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lease wait a minute...

当期目录

    2018年 第39卷 第1期    刊出日期:2018-02-28
    目录
    2018年第39卷 第1期 中英文目录
    2018, 39(1):  0-0. 
    摘要 ( 127 )   PDF (332KB) ( 181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油气地质
    复合砂体构型理论及其生产应用
    胡光义, 范廷恩, 陈飞, 井涌泉, 宋来明, 梁旭, 肖大坤
    2018, 39(1):  1-10.  doi:10.11743/ogg20180101
    摘要 ( 460 )   PDF (1645KB) ( 691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近年来中海油提出并形成了复合砂体构型理论,在这一理论指导下取得了一系列重大发现。系统介绍了复合砂体构型理论提出的背景、基本概念、主要内容、表征方法和实践应用,探讨了复合砂体构型理论的意义。运用探地雷达证实了常见的构型单元往往是点坝复合体,当达到地震可分辨尺度时,一般对应于单一河道带或复合河道带,相当于小层或砂层组级别,这个级次的砂体定义为“复合砂体”,在油田开发中作为一个独立开发单元。复合砂体是由于河谷盆地构造变化从而造成可容空间和物源供给之间突变而引起的,地貌学上的阶地地貌证明了沉积作用和复合砂体构型样式之间的关系。论述了复合砂体构型界面、构型单元、构型模式、规模特征以及控制因素,明确了构型界面的现代沉积地貌标志。如何进行精细复合砂体构型表征关系到能否正确描述剩余油分布和量化开发指标,进而完善注采井网、提高加密调整井的成功率。
    渤海海域断裂相互作用及其油气地质意义
    余一欣, 周心怀, 徐长贵, 吴奎, 周鑫, 柳屿博
    2018, 39(1):  11-19.  doi:10.11743/ogg20180102
    摘要 ( 294 )   PDF (1526KB) ( 621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渤海海域发育大量不同方位与规模的伸展断裂和走滑断裂,并在平面和剖面上发生了复杂的相互作用,对油气聚集成藏也产生了重要影响。文章主要通过地震资料解释和构造编图,从区域和局部两个层次综合分析了渤海地区伸展断裂和走滑断裂在平面和剖面上的相互作用方式,并简要探讨了断裂相互作用对油气成藏的影响。区域范围内的断裂平面相互作用方式包括共轭型、直交型和斜交型,局部地区的相互作用方式包括帚状传递型、分支传递型、雁列断层传递型和变换构造传递型等,其中变换构造传递型进一步可分为斜坡型、地垒型和断块型。剖面上的断裂相互作用方式则主要包括X型、混合型和叠加型。渤海地区的断裂相互作用不仅对盆地结构有一定影响,对圈闭、储层和油气运移等也产生了重要影响。深入分析渤海地区的断裂相互作用特征,对油气勘探具有重要指导意义。
    渤海海域辽西构造带S型走滑转换带特征及控藏作用定量表征
    柳屿博, 黄晓波, 徐长贵, 李强, 吴奎, 余一欣, 张如才
    2018, 39(1):  20-29.  doi:10.11743/ogg20180103
