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lease wait a minute...

当期目录

    2020年 第41卷 第4期    刊出日期:2020-08-28
    目录
    2020年第41卷 第4期 中英文目录
    2020, 41(4):  0-0. 
    摘要 ( 202 )   PDF (3039KB) ( 91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油气地质
    中国海相深层油气富集机理与勘探开发:研究现状、关键技术瓶颈与基础科学问题
    马永生, 黎茂稳, 蔡勋育, 徐旭辉, 胡东风, 曲寿利, 李根生, 何登发, 肖贤明, 曾义金, 饶莹
    2020, 41(4):  655-672, 683.  doi:10.11743/ogg20200401
    摘要 ( 1128 )   HTML ( 47)   PDF (2372KB) ( 645 )  
    数据和表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海相深层油气是国际上普遍关注的重大领域。经过长期的勘探实践,尽管中国的石油公司在四川和塔里木盆地海相深层-超深层碳酸盐岩油气勘探中取得了重大突破,在四川盆地及周缘海相深层页岩气勘探上也取得了重要进展,但仍然存在许多科学与技术问题需要继续攻关解决。文中对中国海相深层油气富集机理与勘探开发研究现状、关键技术瓶颈与基础科学问题进行了系统分析,提出应该从国家资源战略需求出发,立足于上扬子、塔里木和华北三大克拉通盆地原型-改造作用分析进行相关研究:1)针对海相深层碳酸盐岩油气和深层页岩气富集与流动机理、深层复杂构造成像与多类型储层预测原理、高温高压深层钻完井工程与控制原理等关键科学问题,开展多学科交叉融合和技术集成研究;2)在油气成藏与流动开采机理研究方面,加强成盆-成岩-成储-成烃-成藏的全要素和从地质-人文时间尺度的全过程动态分析,构建海相深层常规-非常规油气有序成藏模式和烃类流动模式,为油气资源潜力评价和有利区带预测奠定基础;3)针对海相深层油气勘探所面临的低信噪比、低分辨率、低成像精度及低保真度等主要地球物理问题,应该从深层复杂构造成像与复杂储集层预测两个方面,加强宽频地震采集、复杂储集层岩石物理建模、高精度叠前保幅成像、复杂储集层综合评价等技术的攻关;4)针对海相深层层系多、非均质性强和高温高压等特点,重点解决与超深井提速和井筒完整性等相关的突出工程技术问题。

    川东北地区胡家坝震旦系灯影组古油藏特征及其油气勘探意义
    郭旭升, 胡东风, 黄仁春, 段金宝, 姜智利, 朱祥
    2020, 41(4):  673-683.  doi:10.11743/ogg20200402
    摘要 ( 549 )   HTML ( 21)   PDF (9657KB) ( 200 )  
    数据和表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四川盆地东北缘米仓山前带胡家坝灯影组古油藏主要分布于灯影组四段,越靠近顶部丰度越高,储层沥青主要为油层沥青和运移沥青。油源对比分析表明,胡家坝灯影组古油藏油气主要来自于侧向的优质筇竹寺组烃源岩,不排除灯影组三段泥质烃源岩供烃的可能。川东北地区筇竹寺组烃源岩在晚志留世进入初期生油阶段;在二叠纪末进入生油高峰,此时油气侧向运移至胡家坝灯影组储层中形成古油藏;在中三叠世有机质演化进入高成熟阶段,古油藏中原油裂解;晚白垩世至今,构造抬升剥蚀使得古油藏遭到破坏,形成现今残留古油藏。胡家坝灯影组古油藏的发现对四川盆地震旦系灯影组油气勘探有重大意义。灯影组四段主要为一套台缘丘滩相沉积,优质储层发育,以一、二类储层为主,灯影组四段上覆筇竹寺组作为区域和直接盖层,封盖条件好,表明川东北地区震旦系灯影组具有较好的勘探潜力。

