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lease wait a minute...

当期目录

    2019年 第40卷 第1期    刊出日期:2019-02-28
    目录
    2019年第40卷 第1期 中英文目录
    2019, 40(1):  0-0. 
    摘要 ( 141 )   PDF (293KB) ( 70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油气地质
    东海陆架盆地大春晓油气田成藏动力学特征及成藏模式
    许红, 张威威, 季兆鹏, 王黎, 王晴, 苏大鹏, 雷宝华, 杨艳秋
    2019, 40(1):  1-11.  doi:10.11743/ogg20190101
    摘要 ( 315 )   PDF (2655KB) ( 358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油气成藏动力学是动力学研究的前沿,大春晓油气田成藏动力学是东海陆架盆地油气成藏特征研究的热点,也是长期研究薄弱环节。通过井震解释和数值模拟,分析了大春晓油气田成藏动力学三大能量场:温度场、压力场和应力场的成藏动力学要素特征。研究表明区内具有地温梯度高特点,达36~40 ℃/km,且发现60个岩浆侵入岩,导致局部增温作用促进油气成藏;烃源岩热成熟度不一致性明显,数值模拟结果表明,早期大春晓地区东北部和东南部成熟度高,其中,天外天构造和春晓-断桥构造烃源岩成熟时间最晩,大春晓构造烃源岩晚成熟;早、中期NNE向拉张应力场产生拉张正断层,有利于油气运移和保存;晩期NWW向张剪性应力场所形成平移断层有利于油气保存。区内发育典型超压并存在大型超压囊,提出了超压-压力囊模式,超压与断裂体系促进了油气运移。采用数值模拟技术阐述油气运移的时代、过程与结果。通过大春晓油气田含油气系统关键时刻和事件、成藏动力学机制与过程综合分析,建立了大春晓油气田成藏动力学模式和成藏模式。

    塔里木盆地下寒武统肖尔布拉克组构造-岩相古地理特征
    胡明毅, 孙春燕, 高达
    2019, 40(1):  12-23.  doi:10.11743/ogg20190102
    摘要 ( 339 )   PDF (32384KB) ( 434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为了查明塔里木盆地下寒武统肖尔布拉克组构造-沉积响应特征与演化规律,为该区深层油气勘探寻找新的接替区,以海相碳酸盐岩层序地层学和储层沉积学理论体系为指导,在岩心、薄片、测录井以及地震等资料的基础上,结合构造古地貌特征,明确下寒武统肖尔布拉克组主要发育局限-半蒸发台地、开阔台地、台地边缘与斜坡-盆地相,又可划分为多个亚相和微相,沉积相的分布具有典型的分带性和继承性。基于横跨盆地的二维地震测线精细解释,确定了塔里木盆地寒武系主要沉积相类型的地震相响应特征,识别出了6种地震相(Seismic Facies)类型,分别为台内(丘)滩(SF1)、台内洼地(SF2)、丘(滩)间海(SF3)、膏盐湖(SF4)、台地边缘(SF5)和斜坡-盆地(SF6),进而圈定了各相带的平面沉积相边界,揭示了各相带发育分布与古构造和古地貌的联系。根据肖尔布拉克组厚度分布,明确了盆地南部存在东西走向的古隆起区,东部和中部存在两个洼陷区;盆地西南部存在一级阶地,以宽缓的一级坡折向中部低洼区过渡;盆地中部存在窄陡的二级坡折,向东快速过渡为深洼区。再结合地震解释成果、野外露头、取心井观察和室内镜下岩石薄片鉴定等资料,编制下寒武统肖尔布拉克组岩相古地理图,为塔里木盆地下寒武统肖尔布拉克组深层碳酸盐岩油气勘探提供了有利证据。

