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lease wait a minute...

当期目录

    2021年 第42卷 第3期    刊出日期:2021-06-28
    目录
    2021年第42卷 第3期 中英文目录
    2021, 42(3):  0-0. 
    摘要 ( 146 )   PDF (3019KB) ( 101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油气地质
    深层-超深层碳酸盐岩储层理论技术进展与攻关方向
    何治亮, 马永生, 朱东亚, 段太忠, 耿建华, 张军涛, 丁茜, 钱一雄, 沃玉进, 高志前
    2021, 42(3):  533-546.  doi:10.11743/ogg20210301
    摘要 ( 1334 )   HTML ( 122)   PDF (55477KB) ( 952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中国碳酸盐岩油气勘探不断向深层和超深层推进,发现了越来越多的油气资源,成为世界超深层领域油气勘探开发最活跃的地区。围绕深层-超深层碳酸盐岩储集体成因机理、地质模式、地球物理预测和储层精细建模等方面,取得了重要进展。在深层优质碳酸盐岩储集体的成因研究上初步形成了一些共识:原始高能相带和早期白云岩化作用是优质储集体发育的基础;构造抬升导致与不整合面相关的大气水岩溶作用,形成岩溶缝洞型储层;早期物质基础与后期深埋的构造-流体环境是深层优质碳酸盐岩储层形成-保持的关键。针对碳酸盐岩成岩流体识别示踪和成岩期次定年研究取得了重要进展,为碳酸盐岩储层高精度、高时空分辨率的成岩演化过程分析和成储模式的建立,提供了新的思路和方向。深层-超深层碳酸盐岩储层地震预测技术,分别在高压条件下碳酸盐岩储层岩石骨架弹性变化规律与岩石物理模型、多相态混合孔隙流体弹性性质变化规律以及高分辨率储层反演等几个方面,取得了一些实质性进展。在深层碳酸盐岩储集体精细建模方法上,分别形成了结合多点统计与沉积过程模拟的地质建模技术、孔隙型碳酸盐岩油气藏智能优化地层沉积反演建模技术、多尺度数据融合岩石物理相建模技术、细胞自动机断控岩溶过程数值模拟技术。深层-超深层碳酸盐岩储层研究还面临一系列的重大理论技术难题。有关深层-超深层优质碳酸盐岩储层成因机理的学术观点纷争,深层储层地震预测还存在重大技术瓶颈,目前尚缺乏成熟有效的深层储层精细表征与建模技术。未来需要在岩石学、矿物学和地球化学研究基础上,明确成岩流体类型,通过高温高压溶蚀实验和数值模拟等方法,探索复杂流体作用下,特别是有机成岩流体作用下的储集空间形成与保持机制;开发出更高温压条件下的岩石弹性测量系统,分析强非均质性带来的地震波传播的尺度效应,以地质目标模型为导向不断优化储层刻画技术流程;探索攻关多场耦合下的储层沉积、成岩正反演数值模拟技术,发展多尺度数据融合、多方法协同的储层智能建模技术,提升深层储层建模精度。

    超深层碳酸盐岩层系硅质岩储层表征与评价——以塔里木盆地塔深6井为例
    刘永立, 尤东华, 李海英, 高利君, 蒋宏, 张卫峰, 鲍芳
    2021, 42(3):  547-556.  doi:10.11743/ogg20210302
    摘要 ( 312 )   HTML ( 46)   PDF (121894KB) ( 660 )  
    数据和表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塔里木盆地塔深6井揭示了奥陶系蓬莱坝组发育一定厚度的硅质岩储层,其储层发育特征与油气储集性能是当前研究焦点之一。基于岩性、电性响应特征,开展了详细的岩心观察描述、X衍射、显微岩石学分析和储集性能等储层表征与评价。分析结果表明,塔深6井硅质岩储层比同层系白云岩具有更高的孔隙度,超过7 400 m埋深下孔隙度平均值高达13.5%;主要由微晶石英组成,石英含量高达83.0%~93.7%,另有少量粘土、方解石和白云石等其他矿物。储集空间主要为石英晶间微孔隙,分布相对均一;孔隙直径多为1~10 μm,其次为0.1~1 μm,主要喉道直径为10~100 μm。原油加压饱和离线核磁共振实验研究表明,0.1~10 μm孔隙是硅质岩储层的主要储油空间,且总孔隙度越大可容纳的原油总量越大。塔深6井硅质岩储层与白云岩互层接触关系及与硅质结核的共生关系、显微层理结构特征、初始高孔隙度特征均表明其为沉积与成岩作用的共同产物,形成于台地内局部相对深水区。地震反射特征揭示储集体分布南北长约300 m、东西宽约200 m。硅质岩储层的发现对认识塔里木盆地早奥陶世碳酸盐岩台地内部结构差异性具有重要意义。