    中国中西部大型盆地致密砂岩油气“甜点”类型与特征
    蔡勋育, 邱桂强, 孙冬胜, 朱宏权, 王威, 曾治平
    2020, 41(4):  684-695.  doi:10.11743/ogg20200403
    摘要 ( 549 )   HTML ( 11)   PDF (5388KB) ( 292 )  
    数据和表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中国中西部主要盆地致密砂岩油气资源丰富,是油气勘探开发的重要领域,但致密砂岩油气的形成和分布复杂、多变,制约勘探开发获得更好的效益。解决这一问题的途径之一,就是评价、筛选和开发利用其中的“甜点”,以减少不确定性。分析中西部大型盆地碎屑岩层系致密油气的特点,同时考虑现场资料与预测技术友好、形成机理与分布规律相对统一、经济与技术策略相对一致等要求,以控制甜点储层形成、分布的主要地质作用为线索,将甜点分为相控型、缝控型和壳控型三大类以及不同类型。其中,相控型甜点储层受控于埋藏过程中的成岩作用,发育于特定的岩石相内部;缝控型甜点形成于断裂和褶皱等强构造变形位置,以裂缝网络作为油气储、渗的关键要素;壳控型甜点形成于长期抬升的强风化淋滤作用下,在风化壳内部淋滤层的约束下发育和分布。在此基础上,以四川盆地川西坳陷东坡侏罗系的“窄河道”、四川盆地北部马路背地区须家河组的“断缝体”以及准噶尔盆地西部车排子地区的石炭系为实例,分析了不同类型甜点形成、分布特征和主要控制因素。以成储地质作用及其产物对甜点进行分类,可以促进对致密砂岩油气甜点(区)形成、分布规律的研究与表征,也有助于采取针对性的地质、地球物理及工程技术策略,更好地评价、优选和开发甜点。

    渤海海域页岩油气地质条件与勘探前景
    薛永安, 王飞龙, 汤国民, 李新琦
    2020, 41(4):  696-709.  doi:10.11743/ogg20200404
    摘要 ( 542 )   HTML ( 10)   PDF (11393KB) ( 194 )  
    数据和表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渤海海域是渤海湾盆地新生代的沉降中心,在古近系发育了东营组三段、沙河街组一段-二段(沙一二段)和沙河街组三段3套主力烃源岩,具有丰富常规和非常规石油资源,页岩油气作为重要的非常规资源在渤海海域具有巨大的勘探潜力。基于渤海海域勘探开发实际情况,通过与国内外典型页岩油气盆地石油地质条件对比,综合烃源岩地球化学参数、测井资料、镜下薄片观察及X射线衍射全岩矿物分析等,并结合盆地模拟手段,明确了渤海海域页岩油气的资源潜力,并指明了勘探方向及有利目标。研究结果表明:1)渤海海域4个富烃凹陷主力烃源岩品质好,都有利于形成页岩油气,其中渤中凹陷烃源岩成熟度高,形成页岩气可能性更大,黄河口凹陷和辽中凹陷成熟度相对较低,更易形成页岩油,歧口凹陷东三段和沙一二段成熟度低,易形成页岩油,其沙三段成熟高,易形成页岩气;2)3套主力烃源岩脆性矿物平均含量超过63.5%,粘土矿物平均含量低于34.7%,具有良好的可改造性,在3 200 m以深泥页岩进入中成岩B期,伊蒙混层中的蒙脱石大量向伊利石转换,增加了页岩储层的可改造性,结合国内外勘探实践认为3 200~4 200 m是渤海海域页岩油气勘探开发的有利深度范围;3)渤中凹陷是渤海海域页岩油气资源潜力最大的凹陷,总资源量高达95.8×108 t,占据渤海页岩油气资源的45.2%,主力烃源岩整体处于超压状态,结合渤海勘探开发的经济成本,渤中凹陷东三段和沙一二段烃源岩埋深适中、成熟度高,是目前渤海海域页岩气勘探最有利层位;4)渤中凹陷西斜坡处于凹陷边缘,3套烃源岩整体处于异常高压且埋深适中,平均TOC值超过3.04%,页岩层段气测全量达到99%,X衍射矿物显示该区页岩储层中粘土矿物含量较渤海其他区域最低,具备更好的可压性,可作为渤海现阶段最有利目标区。

