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
郭齐军, 邓铭哲, 张晨雨, 单帅强, 倪春华, 王斌. 中国含油气盆地不同构造样式及其油气地质意义[J]. 石油与天然气地质, 2024, 45(3): 609-621. |
[2] |
易积正, 包汉勇, 李以严, 张道洪, 秦军, 谢洪光. 鄂西渝东地区中-新生代构造变形及其对油气保存的制约[J]. 石油与天然气地质, 2024, 45(3): 684-695. |
[3] |
赵珊, 刘华, 蒋有录, 王永诗, 郝雪峰, 张聪. 渤海湾盆地缓坡带类型及其油气分布特征[J]. 石油与天然气地质, 2019, 40(2): 223-235. |
[4] |
张伟康, 何登发. 三角剪切断层传播褶皱应变分布[J]. 石油与天然气地质, 2018, 39(5): 1065-1072. |
[5] |
刘士林, 张仲培, 云金表, 李慧莉, 高山林, 李建交. 塔里木盆地塘古巴斯坳陷北东向断裂带特征、成因及石油地质意义[J]. 石油与天然气地质, 2018, 39(5): 964-975. |
[6] |
张伟忠, 查明, 张云银, 陈程, 曲志鹏, 张林, 高平. 东营凹陷新生代扭张构造样式及控藏规律[J]. 石油与天然气地质, 2017, 38(6): 1052-1058. |
[7] |
吴林, 陈清华, 刘寅, 王玺, 张晓丹, 孙珂, 陈传浩. 裂陷盆地伸展方位与构造作用及对构造样式的控制——以苏北盆地高邮凹陷南部断阶带为例[J]. 石油与天然气地质, 2017, 38(1): 29-38. |
[8] |
孙健, 罗兵. 四川盆地涪陵页岩气田构造变形特征及对含气性的影响[J]. 石油与天然气地质, 2016, 37(6): 809-818. |
[9] |
王毅, 张仲培, 张波, 云金表, 刘士林, 宋海明. 塔里木盆地巴楚地区大型膝褶带的发现及油气勘探意义[J]. 石油与天然气地质, 2014, 35(6): 914-924,949. |
[10] |
云金表, 周波, 王书荣. 塔里木盆地玉北1井背斜带变形特征与形成机制[J]. 石油与天然气地质, 2013, 34(2): 215-219. |
[11] |
谢会文, 李勇, 郭卫星, 吴超, 徐振平, 漆家福. 塔里木盆地库车坳陷中段盐上层构造特征[J]. 石油与天然气地质, 2011, 32(5): 768-776. |
[12] |
王信国, 王濮, 何建坤, 李东安. 双逆冲断层间的构造样式——以柴达木盆地跃进二号—跃东地区为例[J]. 石油与天然气地质, 2010, 31(1): 114-118. |
[13] |
慕德梁, 孟卫工, 李成, 李晓光, 柳锦云, 王占忠. 断陷盆地陡坡带构造样式与油气聚集—以渤海湾盆地辽河坳陷西部凹陷陡坡带为例[J]. 石油与天然气地质, 2009, 30(5): 635-642. |
[14] |
漆家福, 陈书平, 杨桥, 于福生. 准噶尔-北天山盆山过渡带构造基本特征[J]. 石油与天然气地质, 2008, 29(2): 252-260,282. |
[15] |
胡宗全, 周新科, 张玉兰. 济阳坳陷前第三系油气勘探前景[J]. 石油与天然气地质, 2005, 26(5): 655-660.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