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lease wait a minute...
Toggle navigation
首页
期刊介绍
编委会
在线期刊
当期目录
过刊浏览
阅读排行
下载排行
引用排行
E-mail Alert
RSS
联系我们
过刊浏览
English
在线办公
投稿登录
审稿登录
编辑办公
主编办公
下载中心
著作权许可使用协议
来稿须知
论文模板
更多...
友情链接
大地构造与成矿学
Energy Geoscience
海洋石油
油气藏评价与开发
石油地质与工程
断块油气田
油气地质与采收率
石油钻探技术
石油物探
石油实验地质
复杂油气藏
更多...
访问统计
总访问量
今日访问
在线人数
当期目录
2019年 第40卷 第6期 刊出日期:2019-12-28
上一期
下一期
目录
2019年第40卷 第6期 中英文目录
2019, 40(6): 0-0.
摘要
(
238
)
PDF
(362KB) (
152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油气地质
中、上扬子地区常压页岩气勘探前景——以湘中坳陷下寒武统为例
郑和荣, 彭勇民, 唐建信, 龙胜祥, 刘光祥, 高波, 何希鹏, 王运海, 顾志翔
2019, 40(6): 1155-1167. doi:
10.11743/ogg20190601
摘要
(
568
)
PDF
(30500KB) (
323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中、上扬子地区常压页岩气领域是一个备受关注的新热点,湘中坳陷下寒武统属于盆外常压页岩气领域的典型例子。基于2条野外露头实测剖面,8条观察剖面,1口浅钻井和地震等第一手资料,开展了湘中坳陷下寒武统页岩气地质特征研究。该坳陷下寒武统具有优越的页岩气形成条件,其中,黑色炭质页岩、硅质页岩形成于有利的大陆斜坡-盆地相深水环境,连续厚度超过150 m,优质页岩厚度为50~90 m;黑色页岩
TOC
值介于1.12%~22.07%,平均为4.64%,
R
o
平均为2.78%。页岩储集空间包括有机质纳米孔、溶蚀孔、黄铁矿晶间孔、粘土矿物晶间孔、岩心尺度高角度裂缝以及层理缝等,以有机质孔为主;有机质纳米孔因泄压后暴露于地表而呈现为长条、不规则多边形,孔径大小为21.8~328.4 nm;地表样品见到大量的淡水成因的次生溶蚀孔和构造成因的裂缝,孔隙度介于2.22%~8.7%,平均为6.05%;矿物主要以石英为主,平均含量为61.2%,其次为粘土矿物,平均含量为23.5%,脆性矿物含量平均为73.38%。等温吸附实验测试表明页岩平均吸附能力为5.95 m
3
/t。通过综合地质方法,预测了下寒武统新层系Ⅰ类页岩气有利区面积为8 766.1 km
2
;在龙山凸起两侧,下寒武统埋深多在3 000~4 000 m,保存条件较好,具有良好的页岩气勘探前景。
中国陆相致密油形成机理与富集规律
朱如凯, 邹才能, 吴松涛, 杨智, 毛治国, 杨海波, 范春怡, 惠潇, 崔景伟, 苏玲, 王焕第
2019, 40(6): 1168-1184. doi:
10.11743/ogg20190602
摘要
(
714
)
PDF
(8906KB) (
333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中国致密油主要分布在中、新生代陆相含油气盆地中,发育与湖相生油岩共生或接触、大面积分布的致密砂岩油或致密碳酸盐岩油。近年来,陆相致密油勘探开发取得重大进展,截至2018年底,中国陆相致密油已建成产能315.5×10
4
t,2018年年产量约105×10
4