    摘要 ( 278 )   PDF (1535KB) ( 415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S型走滑转换带是走滑环境下广泛发育的一类构造。以往的研究认识多集中在对走滑转换带类型划分的探讨上,缺乏对其控藏作用的精细研究。本次研究利用渤海海域辽东湾地区连片三维地震资料,结合油气田实例,运用统计学方法分析了辽西构造带S型走滑转换带的控藏作用。辽西带新生代构造变形总体表现为NE向伸展构造系统和NNE向右旋走滑构造系统的叠加构造变形,S型走滑转换带可分为增压段和释压段两大类。按照走滑转换带演化阶段的不同,将增压段进一步细分为压扭低凸起段、平缓增压段和强烈增压段等3个亚类。将释压段同样细分为纺锤形浅凹、平缓释压段和菱形释压段等3个亚类。将走滑断裂末端发育的转换带归纳为增压型或释压型马尾扇。应用S型走滑转换带“油气富集指数”的分析方法,论证了S型走滑转换带弯曲度与走滑调节断层活动性具有正相关性,并成功应用于辽西凹陷南次洼旅大5-2北油田成藏分析工作中,为勘探决策提供了定量化依据。
    川西彭州地区雷口坡组碳酸盐岩储层裂缝特征及主控因素
    赵向原, 胡向阳, 肖开华, 贾跃玮
    2018, 39(1):  30-39,152.  doi:10.11743/ogg20180104
    摘要 ( 307 )   PDF (1601KB) ( 419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川西彭州地区雷口坡组碳酸盐岩储层中发育多类天然裂缝且主控因素复杂。利用地质、地球物理及分析测试等资料,阐明了天然裂缝的成因类型及发育特征,并对控制不同类型构造裂缝发育的各地质因素进行了分析。彭州地区雷口坡组储层主要发育构造裂缝,其次为成岩裂缝;构造裂缝可分为高角度缝、斜交缝和低角度缝,各类裂缝具有各不相同的优势产状,表明在多期构造运动下形成。裂缝总体有效性较好,其中高角度缝均为有效缝,无效缝主要分布在低角度缝和斜交缝中。裂缝在白云岩类中最为发育,而在灰岩类中发育程度相对较弱。由于受裂缝成因机制差异性及裂缝形成期次与储层成岩演化阶段匹配关系的影响,高角度缝及斜交缝的发育主要受断层及其扰动应力场、岩石力学层厚度及储层物性控制,而低角度缝的发育主要受局部构造地层产状及沉积因素控制。
    有机显微组成对泥页岩有机孔发育的影响——以川东地区海陆过渡相龙潭组泥页岩为例
    曹涛涛, 刘光祥, 曹清古, 邓模
    2018, 39(1):  40-53.  doi:10.11743/ogg20180105
    摘要 ( 257 )   PDF (2202KB) ( 528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川东地区龙潭组发育一套海陆过渡相富有机质泥页岩,为了探讨该套泥页岩中有机孔发育特征及其影响因素,通过氮气吸附和氩离子抛光+扫描电镜等实验,获得了孔隙结构参数,分析了其与有机碳、矿物成分、镜质体反射率以及有机岩石学之间的关系。结果表明滨岸沼泽、潮坪潟湖和浅水陆棚相泥页岩矿物组成以粘土矿物为主,石英含量低;有机质以镜质组为主,其内有机孔发育很差,但在有机质内部及边缘发育一定量的微裂隙。深水陆棚相泥页岩具有高石英含量、低粘土矿物含量的特点,有机质以腐泥组和固体沥青为主,有机孔发育较好。滨岸沼泽、潮坪潟湖和浅水陆棚相泥页岩的微观孔隙体积与总有机碳(TOC)含量之间存在反向关系或相关性不明显;而深水陆棚相高TOC页岩具有比低TOC页岩更高的孔隙体积。综合文章及前人研究成果,认为在高成熟阶段,镜质组和固体沥青不是有机孔发育的主要贡献者,而腐泥组是有机孔发育的最有利的组成。因而,在对川东地区海陆过渡相甚至其他地区海陆过渡相泥页岩进行储层评价时,有机显微组分应该作为重要的影响因素被考虑在内。
    鄂尔多斯盆地西南部上古生界山西组一段古构造特征及其对油气的控制作用
    张宇航, 赵靖舟, 王永炜, 刘涛, 王文强, 唐文
    2018, 39(1):  54-65.  doi:10.11743/ogg20180106