    塔里木盆地古城台缘带寒武系丘滩体沉积构型特征及储层分布规律
    张君龙, 胡明毅, 汪爱云, 张斌, 闫博, 何香香
    2021, 42(3):  557-569.  doi:10.11743/ogg20210303
    摘要 ( 369 )   HTML ( 1373)   PDF (166112KB) ( 626 )  
    数据和表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古城台缘带寒武系4期台缘丘滩体规模大、储层好,风险勘探中见到了好苗头,是塔里木盆地持续探索的重要新领域,但复杂的沉积模式、储层分布特征等成藏基本要素认识不清制约了油气勘探进程。基于岩心观察、薄片鉴定、储层岩相学和地球化学特征综合分析、地震相识别及储层预测等技术方法,解析了古城台缘带多期丘滩体的沉积结构类型和储层主要控制因素,构建出沉积构型约束下建设性成岩作用改造的储层分布模型。结果表明:寒武系台缘丘滩体内幕发育丘基、丘核、丘翼和丘坪4种微相类型,沉积能量向上逐渐增强,具有“加积型”和“前积型”2种沉积构型。早期1—2期相带具有垂向叠置结构特征,为“加积型”丘滩体,晚期3—4期相带侧向前积错叠,为“前积型”丘滩体。寒武系台缘丘滩体溶蚀孔洞优质储层发育,内部多套储层呈旋回分布,高能相带是储层发育的基础,大气淡水溶蚀是形成优质储层的关键因素。总体上丘滩体物性顶部好于下部、核部好于翼部;加积型丘滩体频繁暴露,储层呈“三明治”式垂向叠置分布,规模大;前积型丘滩体暴露时间长,储层呈“倒牙刷”式侧向错叠分布,物性好。研究认识为勘探部署中优选有利储集区带提供了重要的地质依据。

    新疆若羌县红柳沟新元古界平洼沟组原生白云岩特征、沉积环境及年代厘定
    钱一雄, 储呈林, 李曰俊, 张庆珍, 李王鹏, 杨鑫
    2021, 42(3):  570-586.  doi:10.11743/ogg20210304
    摘要 ( 242 )   HTML ( 31)   PDF (102323KB) ( 412 )  
    数据和表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新元古界白云岩是反映全球气候和生态环境等重要承载体之一,具有重要的理论意义及应用价值。本文报道了以原定为青白口系硝尔库里群中的平洼沟组含沥青微生物白云岩为代表的原生白云岩的特征、沉积环境及年代厘定等研究成果。通过岩相学、地球化学分析并结合锆石年代学等资料研究表明:平洼沟组是一套藻鲕粒-团粒云岩,绵层状、纹层状细粒、纹层-粗粒状胶结波纹状、锥状、穹窿、柱状叠层石和球粒黏结状微生物岩为主的原生白云岩,夹有风暴岩,属于潮间至潮下浅水沉积。平洼沟组发育了2个向上变浅-变深旋回的内-中缓坡微生物丘、滩相。广泛发育了葡萄状、纤状及纤柱状、放射-束状等海底胶结物,具有较高Mg/Ca、“帽型”为主的稀土配分模式,属于典型的文石海及原白云石沉积。综合叠层石圆锥-柱状的形态结构、正高漂移δ13C(PDB)(平均值7.80‰)、δ18O(PDB)(-1.82‰)和比当时海水稍高的87Sr/86Sr(0.708 07)以及下覆碎屑岩中锆石U-Pb年龄数据,将其厘定为Sturtian冰期后的成冰纪(685~635 Ma)的一套温暖气候下,富镁、富硅的海水以及海底热液参与的原生白云石沉积。平洼沟组虽历经漫长地质演化史,仍能保留一定的储集性,与下覆冰沟南组泥质烃源岩构成了一套生储组合,有一定油气勘探意义。

