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lease wait a minute...

当期目录

    2021年 第42卷 第4期    刊出日期:2021-08-28
    目录
    2021年第42卷 第4期 中英文目录
    2021, 42(4):  0-0. 
    摘要 ( 137 )   PDF (4999KB) ( 101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油气地质
    四川盆地中国石化探区须家河组致密砂岩气勘探开发进展与攻关方向
    郑和荣, 刘忠群, 徐士林, 刘振峰, 刘君龙, 黄志文, 黄彦庆, 石志良, 武清钊, 范凌霄, 高金慧
    2021, 42(4):  765-783.  doi:10.11743/ogg20210401
    摘要 ( 774 )   HTML ( 52)   PDF (57888KB) ( 694 )  
    数据和表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四川盆地须家河组致密砂岩气的勘探取得了丰硕的成果,但是气藏整体表现为“储层致密、大面积含气、局部富集”的特点,开发生产中普遍呈现出储量丰度低、普遍产水和裂缝控产等特征,储量动用难度大。近年来,以有效建产和高效勘探为主要目标,应用地质-工程一体化的思路,开展了四川盆地中国石化探区须家河组的新一轮勘探开发攻关研究,在基础地质理论认识和勘探开发关键技术等方面取得了重要进展。在成藏模式、天然气富集规律和圈闭评价方面,建立了“先成藏后致密、超压驱动、晚期调整”的成藏模式,明确了“早期构造控带、差异致密控储、构造调整控产”的天然气富集规律,建立了基于古今构造及形变的圈闭动态评价方法。关于致密砂岩气藏甜点,划分了2类4型气藏甜点模式,并建立了相应的评价标准。针对致密砂岩裂缝预测,形成了最大似然、构造熵、形态指数和曲度等多属性融合的断褶缝体精细刻画技术。在致密砂岩组分和流体识别上,构建了粒度参数测井连续评价和中子声波包络面含气性识别测井评价技术。针对致密砂岩储层保护和改造,初步形成了氮气钻井提高产量技术,制定了不同甜点类型储层压裂改造技术和对策。当前,须家河组勘探开发工作中的重点是如何实现规模有效开发。通过近几年的攻关研究,认为下步的勘探开发应集中以下几个方面:一是在全盆范围内进一步深化须家河组天然气差异富集规律研究;二是按照不同甜点类型开展精细的地质评价;三是进一步攻关裂缝体内幕精细刻画、优质储层精细预测和流体预测等关键技术,大力发展提高产量工程工艺技术和开发政策优化技术;四是坚持地质-工程一体化,建立分类动用的思想,优先开发动用裂缝型甜点储量,以大幅度提高产量为目标攻关基质储渗型甜点储量,实现须家河组难动用储量的有效建产和高效勘探。

    四川盆地上三叠统沉积储层研究进展与热点分析
    施振生, 朱筱敏, 张亚雄, 金惠
    2021, 42(4):  784-800.  doi:10.11743/ogg20210402
    摘要 ( 406 )   HTML ( 39)   PDF (63667KB) ( 247 )  
    数据和表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四川盆地上三叠统天然气资源丰富,常规气藏和非常规气藏共存,等时地层格架下的沉积储层控制了天然气资源时空分布和富集。随着天然气勘探不断深入,沉积储层研究不仅体现了重要的科学意义和战略价值,而且取得了显著进展。在建立四川盆地上三叠统层序地层格架基础上,确定了前陆盆地对称型和不完全对称型结构层序地层样式及演化模式。四川盆地马鞍塘组—须家河组三段(须三段)为海相沉积,须家河组四段(须四段)—须家河组六段(须六段)为陆相沉积,但仍受到海侵作用的影响。马鞍塘组主要发育礁滩相、潟湖相、潮坪相和三角洲相,小塘子组主要发育障壁砂坝-潟湖沉积,盆地周缘发育小型三角洲。川西须家河组须二段、须四段和须六段主要发育冲积扇、扇三角洲和辫状河三角洲沉积,须三段主要发育滨海-三角洲沉积,须五段主要发育湖泊-三角洲沉积。晚三叠世四川盆地存在秦岭古陆、大巴山古陆、松潘-甘孜褶皱带(古龙门山)、康滇古陆和江南(雪峰)古陆等5大物源区,不同物源区的物源性质、影响范围和程度均存在巨大差异。整体上,须二段-须三段沉积时期,物源主要来自于盆地北部,其他方向物源影响范围相对较小。须家河组发育致密砂岩储层,压实作用造成本地区砂岩原生孔隙度大幅度减小, Ⅱ期和Ⅲ期石英加大进一步减小原生孔隙,封闭的地下流体环境是储层保持致密化的又一原因。须家河组甜点储层的形成受沉积微相、溶蚀作用,绿泥石衬边和裂缝控制,三角洲前缘水下分支河道砂体为有利沉积微相。近年来,浅水三角洲研究和页岩气勘探开发取得重大进展,四川盆地上三叠统浅水三角洲、细粒沉积学及沉积机理、沉积过程模拟、细粒沉积储层特征及其成因机制是目前研究的热点领域及未来发展方向。

