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lease wait a minute...

当期目录

    2018年 第39卷 第2期    刊出日期:2018-04-28
    目录
    2018年第39卷 第2期 中英文目录
    2018, 39(2):  0-0. 
    摘要 ( 93 )   PDF (330KB) ( 107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塔里木盆地顺北特深碳酸盐岩断溶体油气藏发现意义与前景
    焦方正
    2018, 39(2):  207-216.  doi:10.11743/ogg20180201
    摘要 ( 472 )   PDF (1921KB) ( 549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塔里木盆地顺北地区埋深7 000 m以下特深碳酸盐岩领域获得重大油气突破。通过对顺北特深油气田的构造演化、储层、油气藏特征与油气富集规律等的综合分析,认为该类油气藏为断溶体油气藏,具有沿断裂带整体含油、不均匀富集的特点。走滑断裂多期活动与流体溶蚀改造作用在中-下奥陶统碳酸盐岩层系形成良好的洞穴、裂缝及沿缝溶蚀孔洞型储集体;断裂带外围致密碳酸盐岩作为侧向封挡构成了物性圈闭。上覆巨厚却尔却克组泥岩作为区域封盖层,源自下寒武统的油气沿走滑断裂垂向运移聚集,以晚期成藏为主,断裂既是油气运移通道又是油气富集场所。该类型油气藏的发现展现了一种新的特深层油气富集成藏模式。目前,顺北油气田已发现落实了18条走滑断裂带,资源规模达17×108 t油当量,展示了顺北地区良好的勘探开发前景。

    鄂西渝东下古生界海相页岩饱和烃组成特征及其指示意义
    徐姝慧, 何生, 朱钢添, 刘若冰, 陆亚秋, 魏思乐
    2018, 39(2):  217-228.  doi:10.11743/ogg20180202
    摘要 ( 253 )   PDF (1803KB) ( 340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鄂西渝东区下寒武统水井沱组(牛蹄塘组)、上奥陶统五峰组和下志留统龙马溪组海相富有机质页岩是我国南方页岩气勘探的重要层位。研究表明,研究区水井沱组经历的最高古地温介于280~300 ℃,现今Ro为3.90%~4.50%;五峰组和龙马溪组最高古地温介于200~220 ℃,现今Ro为2.45%~3.00%,有机质处于高演化过成熟阶段。然而,页岩样品氯仿抽提物饱和烃组成仍较为完整,存在碳数分布多具双峰型的正构烷烃、部分类异戊二烯烷烃和甾萜类化合物。该现象说明在地层条件下页岩中较严格受限的液态烃向气态烃的热力转化即环化缩聚和加氢裂解受到限制,从而造成常见饱和烃生物标志化合物的基本碳骨架在地温为200~300 ℃和热力作用时间为50~180 Ma的条件下仍然可以保存。研究表明,过成熟页岩中的饱和烃生物标志化合物没有完全失去其指示成熟度和生源的意义。根据页岩样品中的正构烷烃碳数和双峰型分布特征以及C23三环萜烷/C30藿烷指标判断,水井沱组页岩有机质成熟度更高,有机质来源中以原核生物的母质贡献占优,而五峰组和龙马溪组页岩有机母质来源中主要为细菌和藻类。

    重庆下古生界页岩顺层滑脱变形域的形成及其地质意义
    岳锋, 李永臣, 赵宝山, 曾祥亮
    2018, 39(2):  229-238.  doi:10.11743/ogg20180203