    摘要 ( 331 )   PDF (1900KB) ( 510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基于鄂尔多斯盆地西南部最新地震、地质资料和勘探成果,通过构造演化史分析和古构造恢复等手段,重点研究了鄂尔多斯盆地西南部上古生界山西组1段古构造特征,并分析了古构造对油气分布的控制作用。通过地层对比分析,明确了二叠系山1段的沉积-构造-沉降特征。构造演化史和成藏期次揭示,西南部上古生界构造-成藏关键变革期为侏罗纪末期和早白垩世末期。通过对不同构造演化阶段山1段古构造的恢复,认为三叠纪末期、侏罗纪末期和早白垩世末期上古生界山1段古构造具有继承性和迁移性。其中古隆起和古斜坡在侏罗纪末期发育广泛,西倾斜坡范围呈逐渐收窄趋势,天环坳陷形成于早白垩世末期。在构造变形与成藏期次分析的基础上,认为侏罗纪末期山1古构造可能是控制鄂尔多斯盆地西南部上古生界气藏分布的关键因素。研究区上古生界天然气缺乏长距离运移的条件,早白垩世末期的油气充注围绕着侏罗纪末期山1段的古构造进行,表现为近源或源内成藏。
    鄂尔多斯盆地东缘临兴地区太原组桥头砂岩层序地层及沉积特征
    吴鹏, 高计县, 郭俊超, 周煜哲, 胡晓贤
    2018, 39(1):  66-76.  doi:10.11743/ogg20180107
    摘要 ( 283 )   PDF (2543KB) ( 480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鄂尔多斯盆地东缘临兴地区太原组桥头砂岩的沉积特征及其在层序格架中的位置,决定了储层类型和圈闭范围的评价。结合地震、测井、露头和岩心资料,通过层序界面和海泛面的识别,将太原组划分为1个完整的长期旋回(LSC1)和4个完整的中期旋回(MSC1,MSC2,MSC3,MSC4)。其中桥头砂岩位于MSC1下降半旋回中,以粗粒和中-粗粒的石英砂岩为主;粒度概率累积曲线呈典型双向水流特征;岩心见典型潮汐水流沉积构造,发育羽状、块状、粒序和复合层理等;剖面上砂体呈透镜状,平面上呈平行岸线条带状分布特征。综合分析认为桥头砂岩为潮汐水道及障壁砂坝沉积,属海相成因优质储层。该砂体呈北东-南西平行岸线方向分布,气井钻遇砂体均见高产气流。圈闭范围受砂体边界控制,呈现岩性圈闭的特征。太原组桥头砂岩层序划分和沉积特征的研究,对临兴地区和鄂尔多斯盆地东缘致密气的勘探开发具有指导意义。
    裂缝发育对超深层致密砂岩储层的改造作用——以塔里木盆地库车坳陷克深气田为例
    王俊鹏, 张惠良, 张荣虎, 杨学君, 曾庆鲁, 陈希光, 赵建权
    2018, 39(1):  77-88.  doi:10.11743/ogg20180108
    摘要 ( 297 )   PDF (2401KB) ( 407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塔里木盆地库车坳陷是“西气东输”的主力气源地之一,克深气田区白垩系巴什基奇克组是库车山前的主力产气层段,埋深超过6 000 m,储层基质渗透率低,普遍小于0.1×10-3 μm2。裂缝发育可以显著改善储层渗透率,分析、量化裂缝发育特征,预测裂缝渗透率空间分布规律是该区天然气开发的关键问题。利用钻井取心、FMI成像、碳氧同位素年代学分析与露头区全息激光扫描裂缝建模,结合CT扫描定量分析、扫描电镜、阴极发光、激光共聚焦显微镜、高压压汞以及电子探针显微镜等实验分析方法,从静态定性到动态定量分析了裂缝发育对该区储层储集性的改造作用。克深气田构造裂缝以半充填剪切缝为主,有效开启度为0.2~1.5 mm。主要发育3期构造裂缝,不同期次裂缝受控于构造应力,以不同的排列方式分布在不同构造位置。裂缝孔隙度整体小于0.1%,但可提升储层渗透率1~3个数量级,纵向上不整合面下方150 m以内发育裂缝改造的高渗流储层。早期和中期裂缝成为致密储层成岩胶结的通道,不利于连通孔喉的保存;晚期裂缝发育伴随油气充注期,对储层基质孔喉有溶蚀扩大的改造作用;微裂缝对储层孔喉沟通具有一定的选择性及局限性,仅沟通其开度10~100倍范围内的孔喉。总之,晚期形成的裂缝网络为储层的高渗流区,是气田高产的关键。
