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lease wait a minute...
Toggle navigation
首页
期刊介绍
编委会
在线期刊
当期目录
过刊浏览
阅读排行
下载排行
引用排行
E-mail Alert
RSS
联系我们
过刊浏览
English
在线办公
投稿登录
审稿登录
编辑办公
主编办公
下载中心
著作权许可使用协议
来稿须知
论文模板
更多...
友情链接
大地构造与成矿学
Energy Geoscience
海洋石油
油气藏评价与开发
石油地质与工程
断块油气田
油气地质与采收率
石油钻探技术
石油物探
石油实验地质
复杂油气藏
更多...
访问统计
总访问量
今日访问
在线人数
当期目录
2015年 第36卷 第6期 刊出日期:2015-12-08
上一期
下一期
2015年第6期封面+目次+封底
2015年第36卷 第6期 中英文目录
2015, 36(6): 0-0.
摘要
(
173
)
PDF
(342KB) (
779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油气地质
致密碎屑岩储层“甜点”形成及保持机理——以鄂尔多斯盆地西南部镇泾地区延长组长8油层组为例
刘春燕
2015, 36(6): 873-879. doi:
10.11743/ogg20150601
摘要
(
401
)
PDF
(5598KB) (
981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中西部盆地碎屑岩普遍致密化、储层“甜点”预测难度大是制约油气发现的重要因素。为探索储层致密化及“甜点”形成和保持机理,通过岩心观察、铸体、荧光、包裹体、阴极发光等薄片鉴定、粒度分析、压汞和覆压孔渗测试、扫描电镜和能谱分析等沉积、岩石和地球化学综合研究,根据成因类型,将鄂尔多斯盆地西南部镇泾地区延长组长8油层组“甜点”划分为原生型、次生型两大类,认为早期绿泥石膜的发育适度抑制了后期的成岩改造,是原生型“甜点”得以形成、保持的重要因素。对于次生型“甜点”,各类溶蚀孔和微裂缝为其主要孔隙空间,可进一步划分为溶蚀型“甜点”和裂缝型“甜点”,并证实了各类溶蚀、破裂等建设性成岩作用是形成次生型“甜点”的关键因素。研究认为,早期油气充注可有效地抑制后期胶结作用的发生,多期次的成岩交替过程使“甜点”形成-保持(或失效)。纵向上,单砂体的去致密化作用始自原生孔隙保存相对较好的高渗层或裂缝与溶蚀作用较强的叠合部位,并逐渐向外推进。平面上,砂体的去致密化有着类似的特点,顺沿砂体,储层“甜点”呈现“竹节状”分布的特点。
塔里木盆地寒武系烃源岩沉积环境再认识
陈强路, 杨鑫, 储呈林, 胡广, 史政, 姜海健, 刘文汇
2015, 36(6): 880-887. doi:
10.11743/ogg20150602
摘要
(
334
)
PDF
(5689KB) (
960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寒武系烃源岩是塔里木盆地海相油气最主要的来源之一,长期以来对该套烃源岩发育的沉积环境表述多样,对于极少资料控制的烃源岩预测带来诸多不确定性。利用露头和新的钻井、地震资料,在震旦纪—寒武纪成盆作用分析的基础上,通过沉积结构及成烃生物组合研究寒武系烃源岩发育的沉积环境,进而约束下寒武统烃源岩的分布。研究认为,塔里木盆地寒武纪西“台”东“盆”的沉积格局,经历了早寒武世缓坡到中-晚寒武世弱镶边台地的演化,下寒武统泥质烃源岩主要分布于中-外缓坡。与盆地东部下寒武统西山布拉克组烃源岩一样,盆地西部下寒武统玉尔吐斯组-肖尔布拉克组下段烃源岩的成烃生物组合表现为由底栖藻类占优向浮游藻类占优的转变,与早寒武世海进-海退沉积序列相对应。塔里木盆地寒武系烃源岩主要发育于深水陆棚环境,可进一步划分为陆棚相泥质烃源岩和陆棚相碳酸盐质烃源岩,前者以底栖藻类生物相占优势,后者以浮游藻类生物相占优势,海平面升降变化导致两类烃源岩具有叠加、交错的分布特征。