    摘要 ( 240 )   PDF (1576KB) ( 305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在野外露头和岩心观察基础上,通过力学分析,对重庆下古生界页岩中顺层滑脱变形域的类型、特征及其形成进行了研究,并结合页岩气勘探实践,对其地质意义进行了探讨。顺层滑脱变形域包括挤压型和重力型两类。挤压型顺层滑脱变形域形成时水平挤压构造应力占主导地位,岩层发生“逆断层”运动;重力型顺层滑脱变形域形成时上覆地层压力占主导地位,岩层发生"正断层"运动。挤压型顺层滑脱变形域地层变形相对较强,影响范围相对较大。埋藏深度和岩层倾角是控制同一地区同一页岩层中顺层滑脱变形域形成的关键地质要素。页岩埋深越大,形成挤压型顺层滑脱变形域时的临界岩层倾角越大,而形成重力型顺层滑脱变形域的临界岩层倾角则越小。重力型顺层滑脱变形域破坏页岩气保存条件。背斜构造部位挤压型顺层滑脱变形域所形成的顺层破碎带和网状裂缝系统是页岩气重要的运移通道和储集空间,向斜构造部位挤压型顺层滑脱变形域所形成的顺层破碎带和网状裂缝系统成为页岩气向临近背斜构造部位运移或向地表散失的重要通道。
    珠江口盆地韩江-陆丰凹陷珠江组下段碎屑锆石来源与储层物源示踪
    焦鹏, 郭建华, 王玺凯, 刘辰生, 郭祥伟
    2018, 39(2):  239-253.  doi:10.11743/ogg20180204
    摘要 ( 249 )   PDF (2132KB) ( 256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珠江组下段作为珠江口盆地东部优质的油气储层,其物源分布特征至今仍存在争议。为了研究韩江-陆丰凹陷珠江组下段物源分布特征及其岩性组成,利用LA-ICP-MS定年技术对珠江口盆地东部7个不同局部构造区的下中新统珠江组下段砂岩样品进行了碎屑锆石U-Pb定年分析。结果显示,样品中碎屑锆石以岩浆成因为主,主要存在98~114,137~163,211~247和387~428 Ma四个年龄区间,变质成因为次。通过与周缘潜在物源区岩层(体)年龄对比,并结合年龄频谱特征,认为研究区早中新世珠江早期至少存在4条供给碎屑物质的水系,其中,海丰28构造区和陆丰2构造区的沉积物源主要来自韩江物源;南侧东沙隆起为陆丰22构造区主物源区;汕尾物源除为惠州10构造区供源外,还与珠江物源在惠州08构造区交汇;陆丰13构造区以东沙隆起物源为主,可能有部分韩江物源的加入。韩江-陆丰地区具备发育浅层和中深层优质储层的地质条件,仍是今后珠江口盆地东部油气勘探的重要领域。
    莺-琼盆地高压成因输导体系特征、识别及其成藏过程
    范彩伟
    2018, 39(2):  254-267.  doi:10.11743/ogg20180205
    摘要 ( 243 )   PDF (2549KB) ( 282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莺-琼盆地为新生代的高温高压快速沉降盆地,通常伴随着热流底辟体的发育,形成了异于常压盆地的油气输导体系,由地层深部压力释放形成的底辟和裂缝是莺-琼盆地天然气运移的主要输导通道。研究利用沿层三维地震相干分析及曲率分析技术对莺-琼盆地高压底辟型和裂缝型输导体系进行了系统的识别,研究其空间展布特征及演化过程,结合天然气同位素及包裹体等地球化学手段,综合分析了高压成因输导体系与研究区天然气充注、散失及富集成藏的关系。研究结果表明,底辟型和裂缝型输导体系在空间分布上具有由深向浅阶梯状发育的特点,其中底辟型输导体系通常发育在莺歌海盆地的中央坳陷带,裂缝型输导体系主要分布在盆地热流底辟的边缘、斜坡近凹区的高压地层中。底辟型输导体系的发育演化历史可以划分为增压期、穿刺期、平衡期、释放期和塌陷期五个阶段(类型),具有增压期深部充气、穿刺期浅层成藏、平衡期复合成藏、释放期翼部成藏、塌陷期破坏成藏的成藏规律。裂隙型输导体系具有高压和构造两种成因,天然气具有浅部早、深部晚的成藏规律。
    基于储层构型理论的致密砂岩成藏过程分析——以松辽盆地古龙向斜葡萄花油层为例
    刘芳, 刘性全, 刘宗堡, 管宪莉, 张云峰, 刘云燕
    2018, 39(2):  268-278.  doi:10.11743/ogg20180206