    塔里木盆地雅克拉断凸断裂差异变形特征及其控制因素
    杨勇, 汤良杰, 刁新东, 谢大庆
    2018, 39(1):  89-97.  doi:10.11743/ogg20180109
    摘要 ( 240 )   PDF (2257KB) ( 315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在三维地震资料解释的基础上,研究了雅克拉断凸断裂差异活动特征,探讨其控制因素。受控于白垩系厚层泥岩和新近系吉迪克组膏盐岩,雅克拉断裂构造的发育具有明显的分层性:下构造层发育大型的基底卷入型逆冲断裂,中构造层发育呈雁列式密集分布的张扭性断层,上构造层发育盖层滑脱型逆冲断层。自下而上断裂构造变形强度逐渐减弱。雅克拉断凸断裂构造的演化经历了晚古生代逆冲断裂发育阶段、中生代逆冲断裂复活调整阶段、新近纪早期张扭性断裂发育阶段、新近纪晚期滑脱型逆冲断裂发育阶段等4个关键阶段。晚古生代的断裂活动与北昆仑洋和南天山洋闭合引起的周缘地体与塔里木地块的碰撞拼合相关,中生代和新生代的断裂活动是印度欧亚板块碰撞的远程效应在塔里木盆地内的构造响应。
    塔中北坡走滑断裂成因机理与油气成藏
    宁飞, 金之钧, 张仲培, 云金表, 张继标
    2018, 39(1):  98-106.  doi:10.11743/ogg20180110
    摘要 ( 328 )   PDF (1650KB) ( 336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塔中北坡发育一系列NE向走滑断裂。为了揭示走滑断裂形成机理及其对油气成藏的影响,在对走滑断裂几何学样式详细解析的基础上,运用物理模拟方法对塔中北坡NE向走滑断裂的演化过程进行了模拟。结果表明,在单一应力状态下,由于差异推挤和基底剪切共同作用,走滑断裂在平面和剖面上发育了不同的样式,沿断裂走向具有分段性特征。结合构造背景分析,认为塔中北坡走滑断裂成因机理受控于两种因素,即由于塔中Ⅰ号断裂带存在分段性,在加里东末期—海西早期北东向应力场作用下,使塔中隆起对北坡形成强度差异的推挤作用;其次,塔中北坡NE向基底断裂活动造成基底剪切作用,拖动上覆上奥陶统、志留系、泥盆系在左行力偶下运动。NE向走滑断裂的存在对塔中北坡油气成藏具有一定贡献:一方面走滑断裂会诱导高角度构造裂缝发育,从而沟通了储集空间,另一方面,走滑断裂的活动为塔中北坡多层系立体成藏提供了便利。
    塔里木盆地玉北地区中-下奥陶统储层发育特征及控制因素
    刘红光, 刘波, 曹鉴华, 黄臣军, 刘格云
    2018, 39(1):  107-118.  doi:10.11743/ogg20180111
    摘要 ( 402 )   PDF (2343KB) ( 340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塔里木盆地玉北地区中-下奥陶统碳酸盐岩具有良好油气勘探潜力,但储层发育的控制因素及分布规律不明制约了勘探进程。通过岩石学、物性测试与地化分析等手段,总结出玉北地区中-下奥陶统主要发育溶洞型、溶孔型、裂缝-溶蚀孔洞型、溶蚀孔洞-裂缝型与裂缝型等5种储层类型。溶蚀作用、白云岩化作用以及裂缝活动为储层发育的主要控制因素。早-中奥陶世相对较低的海平面,导致微古地貌高部位在准同生期反复暴露地表遭受溶蚀,形成不受单一统一暴露界面控制的小尺度溶蚀孔洞、顺层溶蚀与示顶底充填等现象。总体来看蓬莱坝组溶蚀作用强度大于鹰山组。主要发育于准同生阶段和浅埋藏阶段的白云岩化作用增强了岩石的抗压实压溶能力,有利于早期溶蚀孔洞的保存,对储层具有间接贡献。裂缝具有多期活动特征,海西晚期之前的裂缝多被方解石、白云石和硅质等流体充填,对储层贡献较少,海西晚期及喜马拉雅期裂缝经历的成岩改造较弱而成为有效裂缝。
    火成岩储层物性参数模型及油层判识——以准噶尔盆地车排子凸起石炭系为例
