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lease wait a minute...

当期目录

    2017年 第38卷 第6期    刊出日期:2017-12-28
    目录
    2017年第38卷 第6期 中英文目录
    2017, 38(6):  0-0. 
    摘要 ( 132 )   PDF (342KB) ( 1049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油气地质
    裂谷盆地致密砂岩气成藏机制与富集规律——以松辽盆地与渤海湾盆地为例
    李剑, 姜晓华, 王秀芹, 程宏岗, 郝爱胜
    2017, 38(6):  1005-1018.  doi:10.11743/ogg20170601
    摘要 ( 323 )   PDF (5337KB) ( 1244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裂谷盆地致密砂岩气是当前勘探的新领域,本文以松辽盆地与渤海湾盆地为重点,对裂谷盆地致密砂岩气成藏机制与富集规律进行了全面系统分析,明确了裂谷盆地有别于克拉通盆地的致密砂岩气气藏特征,指出裂谷盆地致密砂岩气成藏机制上表现为:多因素促源快速生气、多物源催生有利储层、长距离运移立体成藏,先致密后成藏有利配置。气藏富集规律上具有断槽控制气藏分布、沉积相带与构造带控制成藏、次生孔隙带与物性下限控制气藏富集段的特点。分析了松辽盆地与渤海湾盆地致密砂岩气勘探前景,明确了下一步勘探方向。
    高分辨率层序格架内储层砂体发育特征——以松辽北部州311地区泉三、泉四段为例
    孙春燕, 胡明毅, 胡忠贵, 邓庆杰
    2017, 38(6):  1019-1031.  doi:10.11743/ogg20170602
    摘要 ( 312 )   PDF (10150KB) ( 1197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为了刻画松辽北部州311地区泉三、泉四段储层砂体沉积特征,为该区隐蔽性砂岩油气藏的勘探和开发提供新证据,以高分辨率层序地层学和储层沉积学理论体系为指导,结合岩心、测井曲线以及区域地震资料,识别出六种短期基准面旋回发育样式,建立层序地层划分方案,进而分析层序格架内储层砂体发育类型及特征。研究表明:泉三、泉四段内部可划分2个长期基准面旋回(Q3-LSC1—Q4-LSC1)、5个中期基准面旋回(Q3-MSC1—Q4-MSC3)、12个短期基准面旋回(Q3-SSC1—Q4-SSC7)。短期基准面旋回主要发育以上升半旋回为主的不对称型结构(A1、A2、A3)、上升半旋回与下降半旋回接近相等的近完全-完全对称型结构(C2)、以上升半旋回或下降半旋回为主的不完全对称型结构(C1,C3)。泉三、泉四段垂向上表现为基准面上升—下降—上升的演变规律,发育分流河道—曲流河道—分流河道—水下分流河道纵向沉积演化序列,河道砂体发育样式从较少叠置到较多垂向或侧向叠置型,再逐渐过渡到孤立型。基于高分辨率层序地层划分和对比,在短期基准面旋回约束下,解剖曲流河道砂体、分流河道砂体、水下分流河道砂体沉积剖面及内部旋回结构特征,其中Q4-SSC1和Q3-SSC5沉积时期河道砂体普遍油浸,砂体连续沉积厚度相对较大,为最有利的砂体分布层位。由于储层内部存在复杂的非均质性,因此,进行河道砂体精细解剖势在必行。
    渤海湾盆地南堡凹陷3区多期叠加断裂体系形成机制
    冯建伟, 王志坤, 商琳
    2017, 38(6):  1032-1042.  doi:10.11743/ogg20170603