    摘要 ( 295 )   PDF (2033KB) ( 177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针对致密砂岩储层非均质性强和成藏过程复杂,利用岩心、岩石薄片、扫描电镜和实验分析测试等资料,基于储层构型理论的等级体系划分和成因单元识别,综合研究松辽盆地古龙向斜葡萄花油层的岩石学特征、物性特征、孔喉结构特征和成岩特征,进而对致密砂岩储层的致密史与成藏史时空耦合关系进行分析。结果表明:葡萄花油层由8种岩相成因单元、4种微相成因单元和1种亚相成因单元的3个等级体系级次组成;葡萄花油层砂岩类型主要为长石岩屑砂岩,粒度细,分选-磨圆中等,方解石充填为主,孔隙度平均值为7.63%,渗透率平均值为0.42×10-3 μm2,孔隙类型以粒间溶蚀扩大孔为主,喉道类型主要发育收缩状、断面状和弯片状;葡萄花油层经历了两期胶结和一期溶蚀的成岩演化序列,目前处于中成岩阶段A期;葡萄花油层具有多期成藏和选择性充注的动态演化过程,得出向斜区油气富集的优质储层为水下河道微相、厚层席状砂微相及二者附近连通的薄层席状砂微相。
    构造活动及层序格架约束下的沉积、成岩作用对储层质量的影响——以松辽盆地南部大情字井地区葡萄花油层为例
    曹铮, 林承焰, 董春梅, 任丽华, 宋雷, 邢新亚, 马晓兰
    2018, 39(2):  279-290.  doi:10.11743/ogg20180207
    摘要 ( 306 )   PDF (2103KB) ( 289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利用钻测井、岩心、岩石薄片、电镜扫描和室内分析化验等资料,基于层序地层学理论,展开了对松辽盆地南部(松南)大情字井地区葡萄花油层沉积作用、成岩作用和构造活动对储层质量控制作用的研究。结果表明,葡萄花油层层序格架主要由低位体系域和湖侵体系域组成,低位体系域主干分流河道砂岩和岔道口砂岩的储层质量最好,湖侵体系域水下分流河道次之。层序格架约束下的沉积作用控制不同体系域沉积微相的纵横向展布及砂体发育规模差异。垂向上,低位体系域上部砂岩的发育规模大、连通性好,为相对优质储层的发育层段;平面上,主干分流河道砂岩和岔道口砂岩的储层物性相对较好。成岩压实作用是导致葡萄花油层砂岩低渗透化的直接因素,层序格架控制低位体系域砂岩和湖侵体系域砂岩早期成岩环境的差异,导致湖侵体系域砂岩的碳酸盐胶结相对更强。溶蚀作用的强度主要受控于储层物性好坏、油源断裂展布及距油源断裂距离。研究区葡萄花油层的相对优质储层主要受控于层序格架、沉积作用、成岩作用及构造活动4者的耦合作用,即临近油源断裂或被多条油源断裂夹持的低位体系域中上部主干分流河道是相对优质储层发育的主要部位。
    火山喷发机构、期次及其控藏作用——以松辽盆地北部莺山凹陷营一段为例
    张姣, 辛朝坤, 张军勇
    2018, 39(2):  291-299.  doi:10.11743/ogg20180208
    摘要 ( 300 )   PDF (1619KB) ( 287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火山机构控制着优质储层的分布,是火山岩天然气成藏必不可少的研究内容。针对松辽盆地北部莺山凹陷营城组一段火山岩以酸性岩为主,孔隙度普遍小于5%,后期蚀变作用强烈且探井少的特点,从地震反射同向轴的连续性、振幅强度、成层性以及岩性、测井曲线特征入手,分别建立火山岩喷发旋回和期次的界面标志。采用相干体分析技术、趋势面分析技术和手动识别方法,识别不同喷发期次的火山机构,并通过其与天然气气藏分布之间关系,对其控藏作用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莺山凹陷营一段火山岩可细分为六个期次,由下至上,火山岩沿断裂由东向西迁移喷发,形成了东、中、西三大火山机构带,火山机构的保存程度和内部火山岩相的分布决定了储层的物性和有效性,其中,中、西部火山机构带的中部保存较为完整、裂缝及溶蚀孔发育,孔渗条件好,是有利的天然气成藏区域;而东部东火山机构带由于后期抬升剥蚀,遭受风化淋滤作用,保存不完整,溶蚀孔隙与裂缝被上覆沉凝灰岩及次生矿物充填,储集性能较差。
    蜀南低缓构造区须家河组岩性气藏形成条件与勘探潜力
    金惠, 杨威, 夏吉文, 马彦良, 施振生, 沈珏红
    2018, 39(2):  300-308.  doi:10.11743/ogg20180209