    鄂尔多斯盆地杭锦旗地区二叠系下石盒子组岩屑发育特征及其对储层物性的影响
    邱隆伟, 穆相骥, 李浩, 张军, 葛君, 徐爽, 周士博
    2019, 40(1):  24-33.  doi:10.11743/ogg20190103
    摘要 ( 279 )   PDF (13584KB) ( 257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鄂尔多斯盆地杭锦旗地区具有良好的致密气勘探潜力,下石盒子组是杭锦旗地区的主力产气层段。储层岩石类型以岩屑砂岩和岩屑质石英砂岩为主。根据偏光显微镜下铸体薄片观察以及扫描电镜、高压压汞、粘土矿物X-衍射、阴极发光等分析测试手段的应用,结合相关孔渗数据对鄂尔多斯盆地北部杭锦旗地区下石盒子组储层的岩石学特征及储层物性特征进行了研究,明确了岩屑颗粒的发育特征及其对储层物性的影响。结果表明:下石盒子组储层粒度较粗,主要为粗粒及中-粗粒砂岩;岩屑平均含量高达40%。研究区储层埋藏较深,成岩作用改造强烈,压实作用强,原生孔隙绝大部分被改造充填,次生孔隙为主要的储集空间。储层岩屑类型发育多样,根据岩屑对储层物性的影响,将其整体划分为减孔型岩屑、增孔型岩屑、保孔型岩屑3类。减孔型岩屑较发育会使粒间次生溶孔大量减少且自身难以溶蚀,因而破坏储层的物性,其中以高含量的千枚岩岩屑对储层物性影响最为显著;增孔型岩屑的发育则对储层物性有着明显的改善效应,其可以保存部分粒间孔,还易发生内部溶蚀,改善储层物性,其中以高含量的变质石英岩屑对储层物性影响最为显著;保孔型岩屑本身抗压实能力较强且多数较难溶蚀,可以保护原有孔隙却不能通过自身溶蚀改善储层物性,通常与增孔类岩屑同时发育,该类岩屑与物性呈间接性正相关关系。

    四川盆地东北部马路背地区上三叠统须家河组天然气地球化学特征及气源
    杜红权, 王威, 时志强, 谈健康, 曹环宇, 殷雪峰
    2019, 40(1):  34-40.  doi:10.11743/ogg20190104
    摘要 ( 352 )   PDF (1147KB) ( 169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依据天然气化学组分及碳、氢同位素等地球化学资料,分析了四川盆地东北部马路背地区上三叠统须家河组天然气地球化学特征、天然气成因及来源。研究表明,马路背地区须家河组天然气组分以甲烷为主,含量介于92.60%~99.04%,平均为97.59%,干燥系数普遍高于0.990 0,平均为0.992 2,热演化程度较高;与邻区须家河组天然气对比,马路背地区须家河组天然气碳同位素明显具有甲烷碳同位素偏重、乙烷碳同位素偏轻的特征,δ13C1值介于-33.70‰~-28.60‰,平均为-30.88‰,δ13C2值介于-36.40‰~-28.90‰,平均为-33.11‰,甲烷和乙烷碳同位素多表现为倒转分布。天然气成因鉴别及气-源对比研究表明,马路背地区须家河组天然气为Ⅲ型和Ⅱ型干酪根生成的煤型气和油型气的混合热成因气,天然气主要来源于上三叠统须家河组煤系烃源岩及上二叠统吴家坪组海相烃源岩,甲烷和乙烷碳同位素倒转正是煤型气及油型气混合所致。马路背地区须家河组天然气高产富集与该区海相、陆相烃源岩双源供烃及深大断裂有效沟通海相、陆相多套优质烃源岩关系密切,沟通海相、陆相烃源岩的通源断裂在该区天然气成藏富集及后期调整改造方面具有重要作用。