    摘要 ( 369 )   PDF (20687KB) ( 1139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针对渤海湾盆地南堡凹陷3区内广泛发育的多期叠加断裂体系形成机制及演化过程不清的问题,以构造地质学、地质力学理论为指导,采用三维地震解释、构造物理模拟、有限元数值模拟等综合、联合技术,梳理断裂几何特征及组合样式,恢复不同构造活动期的应力状态,分析平面上变应力场条件下的断裂形成演化规律,探讨垂向上断陷盆地深部先期构造对晚期断裂形成和演化的控制作用,建立研究区多期叠加断裂体系动力学模式。结果表明:以沙河街顶不整合为界分为上、下两套断裂系统,常呈现为“X”型叠加样式,中间具短期反转特征,上部为SN向伸展兼左旋走滑的复合断裂系统,力学机制为纯剪,下部为NW-SE向伸展断裂系统,力学机制为单剪。叠加断裂体系的发育主要受控于地质力学层分布、晚期应力强度、先期断裂与后期应力方向之间的夹角。先期断裂的存在影响着局部应力场的重新分布以及后期断裂的发育,晚期断裂要么继续扩展,要么产生新的断裂。以不整合面为主要特征的岩层界面作为一种力学薄弱面,受力作用时,容易发生“变形不协调或滑移”现象,使得断裂发育在垂向上具有明显的不连续性或间断性;区域上,多期叠加断裂系统的形成和发育直接受控于郯庐断裂古近纪以来构造应力场的转变。
    大港油田上古生界煤系烃源岩地球化学特征与二次成烃
    周立宏, 滑双君, 孙超囡, 代昆, 牟智全
    2017, 38(6):  1043-1051.  doi:10.11743/ogg20170604
    摘要 ( 315 )   PDF (2100KB) ( 1144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大港油田上古生界煤系地层主要分布于中南部,分布面积近10 000 km2。烃源岩包括煤层、碳质泥岩和泥岩3种类型,总厚度100~450 m,纵向上主要分布在太原组和山西组,本溪组少量发育。煤层有机质丰度高,85%以上属于好-极好烃源岩类型,而泥岩丰度各地区之间差异较大。烃源岩显微组分构成中以镜质组含量占优势,50%以上,成熟阶段具有良好的生气条件,同时受成煤环境的影响,主要成煤中心的煤系地层也富含一定的富氢组分,在低熟-成熟阶段具有良好的生油能力。上古生界在地史演化中经历了多期构造活动的改造,煤系源岩也随之经历了两次生烃过程,其中二次生烃范围分布广,资源规模大,是潜山勘探的重要区域。按照构造演化分类,油田内发育4种埋藏史类型,即早埋晚抬型、早抬晚埋型、持续深埋型与稳定埋藏型。除早埋晚抬型之外,其他3类均具有二次生烃条件。经多年的勘探,在二次生烃范围内,相继在孔西“古生中储型”和乌马营潜山、埕海潜山、王官屯潜山“古生古储型”原生油气藏实现了潜山勘探的重大突破。
    东营凹陷新生代扭张构造样式及控藏规律
    张伟忠, 查明, 张云银, 陈程, 曲志鹏, 张林, 高平
    2017, 38(6):  1052-1058.  doi:10.11743/ogg20170605
    摘要 ( 322 )   PDF (3353KB) ( 1161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在精细构造解释的基础上,采用地层切片、地震相干等技术手段,系统解剖扭张构造基本特征,明确扭张构造样式及其分布规律,并建立了扭张构造的控藏模式。研究表明,东营凹陷新生代共发育王家岗、八面河、高青、青西以及郝现等11个扭张构造带。依据断层平面、剖面组合特征及地层变形特征,对这11个扭张构造进行了分类研究,该地区主要发育帚状-半花状,雁列-树形花状及侧接-卷心式花状3种类型的复合构造样式。帚状-半花状扭张构造分布于盆地的陡坡带,雁列-树形花状扭张构造分布于斜坡带,侧接-卷心式花状扭张构造分布于凹陷的中央隆起带。这3种扭张构造样式控制了不同的圈闭类型,并形成了帚状两段式、雁列分割式以及侧接弧形式的成藏模式。