    摘要 ( 245 )   PDF (1715KB) ( 155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与四川盆地川中地区须家河组岩性气藏相对比,近年来蜀南地区须家河组勘探和开发一直没有获得重大突破,蜀南低缓构造区须家河组是否存在岩性气藏形成条件和勘探潜力一直为众人所关注。综合分析露头、岩心和测井资料,并通过对该区须家河组构造背景、沉积砂体、烃源岩和储层等成藏条件、成藏主控因素研究认为:蜀南低缓构造之间存在大面积地层平缓区,具备大面积岩性气藏形成的构造背景;须家河组一段、三段、五段及六段二亚段为广覆式分布烃源岩,具备面式生烃特征,为岩性气藏的形成奠定气源基础;大型敞流型湖盆内须二段、须四段、须六段一亚段和须六段三亚段以砂岩沉积为主,砂体分布广并多层叠置,具备较好储集条件;源岩层与储集层间互沉积,源储一体使蜀南须家河组与川中须家河组具有相似的面状供烃、近源高效聚集成藏特征。蜀南地区须家河组具备岩性气藏形成基础,可形成大规模岩性大气区,勘探潜力巨大。该认识为低缓构造区须家河组勘探部署提供充分地质依据,并指明低缓构造之间的平缓区域是下一步勘探重要领域。
    川西坳陷须二气藏气田水成因、运移及其成藏演化
    康保平, 黄小燕, 郭淑萍, 李振
    2018, 39(2):  309-317.  doi:10.11743/ogg20180210
    摘要 ( 226 )   PDF (1358KB) ( 256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西南油气分公司在川西建产的新场和大邑须二气藏投产后,气水关系复杂。为此,引用洛瓦克(Novk)相图分析法及气田水氘、氧同位素特征判别气田水产层及其成因类型,分析了气田水的动态运移,研究了川西须二气藏的成藏演化。结果表明:新场须二气藏气田水为须下盆雷口坡组的海相成因地层水,其形成时封闭较好,但因后期受构造运动影响使保存条件变差,下盆雷口坡组海相成因地层水运移至须二气藏,造成现今的气田水为海相成因地层水;大邑须二气藏气田水由须家河组原始沉积水逐渐变为须下盆雷口坡组的海相成因地层水,其形成时封闭性好,还原彻底,属于典型的古沉积水,但因提产致使须下盆雷口坡组的海相成因地层水沿控制大邑构造的断层运移至须二段,须家河组原始沉积水逐渐被须下盆雷口坡组的海相成因地层水替代,与大邑须二气藏现今气田水动态特征相吻合。成藏演化表明:新场、大邑须二气藏经历的成藏阶段不同,受裂缝系统影响不同,形成了不同类型的气藏。新场、大邑须二气藏气田水类型及动态特征不同是成藏演化的结果。
    四川盆地东部下寒武统龙王庙组白云岩类型及其成因
    孙海涛, 张玉银, 柳慧林, 谢瑞, 杨雪琪, 任影
    2018, 39(2):  318-329.  doi:10.11743/ogg20180211
    摘要 ( 318 )   PDF (1583KB) ( 306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通过对四川盆地东部板凳沟剖面龙王庙组露头进行了密集采样(1块/m),并根据X-衍射得到的白云石含量对样品进行筛选后,结合主微量元素、稀土元素及碳、氧同位素测试结果,系统分析了该地区白云岩的类型及其成因。分析结果表明,研究区发育两大类不同成因的白云岩。一类发育有序度低的泥-粉晶白云石,具有正相关的MgO和CaO含量,Mg/Ca值总体较高,且低Sr含量,高Fe,Mn含量,ΣREE+Y含量高,δEu和δCe负异常明显,δ13C与δ18O同位素值与同期海水形成的灰岩特征一致,发育于蒸发环境,为准同生的萨布哈白云石化作用和回流渗透白云石化作用的结果,且受到陆源碎屑混入的影响。而另一类发育粉-细晶白云石,MgO和CaO含量呈负相关,具有低Mg/Ca,高Sr,Fe,Mn含量,低ΣREE+Y含量,也同样具δEu与δCe负异常以及同期正常海水形成的灰岩的δ13C同位素值,但δ18O同位素值略低于同期海水形成的灰岩,这类白云石是浅埋藏白云石化作用形成的。结合白云岩的岩石学特征,认为研究区寒武系龙王庙组灰岩在沉积时,经历了准同生白云石化作用(包括萨布哈白云石化作用和回流渗透白云石化作用),晚期叠加了浅埋藏白云石化作用,因此表现出的碳-氧同位素数据具有分区性。