    川西坳陷西部龙门山隆升时期上三叠统须家河组沉积响应
    陈洪德, 刘磊, 林良彪, 王兴龙, 王志伟, 余瑜, 曾剑, 李朋威
    2021, 42(4):  801-815.  doi:10.11743/ogg20210403
    摘要 ( 295 )   HTML ( 16)   PDF (121884KB) ( 188 )  
    数据和表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四川盆地川西坳陷上三叠统须家河组沉积时期经历了海相—海-陆过渡相—陆相沉积环境的转变,龙门山隆升过程中坳陷周缘不同物源供砂的差异性致使盆内砂体展布规律复杂、储集体非均质性强。以川西坳陷须家河组二段和四段为研究重点,结合钻、测井以及地震资料,阐明沉积地层及砂体展布特征,揭示须家河组沉积时期沉积充填过程及其对龙门山隆升的响应。须二段沉积时期,龙门山北段局部隆升,弱挤压与强物源供给背景,以米仓山-大巴山供砂为主;海-陆过渡相三角洲前缘叠置河道具有相对的一致性与继承性,北部主河道向东迁移。须三段沉积时期,龙门山北、中段整体表现为水下隆起,强挤压与弱物源供给背景,南部康滇古陆及米仓山-大巴山为主要物源;海-陆过渡相三角洲砂体主要发育于坳陷北部和南部斜坡部位,滩坝砂体呈点状局部发育坳陷中央。须四段沉积时期,龙门山北、中、南段全面隆升,弱挤压与强物源供给背景,会同北部米仓山-大巴山双侧供砂且整体连片;湖相三角洲砂体范围稳定,总体呈NW-SE与NE-SW双向展布。龙门山幕式挤压过程中隆升强度和时序的差异共同控制了各沉积时期坳陷内砂体的沉积充填过程。

    四川盆地川西坳陷上三叠统须家河组四段储层致密化过程及其与油气成藏的耦合关系
    林良彪, 余瑜, 南红丽, 陈洪德, 刘磊, 吴冬, 王志康
    2021, 42(4):  816-828.  doi:10.11743/ogg20210404
    摘要 ( 322 )   HTML ( 13)   PDF (81772KB) ( 460 )  
    数据和表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川西坳陷上三叠统须家河组油气资源丰富,是四川盆地主要的致密砂岩气产气层段之一。以川西坳陷须家河组四段(须四段)致密砂岩为研究对象,基于岩石学特征、物性分析和成岩作用的研究,分析须四段砂岩的致密化过程及致密因素,并结合油气成藏史,探究须四段储层的致密-成藏耦合关系。结果表明,造成须四段孔隙损失的主因是压实作用,但导致储层致密的关键因素是成岩系统处于半封闭-封闭状态下沉淀的晚期碳酸盐胶结物,使得须四段相对有利储层在中成岩A期的中、晚阶段砂岩孔隙度降至10 % 以下,对应地质历史时期为早白垩世。包裹体及激光拉曼成分分析表明,须四段具有两个成藏时期,其中处于晚侏罗世—早白垩世的晚期成藏为主成藏期。以储层孔隙度低于10 % 为标准,川西坳陷不同类型储层进入致密演化阶段时,须四段的主成藏期(晚侏罗世—早白垩世)尚未结束,表明须四段储层是“先致密后成藏”型储层。