t。中国陆相致密油以湖相富有机质页岩为主要烃源岩,多发育于淡水、半咸水-咸水环境,厚度一般为几十至几百米,有机碳含量为0.4%~16.0%,镜质体反射率为0.5%~1.3%,适宜的火山作用、低沉积速率、缺氧还原环境、海水入侵与水体分层是富有机质页岩形成的重要影响因素。中国陆相致密油储层类型包括致密砂岩、致密碳酸盐岩、致密混积岩和致密沉凝灰岩等,储集层非均质性强、物性差;覆压基质渗透率多小于或等于0.1×10
-3
μm
2
,以纳米级孔喉系统为主,孔喉半径小,主体直径40~900 nm,孔隙结构复杂;压力系数0.7~1.8,既有超压,也有负压;地层能量、原油品质变化大,原油密度0.75~0.92 g/cm
3
。中国陆相致密油地质资源量为178.20×10
8
t,技术可采资源量为17.65×10
8
t,主要分布在鄂尔多斯盆地、渤海湾盆地、松辽盆地、准噶尔盆地和柴达木盆地。提出“甜点区(段)”概念,“甜点区”多发育在宽缓背景下的局部微构造区,是指在平面上成熟优质烃源岩分布范围内,具有工业价值的致密油高产富集区;“甜点段”是指在剖面上源-储共生的黑色页岩层系内,人工改造可形成工业价值的致密油高产层段。源岩品质和源-储组合类型控制“甜点区”平面分布范围。资源评价方法、“六特性”测井识别、高精度三维地震、水平井平台式生产及人工油藏开发等“甜点区(段)”评价方法,可支撑致密油有效开发。
中国南方海相页岩气中氮气成因及其指示意义
苏越, 王伟明, 李吉君, 龚大建, 舒芳
2019, 40(6): 1185-1196. doi:
10.11743/ogg20190603
摘要
(
376
)
PDF
(3322KB) (
236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中国南方海相页岩气资源丰富,部分页岩气气体组分中氮气(N
2
)含量所占比例较大。依据川西南地区、长江三峡地区和贵州省岑巩地区页岩气地质、地球化学特征,结合黄金管热模拟实验,系统研究了页岩气中N
2
的成因及其指示意义。结果表明,页岩气中N
2
为典型壳源有机成因,高氮页岩气主要来源于干酪根的晚期热解,高氮含量是早期生成的原油裂解气未运聚成藏或成藏后受到破坏的体现。因此,页岩气资源量有限,主要证据有以下3个方面。首先,页岩中的干酪根类型是典型腐泥型,保存条件良好的情况下页岩气应以原油裂解气为主,但页岩气类型的识别表明高N
2
含量的页岩气属干酪根热解气或原油裂解气和干酪根热解气的混合气。其次,通过对寒武系来源的原油样品进行黄金管热模拟实验,发现高氮页岩气碳同位素值比热模拟实验测得的原油二次裂解气碳同位素值明显偏重。最后,随着有机质演化程度的升高,N
2
含量升高,而且保存条件较好的页岩气井,氮气含量较低,含气性较好,氮气含量对保存条件具有指示意义。
致密油微观充注动态过程及控制因素
黄文彪, 詹卓琛, 逯瑞敬, 高阳, 卢双舫, 白振华, 杨亮
2019, 40(6): 1197-1204,1214. doi:
10.11743/ogg20190604
摘要
(
413
)
PDF
(7902KB) (
141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致密储层微观结构影响着原油在储层中的充注行为,制约着致密油的富集和分布规律。基于致密油充注模拟、恒速压汞、扫描电镜与核磁共振等实验,文章定量表征致密储层的原油充注行为和孔喉结构特征,剖析成岩作用、自生矿物生长形态以及孔喉结构特征对原油在致密储层中充注行为的影响。研究表明,原油充注过程可分为3个阶段:充注启始阶段、快速充注阶段和缓慢充注阶段,这是充注过程中驱替压力与毛管力的动平衡以及主要储集空间分布的结果。其中,快速充注阶段又存在两种增长模式,即持续增长模式和跳跃增长模式,这两种模式揭示了主流喉道半径分布特征的差异。通过分析发现,压实、胶结、溶蚀、自生矿物生长等成岩作用极大程度上影响着储集空间和喉道半径的尺寸和分布,决定了致密储层品质的优劣。故此,在油源充足的条件下,具备足够的驱动力和品质优良的储层,是致密油富集的关键,而开启的断层/微裂隙附近的砂体正是满足这些条件的有利区带。
基于米兰科维奇理论的湖相细粒沉积岩高频层序定量划分