    朱勇, 余一欣, 王双, 汪勇
    2018, 39(1):  119-128.  doi:10.11743/ogg20180112
    摘要 ( 269 )   PDF (1326KB) ( 424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准噶尔盆地车排子凸起石炭系发育火成岩油藏,但其储层岩性和物性特征十分复杂。运用岩性鉴定、岩心实测、成像测井、常规测井和试油测试等资料,总结出该区石炭系火成岩孔隙-裂缝储集空间组合特点与规律,即总孔隙度为基质孔隙度和裂缝孔隙度之和,总渗透率为基质渗透率和裂缝渗透率之和,对于裂缝不发育的储层总渗透率近似为基质渗透率。以岩心实测为约束,运用三孔隙度曲线多元回归和FMI成像测井识别有效裂缝等方法,分别建立了基质、裂缝和总体的储层参数测井解释模型。与实测储层物性对比验证,模型合理,为车排子凸起火成岩储层物性评价提供新手段,对其它地区火成岩油藏储层评价提供了借鉴。以储层参数测井解释模型为基础,结合多项钻井、录井和试油资料,建立了车排子地区石炭系火成岩油藏油层判识标准。
    准噶尔盆地阜东斜坡区头屯河组岩石物理相特征
    于景维, 付欢, 张宗斌, 吴爱成, 柳妮, 文华国
    2018, 39(1):  129-139.  doi:10.11743/ogg20180113
    摘要 ( 333 )   PDF (1988KB) ( 493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利用岩心、薄片、钻井、测井等资料,对准噶尔盆地阜东斜坡区头屯河组储集层沉积相、成岩相和压力相进行研究和识别,将储集层进行岩石物理相的划分,对储集层进行综合评价,进而预测有利储集层发育带。通过沉积相、成岩相和压力相的叠加和复合,总结出沉积相+成岩相+压力相的组合,共划分出15类岩石物理相。利用自然伽马、声波时差、密度、补偿中子及深感应电阻率测井曲线,结合Fisher典型判别建立各岩石物理相的定量判别函数,并对识别结果进行检验。以薄片鉴定为基础,以段为单位进行岩石物理相平面分布研究。结合试油资料,对头屯河组储集层进行综合评价分级,归结为四类储层,最终实现有利储集层预测。
    深水块体搬运沉积体系研究进展
    秦雁群, 万仑坤, 计智锋, 李富恒, 徐海龙, 巴丹
    2018, 39(1):  140-152.  doi:10.11743/ogg20180114
    摘要 ( 319 )   PDF (2447KB) ( 592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全球普遍发育的深水块体搬运沉积体系是大陆边缘地层重要的组成部分,系统地认识该类沉积体有助于深化深水搬运过程认识、拓展深水油气勘探领域及控制海域工程设施风险。通过国际上研究成果梳理,深水块体搬运沉积体系是指除浊流外的水下重力流沉积物组合,结构上可分为头部、体部和趾部,可根据搬运过程和沉积物成因进行类型划分。其形成需具备沉积物重力流条件,变形过程符合宾汉塑性体特征,形成的沉积体规模大小不一,内部具有多种运动学指向,一般通过地震、岩心和测井等资料加以识别。深水块体搬运沉积体系可以形成油气的盖层和储层,是深水区潜在勘探目标。综合分析认为,目前仍存在深水块体搬运过程认识需要深化和统一、不同地质背景下深水块体搬运沉积体系的形成条件研究不足、与浊流沉积物的区别、古代与现代深水块体搬运沉积体系共性与差异性研究、岩相类型和岩相组合认识的统一等相关问题。指出未来深水块体搬运沉积体系研究主要集中在多资料、多尺度特征分析,形成条件特别是触发机制深入研究,水下块体搬运机理、沉积物组成及深水重力流沉积物一体化研究,何种环境下可以形成烃源岩、储层或盖层,古代深水块体搬运沉积体系解剖,以及侵蚀能力和地质风险评估。
    莺歌海盆地东方区黄流组大型强振幅体沉积内幕及其油气意义