    四川盆地川西坳陷上三叠统须家河组三段和五段“甜点”储层特征及分布
    叶素娟, 杨映涛, 张玲
    2021, 42(4):  829-840, 862.  doi:10.11743/ogg20210405
    摘要 ( 344 )   HTML ( 16)   PDF (58772KB) ( 231 )  
    数据和表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四川盆地川西坳陷须家河组三段和五段烃源岩厚度大、有机质丰度高,同时发育规模较大的三角洲分流河道和席状砂沉积,具有较好的源内成藏潜力。根据储层岩石学、微观孔隙结构和物性特征等方面的综合分析,结合录井与测井解释成果,系统研究了川西坳陷须三段和须五段“甜点”储层的特征、成因机制和分布规律。研究表明,川西坳陷须三段和须五段以三角洲前缘-滨浅湖细粒碎屑岩沉积为主,主要发育薄层砂岩型储层,但在成都凹陷南部地区须三段发育单层及累计厚度均较大的三角洲分流河道厚层砂岩型储层。薄层砂岩型储层岩石类型多样,沉积物粒度细,碳酸盐矿物和粘土含量较高,强烈的压实和胶结作用导致储层异常致密;“甜点”储层的形成主要受生烃作用、溶蚀作用和破裂作用控制,主要由富含有机质的泥页岩和中-细砂岩(高石英、低碳酸盐岩岩屑)组合形成。厚层砂岩型储层的储集空间类型以溶蚀孔隙和裂缝占主导,“甜点”储层形成主要受岩石粒度和易溶、脆性矿物组分含量以及溶蚀作用强度的控制,其中溶蚀作用是关键因素。龙门山中段和新场构造带以南地区须五段具有烃源岩品质较好、石英(长石、粘土矿物)含量较高、碳酸盐矿物含量较低的特点,有利于薄层砂岩型“甜点”储层的发育;成都凹陷南部须三段厚层砂岩型“甜点”储层主要分布在与泥页岩相邻(纵/侧向)的高石英(长石)中-粗砂岩中。

    四川盆地新场构造带上三叠统须家河组二段地层水化学动态特征及其成因
    楼章华, 苏一哲, 朱蓉, 刘一锋, 徐士林, 李王鹏
    2021, 42(4):  841-851.  doi:10.11743/ogg20210406
    摘要 ( 312 )   HTML ( 8)   PDF (34311KB) ( 148 )  
    数据和表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四川盆地新场构造带须家河组二段(须二段)地层水化学特征复杂,矿化度分布范围广,部分井在生产过程中地层水化学特征发生动态变化。因此,利用矿化度、氯镁系数、变质系数和诺瓦克相图等分析了须家河组各层段地层水化学特征,探讨了地层水的动态运移。结果显示:须二段地层水矿化度主要集中在70~110 g/L,氯镁系数大于50,变质系数大于10;须四段地层水矿化度主要集中在50~90 g/L,氯镁系数小于50,变质系数小于10;两者诺瓦克相图也具有明显差异。上述特征可作为地层水分布层系判别指标。须二段大部分井在生产过程中水化学特征较为稳定,表明地层水来源较为一致,以同层水为主;部分井如新856井、新2井、新10-1H井和新5井在生产过程中地层水化学特征发生了显著变化,根据判别指标,其地层水来源发生了变化。新2井和新856井在汶川地震后均有高矿化度、高溴离子浓度雷口坡组海相地层水混入;新10-1H井和新5井在生产过程中有须四段地层水进入,断层可能为地层水的跨层运移提供了通道。