    四川盆地海相页岩储层微裂缝类型及其对储层物性影响
    汪虎, 何治亮, 张永贵, 苏坤, 王濡岳, 赵聪会
    2019, 40(1):  41-49.  doi:10.11743/ogg20190105
    摘要 ( 311 )   PDF (12207KB) ( 285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为厘清地下页岩储层中微裂缝对页岩储层物性的影响,基于四川盆地涪陵页岩气田龙马溪组页岩岩心样品,以氩离子抛光-场发射扫描电镜观测、覆压孔、渗实验与CT扫描重构结合等手段为基础,利用图像拼接、图像灰度识别和阈值二值化分割技术,探讨裂缝类型及其对储渗的影响。结果显示:龙马溪组页岩样品中发育层理缝、贴粒缝、溶蚀缝、成岩收缩缝、异常压力缝及构造缝6种类型。在页岩储层中,微裂缝可以增加储层孔隙度,主要起增加储层导流能力的作用。微裂缝可以形成裂缝网络,连通页岩储层各个储集空间;贴粒缝是最主要纵向连通通道,页理缝是最主要横向连通通道,两者在空间上可以组合出最好的裂缝网络通道;贴粒缝本身可以组成以贴粒缝为主的微裂缝裂缝网络通道,溶蚀缝能在局部范围内组成裂缝网络,增加页岩储层连通性。有微裂缝样品渗透率均值是无微裂缝页岩样品渗透率均值的62.9倍,微裂缝对页岩储层渗透率具有很大影响。在地层条件下,页岩储层微裂缝在地下3 500 m以浅深度时,应为开启状态。考虑到页岩储层流体异常高压、沉积作用、构造作作用及其他岩石矿物特征,页岩微裂缝开启状态的深度可以适当增大。

    鄂西来凤-咸丰地区五峰组-龙马溪组岩石学特征及其成因
    王秀平, 牟传龙, 肖朝晖, 陈尧, 王启宇
    2019, 40(1):  50-66.  doi:10.11743/ogg20190106
    摘要 ( 315 )   PDF (11158KB) ( 207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来凤-咸丰地区位于四川盆地东部外侧相邻的鄂西地区,其奥陶系五峰组-志留系龙马溪组暗色岩系的有机质丰度较低。根据6条露头剖面和3口钻井岩心的详细观测,通过借助偏光显微镜、X-射线衍射、场发射扫描电镜和有机碳含量分析等对来凤-咸丰地区五峰组-龙马溪组的岩石学和矿物学特征进行了研究。研究区五峰组-龙马溪组矿物组分以石英和粘土矿物为主,发育大量的粉砂级碎屑颗粒,岩石类型以富有机质的粉砂岩、泥页岩为主,由底向上依次可划分为4个岩性段:炭质(含)粉砂质页岩段、含炭含泥(质)粉砂岩段、含泥粉砂岩段及含炭粉砂质页岩段。在对比四川盆地相应层系页岩气富集条件的基础上,根据矿物、岩石特征与元素地球化学的指示,认为来凤-咸丰地区五峰组-龙马溪组发育较短时期的缺氧还原环境、快速变化的海平面和较小的沉积速率,使其在较高的生物产率条件下,富有机质页岩的沉积厚度和有机质的丰度相对四川盆地明显较差。

    渤海湾盆地东濮凹陷沙三段泥页岩储层孔隙微观特征及其对油气滞留的意义
    邵新荷, 庞雄奇, 胡涛, 徐田武, 徐源, 唐令, 李慧, 李龙龙
    2019, 40(1):  67-77.  doi:10.11743/ogg20190107
    摘要 ( 277 )   PDF (7088KB) ( 186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结合基础地化特征,对渤海湾盆地沙三段泥页岩进行XRD全岩矿物测试、镜下薄片鉴定和扫描电镜观察、低温氮气吸附实验,分析泥页岩储层孔隙空间的微观结构特征,并在此基础上研究沙三段泥页岩储集空间发育的影响因素,阐述孔隙发育对泥页岩油气富集的意义。结果表明:东濮凹陷沙三段泥页岩可划分为粉砂质泥页岩、灰质泥页岩和膏质泥页岩,其地化特征非均质性很强,显示出油气在沙三段泥页岩中的富集特征十分复杂。沙三段泥页岩中发育有粒间孔隙、粒内孔隙、有机孔及裂缝,不同岩性中的主要孔隙类型及孔隙分布存在差异。低压氮气吸附实验显示出沙三段泥页岩孔径分布体系可分为微孔主导、大孔主导和多孔径共控3种孔隙结构。沉积作用及成岩作用对沙三段泥页岩孔隙网络的发育均有影响,沉积环境为不同类型孔隙在各个岩性中的发育奠定基础,成岩作用在泥页岩埋藏过程中对孔隙网络起改造作用,大孔隙和微裂缝为液态烃及游离气的主要富集场所,微孔及介孔能够为吸附气提供吸附位,溶解气对于页岩油的开发具有重要意义。

