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lease wait a minute...

当期目录

    2017年 第38卷 第5期    刊出日期:2017-10-28
    目录
    2017年第38卷 第5期 中英文目录
    2017, 38(5):  0-0. 
    摘要 ( 92 )   PDF (493KB) ( 563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油气地质
    塔里木盆地顺托果勒地区北东向走滑断裂带的油气勘探意义
    焦方正
    2017, 38(5):  831-839.  doi:10.11743/ogg20170501
    摘要 ( 386 )   PDF (9061KB) ( 837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古隆起碳酸盐岩风化壳领域是多年来塔里木盆地油气勘探发现的重要领域。近年来,在塔中、塔北古隆起之间的顺托果勒低隆、斜坡区,通过新的地震资料识别出一系列走滑断裂带,且钻井揭示其具有较好的含油气性,相继在顺南、顺托、顺北实现重大油气突破。顺托果勒地区北东向左行走滑断裂带在构造样式上具有“纵向分层变形、深部主滑移带沿走向分段变形”的特征,上奥陶统及其之上的碎屑岩层系多发育雁列式正断层,其下部对应于发育在碳酸盐岩层系的走滑断层主滑移带。受斜列侧接部位局部应力场改变的影响,走滑断裂带深部通常表现为拉分负花状、压隆正花状及平移平直状3类样式。多期活动的系列北东向走滑断裂带形成了规模较大的碳酸盐岩缝洞体系,为后期埋藏溶蚀改造形成规模储层和油气运聚均提供了有利条件,具有明显的“控储、控藏、控富”特征。在这种奥陶系发育较为齐全的低隆斜坡区呈现出沿断裂带大面积富含油气的勘探形势,具有不同于古隆起暴露剥蚀区风化壳领域的油气成藏模式,使得“塔河之外找塔河”成为可能,已初步落实轻质油资源量12×108 t,将成为中石化塔里木探区“十三五”期间增储建产的主战场。
    库车坳陷迪那气田古近系裂缝发育的多样性与差异性
    袁静, 曹宇, 李际, 董道涛, 杨蓉, 李春堂, 昌伦杰, 杨俊生
    2017, 38(5):  840-850.  doi:10.11743/ogg20170502
    摘要 ( 296 )   PDF (12406KB) ( 645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以岩心观察和薄片鉴定为基础,辅以扫描电镜、粘土矿物X-衍射、流体包裹体、油层物性分析等手段,结合区域地质研究成果,系统研究塔里木盆地库车坳陷迪那气田古近系低渗-特低渗砂岩储层裂缝的多样性和差异性。结果表明:宏、微观裂缝主要为构造裂缝,其余依次为溶蚀裂缝、成岩裂缝和超压裂缝。构造裂缝分为剪切裂缝、扩张裂缝和震裂缝3种主要类型(以剪切裂缝为主)和3个发育期次;其中对储集烃类最为有效的裂缝形成于晚喜马拉雅期(上新世末期,即2.6~1.81 Ma)的构造挤压作用;溶蚀裂缝、成岩裂缝与超压裂缝与油气注入引起的溶蚀作用、粘土矿物脱水收缩、强烈构造挤压、快速深埋及流体增压造成的地层超压有关,主要形成时间为库车末期至西域期(2 Ma至现今)。裂缝发育的差异性主要受岩石类型、沉积相带、单层厚度和与主控断层距离的控制。位于气田中部的水下分流河道以粉细砂岩为主,裂缝最发育,单井产能高。裂缝线密度与单层厚度呈“座椅”式负相关,随着与主控断层距离增大而减小;泥岩裂缝线密度小于0.4条/m,且与单层厚度无关。
    塔里木盆地寒武系源岩地化特征及与典型海相原油对比
    杨福林, 云露, 王铁冠, 丁勇, 李美俊
    2017, 38(5):  851-861.  doi:10.11743/ogg20170503