北黄海东部次盆地油气成藏主控因素
刘金萍, 王改云, 王嘹亮, 简晓玲, 杜民, 万晓明
2015, 36(6): 888-896. doi:
10.11743/ogg20150603
摘要
(
251
)
PDF
(12974KB) (
729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北黄海东部次盆地尚处于勘探早期,石油地质条件复杂,油气成藏主控因素尚未探明。结合目前勘探成果,利用多口钻井资料,综合运用油气地球化学、烃源岩有机相划分、储层成岩作用和流体包裹体测温等手段,确定了东部次盆地的油气成藏主控因素。分布局限的中、低丰度烃源岩决定了东部次盆地油气平面分布范围,并决定了油气纵向上也是围绕烃源岩出现,而在远离主生烃灶的构造带和远离主力烃源岩的层段则难以运聚成藏;早期缓慢浅埋—中期强烈隆升—晚期快速深埋的沉积过程影响了油气分布,这一特殊的沉积埋藏过程控制了东部次盆地烃源岩生、排烃历史和储层演化史,造成东部次盆地大量生、排烃和成藏事件均发生在新近纪,而受成岩作用等因素的影响,此时主要目的层储层已大面积低孔、低渗,油气难以长距离运移,最终导致东部次盆地难以发生大规模的油气运聚成藏。综合而言,东部次盆地的油气成藏特征属于近源成藏,因此近主生烃灶的勘探目标风险小,下步勘探要在临近主生烃灶、同时储集条件有利的二级构造带上寻找以构造圈闭和构造-岩性复合圈闭为主的勘探目标。
琼东南盆地宝岛变换带的特征、类型及其成因机制
童亨茂, 范彩伟, 童传新, 宋鹏, 张昊
2015, 36(6): 897-905. doi:
10.11743/ogg20150604
摘要
(
319
)
PDF
(5843KB) (
715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利用三维地震资料的构造解析和方差体切片,对琼东南盆地宝岛变换带的三维结构进行了解剖,揭示该变换带具有 “结构复杂”、“多个段落”、“多期活动”、“复式位移传递”等方面的特征。在此基础上,指出裂陷盆地存在比经典变换带更为复杂的变换带类型——复式变换构造带,并结合经典变换带的分类,提出了裂陷盆地变换构造带新的分类方案。最后,提出了裂陷盆地变换构造的两种成因类型:“先存构造活动型”(宝岛型)和“先存构造控制型”(Morley型)。
准噶尔盆地夏红北断裂带结构及其封闭差异性评价
吴孔友, 李思远, 裴仰文, 郭文建, 刘寅
2015, 36(6): 906-912. doi:
10.11743/ogg20150605
摘要
(
189
)
PDF
(8912KB) (
769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断裂不仅是一个面,有时能形成具有复杂结构的体,可划分为多个单元,不同结构单元封闭机理不同,评价方法也应存在差异。在大量岩心观察基础上,结合地震资料解释,将准噶尔盆地西北缘夏红北断裂在平面上划分为东、西两段,剖面上划分为滑动破碎带与诱导裂缝带两个结构单元。滑动破碎带受挤压、扭动、研磨强烈,岩石碎裂化、岩粉化严重,故采用断面应力、涂抹作用、充填作用定量评价其封闭性;诱导裂缝带岩石破碎较弱,裂缝发育,致密性差,孔渗性好,易受后期流体作用,故利用薄片与扫描电镜分析技术,采用成岩胶结作用或原油稠化作用评价其封闭性。结果表明:夏红北断裂滑动破碎带封闭性西段好于东段;诱导裂缝带西段为矿物胶结封闭,而东段为原油稠化充填,封闭较晚。镜下鉴定及流体包裹体测试分析表明:夏红北断裂至少发生3期大规模的流体活动,其中第一期为地层水活动,第二期、第三期流体活动伴随油气运移作用。故断裂带的封闭性是多期流体作用的结果。
东海陆架盆地南部剥蚀厚度恢复及构造演化特征
李德勇, 郭太宇, 姜效典, 赵汗青, 王海平
2015, 36(6): 913-923. doi:
10.11743/ogg20150606
摘要
(
319
)
PDF
(19195KB) (
509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针对钻井少、勘探程度低的东海陆架盆地南部,利用丰富的地震资料,综合地层趋势对比法、泥岩声波时差法及沉积波动分析法,对其关键不整合面剥蚀厚度进行了计算,并在区域构造背景分析及平衡剖面恢复的基础上,探讨了盆地充填结构及构造演化过程,结果显示:古新世末-早始新世时期剥蚀作用强,形成T
4
0
不整合面,椒江-丽水凹陷斜坡带和凸起带剥蚀量最高,达800~1000 m,福州凹陷较小,主要在200~400 m,而钓北凹陷则介于200~600 m;渐新世末—早中新世形成的T
2
0
不整合面剥蚀趋势变化较为平缓,钓北凹陷西斜坡、福州凹陷北部、雁荡低凸起以及椒江-丽水凹陷西斜坡南段剥蚀量较大,在500~600 m,其它区域分布较均匀;古新世,裂陷首先在西部坳陷带发育,形成“东断西超”的箕状结构。始新世,裂陷中心跃迁至东部坳陷带,钓北凹陷形成“双断结构”,西带则开始进入拗陷-反转阶段,随后的渐新世东带也进入拗陷-反转期,但反转作用均并不明显,钓北凹陷逐渐变为西向超覆的箕状盆地。中新世之后,东海陆架盆地自西向东逐步进入区域沉降阶段。
南黄海北部盆地晚白垩世以来构造变形与盆地成因
高顺莉, 徐曦, 周祖翼
2015, 36(6): 924-933. doi:
10.11743/ogg20150607
摘要
(
213
)
PDF
(14381KB) (
363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南黄海盆地是中国近海的主要含油气盆地之一,油气勘探多年但成效不大。盆地结构不清、断裂体系多样与构造演化复杂的因素致使勘探潜力不明。为探讨南黄海北部盆地晚白垩世以来的构造变形特征与断陷盆地形成机理,通过近年最新二维地震资料解释及钻井等地质记录,结合相关地质背景和前人研究成果,对北部盆地的断裂特征和盆地结构开展综合研究,形成北部盆地晚白垩世以来不同时期断裂发育模式和地层沉积充填特征的认识。通过研究认为,中生界-古生界海相地层在印支期遭受挤压变形而形成逆冲断裂,该断裂系构成晚白垩世以来盆地的重要基底断裂系。在后期伸展应力状态下,基底断裂复活,控制着盆地内断层的活动范围和活动方式,同时控制着晚白垩世以来的地层沉积格局和构造样式,形成以伸展构造变形为主的多凹组成的断陷群,反映出“深层约束浅层”的关系。
塔里木盆地顺南4井中硅化热液的地质与地球化学特征
李映涛, 叶宁, 袁晓宇, 黄擎宇, 苏炳睿, 周瑞琦
2015, 36(6): 934-944. doi:
10.11743/ogg20150608
摘要
(
372
)
PDF
(16107KB) (
371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塔里木盆地顺南4井奥陶系鹰山组灰岩取心段中发现有明显的热液蚀变现象和交代硅化特征,溶蚀缝洞、疏松硅质灰岩/硅质岩、热液脉体以及粗大石英晶簇异常发育。通过对取心岩样的地质特征观察,针对热液脉体(方解石脉和石英脉)以及硅质岩样品进行了系统采样,用来进行包裹体测温与测盐、稀土元素和微量元素分析。结果表明,热液流体具有混合性质,由岩浆活动提供热源,地层水提供主要的流体来源,岩浆热液与地层卤水混合后形成了中-低温、高盐度的硅化热液。稀土元素(REE)分析显示,铕异常δEu值为0.040~0.118,平均值为0.069,呈强烈负异常,指示了还原的成岩环境。Sm/Nd值为0.169~0.256,平均值只有0.194,可见成岩流体应该属于壳源流体。样品REE平均值配分曲线与地壳REE配分曲线趋势高度相似,表明热源来自壳源岩浆,且从其贫Mg
2+
的特征来看属于上地壳(硅铝层)。微量元素特征中Ba/Sr值为0.43~19.76,平均值为6.70,变化范围较大,亦反应出流体的相对复杂性,U/Th值为0.35~4.76,平均值为2.14,Th/U值为0.21~2.88,平均值为1.03,Th/U-Y/Ho的相关性均显示硅化热液属于低温型热液。