石巨业, 金之钧, 刘全有, 黄振凯, 张瑞
2019, 40(6): 1205-1214. doi:
10.11743/ogg20190605
摘要
(
591
)
PDF
(2668KB) (
280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湖相的细粒沉积同时具有高度的连续性和分辨率,其忠实地记录了湖泊流域的气候和环境变化的信息,由于沉积过程的稳定性,使得这种湖相细粒沉积成为米兰科维奇旋回分析的理想载体,而米兰科维奇理论的时间内涵是进行高频旋回划分和对比有效手段,可以提高地层划分的时间分辨率,是传统层序地层学的有力补充。精确识别米氏旋回是湖相细粒沉积岩高频层序划分的基础,约束沉积速率的变化是米氏旋回识别的关键。针对陆相沉积地层相变快、非均质性强等特点,以磁化率作为替代性指标,引入进化谐波(EHA)和平均频谱拟合差(ASM)分析技术,约束纵向上沉积速率的变化,更精确识别米兰科维奇旋回信号。结合高分辨率层序地层学基准面旋回理论,四级层序与中期基准面旋回对应,时间量化为405 kyr;五级层序与短期基准面旋回对应,时间量化为100 kyr;六级层序与超短期基准面旋回对应,时间量化为40 kyr,最终分别以长偏心率、短偏心率和斜率周期曲线作为四级、五级和六级层序划分的参考曲线,实现湖相细粒沉积岩高频层序定量划分。
海相页岩气储层孔隙表征、分类及贡献
肖佃师, 赵仁文, 杨潇, 房大志, 李勃, 孙星星
2019, 40(6): 1215-1225. doi:
10.11743/ogg20190606
摘要
(
453
)
PDF
(7949KB) (
298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以渝东南彭水地区五峰组-龙马溪组页岩气为例,开展低温二氧化碳吸附(LTCA)、氮气吸附(LTNA)、核磁共振(NMR)、压汞、扫描电镜以及氦测孔隙度等孔隙表征实验,全面刻画页岩孔隙结构,建立全孔径表征及分类方法,研究它们在页岩气赋存和渗流等方面的差异贡献。结果表明,氦测孔体积最大;其次为LTNA和NMR,两者分别在刻画较小孔(<10nm)和较大孔方面优势明显,联合二者可表征页岩全孔径分布。全孔径分布揭示页岩气孔隙分布范围宽,但70%孔体积集中在孔径小于25 nm。结合分形特征,以5,25和100 nm为界,将其划分为微孔、小孔、中孔和大孔。微孔、小孔和中孔主要受有机质含量和粘土矿物含量的影响;此外,中孔还受粒内溶蚀孔的影响,而大孔主要由粒间孔和粘土层间缝构成。微孔和小孔分别为页岩吸附气、游离气提供主要场所;小孔和中孔相互连接,为页岩气在基质中渗流提供通道。研究成果对页岩气储层分类、渗流机理认识等具有指导意义。
东海西湖凹陷A气田渐新统花港组三段厚层砂岩沉积环境
朱毅秀, 黄导武, 王欢, 何贤科, 师源, 佘亚明
2019, 40(6): 1226-1235. doi:
10.11743/ogg20190607
摘要
(
338
)
PDF
(5393KB) (
158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西湖凹陷A气田花港组三段巨厚碎屑岩储层为研究区主力产气层与优质储层,对其沉积微相的厘定争议较大。综合利用研究区岩心、测井、地震、分析化验等相关资料,研究了目的层相标志、微相类型、沉积环境与相分布。研究认为本区发育辫状河三角洲前缘亚相,主要发育水下分流河道微相与分流间湾微相,不发育反映海相及海侵的沉积物与相标志。垂向上多期水下分流河道砂体叠置、厚度较大,水平延伸好;平面上水下分流河道由东北逐渐向西南呈树枝状分叉、连片分布,物源来自东北部。明确研究区属于陆相背景下的湖泊-三角洲沉积体系,为典型的牵引流沉积,不见海侵层序,高能量牵引流的水下分流河道微相是本区高产气藏储层发育的有利因素。
泌阳凹陷页岩油富集及可动性探讨
冯国奇, 李吉君, 刘洁文, 章新文, 余志远, 谭静娟
2019, 40(6): 1236-1246. doi:
10.11743/ogg20190608
摘要
(
476
)
PDF
(11018KB) (
185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中国陆相页岩油资源丰富,但近年来的开发实践并没有取得预期的效果。针对这一问题,本文应用显微镜薄片观察、岩石热解、低温氮气吸附、页岩油吸附实验、高压压汞和核磁共振等实验对泌阳凹陷页岩油富集及可动性主控因素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页岩油富集层段
TOC
含量较高,无机大孔隙较为发育。页岩油富集时饱和烃含量较高,沥青质含量较低,由此页岩油的可动性较好。粘土矿物是页岩比表面积的主要贡献者,是页岩油吸附的主要载体,粘土矿物含量越低,页岩油的可动性越好。泌阳凹陷纵向上页岩油富集的最佳深度为2 800 m,页岩油在3 000 m以深
API
度较高,粘度较低,具较好的可动性。泌页HF1井、安深1井深度为2 400~2 500 m,还未达到页岩油富集、可动的最佳深度段,不利于页岩油的开采。高温条件下小分子烃吸附能力较弱,深层(3 000 m以深)是该区未来的有利勘探目标。泌阳凹陷地层压力系数较小,高声波时差主要是高
TOC
的反映。
涪陵地区五峰组-龙马溪组页岩吸附-游离气定量评价及相互转化
庞小婷, 陈国辉, 许晨曦, 佟茂胜, 倪彬午, 包汉勇
2019, 40(6): 1247-1258. doi:
10.11743/ogg20190609
摘要
(
392
)
PDF
(2416KB) (
241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地层条件下页岩气主要以吸附和游离两种形式存在,确定页岩气的吸附-游离比例,对于评价页岩含气量及合理制定页岩气开发方案有着重要意义。对涪陵地区五峰组-龙马溪组页岩气而言,目前仍缺乏对其吸附-游离量的精细评价,对吸附-游离气的影响因素及转化规律尚未有清晰的认识。因此,在分析涪陵页岩吸附-游离气影响因素的基础上,建立根据页岩物质定量表达最大吸附量的模型,并选用微孔填充模型表征页岩绝对吸附量,评价实际吸附气和游离气含量,计算吸附-游离气比例。并研究了温压、
TOC
、含水饱和度、孔隙度等因素对吸附-游离气转化的影响,探讨不同条件下页岩吸附-游离气之间的相互转化。研究表明,涪陵地区五峰组-龙马溪组页岩由浅层到深层吸附气量逐渐增多,但随着深度进一步增加,页岩绝对吸附量不再变化;研究区页岩吸附气比例平均值约34%。在2 000~3 500 m深度范围内比较单一因素对吸附-游离气转化的影响,发现孔隙度、
TOC
对吸附比例影响显著,含水饱和度的影响次之,而压力系数改变对吸附气比例的影响最弱。
南襄盆地泌阳凹陷核桃园组页岩油富集机制
何涛华, 李文浩, 谭昭昭, 王亚, 张文博, 章新文
2019, 40(6): 1259-1269. doi:
10.11743/ogg20190610
摘要
(
401
)
PDF
(26114KB) (
202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我国陆相页岩油资源潜力巨大,但当前页岩油开采量远不及预期。文章以泌阳凹陷核桃园组为例,根据颜色、结构和显微特征将研究区50块页岩划分为黑色纹层状页岩(A类)和灰色页岩(B类,包括灰色页岩、暗色泥岩及少量粉砂质泥岩)两大类,并进行了系统的地球化学测试分析,包括
TOC
、热解、显微组分、气相色谱和色谱-质谱分析等,以期明确湖相富有机质页岩地球化学特征及其页岩油富集机制。结果表明:A类页岩主要发育于较高盐度的强还原环境,具有较高的有机质丰度(
TOC
高达8.59%),富含Ⅰ型干酪根,藻类生源丰富,与此同时,较发育的水平裂缝有利于页岩油的储集,促成了现今较高的含油性(较高的热解烃含量
S
1
和氯仿沥青“A”含量),导致A类页岩主要发育“富集”页岩油资源;而B类页岩主要发育于较低盐度的弱还原环境,有机质丰度相对较低(