    塔里木盆地古城地区古生界垒-扭叠合复合断层-裂缝体模型
    何光玉, 曹自成, 姚泽伟, 廖天奇, 林波
    2021, 42(3):  587-594.  doi:10.11743/ogg20210305
    摘要 ( 280 )   HTML ( 26)   PDF (37959KB) ( 293 )  
    数据和表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塔中地区深层古生界巨厚的碳酸盐岩是当前油气勘探的热点。近年来,在塔中北坡的北西、北东与北东东向断层-裂缝带中取得了油气勘探的重大突破。然而,在其邻近的古城地区断层-裂缝体的研究则一直很薄弱,这一状况严重地制约了该区的油气勘探进程。基于高分辨率三维地震剖面,提出了古城地区古生界垒-扭叠合复合断层-裂缝体模型。其要点是:①剖面上,断层-裂缝体的性质不具有继承性。在深部寒武系、中部中-下奥陶统、上部上奥陶统和顶部石炭系依次发育加里东早期伸展断层-张性裂缝带、加里东中期压扭断层-压剪性裂缝带、加里东晚期张扭断层-张剪性裂缝带和海西早期张扭断层-张剪性裂缝带,它们在垂向上依次叠合。②平面上,自下而上断层-裂缝体的走向发生了明显的顺时针和逆时针旋转。在深部寒武系、中部中-下奥陶统、上部上奥陶统和顶部石炭系断层-裂缝体的走向分别为北东东向、北北东向、北东-北东东向和北东向,它们在横向上依次复合。③剖面上,断层-裂缝体呈现出“上倒锥、下地垒”的形态叠合特点和“上下张性、中间压性”的性质叠合特点。④平面上,断层-裂缝体呈现出“扫帚状”和雁列状的展布特点。

    鄂尔多斯盆地南缘上奥陶统平凉组浅钻中古岩溶洞穴的发现及其意义
    金晓辉, 张军涛, 孙冬胜, 丁茜, 杨佳奇
    2021, 42(3):  595-603.  doi:10.11743/ogg20210306
    摘要 ( 221 )   HTML ( 30)   PDF (52399KB) ( 438 )  
    数据和表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鄂尔多斯盆地南缘(鄂南)奥陶系具有与盆地中东部完全不同的沉积、岩溶环境和岩溶储层特征,其中设计的一口浅钻井揭示了碎屑物质充填岩溶洞穴的存在。浅钻钻遇上石炭统本溪组和上奥陶统平凉组两套地层,本溪组岩性为铝土质泥岩,平凉组主要颗粒灰岩和藻灰岩,并夹有多套泥岩层。利用矿物成分、主量元素、微量元素和稀土元素特征,对比分析了两套泥岩的来源、风化蚀变程度、氧化还原环境、气候和古构造环境。结果表明,本溪组泥岩代表了更高的风化程度,平凉组泥岩沉积时所处的还原环境比本溪组泥岩更强,两套泥岩都反映了晚古生代海陆过渡的沉积环境、变化频繁的气候环境以及活动大陆边缘-大陆岛弧的构造背景。平凉组泥岩形成时间为鄂南隆升阶段湿润岩溶发育期,为风化蚀变的陆源碎屑,代表了前石炭纪岩溶期洞穴和暗河堆积。结合泥岩段上、下裂缝普遍发育的特征,认为鄂南地区曾经存在过岩溶裂缝-洞穴系统,虽然浅钻仅仅钻遇了代表着已经被碎屑堆积充填的洞穴,但可以推测在合适的古地貌位置可能存在残余的裂缝洞穴,是未来进行油气勘探值得期待的领域。

    鄂尔多斯盆地深层寒武系碳酸盐岩储层特征与主控因素
    张春林, 姚泾利, 李程善, 邢凤存, 范立勇, 莫午零, 朱秋影, 曾旭
    2021, 42(3):  604-614.  doi:10.11743/ogg20210307
    摘要 ( 335 )   HTML ( 43)   PDF (159513KB) ( 444 )  
    数据和表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寒武系是鄂尔多斯盆地重要的油气勘探潜力层系。基于最新钻井、野外露头、地震资料和镜下薄片鉴定,识别出其主要发育相控型和构造强改造型两大类储层,进而细分出8类储集体,其中表生岩溶储集体和高能云化鲕粒滩是鄂尔多斯盆地寒武系的主要储集体。寒武系碳酸盐岩储集体的储集空间类型丰富,孔、洞、缝均发育,不同储集体类型的储集空间类型差异明显。提出了寒武系储层发育主要受控于高能相带云岩、古隆起区表生岩溶作用和断裂活动等3方面因素,建立了寒武系储层模式图。在此基础上探讨了鄂尔多斯盆地寒武系碳酸盐岩油气勘探方向,指出盆地西南缘的庆阳古陆周缘地区的寒武系岩溶缝洞型储集体发育区是重点勘探地区。