    渤海湾盆地秦南凹陷东南缘中深层砂砾岩优质储层发育的控制因素
    王冠民, 张婕, 王清斌, 李佳伟
    2018, 39(2):  330-339.  doi:10.11743/ogg20180212
    摘要 ( 255 )   PDF (2045KB) ( 257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渤海湾盆地秦南凹陷东南缘中深层沙一、二段普遍发育扇三角洲相的砂砾岩低孔低渗储层,局部层段发育高孔高渗带,储集空间以溶蚀孔、生物体腔孔为主,有利储层发育机理与目前所发现的一般致密砂砾岩不完全相同。利用岩心、铸体薄片、埋藏史及流体包裹体等分析手段,对秦南凹陷中深层沙一、二段砂砾岩优质储层发育特征和控制因素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研究区沙一、二段扇三角洲砂砾岩中常夹含螺砂砾岩,属于扇三角洲间歇性废弃的水下分流河道经波浪改造后,与螺屑混合沉积而成。砂砾岩中方解石胶结作用比较强烈,是储层致密的主要原因。含螺砂砾岩是优质储层发育的主要岩石类型。颗粒支撑、分选较好、螺化石富体腔孔、具一定程度的早期隐晶白云石包壳胶结的砂砾岩是形成优质储层的主要岩性因素;因颗粒支撑造成压实程度弱,成岩流体易于渗入,酸性孔隙水对中酸性火山岩岩屑、白云石胶结物和长石的强烈溶蚀,过早注入的油气对孔隙的后期保护,是砂砾岩优质储层发育的主要成岩因素。这种有利储层的形成机理,对陡坡带半咸水环境下的致密砂砾岩储层油气勘探具有较好的参考意义。
    目次
    早始新世极热气候时期咸化湖盆混合沉积作用——以渤海湾盆地东营凹陷孔店组为例
    谭先锋, 王萍, 王佳, 罗龙, 梁迈, 谭东萍, 况昊
    2018, 39(2):  340-354.  doi:10.11743/ogg20180213
    摘要 ( 297 )   PDF (2902KB) ( 292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混合沉积作用是一种特殊的沉积现象,一直是沉积学领域关注的对象。文章利用钻井岩心、薄片、同位素和元素分析等资料,对早始新世极热气候(IETM)时期东营咸化湖盆混合沉积进行系统研究。结果表明,渤海湾盆地东营凹陷孔店组混合沉积现象包括混积层系和结构混合沉积两种类型。混积层系主要包括陆源碎屑岩与碳酸盐岩的互层沉积和陆源碎屑岩与硫酸盐岩的互层沉积。结构混合沉积主要包括陆源碎屑物质与碳酸盐的结构混合和陆源碎屑物质与硫酸盐的结构混合沉积。孔店组沉积期不同阶段具有不同的混积相带特征,早期混合沉积发育在滨浅湖泥坪和滨浅湖砂坝环境中;中期受到极热气候影响,混合沉积主要发生在泥坪、砂坝和高盐度深水环境中;晚期湖盆咸化持续,混合沉积主要发生在泥坪、砂坝、高盐度深水环境和生物浅滩等环境中,混合沉积主要以相缘混合为主,发育少量间断混合和原地混合类型,受到物源供给、水化学性质、水动力和湖平面升降等制约。证实了在IETM事件的影响下,孔店组沉积期湖盆发生了强烈咸化作用,咸化过程与碎屑物质的充注同时进行,形成了典型的咸化湖盆混合沉积,混合沉积物埋藏过程中的碳酸盐组分、硫酸盐组分溶蚀,以及裂缝作用均可以形成油气储层,混合沉积中的原始化学组分可以很好地恢复古湖泊环境。

    东营凹陷下古生界碳酸盐岩古潜山储层储集空间特征及发育模式
    昝念民, 王艳忠, 操应长, 远光辉, 程鑫, 姜伟, 贾光华, 宋明水
    2018, 39(2):  355-365.  doi:10.11743/ogg20180214