    渤海海域北部秦南凹陷东南缘古近系断层活动及其对沉积的控制
    庞小军, 王清斌, 代黎明, 李欢, 陈晶
    2017, 38(6):  1059-1067.  doi:10.11743/ogg20170606
    摘要 ( 261 )   PDF (7441KB) ( 1174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利用钻/测井、三维地震等资料,在断层活动速率统计的基础上,分析了渤海海域北部秦南凹陷东南缘古近系边界断层活动演化特征,并探讨了边界断层活动对沉积的控制作用。研究表明:研究区边界断层具有明显的分段性,且由石北1西、石北1东、石北2西、石北2东等4段组成。纵向上,孔店组至沙四段沉积期,边界断层开始活动,且活动性较弱;沙三段沉积期,断层活动增强;沙一+二段沉积期,断层活动性减弱;东三段沉积期,断层活动再次增强,东二段沉积期,断层活动逐渐减弱,至东一段沉积期,断层停止活动。平面上,同一地质时期不同段的边界断层均表现为中部强、两端弱的特点。空间上,同一位置的断层活动性具有继承性。边界断层活动的差异性控制了盆地的差异升降,导致物源区的差异剥蚀,并形成了不同的沉积格局和构造转换带,进而对物源区的剥蚀以及沉积区的沉降速率、沉积相类型、沉积相分布、三角洲的延伸距离、岩性具有重要的控制作用。
    川西坳陷新场气田须家河组五段流体赋存状态
    吴小奇, 罗开平, 王萍, 陈迎宾, 王彦青, 胡烨, 黎华继
    2017, 38(6):  1068-1078.  doi:10.11743/ogg20170607
    摘要 ( 277 )   PDF (1391KB) ( 1119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川西坳陷新场气田上三叠统须家河组五段气藏试采均表现出气水同产,天然气究竟是以水溶气还是游离气为主尚无定论。为此,对该区须五段地层水开展了不同温压条件下的甲烷溶解度实验,并与1 mol/kg NaCl溶液中甲烷的溶解度进行对比,并结合现今产出流体气水比和理想气体状态方程,明确了须五段中流体的赋存状态。研究结果表明,在现今平均埋深和历史最大埋深状态下,新场须五段地层水中甲烷的溶解度分别为2.260 m3/m3和3.194 m3/m3。受白垩纪末以来地层抬升影响,新场须五段水溶气脱溶主要是地层抬升减压降温脱溶。在不同埋深状态下,游离气和地层水在孔隙中所占体积比例分别普遍低于和高于50%,白垩纪末以来地层温压降低使得须五段中游离气体积发生膨胀,所占体积比例略有增大,而地层水被驱替排出,所占体积比例有所降低。地层温压降低导致部分水溶气脱溶出来,在总的天然气中游离气所占比例增大而水溶气所占比例降低,须五段天然气以游离气为主,水溶气所占比例不足5%。在地层抬升过程中,新场须五段有约29.3%的水溶气脱溶成为游离气,地层水共脱溶出了约1.8×109 m3的天然气。
    四川盆地川中地区震旦系灯影组台地边缘相带地震识别及其分段特征
    曾富英, 杨威, 孙爱, 金惠, 谢武仁, 马石玉, 苏楠
    2017, 38(6):  1079-1086.  doi:10.11743/ogg20170608