    鄂尔多斯盆地北部杭锦旗马家沟组四段碳酸盐岩储层分布规律
    张威, 丁晓琪, 李春堂, 祁壮壮
    2021, 42(3):  615-626.  doi:10.11743/ogg20210308
    摘要 ( 255 )   HTML ( 27)   PDF (67778KB) ( 210 )  
    数据和表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鄂尔多斯盆地北部灰岩喀斯特储层是近年发现的一种新储层类型,分析其形成机理与分布规律对该地区的天然气勘探意义重大。通过洞穴结构解剖,分析储层与洞穴相的关系;在洞穴测井响应研究的基础上,拉平基准面,研究风化壳古地貌和洞穴层的纵向分布规律,阐释多层洞穴与构造隆升之间的关系;利用地震资料,进行洞穴的分布规律研究。结果表明:①不整合面之下的表层孔洞大多被泥质充填而失去储集能力,远离不整合面的洞穴是喀斯特储层的主要储集空间;②洞顶相和洞穴未充填相是主要的储层发育段;③马四段灰岩发育三层洞穴,洞穴层分布稳定,平面上可对比性强,西部发育程度好于东部,三层洞穴是加里东期盆地北部幕式隆起的结果;④井-震结合对洞穴分布进行预测,北部以大量的落水洞为特征,向南转变为地下暗河;洞穴在平面上呈网状分布,断裂对其影响不大。古潜水面控制着洞穴的分层。马四段多层灰岩洞穴的发育极大地拓展了盆地北部下古生界的天然气勘探范围。

    四川盆地中部地区下寒武统龙王庙组混积特征及其地质意义
    宋金民, 张亚雄, 尹柯惟, 刘树根, 陈宗于, 李智武, 田艳红, 孙玮, 刘颖, 金鑫, 赵玲丽
    2021, 42(3):  627-638, 701.  doi:10.11743/ogg20210309
    摘要 ( 316 )   HTML ( 34)   PDF (89267KB) ( 491 )  
    数据和表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四川盆地中部地区下寒武统龙王庙组混合沉积较发育,但相关的研究和认识尚显薄弱。通过岩心观察描述和岩石学分析,对川中地区下寒武统龙王庙组混合沉积特征和地质意义进行研究。研究结果表明,研究区龙王庙组混合沉积主要为混积型碳酸盐岩,发育碳酸盐岩-混积岩层系与混积岩层系,具有渐变式混积和复合式Ⅱ型混积两种类型。纵向上,混合沉积受海平面变化控制,主要发育在三级海平面旋回的海侵期和海退早期,与风暴事件密切相关,且海侵期混积程度明显高于海退期;横向上,高石梯地区混积强度大于磨溪地区。通过四川盆地中部与北部地区龙王庙组混合沉积特征的对比,发现川北地区与古秦岭洋、摩天岭古陆相接,混积强度与混积颗粒粒度均大于川中地区,指示风暴潮流携带陆源碎屑经川北进入川中地区。四川盆地中部地区龙王庙组混积岩指示高石梯地区处于古地貌斜坡部位,粉砂级石英颗粒卸载形成混积中心。龙王庙组有利储层主要发育在弱混积或未混积颗粒滩微相中,混合沉积不利于优质储层的发育。