    鄂尔多斯盆地南缘过渡带致密-低渗油藏断缝体的识别与描述
    何发岐, 梁承春, 陆骋, 袁春艳, 黎小伟
    2020, 41(4):  710-718.  doi:10.11743/ogg20200405
    摘要 ( 530 )   HTML ( 8)   PDF (4528KB) ( 264 )  
    数据和表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鄂尔多斯盆地南缘过渡带构造复杂,成藏条件与盆内不同,断裂、裂缝的发育为致密-低渗储层提供了重要的渗流通道和优质储集空间。在明确区域构造应力特征和断裂、裂缝发育特征的基础上,利用岩心、钻井资料、测井资料,结合三维地震的精细相干、振幅变化、曲率属性等技术,开展了断裂、裂缝的识别技术研究。裂缝型储层在鄂尔多斯盆地南缘过渡带是一种较为常见的储层类型,针对这种储层提出了断缝体的概念,认为断缝体是由断裂、伴生脆性破碎带及被其改造过的致密低渗砂岩共同构成的储集体,其上部及侧面均有非渗透泥质岩、致密层等封挡。目前已在断缝体中发现多个油藏,开发效果良好,意义重大。通过对断缝体的识别与描述,明确了大-中尺度裂缝的组合展布决定断缝体的骨架形态,小-微尺度裂缝发育边界与砂体发育边界叠合决定断缝体的边界,并形成了一套较为完整的断缝体识别与描述流程,阐述了断缝体油藏的基本地质特征。实践证实,断缝体的识别与描述技术对于盆缘构造带低丰度致密-低渗油藏的勘探开发具有重要的指导作用。

    鄂尔多斯盆地延长组长7段页岩油形成富集机理
    李士祥, 牛小兵, 柳广弟, 李继宏, 孙明亮, 游富粮, 何昊楠
    2020, 41(4):  719-729.  doi:10.11743/ogg20200406
    摘要 ( 603 )   HTML ( 12)   PDF (33575KB) ( 253 )  
    数据和表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页岩油是亟待开发利用的一种非常规油气资源。利用岩石地球化学和烃源岩地球化学的方法对鄂尔多斯盆地延长组长7段页岩油形成的基本条件和富集机制进行了系统分析。长7段沉积了平均残余有机碳丰度达7.4%的特高丰度富有机质泥页岩,该套泥页岩中发育丰富的微纳米孔隙,为页岩油的富集创造了良好的条件。长7段页岩油富集的主要机制包括:①高有机物生产力和强还原水体令长7段沉积期的超富营养化湖盆中的有机质得以有效保存,形成高有机质丰度的泥页岩,为页岩油形成提供了物质基础;②长7段富有机质泥页岩生油能力强、转化效率高、排油强度大,为页岩油的规模形成提供了良好条件;③有机质吸附与孔隙容留双机制的页岩油赋存方式,为页岩油的富集提供了多种方式。

    苏里格气田西南部致密砂岩气藏资源评价方法及评价参数的影响因素
    李进步, 李娅, 张吉, 杨特波, 樊爱萍, 杨仁超, 崔明明
    2020, 41(4):  730-743, 762.  doi:10.11743/ogg20200407
    摘要 ( 400 )   HTML ( 13)   PDF (19926KB) ( 132 )  
    数据和表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对储层特征及其对资源评价影响的认识,是致密砂岩气藏资源评价、生产和高效开发的基础之一。通过测井分析、薄片观察、生烃条件和生产数据分析,研究苏里格气田西南部石盒子组8段和山西组1段储层特征、砂体展布、砂体厚度、砂体叠置模式,明确储层特征和适用的评价方法,探讨储层特征对资源评价参数的影响。研究表明:苏里格气田储层具有典型的低孔低渗、强非均质性特征,适用容积法进行资源评价;储层厚度和面积受控于砂体展布和叠置模式,一般砂体厚度大,展布面积广的分流河道和复合砂体的资源量较大,产气量较高;储层孔渗受控于碎屑组分和微观孔隙类型,并受后期成岩作用强烈改造,压实作用和胶结作用破坏孔隙,溶蚀作用有力地改善了孔隙;生烃强度在根本上控制了产水区和产气区的分布,而致密气富集的甜点区主要分布于有利储层的相对高孔渗部位。在致密砂岩气资源评价中,沉积作用控制了砂体展布和叠置模式,塑造了不同类型的复合砂体,决定了储层面积、厚度,进而控制了油气赋存规模和产能。成岩作用改变储层储集和渗滤性能,主要以微观形式来对整个油气开采区的油气储量带来影响。