    摘要 ( 331 )   PDF (13644KB) ( 2228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四川盆地绵竹-长宁裂陷东、西两侧发育震旦系灯影组台地边缘相带,是重要的油气富集区。运用地震精细解释及层拉平等技术对台地边缘相带开展地震识别、精细刻画及分布研究。台地边缘相带地震反射特征为“丘状”反射或括弧状外形、内部为杂乱或蚯蚓状反射、中弱振幅、中低频率。绵竹-长宁裂陷东、西两侧震旦系灯影组发育灯一期、灯二期及灯四期3期台地边缘相带,其中灯二期发育两个级别台地边缘相带。灯一期台地边缘相带分布在安岳-乐至东侧地区,近南北向展布;灯二期台地边缘相带呈半环状展布;裂陷东侧灯四期台地边缘相带在安岳以南为近南北向,在遂宁-射洪地区为北东南西方向。四川盆地川中地区震旦系灯影组台地边缘相带分布指示出震旦系灯影组有利勘探区带,对勘探具有一定的指导意义。
    鄂尔多斯盆地古隆起西侧奥陶系烃源岩评价及成藏模式
    肖晖, 赵靖舟, 熊涛, 吴伟涛, 米敬奎, 刘素彤
    2017, 38(6):  1087-1097.  doi:10.11743/ogg20170609
    摘要 ( 320 )   PDF (6204KB) ( 1203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基于鄂尔多斯盆地古隆起西侧奥陶系有效烃源岩评价,证实了在该地区斜坡低部位发育有源自奥陶系内部烃源岩的气藏新类型。根据11口钻井347块烃源岩样品分析,中上奥陶统台地边缘斜坡相带发育良好烃源岩。乌拉力克组和克里磨里组烃源岩有机质TOC含量高,泥灰岩TOC含量平均值分别为0.33%和0.39%,泥质岩类TOC含量平均值分别为0.51%和0.65%,有效烃源岩累计厚度分别在12~40 m和7~14 m,局部烃源岩厚层发育区,生气强度达(14.0~15.5)×108 m3/km2,证实具有较好的生烃潜力。研究区奥陶系气藏主要经历两期成藏过程:早期为中侏罗世,奥陶系烃源岩生烃形成古油藏,晚期为晚侏罗世—早白垩世,古油藏裂解形成油型气。晚期气烃包裹体甲烷碳同位素平均值在-38.84‰,证实晚期具有油型气充注特征。古隆起西侧斜坡高部位普遍发育煤成气气藏,在克里磨里组斜坡低部位大量发育碎屑钙质角砾岩,与上覆中上奥陶统有效烃源岩近距离接触,侧向上远离奥陶系顶面风化壳,能够形成自生自储型气藏类型,如余探1井气藏。台缘斜坡带低部位发育的岩溶缝洞体,是寻找该类气藏的有利勘探目标区。
    煤成气干燥系数影响因素探讨——以鄂尔多斯盆地北部上古生界为例
    倪春华, 包建平, 刘光祥, 朱建辉, 吴小奇, 翟常博
    2017, 38(6):  1098-1104,1216.  doi:10.11743/ogg20170610
    摘要 ( 330 )   PDF (1325KB) ( 1486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干燥系数广泛应用于煤成气(天然气)地球化学特征及成因、成藏研究,而对于煤成气干燥系数影响因素的专题研究较少。通过对鄂尔多斯盆地北部东胜(杭锦旗)、大牛地、苏里格气田上古生界煤成气化学组分的测试及资料收集,分析了该区煤成气干燥系数的纵、横向分布特征,建立了“二段式”纵向分布模式,并结合区域地质背景,探讨了控制其分布的主要地质因素。研究表明:①该区上古生界煤成气干燥系数呈自盆地中心向边缘减小的平面分布特征和自下而上先减小再增大的“二段式”纵向分布特征;②煤成气干燥系数受到成熟度、地质色层作用和逸散作用等影响;③干燥系数的宏观区域分布主要受控于气源岩成熟度作用。纵向上,影响干燥系数“二段式”分布的主控因素不同,下部烃源层内为成熟度作用,而上部储集层内则是地质色层作用。局部保存条件欠佳地区干燥系数还受到逸散作用影响而减小。
    煤层气开采关键地质影响因素
    冯立杰, 贾依帛, 岳俊举, 王金凤
    2017, 38(6):  1105-1112.  doi:10.11743/ogg20170611
