ( 742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吐格尔明下侏罗统阿合组为典型的辫状三角洲沉积,可分成三角洲平原和三角洲前缘亚相,沉积微相主要有辫状河道、水下分流河道、心滩和河口坝,沉积方式主要为侧积、填积、垂积和前积.储层层间非均质性受控于沉积微相,不同沉积微相砂体具有明显不同的孔渗值.三角洲平原亚相的辫状河道砂体物性最好,水下分流河道砂体、心滩砂体次之,三角洲前缘亚相的河口坝砂体最差.储层层内非均质性与沉积方式密切相关,侧积和填积而成的辫状河道砂体和水下分流河道砂体,,其渗透率成正韵律分布,最高渗透率段在底部,但辫状河道砂体渗透率最高值明显大于水下分流河道砂体;由垂积而成的心滩砂体,其渗透率在纵向上形成无规则的分布;由前积而成的河口坝砂体,其渗透率成反韵律分布,最高渗透率段在顶部.

    大民屯凹陷高蜡油的形成条件
    黄海平, 李虹, 马刊创, 何会强
    2001, 22(1):  64-67,71.  doi:10.11743/ogg20010115
    摘要 ( 761 )   PDF (5343KB) ( 697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大民屯凹陷位于渤海湾盆地东北角,北部第三系沙河街组3段中下部及前第三系潜山赋存大量的高蜡原油,中部为混合油分布区,南部为正常油.沙河街组3,段均为优质烃源岩,有机碳含量平均达2.16%,丰富的有机质为高蜡油的形成提供了雄厚的物质基础.除高等植物外,低等水生生物也是高蜡油的重要先体物质,多种先体物质并存,使得原油含蜡量骤增.大民屯凹陷沙河街组的二苯并噻吩与菲的比值都在1.0以下,表明该凹陷的沙河街组整体上形成于淡水弱氧化环境;北部长期处于低演化阶段,而中、南部演化程度相对较高.这种弱氧化、低成熟的环境是高蜡油得以保存的关键.大民屯凹陷高蜡油中,锥满烷系列含量丰富,说明微生物作用对高蜡油形成有一定贡献.

    鄂尔多斯盆地中部石炭-二叠系两类三角洲沉积机理探讨
    何义中, 陈洪德, 张锦泉
    2001, 22(1):  68-71.  doi:10.11743/ogg20010116
    摘要 ( 769 )   PDF (4290KB) ( 1087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鄂尔多斯盆地中部石炭二叠系发育曲流河浅水海相三角洲和网状河浅水湖泊三角洲两种类型的三角洲.这两类三角洲与经典的三角洲模式不同的是,三角洲前缘水下分流河道砂体和三角洲平原分流河道砂体分别构成了曲流河浅水海相三角洲和网状河浅水湖泊三角洲的骨架砂体,而不是传统认为的三角洲前缘河口砂坝.控制石炭二叠系两类三角洲发育的主要是河流类型、地形坡度、水体深浅、不同水体密度差及河流沉积作用和湖泊的分散作用等.曲流河浅水海相三角洲主要发育于曲流河水系,沉积物较细,地形坡度平缓,喷流机制为似等密度流,水体密度较大,以河流、波浪和潮汐作用为主;网状河浅水湖泊三角洲主要发育于网状河水系,沉积物较粗,地形坡度较小,喷流机制属高密度流,水体密度较小,湖泊分散作用较强,沉积作用相对较弱.根据两类三角洲的特征分别建立了它们的沉积模式,并指出曲流河浅水海相三角洲前缘水下分流河道砂体及网状河浅水湖泊三角洲的平原相带呈透镜状或带状分布的分流河道砂体是有利的勘探方向和目标.

    千米桥潜山构造凝析气藏的初步分析
    姜平
    2001, 22(1):  72-74.  doi:10.11743/ogg20010117
    摘要 ( 678 )   PDF (3030KB) ( 885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千米桥潜山构造位于黄骅坳陷北大港构造带,千米桥潜山构造是在中生代的褶皱-逆冲作用的基础上经历伸展正断作用后形成的.该油气藏为凝析油气藏,油源主要来自板桥凹陷沙河街组三段烃源岩.油气藏含蜡量高,甲烷碳同位素具反转现象,说明其为多期成藏的产物.气侵作用是千米桥潜山气藏形成的主要原因,烃源岩在成熟阶段早期生成的原油以油相形式运移,首先进入千米桥潜山奥陶系储集层中,成熟阶段中期,以气相形式运移形成气藏.

    静北潜山地层学研究
    张雄华, 尹万泉, 张吉昌, 卢宗盛
    2001, 22(1):  75-77.  doi:10.11743/ogg20010118
    摘要 ( 727 )   PDF (3150KB) ( 510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静北潜山地层岩性主要为变质陆源碎屑岩、混和岩、碳酸盐岩、蒸发岩及硅质岩等,与邻区的大红峪组、高于庄组、杨庄组、雾迷山组岩性特征极为相似;微古植物有20属种,特征化石及化石组合特征可与邻区蓟县剖面的中元古界对比;潜山地层中的伊利石结晶度为122~150,b0值为9.00~9.066,变质程度为浅变质绿片岩相,而邻近区域只有中元古界具有这样的特征;地球化学特征也与邻区中元古界的高于庄组、杨庄组、雾迷山组类似,而与古生界的差别极大.综上所述,静北潜山地层应与邻区中元古界的大红峪组、高于庄组、杨庄组和雾迷山组相当.

