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lease wait a minute...

当期目录

    2013年 第34卷 第2期    刊出日期:2013-04-28
    2013年第34卷 第2期 中英文目录
    2013, 34(2):  0-0. 
    摘要 ( 869 )   PDF (274KB) ( 1068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油气地质
    准噶尔盆地哈拉阿拉特山地区风城组烃源岩的发现及石油地质意义
    张善文
    2013, 34(2):  145-152.  doi:10.11743/ogg20130201
    摘要 ( 1109 )   PDF (1106KB) ( 1356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准噶尔盆地北缘油气地质条件复杂,勘探难度大。通过哈拉阿拉特山地区开展了盆地构造属性、地层分布和勘探潜力等方面的研究,认为在裂陷-拉张构造背景下,早二叠世为半封闭残留海相沉积环境,并伴有火山活动,为优质烃源岩的发育提供了条件。受海西晚期—印支期构造运动影响,哈山向盆地方向强烈逆掩,造成了下二叠统的多期推覆叠加和上二叠统的大规模抬升剥蚀,现今盆地边界较沉积期大大萎缩。运用断层-褶皱构造解析技术,建立了哈山逆冲推覆+后期走滑的构造解释模式,发现了哈山推覆构造带之下发育风城组烃源岩,并且其分布向北至少可以延伸至达尔布特断裂附近,有利分布面积较前期扩大了1 000 km2;烃源岩有机质丰度高,热演化程度适中。油源对比结果显示,研究区白垩系、侏罗系、二叠系以及石炭系不同层系的原油主要来自该套烃源岩。推覆体下部下二叠统生油层系的发现,扩大了找油范围,乃至对整个北疆地区油气勘探具有重要影响。

    我国海相碳酸盐岩大油气田油气藏类型及分布特征
    汪泽成, 赵文智, 胡素云, 姜华, 潘文庆, 杨雨, 包洪平
    2013, 34(2):  153-160.  doi:10.11743/ogg20130202
    摘要 ( 1115 )   PDF (634KB) ( 2066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基于对塔里木、四川及鄂尔多斯三大盆地海相碳酸盐岩大油气田的解剖研究,将我国碳酸盐岩圈闭和油气藏划分为构造型、岩性型、地层型及复合型等4大类21种类型。其中,岩性圈闭可划分为生物礁圈闭、颗粒滩圈闭及成岩圈闭;地层圈闭可分为块断古潜山圈闭、准平原化侵蚀古地貌圈闭、残丘古潜山缝洞体圈闭、似层状缝洞体圈闭、地层楔状体圈闭及地层上超尖灭圈闭。我国陆上海相碳酸盐岩大油气田主要由中低丰度地层型和岩性型油气藏群构成。台缘带发育的生物礁油气藏与颗粒滩油气藏沿台缘带呈"串珠状"分布;准平原化侵蚀古地貌油气藏群呈"团块状"分布;缝洞油气藏群受缝洞储层发育层位控制,呈"似层状"大面积分布。大型古隆起及斜坡带、台缘带是岩性、地层油气藏集群式分布的有利区,油气勘探潜力大。

    渤南洼陷沙四上亚段碳酸盐岩成藏条件与勘探潜力
    林会喜, 彭苏萍, 杜文风, 孔祥星
    2013, 34(2):  161-166.  doi:10.11743/ogg20130203
    摘要 ( 933 )   PDF (607KB) ( 926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渤南洼陷古近系沙河街组四段上亚段发育了大面积的湖相碳酸盐岩,而由灰岩、泥灰岩、灰泥岩或膏泥岩不等厚互层沉积形成了渤南洼陷一套重要的碳酸盐岩烃源岩。该套烃源岩厚度为20~100 m,厚度中心分别在垦西、义东地区。烃源岩的有机质类型主要为腐泥型,是一套类型好、高丰度的优质烃源岩。烃源岩有机质的生烃期较同层系泥岩生烃期早,在Ro为0.6%左右达到生烃高峰。原油以高C35/C34升藿烷比值、高丰度的4-甲基甾烷、高含硫量为标志性特征。油气经历了东营组末至馆陶组,馆陶组末至明化镇组两期成藏过程。沙河街组四段上亚段碳酸盐岩、扇三角洲及砂岩滩坝等形成的各类圈闭,以及与深洼陷带油源能够侧向对接的沙河街组四段下亚段是未来的有利勘探方向。