准噶尔盆地东部阜东斜坡带头屯河组粘土矿物特征
于景维, 郑荣才, 柳妮, 李云, 文华国
2015, 36(6): 945-954. doi:
10.11743/ogg20150609
摘要
(
374
)
PDF
(10881KB) (
336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准噶尔盆地东部阜东斜坡带中侏罗统头屯河组储集层受敏感性影响比较大。影响敏感性的主要因素为粘土矿物类型及其含量,因而有必要利用岩石薄片、铸体薄片、X-衍射和扫描电镜等多种分析手段,对多口井的储集砂岩粘土矿物各项特征及其对储层敏感性的影响展开深入研究。结果表明:①头屯河组储集砂岩的粘土矿物类型多样,同时发现粘土薄膜厚度与产能有一定关系;②物源决定研究区粘土矿物成分,沉积背景、气候变化以及后期断裂构造为储集层中粘土矿物的转化及保存创造条件;③异常压力影响了粘土矿物分布;④头屯河组储集砂岩的敏感性以水敏为主,其次为速敏和酸敏,敏感性程度和粘土矿物含量有关。上述认识为阜东斜坡带头屯河组钻、注、采工艺实施提供有关储层保护和改造的地质依据。
四川盆地元坝-通南巴地区须家河组天然气地球化学特征和成因
吴小奇, 刘光祥, 刘全有, 刘景东, 罗开平
2015, 36(6): 955-962,974. doi:
10.11743/ogg20150610
摘要
(
312
)
PDF
(1394KB) (
480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为了探讨四川盆地元坝-通南巴地区上三叠统须家河组天然气的成因,明确天然气的来源,综合利用了天然气组分和稳定碳、氢同位素等手段对天然气地球化学特征进行了分析。研究表明,四川盆地元坝-通南巴地区须家河组天然气以甲烷为主,主体表现出干气特征,干燥系数普遍高于0.97,δ
13
C
1
和δ
13
C
2
值分别介于-34.5‰~-29.3‰和-35.4‰~-21.5‰,δ
13
C
CO
2
值多数高于-8‰,δD
CH
4
值介于-181‰~-144‰,且与δ
13
C
1
值之间没有明显的相关性。天然气成因鉴别和气-源对比研究表明,该区须家河组天然气主体为煤成气,来自须家河组煤系烃源岩,其中元坝地区须一、须二段和通南巴地区须家河组天然气中混入了一定量的原油二次裂解气,它主要为吴家坪组烃源岩生成的原油在裂解程度相对较低时的产物。研究区须家河组烷烃气碳同位素系列普遍发生了部分倒转,其中元坝地区须三、须四段天然气的部分倒转主要源自须家河组烃源岩在高成熟阶段的产物,而元坝地区须一、须二段和通南巴地区须家河组天然气发生的部分倒转主要源自少量的原油裂解气与大量的高成熟煤型干气的混合。
层序与储层
下刚果盆地A区块中新统深水沉积体系特征
王琳霖, 王振奇, 肖鹏
2015, 36(6): 963-974. doi:
10.11743/ogg20150611
摘要
(
336
)
PDF
(2697KB) (
623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下刚果盆地中新统主要的沉积类型为深水重力流沉积。通过对钻井与测井资料的分析,结合高分辨率三维地震特征的研究,揭示了下刚果盆地西南部地区中新统深水沉积体系与层序的发育特征。A区块中新统可识别出7个三级层序(SQ1—SQ7),层序格架下发育块体搬运沉积、水道、堤岸、朵体、废弃水道、决口扇及深海泥质沉积7类沉积单元。各层序格架下重力流发育特征和规模不尽相同,其中SQ1—SQ2和SQ4—SQ5沉积时期重力流沉积规模较小,发育小型高弯度重力流水道和堤岸沉积;SQ3和SQ6—SQ7沉积时期重力流沉积规模较大,发育大型复合重力流水道、朵体和堤岸沉积。综合研究区深水沉积单元的发育特征,建立了该区深水重力流沉积模式,即块体搬运沉积发育在近陆坡区域,向前依次发育近源端的水道-堤岸复合体和决口扇沉积,水道高弯度地区的废弃水道以及水道末端的朵体沉积。这个沉积模式为该地区下一步的深水油气勘探提供了理论依据。