    摘要 ( 325 )   PDF (1698KB) ( 763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对27件塔里木盆地台盆区寒武系烃源岩样品进行地球化学分析及油源对比表明,寒武系烃源岩具有低姥植比、C21三环萜烷/C23三环萜烷比值大于1、升藿烷含量低甚至不含、伽马蜡烷含量高、C28规则甾烷相对含量高、C27三芳甾烷相对含量高、三芳甲藻甾烷含量高及同位素偏重等特征。寒武系烃源岩与典型寒武系、奥陶系原油油岩对比分析表明,寒武系烃源岩与T904和TD2等典型寒武系原油具有良好的亲缘性,而与台盆区大量发现的奥陶系油藏原油并无相关性,从而否定了寒武系烃源岩作为台盆区海相原油主力烃源岩的可能性。此外,塔西北地区柯坪隆起肖尔布拉克、东二沟及苏盖特布拉克等剖面烃源岩样品在生源构成上与台盆区其余寒武系烃源岩有一定差异,其母源有机质可能与奥陶系原油母源有机质具有部分相同的菌藻类构成。
    氢抑制条件下的有机质热演化动力学模型——以三塘湖盆地芦草沟组为例
    张磊, 孟元林, 崔存萧, 李新宁, 陶士振, 吴晨亮, 胡安文, 许丞
    2017, 38(5):  862-868.  doi:10.11743/ogg20170504
    摘要 ( 300 )   PDF (2227KB) ( 601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三塘湖盆地马朗凹陷芦草沟组烃源岩含有较多的富氢组分,有机质的热演化受到氢抑制。为了模拟氢抑制背景下的有机质热演化史,在经典的Sweeny和Burham Easy%Ro时-温双控化学动力学模型基础上,本文考虑氢抑制对有机质热演化的影响,根据氢指数调节反应活化能,建立了描述有机质热演化的时-温-氢抑制多控化学动力学模型。研究结果表明,芦草沟组氢抑制对Ro的贡献值为0.2%左右;由于氢抑制的影响,芦草沟组烃源岩进入生烃门限和开始大量生烃的时间均被延迟。文中新建立的化学动力学模型可以应用于各种类型干酪根的有机质热演化史模拟,其精度更高、应用范围更广。
    天然气轻烃指标的地质意义——以鄂尔多斯盆地神木气田与塔西南坳陷山前带天然气藏为例
    韩文学, 麻伟娇, 侯连华, 陶士振, 胡国艺, 彭威龙
    2017, 38(5):  869-877.  doi:10.11743/ogg20170505
    摘要 ( 252 )   PDF (1582KB) ( 653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轻烃中蕴含有丰富的地球化学信息,具有重要的地质意义。依据一系列轻烃参数指标,对神木气田及塔西南坳陷山前带的天然气进行了系统分析。结果显示:神木气田及阿克莫木气田以煤成气为主,前者个别井可能有少量油型气的混入,而柯克亚-柯东气田则为混合成因气。首次提出链烷烃指数标准,当其大于2时,为油型气或混合气,小于2时,为煤成气。根据Mango参数K1K2值,神木气田的天然气来自同一套烃源岩,而塔西南坳陷山前带天然气则来自不同的烃源岩。根据Mango参数交会图版综合判断,神木气田及阿克莫木气田的天然气主要来源于陆相高等植物,而柯克亚-柯东气田的天然气主要为混合成因。根据异庚烷及庚烷辨识标准,神木气田处于低成熟-成熟阶段,阿克莫木气田处于成熟阶段,而柯克亚-柯东气田则属于高成熟阶段。
    鄂尔多斯盆地红河油田延长组输导体系定量表征
    贾京坤, 尹伟, 邱楠生, 徐士林, 陈纯芳, 马立元
    2017, 38(5):  878-886.  doi:10.11743/ogg20170506
    摘要 ( 231 )   PDF (2172KB) ( 1927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输导体系控制红河油田油气运聚成藏,为了更为有效地研究鄂尔多斯盆地输导体系,基于地质、录井、测井及地震解释,系统分析红河油田延长组输导体系“断-砂”组合的匹配性。利用泥岩涂抹因子(SGR)及断层紧闭指数(IFT)定量分析研究区断层输导性能,断层间不同的封堵特征体现了断层输导差异性。采用有效空间系数(Cm)及砂体输导系数(Ks),定量厘定主力输导层并分析其输导性能,砂体输导系数与油气显示的关系研究表明,Ks>2的砂体具有较好的输导性能。结合成藏关键时期及现今的油藏剖面解析,发现油气运聚区域与现今油藏分布基本吻合。研究认为,现今鄂尔多斯盆地镇泾区块红河油田储层在低孔低渗的背景下,成藏关键时期的“断-砂”输导体系是油气运聚的主要通道,部分区域存在油气沿裂缝垂向运移。
    重排藿烷参数示踪陇东地区油藏充注途径
    李威, 文志刚, 徐耀辉, 朱翠山, 高永亮
    2017, 38(5):  887-895.  doi:10.11743/ogg20170507