    东营凹陷沙三—沙四段砂岩储层超压成因与演化
    郝雪峰
    2013, 34(2):  167-173.  doi:10.11743/ogg20130204
    摘要 ( 1005 )   PDF (823KB) ( 1037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渤海湾盆地东营凹陷沙三—沙四段砂岩储层发育中-强幅度超压,钻井实测压力换算的最大压力系数为2.0,最大剩余压力达40 MPa。分析发现,储层含油性与超压发育程度具有相关性,认为现今储层超压主要源自烃源岩生油超压流体传递。综合盆地模拟技术和流体包裹体分析,恢复了沙三—沙四段砂岩储层古压力的演化历史,认为沙三段—东营组沉积末期的快速沉降作用是导致孔隙流体排出受阻而形成第一期储层流体超压的主要原因,但东营组沉积末期—馆陶组沉积初期构造抬升的泄压作用可使孔隙流体压力降低至常压;在明化镇组沉积末期—现今,由于烃源岩主体仍然处于主油阶段,烃源岩生烃作用产生的大量含油气超压流体充注砂岩储层是形成第二期储层超压的主导成因。

    洛阳-伊川地区三叠系致密砂岩油气藏地质特征
    杜建波, 田景春, 胡俊卿, 曹建康
    2013, 34(2):  174-178.  doi:10.11743/ogg20130205
    摘要 ( 1040 )   PDF (497KB) ( 1129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通过对洛阳-伊川地区三叠系基本石油地质条件的分析,认为三叠纪洛阳-伊川地区与鄂尔多斯盆地处于同一大型坳陷型湖盆,生储盖架构相似,烃源岩发育、厚度大、横向展布稳定、储层致密,且三叠系油气显示丰富,具致密砂岩油气藏形成的地质条件。结合对屯1井上三叠统椿树腰组工业天然气流分析,进一步明确了洛阳-伊川地区三叠系油气藏为具有低孔渗性、地层压力异常、油气呈"上油下气"倒置关系等特征的先成型致密砂岩油气藏,从而指出三叠系为洛阳-伊川地区下一步油气勘探的主攻层系,致密砂岩油气藏是该区勘探的主要方向。

    准噶尔盆地西北缘红山嘴油田地层水特征与油气藏聚集关系
    任国选, 侯读杰, 史玉玲, 鲁秀芹, 杨志东, 李红
    2013, 34(2):  179-184.  doi:10.11743/ogg20130206
    摘要 ( 1108 )   PDF (736KB) ( 1182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通过对准噶尔盆地西北缘红山嘴油田地层水平面分布特征和垂向变化规律的研究,揭示了该油田油气运移、聚集规律。红山嘴油田原油来自二叠系风城组和乌尔禾组,原油沿着不整合面和燕山期构造运动形成的近南北向断裂带,从东南向西北方向运移。从油气藏的分布特征和地层水的化学特征对比中得出,地层水的保存环境直接指示了油气藏的成藏环境;地层水所指示的封闭环境,均有良好的油气藏发现。燕山期构造运动断开了红山嘴油田石炭系至白垩系。通过断层两盘的地层水特征对比,发现燕山期运动后所形成的南北向断裂带处于开启状态,红车断裂带北段油气藏封闭性差,出现油气散失;通过原油密度分布与饱和烃气相色谱关系研究,得出红车断裂带北段经过水洗和生物降解后形成红山嘴稠油区。红车断裂带南段,由于白碱滩组巨厚层泥岩盖层的封盖作用,油气藏保存条件较好;在近东西向断层遮挡等情况下,形成了良好的断块油气藏。