TOC
低至1.09%),以Ⅱ
1
-Ⅱ
2
型干酪根为主,藻类生源相对贫乏,与此同时,较发育的垂向裂缝加速了页岩排烃,促成了现今相对较低的含油性,导致B类页岩主要发育“低效”和“无效”页岩油资源。因此,泌阳凹陷黑色纹层状页岩能有效生成并储集丰富的页岩油资源,该认识对研究区页岩油进一步勘探开发具有重要参考价值。
碳酸盐胶结物形成机制及其对渤海海域C12和Q17构造中生界碎屑岩储层的影响
卢欢, 徐长贵, 王清斌, 杜晓峰, 刘晓健
2019, 40(6): 1270-1280. doi:
10.11743/ogg20190611
摘要
(
413
)
PDF
(11863KB) (
121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采用薄片鉴定、X-衍射、扫描电镜、元素分析、盆模软件和激光微区碳氧同位素等分析手段,对C12和Q17构造碳酸盐胶结类型、赋存状态、不同期次碳酸盐胶结物形成机理及其对储层物性的影响进行了对比研究。结果表明,碳酸盐胶结物的差异导致了储层物性的差异,而碳酸盐胶结物的成因和分布主要受埋藏条件、淋滤作用、构造条件和成岩环境差异4个因素的影响。C12构造碳酸盐胶结物含量高,早期和晚期胶结物充填孔隙,且早期胶结物后期未发生溶蚀,仅在中生界顶部不整合面附近发育次生孔隙。这是由于C12构造受反复深埋藏、封闭成岩环境、辫状河的强烈蒸发环境以及早期断层活动的构造条件影响,导致本区碳酸盐胶结强烈,储层致密。Q17构造碳酸盐胶结也较为普遍,但仅在局部细粒砂岩段存在早期胶结物富集段,而在原始沉积条件好的厚层粗砂岩段碳酸盐本身含量低,或发生早期碳酸盐溶蚀,并出现零星铁白云石胶结,物性相对较好。这是由于Q17构造为浅埋藏、开放的成岩环境和断层持续活动的构造条件,淋滤作用影响的范围广、深度大。而晚期铁白云石的出现,与地层水流体活动、油气侵位有关。根据这一现象,提出了差异成岩作用的观点,并从宏观构造和微观成岩的角度进行了探讨。
三塘湖盆地卡拉岗组火山岩风化壳储层微纳米孔隙演变机制及与含油性关系
田伟超, 卢双舫, 王伟明, 李进步, 李壮, 李杰
2019, 40(6): 1281-1294,1307. doi:
10.11743/ogg20190612
摘要
(
502
)
PDF
(2870KB) (
100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综合应用铸体薄片、扫描电镜、全岩矿物分析、低温氮气吸附和高压压汞实验对三塘湖盆地卡拉岗组火山岩风化壳储层孔隙结构进行表征,并进一步探讨微纳米孔隙演变机制,同时结合油气显示资料或试油资料揭示孔喉结构对储层含油性的影响。结果表明:火山岩风化壳储层发育溶蚀孔、残余气孔、晶间孔、裂缝四类储集空间;吸附-脱附等温曲线中的回滞环以H2型和近H2为主,且样品整体退汞效率都很低,在24.26%~44.91%,暗示孔隙形状以墨水瓶型为主;储层孔径主要分布在1 μm以下,局部发育微米级残余气孔和溶孔。火山岩原始矿物组成中辉石含量越低、斜长石含量越高,会导致岩浆期后热液作用阶段形成低含量绿泥石、高含量沸石,后期储层可以得到有效改造,品质变好。Swanson参数及其对应半径(
r
apex
)可以很好地揭示储层基质渗透率,且Swanson参数与火山岩风化壳储层含油性关系最好。当Swanson参数大于2时,储层为油层,介于0.86和2之间,表现为差油层,小于0.86时,储层多为干层。Swanson参数可作为指示储层含油性的关键参数,可为有利区的优选提供依据。
尼日尔三角洲前缘挤压带的古今BSRs分布特征
杨金秀, 宋朋霖, 何巍巍, 王红亮, 王民, 肖佃师
2019, 40(6): 1295-1307. doi:
10.11743/ogg20190613
摘要
(
357
)
PDF
(2911KB) (