    摘要 ( 260 )   PDF (1964KB) ( 622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鄂尔多斯盆地陇东地区延长组长7油层组原油为弱氧化-还原、淡水-微咸水环境下低等藻类与高等植物混源生成,均为成熟-高成熟阶段,属于同一族群原油,且在平面上普遍分布。大部分学者都集中研究原油垂向运移成藏机理,但是对于平面上的充注运移机理则一直少有关注和研究。基于重排藿烷/藿烷(C30*/C30H)比值的热稳定性,分析C30*/C30H参数在表征石油充注运移方面的可行性,认为对于成熟-高成熟原油,C30*/C30H值可能不仅仅是热成熟度的良好响应,对比C30*/C30H参数与MDR参数(4-/1-甲基二苯并噻吩比值)、暴露/屏蔽烷基二苯并噻吩参数,发现C30*/C30H参数与两参数都具有极好的正相关性,表明C30*/C30H参数不仅是良好的热成熟度参数还是良好的石油充注运移参数。利用C30*/C30H参数示踪陇东地区长7油层组的石油充注方向,发现华池地区为主要充注点,向西南、北东方向呈波阵面的方式充注运移,具有连续充注的特征。研究结果初步表明,C30*/C30H参数是示踪石油充注途径的有效参数。
    苏里格致密砂岩气田潜力储层特征及可动用性评价
    王国亭, 贾爱林, 闫海军, 郭智, 孟德伟, 程立华
    2017, 38(5):  896-904.  doi:10.11743/ogg20170508
    摘要 ( 288 )   PDF (2214KB) ( 2212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苏里格气田开发已全面进入稳产阶段,后备优质储量资源相对不足,对低于物性下限标准的储层进行潜力储层筛选并评价其开发可动用性,具有重要意义。面对气田致密砂岩储层分类不尽完善的问题,继承性开评展了储层系统性综合评价,将储层划分成5大类6种类型,并明确Ⅲ2类储层是未来最具有开发潜力的储层类型。潜力储层形成主控于同砂岩粒度密切相关的储层物性,即发育于高能心滩-辫状河道微相中上部、中-低能心滩-辫状河道微相主体及中下部物性较差的中-细粒岩相部分。总结了潜力储层的6种发育模式,提出了间接动用、组合动用和直接动用等3种开发动用方式。可动用性评价表明,直接和间接动用方式开发效果相对较好,潜力储层具备较好的开发前景。潜力储层特征及可动用性评价可为未来此类储层开发提供有力支撑。
    鄂尔多斯杭锦旗地区上古生界储层流体包裹体特征与天然气成藏时期
    赵桂萍
    2017, 38(5):  905-912.  doi:10.11743/ogg20170509
    摘要 ( 253 )   PDF (4401KB) ( 642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杭锦旗地区是鄂尔多斯盆地天然气勘探的重点区域之一。通过杭锦旗地区流体包裹体产状特征、成分及均一温度的研究,可以确定天然气主要的成藏期次与成藏时期。研究表明,杭锦旗地区上古生界砂岩储层中的成岩流体包裹体主要分布于含砾砂岩、中细砂岩的石英加大边或愈合裂隙中,可分为两期,以气液烃包裹体、气液两相盐水包裹体为主,包裹体形态有椭圆形、次棱角形、长条形、半圆形及不规则形,气体成分主要为CO2和CH4。与气液烃包裹体伴生的盐水包裹体均一温度具有分布范围广、多峰值且十里加汗、新召和什股壕3个区带分布特征存在显著差异的特征;对包裹体均一温度在古地温场演化史上的投点结果和烃源岩热演化历史的综合分析表明:十里加汗区带主成藏期为始新世至今,新召区带主成藏期为始新世至今并可能存在早侏罗世晚期-晚侏罗世中期次成藏期,什股壕区带依据包裹体测温资料并结合天然气运移特征综合判断主成藏期为始新世至今。
    川东卧新双地区天然气特征及上三叠统须家河组天然气来源
    林世国, 王昌勇, 易士威, 高阳, 李明鹏, 李世宁, 李爽
    2017, 38(5):  913-921.  doi:10.11743/ogg20170510