    鄂尔多斯盆地临兴地区上古生界致密气成藏特征及物理模拟
    郑定业, 庞雄奇, 姜福杰, 刘铁树, 邵新荷, 李龙龙, 呼延钰莹, 国芳馨
    2020, 41(4):  744-754.  doi:10.11743/ogg20200408
    摘要 ( 477 )   HTML ( 6)   PDF (10334KB) ( 121 )  
    数据和表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鄂尔多斯盆地临兴地区上古生界致密砂岩气藏资源勘探潜力巨大,但是成藏规律及运移方式较为模糊。基于构造、沉积相和砂体展布特征,临兴地区上古生界源-储组合关系可分为源内、近源和远源3种类型。利用岩石热解、热成熟度测定、岩心描述、薄片鉴定、扫描电镜观察,物性分析以及地震和测井等资料,对烃源岩、储层、充注动力及断裂的发育进行分析。结果表明:临兴地区发育煤、炭质泥岩和暗色泥岩3套烃源岩,干酪根类型为Ⅲ和Ⅱ2型,有机质丰度较高,普遍进入成熟-高成熟阶段,生气潜力较大;储层岩石类型以成熟度中等的长石岩屑砂岩为主,非均质性强,孔喉类型多样,包括原生粒间孔、溶解粒间孔、溶解粒内孔、晶间孔和微裂缝。物性以低孔-低渗为主,平均孔隙度为6.81%,平均渗透率为0.610×10-3 μm2,属于典型致密储层;地层超压普遍发育,气体膨胀力是源内、近源组合成藏的关键动力;断裂十分发育,既可为天然气垂向充注至远源组合提供运移通道,又能改善储层品质,提高天然气横向运移能力。在此基础上,对建立起的成藏模式进行物理模拟实验,发现储层非均质性及断裂的发育是影响气水关系的主要因素,源内组合处于成藏优势区,可作为后期勘探开发的重点。

    塔里木盆地天然气中稀有气体地球化学特征
    何大祥, 唐友军, 胡锦杰, 莫少武, 陈践发
    2020, 41(4):  755-762.  doi:10.11743/ogg20200409
    摘要 ( 412 )   HTML ( 8)   PDF (1463KB) ( 79 )  
    数据和表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利用天然气中稀有气体同位素组成特征可以有效地判识天然气的成因和来源。塔里木盆地不同构造单元典型天然气藏天然气中稀有气体丰度和同位素组成分析表明,天然气样品的3He/4He值均普遍较低,R/Ra值均小于0.1,天然气中的稀有气体主要为壳源放射性成因,指示低温“冷盆”的特征。3He/4He组成与热流值和古地温梯度之间没有简单的对应关系,指示盆地地幔热的来源较少。库车坳陷天然气成藏时代较晚,多为喜马拉雅期,其21Ne/22Ne较低,反映其受地幔端元混染作用较小。天然气中129Xe相对亏损,指示无明显的幔源挥发分的混入,受岩性及构造特征的影响,相较于塔北隆起、塔中隆起天然气,库车坳陷天然气中Xe的壳源特征更为明显。