黄骅坳陷沙河街组一段碎屑岩沉积特征及构造对沉积的控制作用
张亚雄, 董艳蕾, 成克男, 郭雷
2015, 36(6): 975-984. doi:
10.11743/ogg20150612
摘要
(
274
)
PDF
(10276KB) (
373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黄骅坳陷是渤海湾盆地内重要的含油气坳陷之一。综合运用岩心、岩性组合、沉积构造、古生物、地震等资料,对渤海湾盆地黄骅坳陷沙河街组一段沉积特征进行了研究,将黄骅坳陷古近系沙河街组一段分为沙一下(E
s
1(1)
)、沙一中(E
s
1(2)
)和沙一上(E
s
1(3)
)3个三级层序、9个体系域。研究认为,沙河街组一段碎屑岩沉积主要发育辫状河三角洲、曲流河三角洲、近岸水下扇、重力流和湖泊5种沉积相类型。同时研究了各沉积相类型的沉积特征和空间展布特征。辫状河三角洲主要发育在板桥凹陷、北塘凹陷和歧口凹陷西南部,曲流河三角洲主要发育在黄骅坳陷南区和埕宁隆起东南部,近岸水下扇主要发育在陡坡大断层沧县隆起的根部,重力流主要发育在歧北凹陷深湖区。最后指出,构造演化、断层陡缓和古地貌是控制黄骅坳陷沙河街组一段碎屑岩沉积体系的主控因素。
阿姆河盆地中-下侏罗统砂岩储层特征
常海亮, 郑荣才, 王强
2015, 36(6): 985-993. doi:
10.11743/ogg20150613
摘要
(
310
)
PDF
(9356KB) (
385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根据铸体薄片鉴定和扫描电镜、物性、压汞、镜质体反射率及声发射实验等分析,认为阿姆河盆地中-下侏罗统砂岩储层以细-中粒岩屑砂岩为主,控制储层发育的成岩作用有压实、胶结、溶解和破裂作用。以早期占据原始孔隙,晚期充填次生孔隙的多期次碳酸盐、硅质及粘土矿物的胶结作用影响最大,以长石、岩屑和方解石等不稳定组分溶解产生次生孔隙对形成储层的贡献最重要。储集空间为少量剩余原生粒间孔、粒间和粒内溶孔、晶间微孔及少量裂缝组合,储层具特低孔、特低渗性质。储层发育受多种因素控制:沉积微相控制储层发育位置;持续稳定的构造沉降决定了早-中成岩阶段成岩作用的发育程度;压实作用、早期碳酸盐和后期硅质的胶结作用是造成储层致密化的主要原因;孔隙流体性质的变化是促使不稳定颗粒组分和胶结物溶解、形成次生孔隙、晚期高岭石及伊利石沉淀的主要因素;破裂作用极大程度地改善储层渗透性,但储层发育程度有限。以物性和孔隙结构参数将储层分为3类,Ⅰ类储层发育弱,Ⅱ类储集性能差,储层开发风险超大。
元坝气田长兴组超深层缓坡型礁滩相储层精细刻画
龙胜祥, 游瑜春, 刘国萍, 冯琼
2015, 36(6): 994-1000. doi:
10.11743/ogg20150614
摘要
(
324
)
PDF
(8865KB) (
679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四川盆地元坝气田长兴组气藏埋深达7 000 m左右,生物礁滩规模小、分布分散,储层薄、物性和连通性差,加之气藏具有复杂的气-水关系和高含硫化氢、二氧化碳,其开发属世界级难题。为实现该气藏规模、有效开发,作者创新和集成一系列技术,对生物礁滩储层及其内部结构进行了精细刻画。首先,在该区层序划分、沉积微相研究和现代礁滩相研究、成岩作用研究成果基础上,总结了有利储层发育的主控因素,建立了礁滩储层发育模式。第二,以此发育模型为指导,开展测井储层识别与物性评价,进而井-震结合建立正演地质模型,利用地震敏感属性提取及反演方法,预测了储层平面展布。第三,采用地质约束、地震技术相结合的方法,通过剖面识别、平面约束、三维边界雕刻、礁滩体连通性检测和三维精细雕刻,精细刻画了生物礁滩储层空间展布。最后,分析了生物礁体之间的连通性以及优势储层空间分布情况,总结建立了该区长兴组生物礁储层3种主要结构模型,为元坝长兴组气藏开方案编制与开发井部署提供了技术支持。