113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本文通过对尼日尔三角洲前缘挤压带的三维地震资料进行解释和属性提取,结合BSR数值模拟,分析了与天然气水合物相关的古今BSRs的分布特征及其发生垂向运移的主控因素。古今BSRs分别代表了天然气水合物稳定底界过去和现今的位置,在研究区古今BSRs均分散分布且主要位于褶皱带断层、气烟囱或者底辟构造等流体运移通道发育的地区,反映了流体运移条件对BSR的形成具有控制作用。古BSRs的反射特征较现今BSR弱,分布范围也更局限,其振幅特征可能是由先前存在的天然气水合物所导致的成岩作用引起的。现今BSR深度与海底深度呈正相关,但水合物稳定区厚度随海底深度的增加变化不大,约为425 m。BSR在地质历史时期的垂向迁移是诸多因素综合作用的结果。尼日尔三角洲挤压带的构造活动强烈且目的层沉积速率较高,深部热流也可沿断层、底辟等通道运移至浅部;下伏地壳是洋壳和过渡壳,大地热流值较高,且海相泥页岩热封盖能力强,这些条件均有利于BSR的向上迁移。另外,研究区的高饱和度水合物层表现为BSR上部的正极性、强振幅异常,主要位于气烟囱和背斜顶部,指示了流体运移通道对水合物成藏的控制作用。研究区BSR下伏游离气FGZs发育较为局限,仅在褶皱带流体运移通道发育的位置发育较薄的FGZs。
方法技术
基于物性上、下限计算的致密砂岩储层分级评价——以苏北盆地高邮凹陷阜宁组一段致密砂岩为例
周磊, 王永诗, 于雯泉, 卢双舫
2019, 40(6): 1308-1316,1323. doi:
10.11743/ogg20190614
摘要
(
449
)
PDF
(1749KB) (
241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致密储层分级评价是致密油资源评价的核心内容之一,通过确定致密油储层的不同物性界限能准确有效的建立致密储层分级评价标准,为致密储层分级提供理论依据。以高邮凹陷阜宁组一段致密砂岩储层为例,运用含油产状法、核磁共振法确定了致密储层的含油物性下限,运用核磁共振法、最小流动孔喉半径法、试油法等确定了致密储层的可动物性下限,运用力平衡法确定了致密储层的物性上限;结合致密储层的渗流特征并辅以孔隙结构分类验证,建立了致密砂岩储层的分级评价标准,将高邮凹陷阜宁组一段致密砂岩储层划分为无效致密储层、致密含油储层、可动致密储层及易动致密储层4个级别,渗透率界限分别对应0.07×10
-3
,0.12×10
-3
,0.50×10
-3
和1.13×10
-3
μm
2
。致密储层的分级结果与储层试油试采结果相一致,印证了利用致密储层物性界限进行致密储层分级评价的准确性和适用性。
基于三维SGR模型的断层侧向封闭性定量表征——以尼日尔M油田为例
雷诚, 袁新涛, 杨轩宇, 徐庆岩, 王敏, 佘姣凤
2019, 40(6): 1317-1323. doi:
10.11743/ogg20190615
摘要
(
492
)
PDF
(3609KB) (
202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前人对断层封闭性的研究很多,但大多都基于断层受到的正压力大小对其进行表征,而对于断层压实成岩时间这一因素考虑较少。本文定义岩石压实强度,并利用该参数与断层岩的断层泥比率(
SGR
)值计算断层的排替压力;根据断层岩与储层的排替压力差定量表征断层侧向封堵性,最后将该方法应用到M油田。研究表明,在M油田,
SGR
值小于11时,断层岩没有封闭能力;
SGR
值大于40时,断层岩具有很强的封闭能力;介于两者之间时,断层岩
SGR
值与其能够封闭的最大烃柱高度(
H
max
)存在线性关系。
一种考虑气藏特征的页岩含气量计算方法——以四川盆地及其周缘焦页1井和彭页1井为例
李东晖, 聂海宽
2019, 40(6): 1324-1332. doi:
10.11743/ogg20190616
摘要
(
522
)
PDF
(1771KB) (