    热液活动对四川盆地中西部地区二叠系茅口组白云岩的影响
    黎霆, 诸丹诚, 杨明磊, 李平平, 邹华耀
    2021, 42(3):  639-651.  doi:10.11743/ogg20210310
    摘要 ( 383 )   HTML ( 37)   PDF (196568KB) ( 703 )  
    数据和表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二叠系茅口组热液白云岩储层是近几年四川盆地勘探的热点领域,受到峨眉山玄武岩喷发的影响,热液活动在茅口组白云岩中十分普遍,但对于热液如何影响白云岩储层还缺乏系统的认识。基于野外观测、岩心和岩石薄片观察、阴极发光、包裹体均一温度和地球化学分析,取得了以下几点认识。①根据宏观产状,茅口组白云岩可分为层状白云岩和斑块状白云岩,层状白云岩是主要的类型。根据微观结构,层状白云岩可进一步分为粉-细晶白云岩和细-中晶白云岩,斑块状白云岩则由中-粗晶白云石组成。②细-中晶白云岩多呈斑块状分布在粉-细晶白云岩中,具明显的不等晶结构,且发育与热液相关的构造和矿物,与粉-细晶白云岩相比,细-中晶白云岩具有较高Fe和Mn含量、较强的阴极发光、较高的包裹体均一温度、偏负的δ18O(PDB)值及较高的87Sr/86Sr值,表明细-中晶白云岩是粉-细晶白云岩在热液作用下重结晶形成。③热液对茅口组白云岩储层的建设性作用表现在热液活动形成裂缝系统和角砾,热液溶蚀形成溶蚀孔洞,热液交代原始灰岩形成白云岩;破坏性作用表现在热液矿物沉淀充填先前孔、缝、洞和热液重结晶,重结晶过程有新的Mg2+和CO32-加入,导致重结晶后白云岩物性变差。④茅口组储层储集空间形成的主要驱动力是早期大气淡水溶蚀,热液可以作为储层发育的一个潜在信号,因此针对茅口组储层,应以滩控早期岩溶为核心思路进行勘探。

    四川盆地元坝地区茅口组台缘浅滩相储层物理模型
    秦贞超, 缪志伟, 魏建新, 狄帮让
    2021, 42(3):  652-660, 746.  doi:10.11743/ogg20210311
    摘要 ( 256 )   HTML ( 26)   PDF (47720KB) ( 559 )  
    数据和表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四川盆地元坝地区元坝7井在茅口组钻遇台缘浅滩储层并获得高产工业气流,取得了油气勘探新领域的重大突破。为进一步落实台缘浅滩储层地震响应特征及其识别方法,根据该区地质地震综合解释成果,构建了与野外实际地层参数相近的三维台缘浅滩储层物理模型。按照实际地震资料采集与处理流程对模型进行了实验室物理模型数据采集与处理,得到了与实际野外地震响应特征相符的物理模拟数据。在此基础上分析了储层地震响应特征及其识别方法。研究结果表明:针对台缘浅滩储层基于大时窗的地震属性分析技术不能准确刻画沉积微相的变化,而依据地质模型精细解释层位和聚焦储层,能够更好的刻画地震相带;储层发育程度影响地震振幅,储层沉积厚度大、物性好,波峰能量强;振幅类属性能够直观的识别浅滩储层发育程度,而频率属性对储层边界识别能力强。

    鄂西-城口地区“海槽”西侧长兴组-飞仙关组台缘礁滩特征与展布
    魏国齐, 杨威, 刘满仓, 武赛军, 莫午零, 金惠, 沈珏红, 郝翠果
    2021, 42(3):  661-672, 764.  doi:10.11743/ogg20210312
    摘要 ( 268 )   HTML ( 32)   PDF (52152KB) ( 500 )  
    数据和表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通过鄂西-城口地区长兴组-飞仙关组露头、钻井、测井和地震等资料综合分析,对长兴组-飞仙关组台缘带及台缘礁滩特征取得了新认识:①长兴组-飞仙关组为镶边碳酸盐岩台地沉积,由东向西依次发育盆地相、斜坡相、台缘礁滩相、开阔台地相、局限台地相和蒸发台地相;②发育一条长兴期—飞仙关期的台缘带,长兴期以台缘礁组合为主,飞仙关期以台缘鲕滩为主,礁滩分布连续、厚度较大且延伸范围较广;③长兴期台缘礁由礁基、礁核和礁盖组成,礁核主要为粘结礁和障积-骨架礁,礁基和礁盖主要为生屑砂屑滩,分布于万源蜂桶、宣汉盘龙洞、开县满月、奉探1井和见天坝一带,迁移特征不明显;④飞仙关期台缘滩以鲕粒白云岩和鲕粒灰岩为主,分布稳定、范围大,向盆地方向,台缘滩由飞二段逐渐迁移至飞四段,飞二段台缘滩主要分布于万源八台、开县满月、万州双河、寨沟湾和石宝寨一带,飞三段台缘滩向东迁移至宁厂一线,飞四段台缘滩迁移至孔家沟一线,飞二段台缘滩与长兴期台缘礁叠合,白云岩化程度较高。