    渤海湾盆地束鹿凹陷古近系沙河街组湖相混积泥灰岩致密油储层特征
    付小东, 吴健平, 寿建峰, 王小芳, 周进高, 张天付, 郭永军
    2019, 40(1):  78-91.  doi:10.11743/ogg20190108
    摘要 ( 233 )   PDF (18826KB) ( 227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渤海湾盆地束鹿凹陷沙河街组三段下亚段(Es3(下))广泛发育一套湖相混积成因“泥灰岩”,是致密油勘探的主要目标层系。通过岩心和薄片观察、孔渗、压汞、扫描电镜、CT、核磁共振等分析,揭示了该套特殊成因混积泥灰岩储层地质特征;结合地质、地球化学综合分析,明确有利储层发育主控因素,建立储层分类评价标准,指出致密油勘探有利区带。结果表明:束鹿凹陷Es3(下)泥灰岩主要包括互层混积的纹层状泥灰岩和结构混积的块状泥灰岩两类,矿物组成均以方解石为主,其次为白云石,粘土矿物与石英、长石含量低。储层孔隙度一般低于4.0%,基质渗透率一般小于10×10-3 μm2,属特低孔特低渗储层。储层孔隙类型多样、孔隙结构复杂,发育两大类8亚类储集空间,基质孔以纳米级孔隙为主。不同岩石结构的泥灰岩储层物性与孔隙结构差异明显,纹层状泥灰岩孔隙分布非均质性强,表现出双重或多重孔隙介质特征,孔渗条件和孔隙结构优于块状泥灰岩。混积泥灰岩有利储层发育受沉积亚相、岩石组构、有机质丰度与成熟度、构造缝等因素综合控制;斜坡内带及洼槽区半深湖-深湖亚相的高TOC纹层状泥灰岩是致密油勘探的有利目标。

    渤海海域盆地石油地质条件与大中型油气田分布特征
    钟锴, 朱伟林, 薛永安, 周心怀, 徐长贵, 牛成民
    2019, 40(1):  92-100.  doi:10.11743/ogg20190109
    摘要 ( 318 )   PDF (1648KB) ( 239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在回顾渤海海域盆地(渤海湾盆地海域部分)油气勘探历程及相关石油地质理论研究的基础上,总结了渤海海域盆地的新生代构造-沉积演化历程,分析了渤海海域盆地的石油地质条件,着重指出了与相邻陆区的显著差异。首先,渤海海域盆地两期构造旋回相应发育了沙河街组和东营组两套优质烃源岩,其中东营组烃源岩为海域盆地所特有,且晚期快速沉降有助于其成熟,因此,渤海海域盆地具有更为优越的烃源条件;其次,渤海海域盆地新近系广泛发育浅水-极浅水三角洲,是海域特有的一套勘探层系;最后,郯庐断裂带海域部分的长期持续活动最终形成了渤海海域盆地大中型油气田集中分布的油气富集带,是当前渤海油气勘探的重要领域。充分认识渤海海域盆地演化的特殊性及其独特的石油地质条件和油气富集规律,对今后的渤海油气勘探及相关研究具有参考价值。