188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损失气含量是页岩气含气量的重要组成部分,是页岩气总气量的确定、页岩气资源量和储量计算的重要参数。基于煤层气岩心解吸测试中采用的损失气计算方法——USBM方法及其改进方法不能真实反映页岩气藏损失气含量。综合考虑页岩气藏特征、储层类型及特征、孔隙结构、孔喉大小、气藏压力、取心时间、解吸气含量和解吸时间等因素,重点考虑了钻遇岩心时的瞬间散失气量和解吸速率,提出了一种页岩损失气含量和含气量的计算方法。以超压页岩气藏JY1井和常压页岩气藏PY1井为例,采用该方法计算JY1井下部优质页岩层段的总含气量为6.87~9.02 m
3
/t,平均7.47 m
3
/t,上部页岩层段的总含气量为3.25~3.82 m
3
/t,平均3.64 m
3
/t;PY1井下部优质页岩层段的总含气量为3.18~4.29 m
3
/t,平均3.83 m
3
/t;上部页岩层段的总含气量为1.67~2.28 m
3
/t,平均1.94 m
3
/t。明显高于常用算法计算的总含气量数值。采用理论计算法和依据焦石坝页岩气井生产特征计算法两种方法对本文提出的页岩含气量计算方法进行了验证,吻合度较好。研究成果为页岩气藏、尤其是超高压页岩气藏含气量、储量计算和产能评价提供理论依据和计算方法支撑。
页岩油注CO
2
动用机理
赵清民, 伦增珉, 章晓庆, 郎东江, 王海涛
2019, 40(6): 1333-1338. doi:
10.11743/ogg20190617
摘要
(
834
)
PDF
(1174KB) (
334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CO
2
由于良好的注入性及与原油的混相能力,可能是页岩油藏提高采收率最有效的方法。与常规油藏不同,页岩储层裂缝及微纳米孔隙发育,CO
2
能否进入页岩微纳米孔隙并动用孔隙中的原油是利用CO
2
提高页岩油采收率的关键。因此,设计开展了页岩油注CO
2
实验,基于核磁共振方法研究了页岩微纳米孔隙中原油动用特征及动用机理,并研究了接触时间及接触次数对采出程度的影响。核磁共振T2谱及核磁成像结果表明注CO
2
可以有效动用页岩微纳孔隙中的原油,一次接触实验采收率为32.63%。随着CO
2
与原油接触时间增加,在初始阶段采油速度高,然后采油速度逐渐变缓。CO
2
溶解扩散作用是动用页岩微纳孔隙原油的主控机理。研究成果证实注CO
2
可以有效提高页岩油藏采收率,为陆相页岩油有效开发提供参考。
湖相页岩油有利甜点区优选方法及应用——以渤海湾盆地东营凹陷沙河街组为例
张鹏飞, 卢双舫, 李俊乾, 薛海涛, 李文镖, 张宇, 王思远, 冯文俊
2019, 40(6): 1339-1350. doi:
10.11743/ogg20190618
摘要
(
530
)
PDF
(3727KB) (
271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页岩油有利目标区既是页岩油资源甜点区、物性甜点区,又是工程甜点区,因此寻找表征页岩油资源甜点、物性甜点及工程甜点的主地质参数,是建立页岩油有利区优选方法的关键。建立了一种基于主地质参数的页岩油有利区优选综合定量评价方法:①以游离油量、渗透率和杨氏模量为主地质参数并作为评价指标,建立权重评价值函数;②以主地质参数权重评价值乘积构建综合权重因子,确定页岩油勘探开发有利层、低效层和无效层综合权重因子分布范围;③确定页岩油勘探开发有利层系及有利区分布。将该方法应用于渤海湾盆地东营凹陷,评价了27口井沙河街组三段下亚段和沙河街组四段上亚段页岩油层系综合权重因子,预测出页岩油勘探开发有利层系及有利区分布范围,研究结果对东营凹陷页岩油勘探开发具有一定的参考意义。
总目录
总目录
2019, 40(6): 1351-1360.
摘要
(
201
)
PDF
(1262KB) (
51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