    四川盆地川西坳陷新场须家河组二段气藏甜点模式及形成机理
    刘君龙, 胡宗全, 刘忠群, 金武军, 肖开华, 毕有益, 李吉通
    2021, 42(4):  852-862.  doi:10.11743/ogg20210407
    摘要 ( 330 )   HTML ( 11)   PDF (45801KB) ( 333 )  
    数据和表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致密砂岩气藏甜点评价是储量有效动用的关键。基于四川盆地川西坳陷新场须家河组二段气藏精细解剖,阐明了气藏甜点地质特征,建立了气藏甜点模式和识别标准,明确了甜点空间分布特征,探讨了致密气藏甜点形成机理。结果表明:①有效储层划分为两种类型,分别为平缝发育的中-粗粒砂岩和块状层理的中粒砂岩,且有效裂缝为倾角大于30°的构造缝;②气藏甜点可以划分3种类型,分别为断缝型、层理缝型和孔隙型甜点,断缝型甜点高角度裂缝较发育,主要分布在SN向断裂所控制的断缝体内,层理缝及孔隙型甜点高角度缝不发育,主要分布在断缝体之外的优质储层内;③构造位置较高的有利含气区是新场须二段气藏甜点发育的基础,晚期断裂影响的断缝体决定了断缝型甜点的形成,在断缝体之间,优质储层品质是层理缝及孔隙型甜点形成的主要控制因素。明确气藏甜点模式,阐明甜点形成机理,一方面可以深化致密气藏甜点理论认识,另一方面也可以为甜点分布预测和可动储量评价提供有力支撑。

    川东北元坝地区须家河组三段基于相控的相对优质储层预测
    黄彦庆, 刘忠群, 林恬, 肖开华, 王爱, 薛明喜, 霍志周
    2021, 42(4):  863-872.  doi:10.11743/ogg20210408
    摘要 ( 319 )   HTML ( 9)   PDF (61066KB) ( 210 )  
    数据和表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川东北元坝地区须家河组三级储量规模大,但储量探明率低、试采效果差。其主要原因是致密砂岩储层非均质性强,相对优质储层分布不明。因而采用了先精准预测砂砾岩,然后在砂砾岩中寻找相对优质储层的思路开展研究。在单井沉积微相划分基础上,通过岩性逐级识别,实现岩性准确解释;进而分析须家河组三段各砂组顶、底界面处岩性组合及其地震响应特征,明确地震剖面上波峰和波谷的地质含义,同时考虑井-震分层的差异,多方法确定提取地震属性时的合理时窗,进而提取相应范围内、不受上、下地层影响的多种地震属性,以钻井结果为比照,优选对砂砾岩最为敏感的地震属性,井-震结合,刻画须三段砂砾岩的展布。为了进一步搞清楚砂砾岩中相对优质储层段,应用岩心资料,对砂砾岩细分岩石相,明确了须三段发育中-粗粒钙屑砂岩和砂质细砾岩两类相对优质储层,建立其测井解释标准,在砂砾岩展布的约束下,精细刻画了两类相对优质储层的分布,为须三段气藏下一步规模有效开发奠定了坚实基础。

    川东北通江-马路背地区须家河组断缝体储层特征及成因
    黄仁春, 刘若冰, 刘明, 曹环宇, 宿赛, 杜红权
    2021, 42(4):  873-883.  doi:10.11743/ogg20210409
    摘要 ( 403 )   HTML ( 19)   PDF (74035KB) ( 207 )  
    数据和表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四川盆地东北部通江-马路背地区须家河组受多期构造运动叠加影响,构造变形强烈,发育多套规模砂体,须家河组发育特殊类型“断缝体”储层。运用钻井统计分析与区域构造演化相结合的方法,对该区储层特征、形成机理及发育控制因素进行研究。结果表明:这类储层是规模网状裂缝与相对高孔基质孔隙叠加形成规模网状缝孔储渗体,具有高孔、多缝、孔缝相关的特征。“断缝体”储层的形成与通江-马路背地区3层构造样式和多期构造活动关系密切,区域构造应力场与深部海相流体活动是“断缝体”储层形成的外部力学背景与内部成因机制。通源断裂具有通源与控储双重作用,高能水体环境下大规模发育的砂体为裂缝发育和溶蚀作用提供了基础,局部构造控制复杂缝网的形成,三者共同控制“断缝体”储层发育。