    摘要 ( 291 )   PDF (1179KB) ( 1193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中国储量丰富的煤层气有着巨大的环保效益和资源潜力,但因独特的资源赋存条件,其规模化开采水平不高,亟待运用科学合理的方法来筛选出各类关键地质因素以实现开采创新。针对中国煤层气开采影响要素多、动态复杂性高等特点,构建了基于粗糙集属性约简的关键地质因素识别分析模型并进行了分析。首先从煤岩特征、煤层特征、地质影响3方面选取16个原始地质因素,以华北、西北、西南地区的40个煤层气井作为研究对象,对原始地质因素进行判定并构建决策数据,进而运用粗糙集数据分析工具集进行决策表属性约简,最终根据重要性进行排序并确定了关键地质影响因素。研究结果表明:地质构造类型、地应力、煤层孔隙及裂隙等8个地质因素重要度相对较高,且在煤层气开采过程中,外界的地质作用影响程度总体要比内部(如煤层与煤岩等)要大,因此,在实践过程中,应多关注于煤田外部地质因素的影响程度与作用方式,以期提升矿区瓦斯隐患治理水平。
    构造挤压背景下深层砂岩压实分异特征——以塔里木盆地库车前陆冲断带白垩系储层为例
    毛亚昆, 钟大康, 李勇, 王腾宇, 孙海涛, 王媛
    2017, 38(6):  1113-1122.  doi:10.11743/ogg20170612
    摘要 ( 302 )   PDF (5187KB) ( 1130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压实作用作为影响储层质量演化及预测的重要因素,常被理解为中浅层砂岩所经历的成岩作用,深层的压实作用长期被忽视,然而,库车前陆冲断带白垩系深层砂岩储层存在显著的压实分异现象。利用薄片、阴极发光和粒度分析对白垩系砂岩压实作用进行了深入研究。深层砂岩压实分异受构造挤压作用、胶结作用和砂岩粒径控制。压实作用在不同构造出现规律性的变化以及在纵向上呈现反深度的变化,而且随胶结程度降低,不同构造砂岩压实分异的幅度增大;中砂岩与细砂岩随压实程度增高,压实作用分异减小。深层储层仍存在较强的压实分异意味着在进行深层砂岩储层预测时,应该重视压实作用对深层储层质量差异的影响。
    塔里木盆地东河砂岩层序地层及沉积演化规律
    贾东力, 田景春, 张翔, 祝贺, 林小兵, 苏炳睿, 梁庆韶, 于航
    2017, 38(6):  1123-1134.  doi:10.11743/ogg20170613
    摘要 ( 312 )   PDF (11614KB) ( 1123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塔里木盆地上泥盆统-下石炭统的东河塘组-巴楚组共同构成“东河砂岩”,在盆地范围内对东河砂岩进行追踪和对比,并对其沉积演化规律展开精细研究,是当前盆内油气勘探所关注的重点。以塔里木盆地东河砂岩为研究对象,在层序地层学的理论指导下,利用盆地中大量钻测井、录井、岩心以及地震资料,对东河砂岩层序地层及格架内沉积演化规律进行详细分析。研究认为:东河砂岩共识别出两类层序界面,划分出1个二级层序和6个三级层序(SQ1—SQ6),并建立盆内层序地层格架,发现层序的分布受古地貌影响较大,SQ4—SQ6在全盆保存完整。在层序地层格架内共识别出包括三角洲与滨岸相等5类沉积相,并对层序格架内沉积相的平面演化进行研究,发现SQ1—SQ6时期,东河砂岩沉积面积逐渐扩大,顺南地区的SQ4砂体、顺西SQ5砂体以及顺托地区SQ6砂体都有较好的岩性圈闭发育条件,是下步勘探重点区域。
    准噶尔盆地腹部地层压力异常特征与控制因素
    吴海生, 郑孟林, 何文军, 杨彤远, 陈磊, 郭建辰, 杨翼波
    2017, 38(6):  1135-1146.  doi:10.11743/ogg20170614