    松辽盆地徐家围子断陷沙河子组储层特征及控制因素
    邵曌一, 吴朝东, 张大智, 杨步增
    2019, 40(1):  101-108.  doi:10.11743/ogg20190110
    摘要 ( 308 )   PDF (5770KB) ( 171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徐家围子断陷沙河子组是松辽盆地北部近期天然气勘探的主要目标,这类致密砂砾岩气层的储层特征及控制因素研究是首要的。通过分析其白垩系早期拉张构造背景条件下形成的一套断陷沉积,纵向上可划分为4个三级层序,各层序在断陷湖盆陡坡带和缓坡带发育扇三角洲和辫状河三角洲沉积。研究表明其储层主要为砂砾岩和含砾粗砂岩等粗碎屑岩。沙河子组储层孔隙包括原生粒间孔和次生孔隙,孔隙度主要分布在2%~8%,渗透率多小于0.1×10-3 μm2,为致密储层。沙河子组储层发育的控制因素包括埋深、沉积相带、岩石类型和次生成岩作用,埋藏浅的扇三角洲(辫状河三角洲)前缘、平原相砂砾岩储层物性好,含火山碎屑物质的砂岩、砂砾岩易于形成溶蚀孔隙,改善储集性能。徐家围子断陷沙河子组有利储层主要位于埋深小于4 000 m的安达东、西两侧的扇三角洲前缘、平原区和徐东、徐西的构造高部位扇体发育区,埋藏较浅的安达中部滨浅湖相和埋藏较深的徐东、徐西斜坡扇体发育区也是较有利的储层发育区。

    山东东部白垩系莱阳群沉积地层与有机质特征
    周瑶琪, 辜洋建, 周腾飞, 岳会雯, 李曼洁, 尹兴城, 梁钊, 曹梦春, 董诗绘
    2019, 40(1):  109-122.  doi:10.11743/ogg20190111
    摘要 ( 386 )   PDF (6612KB) ( 167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为了解山东东部白垩系莱阳群沉积地层,研究有机质特征,在对灵山岛、崂山垭口—八仙墩及胶莱盆地的典型剖面地层野外踏勘的基础上,结合灵山岛元素地球化学、胶莱盆地有机地球化学的相关研究成果,采用了沉积学、沉积地球化学、有机地球化学的研究方法手段,系统研究了灵山岛莱阳群地层的有机质特征。胶莱盆地早白垩世莱阳期主要发育一套河湖相及冲积扇相的陆相沉积地层,有机地球化学研究表明,其水南段烃源岩样品主要为腐泥型(Ⅰ型)和腐殖腐泥型(Ⅱ1型),已进入生烃门限,处于热演化成熟阶段;而灵山岛、崂山垭口-八仙墩早白垩世莱阳期则主要发育深水重力流、深水牵引流为主的海相沉积地层,对灵山岛粉砂岩和页岩进行元素地球化学研究指示了其沉积环境为海相还原环境,且有机地球化学研究表明,灵山岛样品为腐殖型(Ⅲ型)和腐殖腐泥型(Ⅱ1型),处于高成熟到过成熟阶段,灵山岛浊积岩可能已经完成了生排烃过程。

    中中新世以来南海南部前隆的迁移:来自北康盆地的证据
    王龙樟, 姚永坚, 张莉, 周江羽, 徐行, 肖娇静, 沈奥, 徐乔
    2019, 40(1):  123-132.  doi:10.11743/ogg20190112
    摘要 ( 314 )   PDF (18985KB) ( 155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利用二维地震资料探讨南海南部北康前隆的迁移现象及其对形成油气圈闭的影响。在南沙海域,早中新世不整合(EMU)是一个区域性不整合面,EMU之上的地层可以简单归结为披覆层系和水平层系。披覆层系直接覆盖在EMU上,具有连续薄层的平行地震反射特征,向南东方向加厚,属于悬浮沉积;而水平层系同期充填在低凹处,不断上超和覆盖早期的披覆层系,厚层状,呈不连续或弱反射特征,属于浊积物与悬浮物的混合沉积。通过上超反射终止的迁移和披覆层系的加厚两个特征判断,中中新世以来北康前隆在向上隆升的同时不断向南东方向迁移,反映了南沙海域减薄的陆壳有一个强烈挠曲和均衡反弹过程。前隆的迁移留下了一系列的古潜山,披覆层系和水平层系是很好的盖层,有利于圈闭的形成。