    黄骅坳陷大港探区下古生界碳酸盐岩潜山差异演化及优质储层成因
    程鑫, 周立宏, 操应长, 金凤鸣, 付立新, 李宏军, 楼达, 远光辉
    2021, 42(3):  673-689.  doi:10.11743/ogg20210313
    摘要 ( 246 )   HTML ( 27)   PDF (131259KB) ( 727 )  
    数据和表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碳酸盐岩潜山储层成因及分布的复杂性制约了该类油藏的勘探。综合利用地震资料、岩心-薄片观察、测-录井分析、地化分析以及埋藏史分析等技术方法,从构造演化差异性角度对大港探区下古生界碳酸盐岩潜山进行分类,并开展了储集差异性和优质储层成因研究。大港探区下古生界碳酸盐岩潜山可以划分为残丘山、间断侵蚀断块山、断块山、挤压褶皱山和重力滑动褶皱山5种类型。残丘山为晚期大气水淋滤型储层,储集空间以岩溶孔、洞为主,发育少量裂缝;间断侵蚀断块山为中期大气水淋滤-深部溶蚀共控型储层,溶孔和裂缝均较发育;断块山、挤压褶皱山和重力滑动褶皱山未经历中、晚期表生淋滤,储层成因与断裂和埋深密切相关,可分为断裂破碎-深部溶蚀共控和断裂沟通-TSR溶蚀共控2种成因类型。前者在靠近基底断裂部分发育孔、洞、缝复合型储层,随着距基底断层距离增加,逐渐变为裂缝主导型储层,溶孔含量降低;后者主要发育在地温较高(>140 ℃)的深埋区,储集空间以裂缝为主,发育部分溶蚀孔、洞。上古生界缺失区、基底断层发育区和发育上古生界的深埋高温区(>140 ℃)可作为优质储层预测的有利指向。

    技术方法
    基于溶蚀模拟实验的碳酸盐岩埋藏溶蚀孔洞预测方法——以四川盆地龙王庙组储层为例
    沈安江, 乔占峰, 佘敏, 蒙绍兴, 张杰, 王鑫
    2021, 42(3):  690-701.  doi:10.11743/ogg20210314
    摘要 ( 264 )   HTML ( 30)   PDF (53467KB) ( 484 )  
    数据和表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针对碳酸盐岩埋藏溶蚀孔洞预测的难题,以四川盆地龙王庙组白云岩储层为解剖对象,通过地层条件下的溶蚀模拟实验揭示碳酸盐岩埋藏溶蚀孔洞发育的主控因素和分布规律,为埋藏溶蚀孔洞预测提供理论依据。实验结果表明,岩石物性、酸性流体浓度和温度主控埋藏溶蚀孔洞的发育,地质界面(暴露面、层序界面、不整合面和断裂系统)和高孔渗层主控埋藏溶蚀孔洞的平面分布,垂向上存在一个“成孔高峰期”,埋藏溶孔的生成呈事件式发生,在特定深度段的温度和高浓度酸性流体的匹配下可以形成大量的溶蚀孔洞,并受埋藏史、温压史和流体演化史控制;基于埋藏溶蚀孔洞发育主控因素和分布规律认识,通过四川盆地龙王庙组埋藏前孔隙分布图、筇竹寺组烃源岩在70~100 ℃温度窗生烃和生酸强度图、龙王庙组经历70~100 ℃温度窗时古隆起和断裂分布图、龙王庙组经历70~100 ℃温度窗时埋藏时间(Ma)等值线图的编制,预测了龙王庙组埋藏溶蚀孔洞的分布。构建了碳酸盐岩溶蚀孔洞预测技术及流程,为碳酸盐岩储层埋藏溶蚀孔洞分布预测和评价提供了手段。