    塔里木盆地阿瓦提断陷中-上奥陶统萨尔干组沉积地质模型与烃源岩分布预测
    姚尧, 何治亮, 李慧莉, 张瑜, 高晓鹏, 王康宁, 焦存礼
    2020, 41(4):  763-775.  doi:10.11743/ogg20200410
    摘要 ( 421 )   HTML ( 11)   PDF (14647KB) ( 104 )  
    数据和表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中-上奥陶统萨尔干组烃源岩是塔里木盆地重要的海相烃源岩。针对阿瓦提断陷中-上奥陶统埋深大、缺乏钻井进行层位标定,以及萨尔干组烃源岩发育层段的地震响应特征不明的问题,用传统的技术手段识别该套烃源岩的分布范围可能难以取得好的效果。通过对柯坪地区露头剖面中-上奥陶统萨尔干组及其上下地层不同岩性及地层结构的认识,建立沉积地质模型,进行地震正演模拟,将地质模型和地震模型有机地结合起来,为烃源岩地震相识别追踪提供依据;在对研究区内二维地震测线逐条解释的基础上,依据地震反射波组的反射特征,进行地震相-沉积相分析;针对露头发育烃源岩而断陷内未有钻井揭示的地区,建立了海相烃源岩识别方法和流程,对研究区中-上奥陶统萨尔干组烃源岩进行了重新识别和空间展布预测。研究表明,萨尔干组烃源岩的发育受海平面上升控制作用明显,属于深水陆棚相沉积;萨尔干组烃源岩在区内广泛分布,厚度范围约为0~120 m,在西南部最厚,受控于阿恰断裂和吐木休克断裂,向东北部减薄,向北超覆尖灭于英买3井以南,向东至阿-满过渡带西缘仍有少量分布。

    地应力对页岩储层开发的影响与对策
    张金才, 亓原昌
    2020, 41(4):  776-783, 799.  doi:10.11743/ogg20200411
    摘要 ( 782 )   HTML ( 18)   PDF (2694KB) ( 359 )  
    数据和表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油气富集程度和页岩脆性在北美页岩油气开发中是地质条件方面成功与效益的关注重点,但对于中国四川盆地海相页岩储层,除上述因素外,复杂地质构造下高地应力条件成为阻碍效益开发的主要因素之一。重点阐述了复杂地应力下水力压裂裂缝扩展机理,展示了复杂构造下不利地应力条件对钻井压裂效果的重要影响;四川盆地页岩气储层的最小水平主应力较高,因此具有较高的破裂压力。通过理论分析和案例应用,提出钻井和完井的优化设计,包括水平井钻井方向、井筒轨迹以及完井压裂层段的选取。根据四川盆地不同地区地应力状况,提出涪陵、威荣和威远页岩气田的钻完井建议。

    四川盆地广元-梁平古裂陷构造-沉积演化
    高平, 李双建, 何治亮, 沃玉进, 韩月卿, 李新晨
    2020, 41(4):  784-799.  doi:10.11743/ogg20200412
    摘要 ( 444 )   HTML ( 12)   PDF (30443KB) ( 196 )  
    数据和表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二叠纪-三叠纪转折期,四川盆地北部广元-梁平地区发育一个北西-南东向古裂陷,称之为“开江-梁平古裂陷”。由于对广元-梁平古裂陷的认识直接影响到川北和川东北地区的油气勘探部署,因此有必要对该古裂陷的构造-沉积演化进行深入研究。通过系统收集广元-梁平古裂陷槽内外的露头和钻井资料,并根据地层不整合面特征、沉积充填特征、测井曲线突变特征、沉积物地球化学特征等沉积记录以及地震剖面约束,发现广元-梁平古裂陷槽内仍存在茅口组三段(茅三段)和四段沉积物,槽内茅口组顶部缺乏广泛岩溶,表明茅口组减薄并非岩溶侵蚀造成,而是由相变导致的。广元-梁平古裂陷的雏形最早形成于茅三段和茅四段沉积期,吴家坪期在此基础上继承性发展,长兴期拉张裂陷活动加剧,热液活动加强,构造沉积分异明显,为古裂陷发育的高峰期,直至飞仙关组四段沉积期,古裂陷才完全被填平补齐。广元-梁平古裂陷对环裂陷槽中-上二叠统多层系储层具有明显控制作用,不仅控制着茅口组生屑滩储层的发育,还控制着吴家坪组颗粒滩储层的发育,且吴家坪组储层中存在油气运聚过程,发育残余孔隙,为下一步油气勘探的有利目标。