    摘要 ( 323 )   PDF (2277KB) ( 189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渤海湾盆地东营凹陷寒武系和奥陶系碳酸盐岩储层经受多期构造运动及成岩改造,储层非均质性强。综合应用测录井、岩心、薄片、碳氧同位素、流体包裹体及地震资料,系统研究了东营凹陷下古生界碳酸盐岩储层储集空间特征及发育模式。东营凹陷下古生界碳酸盐岩储层储集空间主要包括裂缝、溶洞及溶孔。溶洞包括灰泥溶洞和角砾间溶洞,裂缝主要包括构造缝和溶蚀缝,孔隙主要包括角砾间溶孔、脉内溶孔及晶间溶孔。东营凹陷下古生界碳酸盐岩古潜山主要由残丘型及断块型潜山构成。残丘型潜山主要分布在草桥地区及郑家—王庄地区,垂向上受不整合面影响发育由垂直渗流带及水平潜流带构成的风化壳储层,储集空间主要为高角度裂缝、角砾间溶洞及水平层状溶洞。残丘型潜山表生岩溶带整体较厚,缝洞规模较大,连通性好,具有良好的储集性能。以灰岩为主的残丘型潜山表生岩溶带厚度可达170 m,以白云岩为主的残丘型潜山表生岩溶带厚度较薄,仅为70 m左右。断块型潜山主要分布在高青—平南地区和王家岗地区,受多期断裂活动和深部热液的影响,储集空间主要为断裂带附近和褶皱顶部的裂缝以及沿其分布的溶蚀孔洞。
    沁水盆地成庄区块煤层气成藏优势及富集高产主控地质因素
    王勃, 姚红星, 王红娜, 赵洋, 李梦溪, 胡秋嘉, 樊梅荣, 杨春莉
    2018, 39(2):  366-372.  doi:10.11743/ogg20180215
    摘要 ( 283 )   PDF (1088KB) ( 161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成庄区块是沁水盆地煤层气开发最为成功的区块之一。为了指导相似地质条件的煤层气区块的勘探开发,基于大量的勘探开发实践数据,利用数理统计、室内实验、测井解释、构造解析、数值模拟及递减分析等方法,系统开展了该区块煤层气成因、成藏条件及产气规律等方面的研究。研究表明:该区具备构造简单、煤层展布稳定、埋藏深度浅、有机热成因气、含气量高、渗透率高等优越的成藏条件;该区高产井比例高(占总井数47%),具有单井平均产量高(介于4 000~7 000 m3/d)、采收率高(预计采收率为55.1%)等产气特征。进一步分析了富集、高产主控因素的控气作用机理,结果认为:构造热事件提高生气能力,改善了物性,封盖条件与水动力优势配置,利于煤层气富集;张性水平应力分布区及煤矿卸压应力释放区的煤储层渗透率高,利于储层高产。
    低阶煤吸附孔特征及分形表征
    周三栋, 刘大锰, 蔡益栋, 姚艳斌, 焦永艳, 任世君
    2018, 39(2):  373-383.  doi:10.11743/ogg20180216
    摘要 ( 306 )   PDF (1324KB) ( 291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采集8个具代表性的不同宏观煤岩类型的低阶煤岩进行了低温液氮吸附和甲烷等温吸附实验,探讨了低阶煤的吸附孔特征,确定了适合低阶煤吸附孔隙分形模型及分形维数与孔结构、吸附性能的关联性。由此将低阶煤的吸/脱附曲线划为四类并对应4种孔隙,光亮型煤中主要为一端封闭的锥形孔,半亮型煤中主要为墨水瓶状孔,半暗型煤包含了开放型的圆筒状孔和一端封闭的尖劈形孔,暗淡型煤则以开放型的圆筒状孔为主。结果表明,FHH模型相对BET模型分形较符合低阶煤孔隙特征;FHH中不同宏观煤岩类型在相对压力0 ~ 0.5 和0.5 ~ 1.0吸附特征各异得到分维数D21D22,其中D21表征煤吸附孔表面粗糙度而D22表征吸附孔结构不规则性;D21越高,孔比表面积越大,D22越高,平均孔径越小,微孔含量越高,孔隙非均质性愈强;D21D22对低阶煤的吸附性能控制作用大,表现为高D21D22时,吸附能力最大,累计比表面积分维数增高,吸附能力增大。因此,低阶煤的吸附过程随压力增大为单分子层过渡到多分子层吸附为主。
    鄂尔多斯盆地西南缘奥陶系平凉组改造砂沉积特征及意义
    李华, 何幼斌
    2018, 39(2):  384-397.  doi:10.11743/ogg20180217