页岩微观孔隙特征及源-储关系——以川东南地区五峰组-龙马溪组为例
胡宗全, 杜伟, 彭勇民, 赵建华
2015, 36(6): 1001-1008. doi:
10.11743/ogg20150615
摘要
(
296
)
PDF
(20941KB) (
770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页岩既是页岩气的烃源岩,又是页岩气的储层。运用氩离子抛光扫描电镜技术对川东南地区五峰组-龙马溪组页岩的有机质、无机矿物、孔隙等微观特征进行描述,将有机质、孔隙作为一个“源-储”系统来分析其空间分布状态与时间演化关系。研究表明,有机质孔比无机质孔对赋存页岩气更重要;迁移有机质比原地有机质更发育有机质孔。无机矿物孔隙赋存大量的迁移有机质,在页岩气形成过程中发挥重要作用。五峰组-龙马溪组中含有较多的硅质等刚性颗粒矿物,可以形成坚固的粒间孔隙体系,在成油期孔隙度高、孔隙大且连通性好,可以保存大量的迁移有机质。刚性颗粒粒间孔隙中赋存迁移有机质,迁移有机质在其中演化成为固态有机质,其中的有机质孔中赋存天然气,构成最佳的源-储匹配关系,最有利于形成和富集页岩气。页岩中的粘土矿物晶间孔在早期的成岩阶段大多已丧失,少量的在胶结物晶粒支撑与内部流体压力双重保护之下仍赋存有机质和有机质孔。黄铁矿集合体形成粒间和内部晶间孔隙,部分孔隙可以赋存有机质和较小的有机质孔,但总量有限。
油气开发
气井多层合采渗流特征及接替生产物理模拟
谭玉涵, 郭京哲, 郑锋, 徐卫峰
2015, 36(6): 1009-1015. doi:
10.11743/ogg20150616
摘要
(
288
)
PDF
(1103KB) (
695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对于低孔、低渗气藏,为了提高单井产能和改善气田开发效益,许多生产井都采用了多层合采方式进行生产。为了更真实地认识低渗气藏多层合采的渗流特征以及确定最佳合采接替时机,通过设计室内物理模拟实验,模拟气藏多层合采开发过程,研究了地层压力、渗透率及主控因素共同作用下的气藏渗流特征对开发效果的影响以及合采接替生产时机,认为多层合采时,高压、高渗层产量贡献率始终高于低压、低渗层;而对于低压、高渗层,实验初始阶段低压、高渗层的产量贡献率高于高压、低渗层,实验后期从主产气层变为次产气层;在不同的接替时机下,随着接替点压力的降低,采出程度呈现出降低的趋势;低渗层接替生产要比高渗层接替生产效果要好。采用物理模拟实验研究多层合采产气渗流特征尚属新的尝试,其研究成果对制定类似气藏的合理开发技术策略提供了参考依据。
特低渗透油藏多层合采评价新指标
徐庆岩, 蒋文文, 林伟, 张磊, 魏林果, 杨正明
2015, 36(6): 1016-1021. doi:
10.11743/ogg20150617
摘要
(
455
)
PDF
(1033KB) (
653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针对特低渗透多层油藏的层间非均质性和流体的非线性渗流特征,采用天然露头平板大模型并联驱替的物理模拟方法和非线性渗流数值模拟软件,对特低渗透多层油藏合采的开发效果进行研究。结果表明,特低渗透油藏多层合采时的总体采出程度与渗透率级差、平均渗透率、开发层数和地层油粘度均有关系。渗透率级差越大,总体采出程度越低,相对高渗层与相对低渗层的采出程度差值越大;平均渗透率越高,总体采出程度越高;开发层数越多,地层油粘度越大,多层合采时的开发效果越差。在此基础上,提出了“四元综合影响因子”的概念来评价多层合采的开发界限。计算分析表明,多层合采的综合采出程度与四元综合影响因子呈幂函数递减关系,“四元综合影响因子”可以作为评价多层油藏开发效果的重要指标。