    廖计华, 吴克强, 郭刚, 甘华军, 孙鸣, 蔡露露, 朱石磊, 刘子玉
    2018, 39(1):  153-164.  doi:10.11743/ogg20180115
    摘要 ( 262 )   PDF (2594KB) ( 384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综合利用岩心、钻井、测井以及地震数据,系统查明了莺歌海盆地东方区黄流组一段大型强振幅体外部几何形态、内部沉积要素构成、发育期次、平面展布及演化规律,揭示了有利储集体特征与分布,探讨了其油气意义,并预测了东方区有利勘探方向。研究表明:大型强振幅体整体呈“扇形”,内部由浊积水道、水道间漫溢和天然堤3种沉积要素构成,为发育在浅海陆架背景下的大型“重力流沉积”。其垂向上可划分出3个期次,从第一期到第三期呈现出规模逐渐增大、向北西方向不断迁移、向南东方向逐步推进的演变趋势。浊积水道砂岩在东方区纵横广布、三期叠置,为该区主力储层类型。强超压环境对于改善东方区黄流组一段储集体物性具有重要促进作用。与大型强振幅沉积体相关的圈闭主要为砂岩上倾尖灭型岩性圈闭和砂岩透镜体型岩性圈闭,前者分布在底辟构造带的翼部(底辟活动区),后者主要位于底辟构造带外围(底辟活动波及区),勘探前景均十分广阔。
    南海北部珠二坳陷超深水区断层系统分析中的高精度相干技术
    赵钊, 汤良杰, 赵志刚, 杨海长, 杨东升, 黄萱
    2018, 39(1):  165-174.  doi:10.11743/ogg20180116
    摘要 ( 251 )   PDF (2116KB) ( 462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超深水区地质条件复杂、地震资料受扰因素多、断面多解性强,严重影响了常规构造解释的准确性。在珠江口盆地珠二坳陷超深水区的断层研究中应用高精度沿层相干技术,有效提高了断裂系统解释与组合的精度。高精度沿层相干技术对超深水三维资料中特定地质时期断层的空间展布具有很好的表征。基于此技术的断裂系统相干分析指示白云超深水区的构造走向受北东向区域断裂控制明显。下渐新统恩平组顶面(T70)为区域不整合面与白云-荔湾凹陷的断-拗转换界面,恩平组沉积时期白云-荔湾凹陷具有连通性,渐新世早期断陷特征减弱,晚期以断拗-拗陷作用为主,对珠二坳陷超深水区油气成藏具有重要的控制作用。
    孤北洼陷长堤断裂带扇三角洲砂砾岩体沉积特征及空间展布规律
    邱隆伟, 贾继成, 马立驰, 杨勇强, 孙超, 辛也, 王鑫, 杨生超
    2018, 39(1):  175-182,191.  doi:10.11743/ogg20180117
    摘要 ( 213 )   PDF (1591KB) ( 400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受多种地质作用的联合控制,断陷湖盆陡坡带内的扇三角洲型砂砾岩体在空间展布上具有较大的差异。综合利用岩心、测井和地震等资料,系统研究了孤北洼陷长堤断裂带周缘砂砾岩体的空间分布特征,分析了砂砾岩体形成的主控因素。研究表明砂砾岩体的形成主要受断层活动强度、湖平面变化和物源供给等因素控制,不同地区影响因素作用的强弱导致砂砾岩体分布的差异性。长堤断裂带北部地区断裂活动强,物源供给充足,扇体发育的规模较大,在剖面上多表现为多期垂向加积的特点,扇体前部往往发育大规模的滑塌浊积扇;南部地区断裂活动较弱,且物源供给弱,扇体发育的规模小,在剖面上表现为先退积后进积的叠加样式。受次级断层交替活动的影响,扇体在垂直物源方向上表现为多期的楔形叠加。总体上有利的相带,扇体的侧向尖灭和顶部泥岩的封堵联合控制了研究区油气的分布。
    甲烷渗漏背景下硫酸盐还原对含铁自生矿物生成的影响
    贝科奇, 许天福, 商松华, 魏铭聪, 金光荣, 曹玉清, 田海龙