    摘要 ( 301 )   PDF (1460KB) ( 576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天然气来源分析是一个重要的石油地质问题,直接关系到勘探决策。四川盆地川东地区须家河组勘探和开发相对滞后,基础地质研究的欠缺导致卧新双地区须家河组天然气的来源一直存在争议。天然气组分及碳同位素分析结果表明:卧新双地区须家河组天然气具有甲烷含量较低、重烃含量较高、干燥系数较低等特点;天然气中甲烷碳同位素值δ13C1<-40‰,具有δ13C3 > δ13C2 > δ13C1的特征;须家河组天然气为干酪根初次裂解的陆相油型气和混合气;须家河组天然气目前主要处于成熟-高成熟的湿气阶段。卧新双地区须家河组暗色泥岩较为发育,有机地球化学分析结果表明:须家河组泥岩主要以Ⅱ1和Ⅱ2型干酪根为主,具有较高的有机碳含量和氯仿沥青“A”含量,总体具有较好的生烃能力,泥岩中有机质处于成熟-高成熟的湿气阶段。卧新双地区须家河组天然气成熟度与烃源岩成熟度相当,结合须家河组天然气组分特征、同位素特征及成因类型等与下伏石炭系、茅口组、龙潭组、长兴组、飞仙关组、嘉陵江组及雷口坡组天然气存在明显区别,推测该区须家河组天然气主要为自生气。
    四川盆地东缘湘西北地区牛蹄塘组页岩储层特征及影响因素
    秦明阳, 郭建华, 黄俨然, 焦鹏, 郑振华, 卿艳彬, 吴诗情
    2017, 38(5):  922-932.  doi:10.11743/ogg20170511
    摘要 ( 244 )   PDF (5982KB) ( 614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四川盆地东缘湘西北地区牛蹄塘组具有分布广、厚度大、埋藏适中、有机质丰度高以及热演化程度高等特点,资源前景广阔,是近年来南方页岩气勘探重点。文章以该区参数井——花页1井为研究对象,通过岩心、岩屑观察,采用薄片鉴定、X-衍射矿物分析、物性测试、扫描电镜、低温氮气吸/脱附实验等系统手段,研究储层特征,综合分析储层的影响因素。在深水陆棚相,牛蹄塘组发育黑色炭质页岩、硅质页岩,以富含炭质、硅质及黄铁矿,低黏土矿物(伊利石为主)含量为特征,页岩属特低孔、特低渗类型储层。SEM和低温氮气吸/脱附实验表明,储层主要发育圆筒孔(有机质孔)、狭窄平行板孔(粘土矿物层间孔)、四面开口的锥形管孔(粘土矿物粒间孔)以及锥形平板孔(微裂缝);中孔(2~50 nm)提供了平均60.3%的BJH体积。多种因素共同影响微观孔隙发育:深水泥质陆棚控制了孔隙发育物质基础;丰富TOC促进有机质孔(尤其是大孔)发育;矿物组成及含量控制了孔隙发育类型及程度;有机质热演化作用促进有机质孔、微裂缝发育。
    黑色页岩氧化还原条件与有机质富集机制——以昭通页岩气示范区A井五峰组-龙马溪组下段为例
    王鹏万, 张磊, 李昌, 李娴静, 邹辰, 张朝, 李君军, 李庆飞
    2017, 38(5):  933-943.  doi:10.11743/ogg20170512
    摘要 ( 337 )   PDF (4606KB) ( 1418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五峰组-龙马溪组下段为昭通示范区页岩气勘探开发的主要目的层段,基于A井样品有机碳、微量元素及稀土元素的系统测试,结合岩石学及测井资料,系统分析A井黑色页岩相关元素地球化学参数的变化特征,揭示黑色页岩形成的氧化还原条件,探讨有机质富集机制。研究结果表明:昭通页岩气示范区五峰组-龙马溪组下段Ⅰ亚段TOC含量最高,平均为3.13%,向上含量逐渐降低,且相关元素富集程度与TOC含量相关。微量元素及稀土元素等氧化还原参数指示:五峰组-龙马溪组下段,纵向上水体整体由厌氧还原环境向次氧化环境过渡,Ⅰ亚段为贫氧-厌氧环境,Ⅱ亚段为贫氧环境,Ⅲ亚段为贫氧-富氧环境。其中,Ⅰ-1小层、Ⅰ-3及Ⅰ-4小层水体还原性强于Ⅰ-2小层与I-5小层。在高古生产力背景下,五峰组与龙马溪组黑色页岩有机质富集的氧化还原环境形成机制存在差异。五峰组为水体滞留形成厌氧-贫氧环境使有机质有效保存,龙马溪组底部则主要由于海平面上升形成厌氧环境而使有机质有效保存富集。五峰组-龙马溪组下段I亚段有机质最为富集,为页岩气开发的最优层段。
    松辽盆地朝长地区葡萄花油层成藏模式及控制因素
    常艳, 刘大锰
    2017, 38(5):  944-951.  doi:10.11743/ogg20170513