    川南地区金页1井早寒武世烃源岩沉积地球化学特征
    程建, 郑伦举
    2020, 41(4):  800-810.  doi:10.11743/ogg20200413
    摘要 ( 458 )   HTML ( 12)   PDF (23203KB) ( 138 )  
    数据和表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为了深入研究四川盆地南部下寒武统麦地坪组-筇竹寺组烃源岩发育环境及源岩沉积地球化学特征,通过分析川南井研-犍为地区金页1井麦地坪组与筇竹寺组烃源岩岩矿组成、有机碳含量、成烃生物组合、氧化还原性指标及各项指标之间的内在联系,发现麦地坪组与筇竹寺组烃源岩岩矿组成与成烃环境存在很大差别:麦地坪组烃源岩为含硅质云岩,有机碳丰度中等,δU大于1.7,指示超强还原环境,其成烃生物主要为具有浅水生活习性的小壳生物形成的微生物席,推测其强还原性可能与大量繁盛并死亡的小壳生物迅速消耗海底水中氧气有关,并非由深水相环境造成,虽还原性很强,但烃源岩有机碳丰度并不高,各种沉积地球化学参数关联性分析认为麦地坪组应形成于潮坪沉积环境。筇竹寺组烃源岩主要由硅质与粘土质页岩组成,下、上两段有机碳丰度高低不一,成烃生物以无定形絮状有机聚集体为主,δU指数0.8~1.7,有机碳含量与氧化还原性之间对应关系明显,沉积环境应为氧化至较强还原环境的浅水-深水陆棚相。川南地区早寒武世时期的构造-沉积-岩相古地理环境、原始生物类型、岩石矿物质组成等多种因素共同决定了烃源岩品质的优劣及其沉积地球化学特征。

    渤海湾盆地沧东凹陷孔店组二段细粒沉积岩形成机理与环境演化
    邓远, 陈世悦, 蒲秀刚, 鄢继华, 陈佳
    2020, 41(4):  811-823, 890.  doi:10.11743/ogg20200414
    摘要 ( 403 )   HTML ( 18)   PDF (26398KB) ( 148 )  
    数据和表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非常规油气的兴起引发了细粒沉积岩研究的热潮,然而对湖相细粒沉积岩形成机理与环境演化的研究尚处于探索阶段。基于岩心、薄片、全岩X射线衍射、AMICS矿物分析和地球化学等资料,以岩石类型和沉积构造为依据,将渤海湾盆地沧东凹陷孔(孔店组)二段细粒沉积岩划分为层状细粒长英沉积岩相、块状细粒混积岩相、纹层状细粒混积岩相、纹层状白云岩相和块状白云岩相等5种岩相类型,详细分析每种岩相的沉积环境和形成机理。不同岩相按照一定次序叠置构成4类典型岩相组合,在气候干湿度、水体性质和物源供给强度等方面差异显著,分别对应强陆源输入沉积模式、季节性气候沉积模式、半干旱季节性气候沉积模式和持续干旱沉积模式。通过岩相组合划分和地球化学特征分析,孔二段沉积时期沧东凹陷沉积环境自下而上可划分为Ek2(4)~Ek2(3)季节性气候阶段、Ek2(2)潮湿气候阶段与Ek2(1)干旱-潮湿转换阶段。研究成果可以为沧东凹陷页岩油的勘探和开发提供理论依据。

    东海陆架盆地西湖凹陷平湖组断层组合样式及其控砂机制
    陈哲, 张昌民, 侯国伟, 冯文杰, 徐清海
    2020, 41(4):  824-837.  doi:10.11743/ogg20200415
    摘要 ( 523 )   HTML ( 24)   PDF (38338KB) ( 178 )  
    数据和表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东海陆架盆地西湖凹陷是中国沿海重要的含油气区,勘探实践中发现其内部断层及砂体分布规律复杂、勘探难度大,亟待解决砂体分布控制因素问题,深化砂体分布规律认识。运用岩心、测井及三维地震资料,采用古地貌和地震属性叠合精细砂体解释技术,对西湖凹陷平湖组同沉积断层分布及组合特征对砂体的控制作用开展了研究。根据同沉积断层发育规模的差异,划分出3个级别的断层,分别控制了凹陷格局、斜坡特征及砂体展布3个层次,分析了三级同沉积断层组合样式对砂体垂向沉积特征及平面展布方向的控制作用。研究表明,研究区发育6种断层控砂模式,分别为正向断阶阶梯型、正向断阶掀斜型、正向断阶叠覆型、墙角型、反向断阶型和正反向断阶复合型控砂模式。其中由正向断层构成的断层组合样式有利于砂体向凹陷中央搬运,扩大了储层在凹陷内的分布规模,而由反向断层构成的断层组合样式,其富砂作用显著、油气聚集条件优越。在6种断层控砂模式的指导下,有利于发现砂体垂向富集段及横向富集带,判断砂体展布方向及预测储层发育位置。