    摘要 ( 334 )   PDF (4392KB) ( 2092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应用钻井地层压力实测资料、测录井资料和地震速度资料等,结合盆地地层沉积结构分析,对准噶尔盆地腹部地区地层超压异常的横、纵向空间分布特征及其成因控制因素进行综合研究。研究表明:1)超压异常在盆地腹部地区普遍存在,其出现的顶界面具有穿层性,整体具有向西北方向超压顶面埋深变浅、向凹陷内埋藏变深的特点;超压顶面在莫索湾地区为侏罗系三工河组,顶面埋深在4 400 m左右,向西到夏盐-达巴松和玛湖地区超压顶面为三叠系,埋深在3 500 m左右,在莫南凸起的永进油田超压顶面在白垩系底部,埋深在5 800 m左右。2)莫索湾地区的侏罗系以下地层都存在超压异常,侏罗系的异常压力值最高,在二叠系-石炭系有所降低;同时,根据压力系数结构剖面特征分析,将超压异常划分为两种类型。3)分析盆地腹部超压异常的空间特征,认为不同层系、不同构造位置的超压异常形成具有不同的控制因素。
    珠江口盆地陆丰凹陷南部文昌组储层发育特征及其控制因素
    汪旭东, 张向涛, 何敏, 张素芳, 余一欣, 吴陈冰洁
    2017, 38(6):  1147-1155.  doi:10.11743/ogg20170615
    摘要 ( 348 )   PDF (7084KB) ( 1161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珠江口盆地陆丰凹陷文昌组为裂陷期沉积,裂陷初始期沉积的文五段发育优质储层。为了揭示优质储层成因机理,综合利用地震、钻井、岩心、铸体薄片、扫描电镜和压汞曲线等资料,对凹陷南部LF-A洼文五段的沉积、储层及成岩作用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LF-A洼文五段主要为辫状河三角洲前缘亚相沉积,岩石类型以长石质石英砂岩和岩屑质石英砂岩为主,储集空间主要为残余原生粒间孔,具有低孔隙度、低-中等渗透率、低-中等排驱压力特征。优质储层主要发育在杂基含量少、成熟度高的厚层河道砂岩中,反映高能环境对优质储层发育的控制。成岩作用对储层的影响主要表现为压实和早期胶结使孔隙减少,而晚期溶蚀有助于改善储层物性。早期构造抬升使文五段在后期未经受上覆地层的强烈压实,使大量原生孔隙得以保存,是优质储层形成的关键因素。
    Oriente盆地D-F油田泥岩墙成因及其对油藏分布的影响
    杨金秀, 张克鑫, 陈和平, 卢双舫, 万学鹏, 唐明明, 肖佃师, 张超前
    2017, 38(6):  1156-1164.  doi:10.11743/ogg20170616
    摘要 ( 315 )   PDF (17794KB) ( 1048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以Oriente盆地D-F油田M1-SS层发育的泥岩墙为研究对象,利用钻测井和地震资料,精细刻画泥岩墙在平面和垂向上的分布特征,从沉积环境和差异压实作用两个方面探讨了泥岩墙形成的控制因素,并分析了泥岩墙对油田油藏分布的影响。两条泥岩墙均为北西-南东向延伸,在测井和地震上分别表现为较高的泥质含量和弱振幅反射。研究认为,泥岩墙对应潮控河口湾环境的混合坪相带,与周围砂坪、砂坝环境相比泥质含量高,因此在M1-SS经历压实作用时,会发生差异压实作用,造成M1-SS层厚度在混合坪相带变薄,甚至在泥岩墙边缘出现微小断裂。另外,泥岩墙的存在影响了储层的非均质性,使M1-SS层的砂体连续性变差,对油气横向运移起到了隔挡作用,将油源断层东侧的油藏分隔成了5个油藏。
    油气开发
    考虑气体滑脱及Knudsen扩散的低渗致密砂岩微观流动模拟
    曹廷宽, 刘成川, 卜淘, 段永刚, 方全堂, 孙连浦