    基于原位溶蚀模拟实验的四川盆地二叠系栖霞组-茅口组白云岩孔隙演化
    刘诗琦, 陈森然, 刘波, 石开波, 刘钰洋, 郑浩夫, 罗清清
    2021, 42(3):  702-716.  doi:10.11743/ogg20210315
    摘要 ( 255 )   HTML ( 47)   PDF (188393KB) ( 304 )  
    数据和表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利用水热金刚石压腔装置结合激光拉曼光谱和光学显微镜设备,实现了碳酸盐矿物/岩石-流体的原位模拟实验。结合四川盆地实际地质条件,针对栖霞组-茅口组白云岩进行了封闭-开放-封闭的连续变化体系原位模拟实验,通过乙酸酐的水解实现了封闭压腔内乙酸的原位生成。实验结果表明,封闭体系-阶段性开放体系中,碳酸盐岩样品边缘及解理处发生溶蚀,溶蚀规模与酸性流体通量有关。进入封闭体系后,溶液离子相对浓度的拉曼半定量结果显示趋于沉淀方向。实验结果结合四川盆地二叠系实际地质条件,表明川西南地区栖霞组-茅口组中粗晶白云岩晶间孔-晶间溶孔的演化符合实验模拟的封闭-开放-封闭体系,构造断裂与酸性流体对离子的搬运作用对体系内的孔隙和物质实现了溶蚀-胶结的再分配。

    深层海相碳酸盐岩储层地震预测关键技术与效果——以四川盆地震旦系-寒武系与塔里木盆地奥陶系油气藏为例
    林煜, 李相文, 陈康, 张银涛, 臧殿光, 郁智
    2021, 42(3):  717-727.  doi:10.11743/ogg20210316
    摘要 ( 374 )   HTML ( 35)   PDF (98796KB) ( 239 )  
    数据和表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以储层定量化预测为核心的碳酸盐岩油气藏地震表征技术是实现该领域增储上产的重要手段。中国的油气勘探开发在早期阶段主要集中于中-浅层陆相碎屑岩领域,近二十年来,随着塔河、普光和安岳等西部大气田的发现,深层海相碳酸盐岩的开发前景才逐步明朗。与国外相比,中国的深层海相碳酸盐岩年代更加古老、地表条件更加复杂、非均质性更强,这些都为储层定量预测带来了巨大的挑战。以四川盆地震旦系-寒武系礁滩型储层与塔里木盆地奥陶系缝洞型储层为例,在对2类储层地质特点与地震研究难点充分剖析的基础上,系统阐述了针对性的地震预测思路与关键配套技术。目前,随着“两宽一高”地震采集、井控高保真宽频处理以及相控地震波阻抗反演等核心技术的不断完善,中国深层海相碳酸盐岩油气藏的储层预测已经由定性逐渐转变为半定量,由简单描述转变为储渗单元精细刻画。此次研究也将为国内外其他碳酸盐岩油气藏精细开发提供借鉴意义。

    缝洞型碳酸盐岩油藏储层结构表征方法——以塔里木盆地塔河S67单元奥陶系油藏为例
    吕心瑞, 孙建芳, 邬兴威, 魏荷花, 肖凤英, 马翠玉, 宋传真
    2021, 42(3):  728-737.  doi:10.11743/ogg20210317
    摘要 ( 332 )   HTML ( 26)   PDF (38174KB) ( 159 )  
    数据和表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为表征缝洞型碳酸盐岩油藏古岩溶储集体成因类型多样、储层结构复杂的特点,综合考虑主控因素和成因关系将古岩溶划分为表层岩溶、断控岩溶和地下河系统3类。表层岩溶主要受风化淋滤作用形成,分布范围广,结构类型以小型溶洞、溶蚀孔、裂缝等小缝洞体为主;断控岩溶主要沿断裂带溶蚀扩大形成,结构类型以复杂断裂、大型断控溶洞、溶蚀孔缝为主;地下河系统主要受控于潜水面,经长期水流冲刷溶蚀形成,规模大,结构类型以岩溶管道、厅堂洞及沿河的溶蚀孔缝为主。针对不同成因岩溶分布规律特征,采用地震振幅谱梯度属性结合序贯指示模拟表征表层岩溶分布,基于波阻抗反演结合梯度结构张量刻画断控岩溶特征,利用分频能量属性结合基于目标的方法构建地下河系统模型,综合测井、地质、动态等多学科资料表征古岩溶连通、充填及物性特征,并通过融合建立三维地质模型。结果表明:该方法能够有效表征此类油藏储层缝洞结构复杂、非均质性强的特点。塔河油田S67单元结构类型及连通样式多样,表层岩溶缝洞体尺度较小,局部连片近似层状分布,厚度在0~50 m,物性及连通性较好;断控岩溶缝洞体尺度较大,沿断裂带呈多种分布样式,物性差异大,顺断裂方向连通性好;地下河系统较为发育,存在上、下2层河道,充填严重,物性及连通性较差。基于融合模型落实并细化了单元储量构成,模型应用于油藏数值模拟及开发方案调整效果显著。