    摘要 ( 275 )   PDF (2091KB) ( 1703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针对松辽盆地朝长地区葡萄花油层油气成藏模式及主控因素不清的难题,利用烃源岩评价、油源对比、疏导体系、油水关系、油藏类型以及油藏控制因素分析等技术方法,对葡萄花油层油气来源、成藏特征、主控因素和成藏模式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研究区内葡萄花油层原油主要来自西部的三肇凹陷和东部朝阳沟阶地局部地区青一段,还有一部分来自下伏扶杨油层;区内断裂可以分为油源断裂、疏导断裂和封闭断裂,其中疏导断裂在研究区中广泛分布;西北砂体主要为内前缘河道砂,东南部主要为外前缘席状砂,西北部砂体的储集性和物性好于东南部。综合分析认为,研究区油气成藏主要受烃源岩、油源断裂和砂体共同控制,成藏模式主要有“近源成藏”模式和“上倾成藏”模式两种。对朝长地区葡萄花油层油气成藏富集规律的研究,对下一步葡萄花油层确定勘探目标和储量预测具有指导意义。
    还原性流体-泥岩盖层相互作用的岩石学和地球化学记录——以松辽盆地南部王府凹陷青山口组泥岩为例
    明晓冉, 刘立, 宋土顺, 刘娜, 杨会东, 于雷, 白杭改
    2017, 38(5):  952-962.  doi:10.11743/ogg20170514
    摘要 ( 267 )   PDF (7742KB) ( 704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天然气田(藏)中渗漏的还原性流体将导致泥岩盖层的成分(尤其是常量和微量元素)变化。这种变化记录了还原性流体-岩石相互作用事件,并具有指示油气藏位置的意义。利用天然类比方法,并以松辽盆地南部王府凹陷青山口组泥岩为对象,对天然气田(藏)中还原性流体引起的泥岩成分变化和流体在盖层中的运移方式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研究区渗漏流体的主要还原性成分为CH4,其次为H2S;在流体-岩石相互作用过程中,泥岩中红色的Fe3+被还原为无色的Fe2+,从而导致了漂白现象的出现。Fe2+以胶体的形式随流体运移至别处或以铁结核的形式重新沉淀;漂白过程中U含量的升高、Ga和Sc含量的降低,与U、Mo、V和Ni含量在纵向上的规律性变化均和流体的还原性有关;在泥岩盖层中,还原性流体主要在浮力的驱动下发生纵向运移,且地层抬升可导致其水位降低;天然气田(藏)泥岩盖层中微量元素的规律性变化具有指示还原性流体流动路径和方向的意义。
    东海丽水凹陷物源及其对储层物性影响
    陈春峰, 钟楷, 朱伟林, 徐东浩, 王军, 张伯成
    2017, 38(5):  963-972.  doi:10.11743/ogg20170515
    摘要 ( 284 )   PDF (3803KB) ( 867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为确定东海陆架盆地丽水凹陷物源并寻找有利储层发育区,通过碎屑锆石U-Pb定年分析丽水凹陷东、西次洼的物源及源区性质,在此基础上探讨不同物源对砂岩储层物性的影响。经分析,丽水西次洼物源主要来自凹陷西部的闽浙隆起区,以火山岩为主,含少量侵入岩及变质岩;该物源形成的砂岩塑性物质含量较高、岩石抗压性相对较弱,由压实作用造成的孔隙损失量相对较大。丽水东次洼物源主要来自凹陷东部的渔山隆起区,以沉积岩、侵入岩为主要物源;该物源形成的砂岩塑性物质含量较低、岩石抗压性较强,由压实作用造成的孔隙损失量相对较小。研究表明,物源差异对储层物性有较大的影响。
    尼日尔三角洲E背斜顶部断裂演化机制及封闭性
    谢昭涵, 孙永河, 闫玉民, 胡光义, 范廷恩, 刘宗堡
    2017, 38(5):  973-982.  doi:10.11743/ogg20170516