裂缝性储层渗透率张量定量预测方法
刘敬寿, 戴俊生, 邹娟, 杨海盟, 汪必峰, 周巨标
2015, 36(6): 1022-1029. doi:
10.11743/ogg20150618
摘要
(
435
)
PDF
(1517KB) (
659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针对裂缝渗透率张量难以准确定量预测的问题,借助于古今岩石力学层产状的变化,预测裂缝的现今产状;以断裂力学中裂缝表面能以及岩石应变能理论为基础,预测现今裂缝的线密度;通过现今应力场数值模拟,计算三向挤压状态下裂缝的开度,进而确定现今裂缝的平行渗透率。利用裂缝的现今产状将静态坐标系与动态坐标系统一到大地坐标系中,建立了多组裂缝渗透率张量的定量预测模型,给出了渗透率主值、主值方向的计算公式,并且通过调整动态坐标系旋转角预测单元体内不同方向的渗透率。定义了表征渗透率各向异性的3个参数:裂缝渗透率极差比、渗透率突进系数和渗透率变异系数,定量评价裂缝渗透率的非均质性。以铜城断裂带东翼阜宁组二段储层为例,进行了裂缝渗透率张量预测工作。
技术方法
基于浅层地震的三维训练图像获取及应用
张文彪, 段太忠, 郑磊, 刘志强, 许华明, 赵磊
2015, 36(6): 1030-1037. doi:
10.11743/ogg20150619
摘要
(
364
)
PDF
(4824KB) (
469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多点地质统计学是当前研究的热点,其中训练图像的获取是关键环节,直接决定了储层模拟的精度和可靠程度。基于浅层高频地震信息,对浅层水道沉积的形态特征及定量规模展开研究,并通过相似性类比作为原型模型,指导深层油田区水道砂体形态规模统计,并在高精度反演数据基础上建立了具有代表性的定量化三维训练图像;以此为基础,借助petrel软件平台,通过设置训练图像不同网格大小,分析了其对多点地质统计模拟结果的影响。研究表明:该方法得到的训练图像真实可靠,模拟结果均忠实于井点数据,且砂体整体分布特征具有受训练图像约束的特点,当三维训练图像与实际模拟区网格大小一致时,模拟结果最能体现不同微相间的空间结构与几何特征。本文提供了一个训练图像获取的新思路,对具有相同地质条件的其他深水沉积微相类型的模拟具有借鉴作用。
基于地震资料的探井钻前孔隙压力预测——以伊拉克A油田为例
陈鑫, 魏小东, 李艳静, 夏亚良, 周晓明, 王管, 王小天
2015, 36(6): 1038-1046. doi:
10.11743/ogg20150620
摘要
(
309
)
PDF
(12847KB) (
463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钻前压力预测在保障钻井安全、选取合理的钻井液密度、设计科学的井身结构、降低钻井成本和保护油气层方面都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由于测井资料不足和地震资料的多解性,钻前压力预测的精度常常达不到钻井的要求。本次研究以伊拉克西南部的A油田为研究区,针对该区深层探井资料少和地震响应复杂的两个难点,以地震资料为基础,充分结合区域地质和浅层测井资料,从压力的成因研究出发,查明了研究区超压主要受侧向构造挤压和深部断裂引起的流体充注两种因素的控制,在此基础上优选出了基于地震资料的钻前压力预测方法,开展了井震联合上覆地层压力预测、地质一致性精细速度解释和地震速度变化率分段求取三项参数精度提升工作,预测出了深层探井侏罗系的孔隙压力系数为1.95~2.05。经钻井验证,压力预测成果与实测结果的相对误差小于3%,证实该方法能够提高钻前孔隙压力预测的精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