    珠江口盆地白云凹陷储层沥青成因及其对油藏调整改造的启示
    李美俊, 张忠涛, 陈聪, 杨程宇, 卢晓林, 付健, 代金慧, 唐友军
    2019, 40(1):  133-141.  doi:10.11743/ogg20190113
    摘要 ( 203 )   PDF (3518KB) ( 254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在珠江口盆地白云凹陷多个层系都发现了储层沥青。储层沥青丰度自上部的珠海组、珠江组至深部的恩平组、文昌组逐渐增加。储层沥青在物性较好的粗粒砂岩中多为零星状出现,而在细粒的粉砂岩和泥岩中主要呈脉状分布而且含量明显增加。几乎所有的储层沥青均没有显示出明显的各向异性,而且沥青反射率均小于2.0%,表明高温热裂解不是储层沥青形成的主要原因。沥青抽提物的分子地球化学组成特征显示,白云凹陷储层沥青抽提物中缺乏25-降霍烷系列,色谱基线没有明显的“UCM”鼓包、单井地层埋藏史显示储层也未遭受大幅度的抬升剥蚀,因此储层沥青也非生物降解成因。结合地质背景和油气藏特征分析认为,白云凹陷储层沥青的成因为:恩平组-文昌组烃源岩早期生成的原油聚集成藏以后,深部主要遭受了后期天然气的气洗作用。不同层位烃源岩、储层热演化的时间差异是导致白云凹陷油气藏发生调整,并转变为轻质油、挥发油等特殊油藏类型的重要原因。

    琼东南盆地古近纪成煤沉积体系类型及特征
    刘莹, 刘海燕, 杨海长, 王东东, 宋广增, 吕大炜, 陈莹, 李增学
    2019, 40(1):  142-151.  doi:10.11743/ogg20190114
    摘要 ( 229 )   PDF (21962KB) ( 196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琼东南盆地天然气勘探开发事实证明,煤系及煤层是最重要的生烃源岩。基于琼东南盆地地震资料、钻井岩心及测井资料,在对古近系渐新统含煤沉积特征分析的基础上,建立了沉积相与地震相的对应关系,识别出琼东南盆地渐新统发育冲积扇-潮坪-潟湖组合、冲积扇-潮坪-滨海组合、冲积扇-海沼沙岭平原-滨海组合等14种沉积组合;依据取心段煤的宏观与微观物理化学性质,判断崖城组煤层形成过程中受海水影响且沉积环境还原性较强,说明煤层形成于近海沼泽环境。基于成煤特征及成煤环境分析,划分出4类成煤沉积体系,分别为扇三角洲体系、辫状河三角洲体系、潮坪-潟湖体系和障壁海岸-海沼沙岭平原体系。扇三角洲体系煤层主要发育在扇三角洲平原、废弃朵体 、朵体间洼地,煤层较薄,且易发生分叉;辫状河三角洲体系煤层主要发育在辫状河三角洲平原、分流间湾和泛滥平原等地区,煤层薄且不稳定;潮坪-潟湖体系中煤层多发育在潮上坪的沼泽及潮间坪上部的潮道间湾,潮汐三角洲平原以及淤化的潟湖等地区,在多潮道地区,煤层层数多,但厚度较薄,煤层间距大;而在潮道不发育地区,含煤层数较少,但厚度较大,煤层间距较小,煤层结构复杂;障壁海岸-海沼沙岭平原体系煤层主要发育在海岸平原沼泽地区,煤层层数多、但单层厚度小和横向变化较快。

    台西盆地地层沉积特征与成烃-成藏地质条件
    张莉, 雷振宇, 许红, 帅庆伟, 骆帅兵, 钱星
    2019, 40(1):  152-161.  doi:10.11743/ogg20190115
    摘要 ( 244 )   PDF (25412KB) ( 319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台西盆地是主体跨台湾岛与福建陆域之间的台湾海峡地区的中、新生代叠合盆地,在盆地东部及台湾岛已有相当的油气发现。在前人研究基础上,通过地震资料精细解释及海陆对比分析,开展了盆地地层分布、沉积特征及油气成烃成藏潜力研究。结果表明:盆地中-新生代地层发育,经历了白垩纪—始新世裂陷湖相、渐新世抬升剥蚀及中新世至今沉积、沉降3个阶段;发育下白垩统、古新统及始新统烃源岩,主要发育湖相、三角洲、水下扇和河道砂体等多种类型储集体;具有形成中型油气田的物质基础与较好的油气资源勘探发现潜力。