    四川盆地川西坳陷新场须家河组二段致密砂岩储层裂缝发育特征及主控因素
    李王鹏, 刘忠群, 胡宗全, 金武军, 李朋威, 刘君龙, 徐士林, 马安来
    2021, 42(4):  884-897, 1010.  doi:10.11743/ogg20210410
    摘要 ( 315 )   HTML ( 13)   PDF (61375KB) ( 212 )  
    数据和表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四川盆地川西坳陷新场须家河组二段(须二段)砂岩储层具有埋藏深、致密的特点,天然裂缝的发育对储层至关重要。通过地表露头调查、岩心观察、常规测井和成像测井解释等手段分析新场须二段气藏天然裂缝的发育特征,认为须二段储层裂缝可划分为网状缝、立缝、高角度缝、斜缝、低角度缝和平缝,以低角度缝和斜缝为主;裂缝主要发育在新场构造带中东部地区的须二段中、上亚段,走向主要为NE-SW向、NW-SE向和EW向,以EW向晚期构造裂缝最发育,并与区内现今最大主应力方向一致。基于裂缝参数与产能参数交会分析,明确不同类型裂缝对产能的贡献度,认为新场须二段气藏有效裂缝为倾角大于30°的构造裂缝(立缝、高角度缝和斜缝)。区内有效裂缝的发育受控于断裂、构造变形、岩石粒度、岩石成分和岩层厚度等多方面因素,但距离晚期SN向逆断层的距离是须二段天然构造裂缝发育的关键控制因素,其次是构造变形及构造组合样式。距离晚期SN向逆断层上盘200 m范围内的褶皱发育区可作为新场地区今后裂缝预测、评价及天然气开发的重点区域。

    四川盆地东北部中三叠统雷口坡组四段优质储层发育特征及勘探方向
    段金宝, 金民东, 范志伟, 朱祥, 刘雁婷
    2021, 42(4):  898-908.  doi:10.11743/ogg20210411
    摘要 ( 252 )   HTML ( 14)   PDF (50564KB) ( 128 )  
    数据和表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为进一步扩大四川盆地东北部地区雷口坡组四段浅滩叠合岩溶型储层探井成功率,实现高效勘探开发。基于区内丰富的钻井、取心和室内分析测试资料,对雷口坡组四段(雷四段)储层基本特征和主控因素进行了综合分析。结果表明:①研究区雷四段属于砂屑滩沉积,储层主要发育于砂屑云岩和岩溶角砾岩中,储集空间类型以溶洞和裂缝为主,储层非均质性较强。②储层主控因素分析认为,潮坪相浅滩发育的原始孔渗系统为优质储层的发育提供了物质基础;岩溶作用叠加改善形成大量有效的储集空间,是储层发育的关键;埋藏期热液溶蚀作用进一步提高储渗性能。③岩溶作用具有特殊的机械充填和化学作用识别标志,不同岩溶地貌单元下岩溶水性质和活动规律的差异最终决定了储层发育质量。川东北地区岩溶丘台侧向近源及断裂叠合发育区是下一步有利勘探方向。

    四川盆地元坝地区自流井组页岩储层孔隙结构特征
    姜涛, 金之钧, 刘光祥, 胡宗全, 刘全有, 刘忠宝, 王鹏威, 王濡岳, 杨滔, 王冠平
    2021, 42(4):  909-918.  doi:10.11743/ogg20210412
    摘要 ( 317 )   HTML ( 17)   PDF (44422KB) ( 272 )  
    数据和表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四川盆地元坝地区自流井组页岩是陆相页岩气的主要研究层段之一,目前正处于勘探攻关的重要阶段。页岩孔隙结构是评价页岩储层储集能力的重要指标,是明确页岩气富集机理的关键。采用总有机碳含量、全岩X衍射、N2吸附-高压压汞孔径联合实验及氩离子抛光-扫描电镜等多种实验测试方法对其孔隙结构进行了定量表征。结果表明:自流井组页岩粘土矿物含量高,介于38.8%~67.3%,平均为52.8%。孔隙类型以矿物基质孔隙为主,有机质孔次之,微裂缝局部发育;N2吸附滞后环反应主要发育平行板状狭缝型孔隙,同时含有少量墨水瓶型孔;主要孔径分布区间为中孔,大安寨段与东岳庙段相比,由于微孔比例偏低,宏孔比例偏高,所以中值孔径与孔体积较大、比表面积相对较小。自流井组页岩储层孔体积与比表面积主要由粘土矿物决定,孔体积和比表面积与TOC呈负相关或无关,主要由于有机质内镜质体与丝质体不发育孔隙,以及可溶有机质对孔体积和吸附位的占据。研究成果对研究区陆相页岩气的研究与勘探具有重要的借鉴和指导意义。