    2017, 38(6):  1165-1171.  doi:10.11743/ogg20170617
    摘要 ( 348 )   PDF (8761KB) ( 1063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低渗致密砂岩纳米-微米尺度孔喉发育,微观非均质性强,渗流机理复杂,现有物理实验方法难以准确评价。采用基于数字岩心理论的微观流动模拟方法来分析低渗致密砂岩中天然气的渗流规律。以川西地区沙溪庙组砂岩样品为基础,利用CT扫描建立目标岩样三维数字岩心,通过孔喉识别、形态简化及喉道调整,构建了包含不同孔喉分布的低渗致密砂岩三维孔隙模型;考虑天然气在纳米-微米孔喉中输运机制的复杂性,建立了耦合Darcy渗流、气体滑脱和Knudsen扩散的流动控制方程,并结合孔隙模型对其进行离散求解。开展流动模拟,评价不同孔隙压力下各输运机制对天然气产出运移的影响。结果表明:低渗致密砂岩中喉道越小、孔隙压力越低,气体流动非线性越强;在孔隙压力高于10 MPa范围,天然气在平均喉道半径大于0.1 μm的砂岩孔隙空间中的流动基本满足Darcy渗流;而对于平均喉道半径小于0.1 μm的致密砂岩,孔隙压力低于10 MPa后气体滑脱和Knudsen扩散是气体运移中重要机制,对天然气生产的影响不可忽略。
    高温高压作用下致密砂岩三轴压缩试验
    邓辉, 张咪, 邓通海, 张茜
    2017, 38(6):  1172-1179.  doi:10.11743/ogg20170618
    摘要 ( 265 )   PDF (16215KB) ( 1135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为探究温度和围压对四川盆地新场气田须家河组二段致密石英砂岩力学性质和破坏方式的影响,利用MTS815电液伺服控制刚性试验机还原其地下深部高温高压的地质环境进行常规三轴压缩试验。结果表明,温度一定时,试样的三轴抗压强度和弹性模量平均值均随围压增大而增大;围压一定时,随试验温度升高,60℃之前,致密石英砂岩试样的粘聚力呈二次非线性减小,内摩擦角、三轴抗压强度及弹性模量呈非线性增加;60℃之后,各参数变化趋势则与之前相反。60℃是温度-围压共同作用条件下试样力学性质变化的温度节点。在0~100 MPa围压范围、15~150℃温度范围内,致密砂岩试样变形破坏类型取决于温度和围压,围压对岩石强度的影响程度大于温度。按试样破坏过程和破坏方式,可将应力-应变曲线大致分为5种类型,破坏方式包含拉张破坏、剪切破坏、剪胀破坏和拉张-剪切破坏。
    封堵优势通道动用剩余油机制及策略
    肖康, 穆龙新, 姜汉桥, 申健, 张鹏宇
    2017, 38(6):  1180-1186.  doi:10.11743/ogg20170619
    摘要 ( 274 )   PDF (4392KB) ( 1152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基于所建立的可模拟水驱优势通道发育的三维物理模型,结合核磁共振,对不同封堵优势通道方法下剩余油宏观分布变化及微观孔隙动用进行了研究,明确了优势通道下剩余油动用内在控制机制,并利用数值模拟,对优势通道下剩余油动用适应性及策略进行了总结。结果表明:通过量化核磁成像图片与流体饱和度关系,可对三维模型进行无探针饱和度监测;考虑封堵效率,短半径高强度调剖与中长半径调驱分别适合于弱与强优势通道,且初始潜力分布对封堵效果有重要影响;大孔隙中剩余油动用对整体提高采收率贡献最大,其也是造成不同封堵方式剩余油动用差异的主要因素,且由于弱优势通道模型各孔隙窜流程度及初始潜力分布较均匀,其中小孔隙动用略好于强通道模型;弱优势通道储层的堵剂溶度不宜过高,以保证其注入性,而强优势通道储层需要较高堵剂注入PV数,以达到封堵目的。该研究对高含水油田调剖堵水决策与优化设计有一定理论指导意义。