    摘要 ( 285 )   PDF (2578KB) ( 181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为研究鄂尔多斯盆地西南缘奥陶系平凉组改造砂沉积特征,运用沉积学相关理论和方法,基于露头、古水流恢复及地球化学等资料对研究区,重点开展了改造砂沉积特征、形成过程、主控因素及油气勘探意义研究。认为改造砂在研究区较为发育,其影响因素包括物源、相对海平面、地形及构造运动。结果表明,平凉组岩性单一,沉积构造丰富,可分为3种典型岩相。岩相1为水平层理泥岩相,代表深水原地沉积;岩相2为交错层理砂岩相,反映浊流沉积;岩相3为双向交错层理砂岩相,为改造砂沉积。改造砂典型沉积特征为:①颗粒分选、磨圆相对较好,存在多个粒径分布总体;②具有两个古水流优势方向,一个为大致沿斜坡向下,代表浊流运动方向,另一个大致平行斜坡,为等深流运动方向;③生物扰动发育;④概率累计曲线1~3段式,兼具重力流和牵引流特征;⑤下粗上细正粒序,顶部见侵蚀特征;⑥B,Cr,V等微量元素相对富集。研究区等深流向西大致平行斜坡运动过程中,可对南东向沿斜坡向下运动的浊流沉积进行簸选、搬运、改造及再沉积,进而提高改造砂的储集性能,其与粗粒等深流沉积可作为良好的油气储集体。同时,细粒的深水原地沉积和等深流沉积是较好的烃源岩。改造砂、等深流沉积及原地沉积组合出现可形成理想的生储盖组合而成为潜在的油气储集场所。
    准噶尔盆地阜东斜坡区头屯河组储层特征及敏感性
    崔璀, 郑荣才, 蒋宜勤, 靳军, 文华国
    2018, 39(2):  398-408.  doi:10.11743/ogg20180218
    摘要 ( 308 )   PDF (1994KB) ( 270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基于岩心观察描述、铸体薄片鉴定,辅以扫描电镜、物性、X-衍射、孔隙结构和敏感性等岩心分析化验等资料,对准噶尔盆地阜东斜坡区头屯河组储层特征、控制因素及敏感性进行研究。结果表明,最有利储层发育的沉积微相为三角洲前缘水下分流河道,岩性以成分成熟度低,而结构成熟度中等偏高的长石岩屑砂岩为主,储集空间主要为剩余原生粒间孔,少量为粒间和粒内溶孔;排驱压力和饱和度中值压力偏低,孔喉分选性较好,总体喉道偏细,以毛细管喉道为主;储层发育受沉积微相和成岩作用综合控制,成岩早期的环边绿泥石胶结作用有利于部分原生孔隙和喉道的保存,压实-压溶作用使原生孔隙空间不断缩小,储层孔隙渗透性降低,岩石致密。并且头屯河组砂岩储层普遍具备各种敏感性,是造成储层损害的主要原因之一,其中对储层伤害最强的是中等偏强的水敏性,次为中等偏弱的酸敏性和盐敏性,而弱速敏性对储层基本无伤害。
    基于水平井信息的辫状河岩相单元与砂体定量研究——以委内瑞拉奥里诺科重油带MPE3区块为例
    黄文松, 陈和平, 李胜利, 万广峰, 徐芳, 孟征, 刘畅
    2018, 39(2):  409-418.  doi:10.11743/ogg20180219
    摘要 ( 264 )   PDF (1695KB) ( 162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采用直井信息进行砂体定量研究时,往往由于井间对比的不确定性,导致对砂体规模的认识存在较大的不确定性。水平井对储层砂体横向预测具有重要参考价值,这是常规直井难以达到的。因为水平井可以揭示砂体横向变化,从而为我们在砂体定量表征、岩相单元划分等定量化地质研究方面提供帮助。针对研究区辫状河储层特点,结合直井岩心、直井与水平井的测井信息,首先确定出4类岩相单元,进行直井与水平井岩相单元划分;然后结合直井与水平井信息,进行砂体定量研究,确定了心滩和辫状河道砂体的形态及发育规模,进而建立了心滩长宽比、心滩与河道宽度比、夹层与心滩宽度比等定量关系;随后以水平井钻遇砂体信息为约束,进行储层地震波阻抗反演;最后结合砂体定量表征与波阻抗反演结果,进行岩相单元的预测。研究结果表明:基于水平井信息可以精细刻画储层内部岩相分布特征,提高储层砂体定量研究与内部非均质性描述的精度;水平井段信息增加了参与地震储层反演的样点数量,从而减小了井间储层预测的不确定性,可以明显提高储层内部地震反演精度和可靠性,并可以提供更为可靠的储层岩相模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