    团簇同位素在白云岩化流体恢复中的应用与局限性
    李平平, 王淳, 邹华耀, 余新亚
    2021, 42(3):  738-746.  doi:10.11743/ogg20210318
    摘要 ( 456 )   HTML ( 33)   PDF (61670KB) ( 247 )  
    数据和表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碳酸盐的团簇同位素(Δ47)可以直接确定矿物的形成温度,结合矿物的氧同位素,还可以根据传统的氧同位素温度计确定矿物生长的流体(水)的氧同位素(δ18O),提供了一种潜在的确定白云化流体的δ18O、分析白云岩化流体来源的新方法。受白云岩化之后的重结晶作用和高温固态重置作用的影响,白云岩的团簇同位素温度(TΔ47)会比白云化作用实际发生时期的温度偏高,给直接利用TΔ47来恢复白云岩化流体的δ18O造成了一定的局限性。为了分析四川盆地东北部地区长兴组-飞仙关组白云岩化流体的来源,开展了普光气田和元坝气田的白云岩团簇同位素研究。普光气田和元坝气田长兴组-飞仙关组白云岩的TΔ47在70~130 ℃,是重结晶作用和固态重置之后的白云岩视平衡温度。根据地层温度演化史和白云石的固态重置模型,固态重置作用导致川东北地区白云岩的平衡温度增高了30~35 ℃。经固态重置恢复之后确定的白云化流体的δ18O(SMOW)在0~4‰,表明白云岩化流体来源于高盐度的蒸发流体。

    致密砂岩储层多尺度裂缝地震预测技术——以川西XC地区为例
    刘俊州, 韩磊, 时磊, 陈双全, 吕文雅
    2021, 42(3):  747-754.  doi:10.11743/ogg20210319
    摘要 ( 369 )   HTML ( 31)   PDF (32314KB) ( 182 )  
    数据和表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针对川西XC地区的致密砂岩裂缝预测,研究并形成了一套基于地震叠前与叠后多属性融合的裂缝地震预测方法。将裂缝分成地震可识别的大尺度裂缝与地震难以识别的小尺度裂缝,首先利用信噪比高的叠后地震数据提取与大尺度裂缝相关的几何类地震属性,然后进行多属性融合刻画目的层段大尺度裂缝的分布规律;再结合叠前方位道集数据进行频率依赖各向异性特征预测的目的参数反演,实现对小尺度裂缝的预测;最后,综合大小尺度裂缝预测结果开展目的层裂缝发育规律研究,预测储层裂缝发育有利区。实际数据应用结果表明,利用多尺度裂缝综合预测技术可以很好地实现对裂缝性储层的准确描述,预测结果与实际生产井的油气产出情况吻合率高。

    致密油藏储量升级潜力不确定性评价方法及应用
    李军
    2021, 42(3):  755-764.  doi:10.11743/ogg20210320
    摘要 ( 269 )   HTML ( 33)   PDF (28763KB) ( 97 )  
    数据和表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中国陆相致密油藏储量升级评价面临着储层非均质性强、阶段地质认识不确定性大和静、动态评价结果差异明显等一系列难题,使用常规确定性评价方法存在一定局限性。为此,建立一套系统的储量升级潜力不确定性评价方法,重点实现3方面改进:①以不确定性储量评价方法代替传统确定性方法,定量地给出不同可靠程度下的可升级储量;②基于后验概率思想,实现静、动态方法相互校正和综合评价;③引入升级概率概念,基于概率论方法定量化评价储量升级可能性和对应升级规模。将上述方法应用于鄂尔多斯盆地A井区长8致密油控制储量升级评价,明确了其在不同油价和工程技术条件下的储量升级概率和升级规模。实际应用表明,该方法能够为中国致密油储量升级评价和目标优选提供有效技术支撑。

    综合报道
    碳酸盐岩裂缝描述七大难点
    卢雪梅
    2021, 42(3):  765-765. 
    摘要 ( 187 )   HTML ( 27)   PDF (10207KB) ( 149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