    技术方法
    低渗透砂岩油藏注水诱导裂缝特征及其识别方法——以鄂尔多斯盆地安塞油田W区长6油藏为例
    赵向原, 曾联波, 胡向阳, 朱圣举
    2017, 38(6):  1187-1197.  doi:10.11743/ogg20170620
    摘要 ( 370 )   PDF (5086KB) ( 1156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在总结注水诱导裂缝概念的基础上,阐明了注水诱导裂缝的基本特征及形成机理,提出了识别注水诱导裂缝方法,最后利用该方法对鄂尔多斯盆地安塞油田W地区长6油藏A0井组的注水诱导裂缝进行了识别。注水诱导裂缝为张性裂缝,其规模大、延伸长,渗透率高,纵向上不受单层控制,延伸方位一般与现今地应力的最大水平主应力或者油藏主渗流裂缝方向一致,并随着低渗透油藏注水的推进发生动态变化。长期注水开发过程中,若油井逐渐表现出方向性水淹且含水率变化曲线呈现出阶梯状上升,试井解释具有裂缝渗流特征,同时水淹井对应的注水井吸水剖面逐渐表现为指状吸水且注水指示曲线出现拐点,示踪剂或水驱前缘监测油水井之间表现出良好的连通关系,则可判定在油水井之间形成了注水诱导裂缝。
    碎屑岩孔隙演化定量计算方法的改进和应用
    冯旭, 刘洛夫, 李朝玮, 窦文超, 郑珊珊
    2017, 38(6):  1198-1207.  doi:10.11743/ogg20170621
    摘要 ( 304 )   PDF (4825KB) ( 1173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孔隙度演化是油气藏成藏机制研究的重点和难点。在利用“反演回剥法”恢复孔隙度时会存在一些缺陷,包括将面孔率等同于孔隙度、将机械压实损失孔隙度全部归结为成岩早期、不考虑岩石表观体积的变化等。基于此,将压实作用造成的岩石表观体积变化考虑在内,并将压实作用分期列入计算,推导了每一期成岩作用中对应不同岩石表观体积的压实和胶结损失孔隙度和溶蚀增加孔隙度、对应古埋深孔隙度的计算公式。以鄂尔多斯盆地西南部延长组长7和长63小层致密砂岩为例,结合本区的成岩相,建立了5种孔隙度演化模式,并应用不同方法分别计算出孔隙度演化曲线。不考虑岩石表观体积变化和压实不分段时,恢复的孔隙度存在很大的偏差,可达13.8%。
    考虑液硫析出的超深酸性气藏数值模拟技术
    顾少华, 石志良, 史云清, 胡向阳, 岑芳
    2017, 38(6):  1208-1216.  doi:10.11743/ogg20170622
    摘要 ( 305 )   PDF (2811KB) ( 1061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超深酸性气藏开采时在储层中发生液硫析出现象,阻碍气体流动,降低气井产能。为研究液硫析出对气井生产的影响,建立考虑了液硫析出、气-液硫两相同流的酸性气藏数值模拟模型。基于上述模型开发了相应的数值模拟器,并将该模拟技术应用于四川盆地元坝长兴组气藏气井动态研究中。结果表明:液硫析出后在井壁附近聚集,并且自始至终仅局限于井筒附近。相较固硫析出而言,液硫析出对气井生产的影响较小,但仍能明显降低气井稳产期。在非均质地层中,析出的液硫主要聚集在储层物性较好的区域,如裂缝或溶孔等高渗区,造成气藏渗透性降低,气井产能下降。该模拟技术实现了对酸性气藏液硫析出的定量预测,为该类气藏的开发提供了可靠的决策依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