    准噶尔盆地西北缘二叠系储层特征及分类
    李嵘
    2001, 22(1):  78-81,87.  doi:10.11743/ogg20010119
    摘要 ( 755 )   PDF (4382KB) ( 703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准噶尔盆地西北缘二叠系储层包括了砂砾岩、火山碎屑岩和火山岩两大类,总体上属于低-中孔渗储层,但孔隙度、渗透率的分布较为分散,显示了二叠系储层物性的非均质特征.碎屑岩储层中主要的储集空间为剩余粒间孔隙以及在此基础上扩大溶蚀的孔隙;火山岩储层中则以火山岩基质溶蚀孔为主,构造缝、溶蚀缝次之.次生溶蚀孔隙是形成高质量储层的重要组成部分.研究发现,次生孔隙发育带与地层沉积间断密切相关.通过对储层物性和孔隙结构等8个参数变量采用Q型因子分析后,确定了孔隙度下限为9%,碎屑岩储层的渗透率下限为0.2×10-3μm2,火山岩储层的渗透率下限为0.2×10-3μm2.以此为标准可将二叠系碎屑岩储层和火山岩储层划分为类.

    三肇地区扶余和杨大城子油层储集层的成岩作用
    王宝清, 徐文发, 刘站立, 孔繁忠, 常中原, 王春瑞
    2001, 22(1):  82-87.  doi:10.11743/ogg20010120
    摘要 ( 783 )   PDF (6722KB) ( 778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三肇地区下白垩统扶余和杨大城子油层储集岩主要为具有较高杂基含量的岩屑长石细砂岩和长石岩屑细砂岩.孔隙度在1%~21.3%之间,平均10.9%.渗透率在0.01×10-3~289×10-3μm2之间,平均1.53×10-3μm2.主要的成岩作用有压实作用、胶结作用、溶蚀作用、交代作用等.压实作用使孔隙大大减少;根据结构、阴极发光特征、碳氧稳定同位素成分、主要元素和微量元素含量可以推测方解石胶结物形成于早成岩作用的还原条件下,方解石胶结物的沉淀使沉积物(岩)的孔隙减少;长石和中基性火山岩岩屑的溶蚀产生的孔隙约占现有孔隙的1/3;交代作用使大部分蒙皂石和高岭石已转变为伊利石和伊蒙混层,或绿泥石和绿蒙混层,对储集空间发育的影响不大.大部分储集岩的变化发生在早成岩作用阶段.

    辽河油田曙光区兴隆台油层隔层特征及其封隔能力评价
    隗合明, 党犇, 顿铁军
    2001, 22(1):  88-92.  doi:10.11743/ogg20010121
    摘要 ( 969 )   PDF (4739KB) ( 596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辽河油田曙光区兴隆台稠油油层中隔层按岩性可分为泥岩类、砂(粉砂)质泥岩类、泥质砂(粉砂、砾)岩类.不同类型隔层的特征明显不同,渗透率以泥质砂(砾)岩类最高,其次为砂质粉砂质泥岩类,泥岩类最低;突破压力以泥岩类最高,泥质砂(粉砂、砾)岩类最低,砂(粉砂)质泥岩类介于中间;热导率、比热容和热膨胀系数以泥岩类最高,次为砂(粉砂)质泥岩类,泥质砂(粉砂、砾)岩类最低.根据隔层的突破压力、中值半径、小孔隙含量、渗透率和厚度等将本区油层隔层分为3类、6个亚类,其中泥岩类为Ⅰ类(封闭型)隔层,对蒸汽的阻隔能力最强,砂(粉砂)质泥岩为Ⅱ类(限制-封闭型)隔层,阻隔能力介于Ⅰ类与Ⅲ类之间,泥质砂(粉砂、砾)岩类为Ⅲ类(限制型)隔层,阻隔蒸汽能力最低.根据Ⅰ类和Ⅱ类隔层分布系数、<1m厚隔层分布系数及隔层分布连续性,综合评价认为,兴隆台稠油层7套隔层中有4套为好隔层,1套为较好隔层,2套为差隔层.

    技术经纬
    塔里木砂岩油水层判识的储岩热解方法
    陈传平, 苏秀芳, 孙伟琳, 袁志华, 弥积良, 黄克难
    2001, 22(1):  93-94.  doi:10.11743/ogg20010122
    摘要 ( 688 )   PDF (2077KB) ( 532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等量油气在不同孔隙度的储集岩中,其充满程度不同,孔隙度大,则充填程度低,使得含油饱和度低;反之,含油饱和度则高.因此,利用储岩热解技术,求取储层中的岩石含油饱和度,确定其与孔隙度的关系,可建立新的油水层判识方法.该方法的关键是选准储层原油密度.塔里木盆地中质原油的实验结果与实际情况相近.因轻质油在地面易挥发,所以不宜使用该方法进行判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