    台湾海峡盆地九龙江凹陷新生代关键构造变革及其油气地质意义
    钱星, 张莉, 易海, 韦振权, 雷振宇, 骆帅兵
    2019, 40(1):  162-169.  doi:10.11743/ogg20190116
    摘要 ( 237 )   PDF (8049KB) ( 143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油气成藏与区域构造背景及盆地的形成演化发展密切相关。以二维多道地震资料为基础,并结合区域地质资料综合分析,认为九龙江凹陷经历了4期关键构造变革,形成了太平运动、瓯江运动、浦里运动和海岸山运动4个关键构造变革期不整合界面。在不同时期由于受不同的地球动力学背景和构造应力场控制,九龙江凹陷发育了阶梯状式、垒-堑式和滑动断阶式三种伸展构造样式,以及断层限制型与褶皱挠曲型二种反转构造样式。通过对各时期构造应力背景及油气成藏条件分析,认为太平、瓯江运动二期构造变革奠定了九龙江凹陷圈闭的形成基础,是造成拉张型构造圈闭发育的重要因素,晚期瓯江运动所造成的凹陷挤压抬升促使了反转构造的形成,可以形成良好的油气聚集圈闭条件。

    东非鲁武马盆地渐新统深水沉积层序地层格架组成和时空分布
    孙辉, 刘少治, 吕福亮, 范国章, 马宏霞
    2019, 40(1):  170-181.  doi:10.11743/ogg20190117
    摘要 ( 255 )   PDF (19293KB) ( 194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由于缺乏与陆架边缘的直接联系,深水层序划分在层序地层学研究中成为难点。东非鲁武马盆地渐新统含气砂岩储层为深水沉积环境的重力流沉积,合理的层序地层划分方法可以指导有利目标层系的解释及区域油气勘探。以混合层序地层模型为指导,以三维地震资料应用为主,多种资料综合分析开展深水层序地层学研究,揭示渐新统深水沉积过程和沉积体系的成因联系。根据地层的终止类型、凝缩段、块体搬运沉积等识别层序边界,通过分析沉积物性质、规模以及形成深水沉积的浊流密度差异,确定沉积结构单元与体系域的对应关系,建立渐新统等时地层格架,分析深水沉积演化规律。鲁武马盆地渐新统划分为两个三级层序,强制海退的早期在近陆架边缘陆坡上均形成大规模局部发育的块体搬运沉积,之后在不同层序沉积特征表现出差异性。下渐新统三级层序以粗-中粗砂岩为主、具有高砂/泥比、高密度的大型朵体为强制海退晚期产物。堤化水道体系沉积于低位体系域及海侵早期,顶部为凝缩段沉积,使下渐新统层序具有完整体系域组成;受研究区数据范围影响,上渐新统三级层序缺少大型朵体,层序内缺少下降期体系域晚期沉积,其他体系域内沉积结构单元与下渐新统具有较好的相似性。

    油气开发
    特低渗透油藏水驱规律及最佳驱替模式
    王文环, 彭缓缓, 李光泉, 蔚涛, 魏晨吉
    2019, 40(1):  182-189.  doi:10.11743/ogg20190118
    摘要 ( 370 )   PDF (1327KB) ( 217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为了进一步改善特低渗透油藏开发效果,提高水驱采收率,通过大量特低渗透油藏水驱开采特征研究,揭示了特低渗透油藏的水驱规律:在注水开发过程中,特低渗透油藏会首先沿现今最大水平主应力方向注、采井间开启注水动态裂缝,随着注水压力的升高,或将开启与之成最小角度的注采井连线方向裂缝,导致注入水沿裂缝方向注采井无效循环,造成油藏水驱开发效果很差。等值渗流阻力法计算结果也证明了面积驱替径向渗流转为裂缝线性侧向驱替平行流后可大大降低渗流阻力。由此提出了“沿现今最大水平主应力方向注水动态裂缝线性注水、侧向基质驱替”的井网转换模式。井网模式的转换避免了注水动态裂缝导致的注入水无效循环,消除了动态裂缝对储层非均质性的影响,减小了渗流阻力,扩大了水驱波及程度。现场应用效果显著,单井产能增加了一倍,平面波及系数提高了43.2%,水驱采收率提高了19.3%。