    苏北地区早寒武世黑色页岩地球化学特征与有机质富集模式
    张玉玺, 陈建文, 周江羽
    2020, 41(4):  838-851.  doi:10.11743/ogg20200416
    摘要 ( 468 )   HTML ( 7)   PDF (2858KB) ( 162 )  
    数据和表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早寒武世期间沉积的一套富有机质页岩,沉积厚度大,有机质含量高,是目前华南地区海相页岩气勘探重要目标层系之一。以苏北地区XYZ-1为例,利用钻井岩心资料和地球化学测试分析数据,探讨早寒武世幕府山组黑色页岩的沉积环境及有机质富集模式研究。结果表明,XYZ-1井幕府山组为一套黑色、深灰色炭质页岩夹薄层状碳酸盐岩的沉积层序,顶部和底部发育有石煤层。幕府山组V/(Ni+V)平均值为0.74,Ni/Co的平均值为6.78,U/Th的平均值为1.46,V/Sc的平均值为65.43,氧化还原指标表明幕府山组整体为缺氧的沉积环境,在底部和顶部存在两次较为强烈的硫化事件。幕府山组炭质页岩的TOC平均值为5.62%,其中72.2%的样品大于2%,TOCTS相关系数高达0.89。因此,缺氧的沉积条件为有机质的富集和保存提供了保障,硫化的沉积环境是有机质富集的关键因素,苏北地区幕府山组具备了发育良好烃源岩和储层的条件。

    方法技术
    基于CT扫描图像的碳酸盐岩油藏孔隙分类方法
    廉培庆, 高文彬, 汤翔, 段太忠, 王付勇, 赵华伟, 李宜强
    2020, 41(4):  852-861.  doi:10.11743/ogg20200417
    摘要 ( 381 )   HTML ( 7)   PDF (6386KB) ( 152 )  
    数据和表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碳酸盐岩油藏具有复杂的储集空间和油气渗流特征,定量描述油藏中孔隙、裂缝、孔洞等储集空间的大小、形状及连通性难度较大。提出了一种基于扫描图像判断碳酸盐岩孔隙类型方法,可定量表征孔隙参数,并对岩心样品进行自动分类。该方法首先对碳酸盐岩的岩心扫描图像进行灰度转换和提高信噪比的预处理,然后对图像进行分割,区分出孔隙区域与基质区域。在此基础上,通过形态学处理和特征参数计算等步骤提取出孔隙特征参数,根据特征参数建立特征向量,采用支持向量机方法对CT图像中的孔隙、孔洞和裂缝进行自动识别并分类。在对岩心所有截面孔隙识别的基础上,提出了判断岩心孔隙类型的分类指数。T油田M油藏和F油藏应用结果表明:该方法识别精度较高,有效确定了油藏中占主导地位的孔隙类型,对油田有效开发具有一定的指导意义。