    分子模拟在油气地球化学中的应用研究进展
    李美俊, 刘晓强, 韩秋雅, 肖洪, 方镕慧, 何大祥, 高志伟
    2021, 42(4):  919-930.  doi:10.11743/ogg20210413
    摘要 ( 383 )   HTML ( 25)   PDF (45510KB) ( 380 )  
    数据和表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分子模拟采用计算机模拟技术测定分子微观结构、计算体系宏观性质,可以直观再现基于分子和原子水平的不同分子之间的相互作用及化学反应过程,具有研究变量可控、效率高、周期短和安全性高等优点,现已逐渐应用于油气地球化学研究领域。系统总结了分子模拟技术在煤层气吸附机理、页岩气和页岩油吸附、有机质热成熟度评价分子地球化学指标构建、石油运移方向示踪分子地球化学指标建立、有机质生烃及油藏中原油裂解机理等主要领域的研究进展。分子模拟技术具有广阔的应用前景,将在页岩油气等非常规油气勘探、深层-超深层有机质生烃机理、油气运移和成藏等研究领域发挥越来越重要的作用。

    异常高有机质沉积富集过程与元素地球化学特征
    邱振, 韦恒叶, 刘翰林, 邵男, 王玉满, 张磊夫, 张琴
    2021, 42(4):  931-948.  doi:10.11743/ogg20210414
    摘要 ( 346 )   HTML ( 30)   PDF (54853KB) ( 487 )  
    数据和表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非常规油气甜点段形成与有机质沉积富集过程密切相关,特别是页岩油气,它们所赋存或与之紧密联系的细粒沉积岩中总有机碳含量(TOC)一般大于3.0%。提出TOC含量≥3.0%的细粒沉积(物)岩称为异常高有机质沉积,以及异常高有机质沉积富集的概念性假设,并指出高的初级生产力水平是其形成的前提和决定性因素,缺氧的水体环境更易形成大规模异常高有机质沉积。基于对有机质沉积聚集过程相关元素的生物地球化学循环特征解剖,以四川盆地五峰组-龙马溪组为例,深入探讨高精度元素地球化学数据约束条件下的异常高有机质沉积富集过程,证实了异常高有机质沉积富集的概念性假设,并得出它们的形成是水体表层高的初级生产力及其与水体循环共同控制着的氧化还原条件这两大因素动态演化的结果。异常高有机质沉积富集过程的研究有助于深化对页岩油气甜点段形成机理的认识,是非常规油气沉积学的重要研究内容之一,可为非常规油气资源勘探开发提供重要理论支撑。

    中国陆相湖盆沉积岩中方沸石的产状、成分和成因
    贾业, 朱世发, 杨祎, 佟欢, 朱筱敏
    2021, 42(4):  949-962.  doi:10.11743/ogg20210415
    摘要 ( 348 )   HTML ( 14)   PDF (138447KB) ( 187 )  
    数据和表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天然方沸石是沉积岩中的常见矿物,与油气储层关系密切。在总结前人研究成果的基础上,对天然方沸石的产状、成分特点、成因类型以及方沸石对储层的影响进行了归纳。结果表明:方沸石是含有结晶水的架状结构硅酸盐矿物,平面上硅氧四面体构成封闭环,三维空间中具有笼状结构,结构内部的孔道有利于溶解作用的发生。陆相湖盆中的天然方沸石有5种典型产状,其中粒间胶结物和裂缝充填型方沸石的自形程度较高,喷溢型方沸石包括互相包裹状和不连续粗粒纹层状。方沸石成分的差异主要反映在Na+和K+的含量上,母岩为碱性火山岩时具有更高的K+含量,方沸石硅铝比主要在2.00~2.69。天然方沸石按成因可分为4大类,陆相湖盆中的方沸石以成岩成因和热水喷溢成因为主。沉积相类型控制着方沸石的形成和溶解,火山物质发育的扇三角洲前缘中常见粒间胶结物型方沸石,而深湖-半深湖亚相中常见热液喷溢型方沸石,后期酸性流体对方沸石的溶蚀因沉积相不同而存在差异。