    方法技术
    相对渗透率、毛管压力及电阻率指数相关性
    马东, 张坤, 胡君城, 李贺辉, 马龙, 唐唐
    2019, 40(1):  190-195.  doi:10.11743/ogg20190119
    摘要 ( 276 )   PDF (1103KB) ( 250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毛管压力、相对渗透率和电阻率指数是描述储集层物性及表征储集层中多相渗流特征的重要参数。由于现行的毛管压力和相对渗透率测试方法存在着耗时长、仪器精度要求高和实验条件易受到制约等诸多问题,因此获取毛管压力和相对渗透率数据具有一定难度。基于毛细管模型和阿尔奇公式,研究了毛管压力、相对渗透率和电阻率指数三者之间的相关性,建立了三者之间的转换模型。通过岩电实验对转换模型的准确性进行了验证。结果表明,通过转换模型计算得到的毛管压力和相对渗透率数据和实验实测数据非常接近。通过本文的方法,能够通过电阻率数据计算毛管压力和相对渗透率,可以使得毛管压力和相对渗透率数据的获取更加便捷和多元化。

    塔中地区碳酸盐岩缝洞型储层叠前流体识别
    鲜强, 冯许魁, 刘永雷, 吕东, 安海亭, 蔡志东, 王祖君, 苑恒超
    2019, 40(1):  196-204.  doi:10.11743/ogg20190120
    摘要 ( 236 )   PDF (9410KB) ( 147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塔中地区奥陶系碳酸盐岩的储集空间是由裂缝和次生溶蚀孔洞组成的,其地震响应为“串珠状”反射。由于受到地表沙丘覆盖和埋藏深度较大的影响,导致地震资料信噪比较低、储层成像精度差。同时该储层油水关系复杂,利用叠后地震方法进行油气检测时,无法有效识别储层中的油水特征。以上难题严重制约了塔中地区碳酸盐岩勘探开发的进程。针对上述问题,基于塔中地区高密度地震资料开展了研究,由于高密度数据信噪比、储层成像精度相对较高,因此有利于进行缝洞体储层叠前烃类检测方法研究。首先,利用岩石物理建模得到了准确度较高的纵、横波速度;其次,对油气、水井进行AVO正演,正演结果表明不同类型井的AVO响应特征是有差异的,可以用AVO属性分析技术对碳酸岩储层流体识别;最后,利用叠前同时反演技术对研究区储层进行定量的流体预测,预测结果与该区试油成果对比分析,流体预测精度达到83.3%,该方法为研究区内提升钻井成功率,降低油气勘探风险提供了有效的技术支持。

    不同边界条件断层端部应力集中效应及对裂缝发育的启示
    邱登峰, 云金表, 刘全有, 周雁, 宁飞, 宋海明
    2019, 40(1):  205-214.  doi:10.11743/ogg20190121
    摘要 ( 293 )   PDF (5822KB) ( 211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与断层应力集中相关的裂缝发育区是致密油气和页岩油气聚集的有利区。以光弹性物理模拟和有限元数值模拟为技术手段,探讨断层端部应力场的平面展布规律,并结合弹性力学理论分析,解析断层端部应力场的分布机理。结果表明,挤压背景下断层端部的压应力集中区以断层端部圆弧最凸出端点为中心以双曲线形式向外呈“8”字形展开状延伸,其控制范围随边界应力强度增加而增大;在0°~90°范围内随断层走向与边界应力方位夹角增大呈整体增强的趋势,在75°时最大,断层形态及模拟时的建模方式对断层端部应力场有重要影响。断层端部的应力集中区是裂缝储层油气勘探开发的高潜力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