    基于CT成像的白云岩储层孔喉非均质性分析——以塔东古城地区奥陶系GC601井鹰三段为例
    朱可丹, 张友, 林彤, 王雅春, 郑兴平, 朱琳
    2020, 41(4):  862-873.  doi:10.11743/ogg20200418
    摘要 ( 429 )   HTML ( 6)   PDF (36255KB) ( 85 )  
    数据和表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白云岩储层的孔喉非均质性主要表现为孔喉结构及展布特征复杂,常规储层表征方法对其进行微观定量化表征存在很大难度。利用CT成像技术对塔东古城地区奥陶系(鹰山组)鹰三段的9个白云岩储层样品进行实验测试,建立了孔喉结构的三维网络模型,并在此基础上计算了孔喉半径、孔喉数量、总孔隙度、空间连通性等表征参数。实验结果表明,白云岩储层样品孔喉半径分布曲线呈现出明显差异。依据曲线形态特征,将其分为3类:①正常单主峰型;②喉道多峰、孔隙单主峰型;③喉道多峰、孔隙多峰型。结合岩心观察和铸体薄片鉴定,对该三类曲线形态的成因展开了分析,并建立了孔喉半径分布模式。综合分析认为,以晶间孔为主要孔隙类型的白云岩储层,孔喉半径曲线整体上呈现出较匀称的单主峰偏态分布特征,局部微裂缝的发育会造成喉道半径曲线上主峰旁较小的尖峰;若存在孔隙沿层理面等残余沉积构造定向富集的现象,则喉道半径曲线会呈现出明显的多峰形态;随着溶蚀作用增强、晶间溶孔的增多,孔喉半径分布曲线均会向多峰形态发展,表现出越来越强的非均质性。

    富长石粗碎屑砂岩孔隙演化定量分析——以渤海湾盆地辽东凸起北段沙河街组二段为例
    郭龙龙, 陈洪德, 黄晓波, 王峻, 冯冲
    2020, 41(4):  874-883.  doi:10.11743/ogg20200419
    摘要 ( 343 )   HTML ( 4)   PDF (22810KB) ( 85 )  
    数据和表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孔隙演化与油气充注的耦合关系是油气成藏的重要影响因素,储层孔隙度演化定量分析的准确性是关键。通过富长石粗碎屑砂岩储层的显微组构、自生矿物、成岩序列及热演化史分析,确定孔隙度演化定量计算参数,建立储层孔隙演化模式。研究表明,渤海湾盆地辽东凸起北段沙河街组二段砂岩储层中长石的水岩反应过程及产物,是影响孔隙度的关键因素,储层的分选系数、胶结物质量分数、残余原生粒间孔面孔率、总面孔率和溶蚀孔面孔率分析是影响定量计算准确度的重要参数;计算结果表明,压实作用对储层破坏最强,孔隙度平均减小了15%,压实作用主体减孔时间为距今38~23.3 Ma,胶结作用次之,孔隙度平均减小了10.4%,胶结作用几乎贯穿整个成岩时期,溶蚀作用平均增加了9.8%孔隙度,溶蚀作用持续时间为距今19~2 Ma;伴随着油气的充注,储层物性逐渐变好,油气充注结束,储层物性变差。

    基于图论聚类和最小临近算法的岩性识别方法——以四川盆地西部雷口坡组碳酸盐岩储层为例
    孔强夫, 杨才, 李浩, 耿超, 邓健
    2020, 41(4):  884-890.  doi:10.11743/ogg20200420
    摘要 ( 558 )   HTML ( 13)   PDF (4066KB) ( 181 )  
    数据和表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碳酸盐岩具有非均质性强、岩性变化快和岩石类型复杂的特征,岩性精细识别难度大,严重制约了储层参数的计算及后续油气开发。以四川盆地西部雷口坡组碳酸盐岩储层为例,结合岩心和薄片等分析测试资料将储层发育的岩性分为8类:藻粘结白云岩、粉晶白云岩、泥晶白云岩、灰质白云岩、白云质灰岩、灰岩、膏质白云岩和石膏,明确了不同岩性的测井响应特征。采用机器学习的思想,将已知岩性定名样本作为训练数据,利用图论聚类分析方法建立岩性识别训练模型,在此基础上结合最小临近算法对未取心井岩性进行预测,实现了不同岩性的精细识别。区块应用结果表明:该方法岩性识别整体符合率高达91.3%,有效提高了岩性识别精度。

    综合报道
    2019年世界油气储量与产量及其分布
    2020, 41(4):  891-891. 
    摘要 ( 328 )   PDF (7337KB) ( 300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