    方法技术
    四川盆地川西坳陷上三叠统须家河组储层各向异性地应力评价方法
    张金才, 范鑫, 黄志文, 刘忠群, 亓原昌
    2021, 42(4):  963-972.  doi:10.11743/ogg20210416
    摘要 ( 381 )   HTML ( 14)   PDF (35389KB) ( 470 )  
    数据和表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尽管四川盆地川西坳陷上三叠统须家河组砂岩是非常致密的气藏,但是其中一些储层天然裂缝发育,尤其是须二段的优质储层,垂直裂缝或高角度裂缝发育。这导致了岩层和水平主应力的各向异性。对于这类储层如果采用常规的各向同性地应力评价方法,则会高估岩层的实际水平主应力。根据钻井中的溢流、井涌和测试压裂,以及井壁崩落等数据研究了这类储层地应力的新的评价方法,得到了新场气田和合兴场气田的地层压力与地应力实测结果。这些结果表明岩层的天然裂缝对地应力有较大的影响。采用各向异性理论建立了须家河组储层地应力的VTI和HTI模型。含天然裂缝储层的实测数据表明,随着裂缝密度、裂缝倾角和裂缝指示因子的增大,水平主应力和破裂压力减小,这与HTI模型相吻合。结合各向异性模型与天然裂缝、水平主应力和破裂压力的实测数据,得出了适合于须家河组储层特点的地应力预测公式及其对压裂影响的评价方法。

    “断缝体”概念、地质模式及其在裂缝预测中的应用——以四川盆地川西坳陷新场地区须家河组二段致密砂岩气藏为例
    刘振峰, 刘忠群, 郭元岭, 季玉新, 李王鹏, 林恬, 陈天胜, 金武军
    2021, 42(4):  973-980.  doi:10.11743/ogg20210417
    摘要 ( 443 )   HTML ( 32)   PDF (33901KB) ( 427 )  
    数据和表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裂缝是致密油气藏“甜点”形成的关键要素。由于裂缝尺度和地震资料信息承载尺度之间的巨大差异,以及对规模有效裂缝地质发育模式认识的不足,不同的裂缝预测方法在实践中的应用成效非常有限。在梳理近年来致密油气地质研究领域“断缝体”概念的基础上,对“断缝体”的内涵进行了归纳,建立了四川盆地新场地区须家河组二段致密砂岩气藏“断缝体”地质发育模式,以此模式为指导,分析了“断缝体”组构单元及背景围岩的地球物理响应特征,计算和筛选了基于梯度结构张量的混沌属性和最大似然属性进行“断缝体”的预测,形成了新场地区须二段致密砂岩气藏“断缝体”预测技术方案。在方案实施过程中,利用人工断层解释结果及电成像裂缝解释结果确定了相应的地震属性阈值,用最大似然属性(>0.15)刻画断层滑动面,用混沌属性的不同阈值范围刻画滑动破碎带(0.18~1.00)和诱导裂缝带(0.05~0.18)。通过该方案的实施,获取了新场地区须二段致密砂岩气藏主要目的层段的断层滑动面、滑动破碎带及诱导裂缝带数据体及相应的裂缝预测成果。从预测结果和电成像测井解释结果对照分析来看,由于预测过程考虑了“断缝体”的地质发育模式,预测结果的地质意义较为明晰,与实际情况吻合度较高,表明“断缝体”概念及其地质模式在地震裂缝预测实践中具有重要的应用价值。