    摘要 ( 284 )   PDF (9792KB) ( 690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尼日尔三角洲深水区E油田背斜顶部发育大量密集断层,多数断层倾向一致呈多米诺式排布,活动机制和期次不清楚,对油水的分隔作用不明确。基于构造解析思想,通过构造平衡剖面和古构造图回剥技术研究E背斜的轴面迁移过程,结合断裂成核理论明确断裂活动期次和机制,进而划分断裂系统,指导断裂的封闭性评价。提出深水背斜顶部正断层重力滑动的演化机制,确定多米诺式正断层与背斜轴面迁移的多期次对应关系。E构造共分为4个演化阶段,发育7类断裂系统,其中三个期次的重力滑动断阶(阶梯式)断层为本区独有的特殊构造,在古背斜背景下受控于重力作用变形。逆冲断层和多期活动断层的封闭趋势强,重力滑动断阶断层具有潜在封闭性,而晚期伸展断层不具有封闭能力,筛选出16条潜在封闭断层。确定本区断层弱封闭SGR临界值为8%,完全封闭临界值为20%,评价结果显示:其中8条断层完全封闭,能够将断层两盘分隔为不同油水单元,4条断层具有弱封闭能力,不分隔油水,仅影响注水受效,从而指导油田的钻井和注采方案设计。
    技术方法
    区带勘探中的油气资源评价方法
    盛秀杰, 金之钧, 肖晔
    2017, 38(5):  983-992.  doi:10.11743/ogg20170517
    摘要 ( 421 )   PDF (5082KB) ( 821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国内外主流统计方法的预测结果,作为区带高效勘探部署的有效决策依据还有一段距离,评价方法研究与应用仍有提升空间。立足于提升区带商业发现效益以及解决区带勘探部署规划中的实际问题,分别提出:①区分边际概率、条件概率与空间概率模型的地质模型内涵与适用条件,揭示特定地质条件约束下的地质风险,辅助提升低勘探程度区带的预探目标或风险井的勘探成功率;②遵循油气成藏体系理论划分高勘探程度区带范围,按最早探井发现时间整理、归并储量计算单元为经历了相同地质作用过程的油气藏(样本)数据,为求解油气藏规模总体分布模型提供较为客观的样本数据;③充分考虑不同勘探投入对油气藏发现的影响,推导期望最大化算法并基于勘探效率图版求解地质帕莱托概率分布参数,更加客观地预测区带油气资源潜力及油气藏规模结构;④分别采用体现地质和市场不确定性的情景树,以及勘探目标地质相关性或战略相关性的贝叶斯网络,可有效将投资组合技术与公司战略规划部署有机结合起来。
    水驱油田含水率预测方法研究及拓展
    高文君, 徐冰涛, 黄瑜, 李君芝, 欧翠荣
    2017, 38(5):  993-999.  doi:10.11743/ogg20170518
    摘要 ( 334 )   PDF (1064KB) ( 761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在新型油相相对渗透率曲线的基础上,结合物质平衡方程和Welge方程,导出了一种新型含水率预测模型,并在一定条件下可转化得到Logistic模型。新型含水率预测模型中待定系数与开发动态和地质静态参数变化关系明确,使得许多控水措施更具理论支持。同时,针对目前已有油水相渗曲线与Welge方程结合还无法得到Logistic模型、Goempertz模型以及Usher模型的问题,以及新模型推理过程中要保持开井数不变等条件限制,提出了联解法和直接法建立含水率预测模型。通过两种方法拓展,使得含水率预测模型丰富、多样,能够完全满足描述复杂多样的油田含水率与时间变化过程。后经实例应用,效果较好,值得其他油田借鉴。
    蒸汽驱及化学辅助蒸汽驱提高稠油采收率实验
    张淑霞, 刘帆, 沐宝泉
    2017, 38(5):  1000-1004.  doi:10.11743/ogg20170519
    摘要 ( 340 )   PDF (805KB) ( 693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蒸汽驱及化学辅助蒸汽驱是提高稠油油藏采收率的重要方法。为了对比两种开发方式提高稠油采收率的效果,以新疆塔河油田稠油为研究对象,采用蒸汽驱油模拟实验装置,对比评价了不同开发方式下注汽参数对提高稠油采收率的影响。实验结果表明,蒸汽驱提高稠油采收率与注汽温度正相关,对注入压力不敏感;与蒸汽驱相比,加入一定助剂正戊烷、正己烷、正庚烷,对提高稠油采收率有明显效果;同时发现,蒸汽驱稠油采收率随着注汽压力的增加而趋于降低,化学辅助蒸汽驱稠油采收率随着注汽压力的增大而有所增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