    2018, 39(1):  183-191.  doi:10.11743/ogg20180118
    摘要 ( 295 )   PDF (17700KB) ( 284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海底甲烷渗漏现象广泛分布于天然气水合物潜在区,甲烷渗漏区发生的甲烷厌氧氧化和硫酸盐还原作用,不仅控制着甲烷的渗漏,还会促进自生矿物的形成,在铁含量较多的沉积层则呈现为含铁自生矿物的富集。利用低温高压反应釜模拟海底沉积层环境,对环境中甲烷-水-岩-微生物的相互作用进行了实验研究,探讨了甲烷渗漏环境中硫酸盐还原对含铁自生矿物生成的影响。实验结果显示:反应溶液中pH、ORP下降,HS-和HCO3-离子浓度上升,指示反应釜内发生了硫酸盐还原和甲烷厌氧氧化作用。溶液中总铁含量实验前后减少了约7.5 mg/L,说明存在与铁有关的沉淀作用。扫描电镜观测到较多的铁硫化物及少量铁白云石和菱铁矿沉淀。自生矿物的生成和微生物作用密切相关,硫酸盐还原和甲烷厌氧氧化作用相互影响耦合,可以促进含铁自生矿物的生成。实验结果有助于深入认识海底甲烷渗漏区含铁自生矿物的形成以及其水合物指示意义。
    油气开发
    超稠油油藏蒸汽驱动态预测模型
    付金刚, 杜殿发, 郑洋, 巴忠臣, 李冬冬
    2018, 39(1):  192-197.  doi:10.11743/ogg20180119
    摘要 ( 278 )   PDF (775KB) ( 387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蒸汽驱是超稠油开发中最为有效且成熟的方法之一,目前对于蒸汽驱的驱替机理以及技术工艺等研究已相对完善。但对数学模型的研究还不够,对于蒸汽驱动态预测模型的研究还相对滞后。在蒸汽腔演化理论和地层热损率计算研究的基础上,将汽驱过程中的整个油藏分为蒸汽区、过渡区和原油区,运用能量转换和守恒原理,推导蒸汽驱过程中各区域内物理参数表达式,建立汽驱注采模型。同时,针对井网形式和转驱前蒸汽吞吐的影响,推导得到五点井网汽驱动态预测模型。对建立的数学模型进行编程求解,并应用新疆重32井区实际数据进行预测。结果表明:应用该模型可以对蒸汽腔前缘和油水过渡前缘位置进行准确预测,同时可以对产油产水情况进行预测。
    技术方法
    泥页岩应力场约束的叠后地震裂缝预测技术——以焦石坝区块五峰组-龙马溪组一段为例
    王明飞, 苏克露, 肖伟, 陈超, 刘晓晶, 王静波
    2018, 39(1):  198-206.  doi:10.11743/ogg20180120
    摘要 ( 311 )   PDF (1988KB) ( 443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针对泥页岩整体“小尺度,低角度”裂缝地震预测难度较大的特点,以涪陵页岩气田焦石坝区块五峰组-龙马溪组一段页岩气储层为例,探索了应力场约束的叠后地震裂缝预测技术方法。首先,进行叠后地震数据增强裂缝响应效果的针对性处理,以提高断裂及裂缝识别能力,在此基础上开展表征裂缝发育程度的高精度地震体曲率追踪;其次,模拟现今应力场分布特征,分析裂缝发育方向及应变强度;最后,将体曲率及应力场预测成果归一化,建立归一化应力场与体曲率相乘的裂缝预测模型,从而较有效地预测泥页岩裂缝发育的方向及强度。综合预测结果表明,焦石坝箱状背斜主体五峰组-龙马溪组一段发育北东向为主的中-弱程度裂缝,构造翼部及断裂(褶)带局部发育北东及北西向中-强程度规模裂缝,预测结果符合地质规律。井-震标定结果显示,裂缝综合预测成果与钻井工程裂缝性漏失段具有一一对应关系,进一步验证了该方法的有效性和实用性。该方法对页岩气储层综合评价及钻井工程具有一定的指导意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