    致密砂岩裂缝测井识别特色技术及其应用效果——以四川盆地川西坳陷新场气田上三叠统须家河组二段为例
    刘志远, 李浩, 武清钊, 南泽宇, 苏俊磊, 金武军
    2021, 42(4):  981-991.  doi:10.11743/ogg20210418
    摘要 ( 358 )   HTML ( 20)   PDF (45645KB) ( 407 )  
    数据和表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裂缝是致密砂岩储层高产、稳产的一个关键因素,由于受常规测井分辨率低、致密砂岩岩性和物性变化快以及裂缝发育规模小且产状多变等因素影响,常规测井裂缝识别符合率偏低。以川西坳陷新场气田须家河组二段致密砂岩为例,在总结区域裂缝类型和裂缝测井响应特征的基础上,创新性地提取电阻率降低因子和时差增大因子等多种裂缝敏感因子,以及电阻率维度与声波维度约束指标,在放大裂缝信号的同时压制干扰影响,并首次采用灰色关联确定敏感因子权重系数,加权计算裂缝指示曲线,利用阈值约束实现裂缝识别,进一步通过与裂缝响应模式库对比,聚类识别裂缝类型。与X5和X101等5口井电成像对比,裂缝识别符合率达到90%以上,为研究致密砂岩裂缝展布规律、储层类型评价以及产能预测等提供了可靠依据。

    川东北地区须家河组“断缝体”气藏有利勘探目标和预测技术
    王威, 凡睿, 黎承银, 屈大鹏, 张腊梅, 苏克露
    2021, 42(4):  992-1001.  doi:10.11743/ogg20210419
    摘要 ( 426 )   HTML ( 22)   PDF (59682KB) ( 363 )  
    数据和表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上三叠统须家河组致密砂岩是川东北地区天然气勘探的重点领域之一,整体具有“埋藏深度大、储层致密,非均质性强,商业动用难度大”的特点。川东北地区须家河组发育“断缝体”气藏,通南巴构造带的通江-马路背地区是“断缝体”气藏勘探最有利区带,优势岩相和裂缝发育区是有效储层发育的有利勘探目标。利用动态构造识别技术、非线性岩性与物性反演预测技术以及综合裂缝预测技术等关键方法,有效地解决了烃源断层识别、相对优质储层预测以及裂缝预测等问题,实现储层“甜点”综合预测。这些技术在川东北“断缝体”气藏勘探中应用效果显著,储层厚度预测误差从16%降低到8%,裂缝预测吻合率从60%提高到85%;依据“断缝体”评价思路部署实施的4口井均取得了较好的效果,钻井成功率100%,提交天然气控制储量367.91×108m3,落实了千亿方资源规模阵地,基本实现了川东北地区通江-马路背区块的高效勘探。

    四川盆地川西坳陷新场气田须家河组储层工程地质特征及增产实践
    朱化蜀, 刘林, 黄志文, 范鑫, 张金才
    2021, 42(4):  1002-1010.  doi:10.11743/ogg20210420
    摘要 ( 279 )   HTML ( 19)   PDF (27610KB) ( 290 )  
    数据和表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储层增产技术是川西深层致密砂岩气藏开发的关键技术。川西坳陷新场气田须家河组二段为典型的深层致密砂岩气藏,具有储层致密、最小主应力与垂向应力接近的走滑断层应力状态以及储层裂缝发育等特点,前期储层改造效果不明显。针对须家河组储层开展了工程地质特征评价和前期压裂效果分析,在储层岩相、岩石学、物性和裂缝等特征研究基础上,将储层分为3大类地质工程双甜点类型。其中断缝体型甜点可通过氮气钻井、小规模试破和酸化建产,层理缝型甜点可通过近井深度解堵及复合改造工艺建产,孔隙型甜点需要通过超高压大规模体积压裂工艺实现建产。X8-2井主要钻遇断缝体型储层,通过氮气钻井测试获得稳定无阻流量达53×104 m3/d,而钻遇孔隙型甜点储层的XS101井可通过大规模体积压裂获得稳定产量(15×104 m3/d)。这些井的实践成功为川西坳陷须家河组天然气资源的有效动用提供了经济可行的增产技术对策。

    综合报道
    CCUS在油气行业应用进展
    卢雪梅
    2021, 42(4):  1011-1011. 
    摘要 ( 227 )   HTML ( 13)   PDF (895KB) ( 179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