    层序与储层
    西湖凹陷平湖构造带平湖组砂岩储层特征及其主控因素
    胡明毅, 沈娇, 胡蝶
    2013, 34(2):  185-191.  doi:10.11743/ogg20130207
    摘要 ( 1099 )   PDF (903KB) ( 1091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以岩心和铸体薄片观察为基础,结合扫描电镜、储层物性、压汞及试采等综合资料分析,对西湖凹陷平湖构造带平湖组砂岩储层发育特征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该区平湖组储层岩石类型以长石质石英砂岩为主,颗粒分选和磨圆度较好,成分成熟度中等,结构成熟度高;储层物性表现为低孔、低渗和中孔、中渗的特征,孔、渗相关性好;孔隙类型主要发育有粒间溶孔和剩余原生粒间孔,喉道类型以缩颈型喉道、片状喉道、弯片状喉道为主,孔、喉组合以中孔、粗喉为主。在此基础上,从沉积相、成岩作用和异常超压等方面对该区储层发育主控因素进行了分析。综合研究表明,沉积相是该区储层发育的主控因素之一,其中三角洲平原分支河道砂体物性最好,其次为三角洲前缘水下分流河道砂体;压实作用和胶结作用导致该区储层物性变差,溶蚀作用则有助于形成次生孔隙空间,并大大改善储层物性;异常超压对研究区储层有建设性影响,可以在一定程度上使原生孔隙得以保存,并促进早期碳酸盐胶结物的溶解,形成粒间溶孔,改善储层物性。

    目次
    主成分分析法在碳酸盐岩岩性识别中的应用——以YH地区寒武系碳酸盐岩储层为例
    刘爱疆, 左烈, 李景景, 李瑞, 张玮
    2013, 34(2):  192-196.  doi:10.11743/ogg20130208
    摘要 ( 976 )   PDF (528KB) ( 1150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在复杂岩性油气藏储层评价中,利用测井曲线直接判别复杂岩性一直存在着多解性和不确定性。利用测井曲线构建主成分变量,选取累积方差贡献率大于85%的主成分代表输入的多维测井信息,保证在原始信息损失最小的情况下,以少量综合变量取代原有多维测井信息,简化数据结构,从而解决复杂的碳酸盐岩岩性识别的难题。文中根据YH地区寒武系碳酸盐岩储层实测的自然伽马测井(GR)值、中子孔隙度测井(CNL)值、密度测井(DEN)值、声波时差测井(AC)值和深侧向电阻率值(RT),构建F1F5五个综合变量,其中F1F2两个主变量占总贡献率的87.73%,可以有效地代替原始的多维测井信息。实例表明,通过岩心薄片分析定名的岩性数据,根据F1F2主成分的交会图分析,可以有效地识别碳酸盐岩的岩性。该方法在YH地区寒武系碳酸盐岩储层岩性识别中取得了良好的应用效果。

    层序与储层
    珠江口盆地白云凹陷北坡新近系层序构型及油气有利区
    易雪斐, 张昌民, 李少华, 杜家元, 周凤娟, 袁才
    2013, 34(2):  197-201.  doi:10.11743/ogg20130209
    摘要 ( 980 )   PDF (615KB) ( 1081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珠江口盆地白云凹陷北坡是南海油气勘探的重要区域之一。前人借助岩心、地震、测井曲线以及古生物资料,将全盆地新近系划分出14个三级层序。在等时地层层序格架下,对白云凹陷北坡重点层序进行了层序构型分析,进而指导了油气勘探有利区域的预测。从北向南,研究区依次发育H型、TH型、T型以及L型层序。其中,L型和H型层序有利于储层发育,而T型有利于烃源岩发育。另外,内、外多种地质条件的共同控制使得白云凹陷北坡新近系发育着不同类型的三角洲,单个层序内可依次出现陆架边缘三角洲—内陆架三角洲—中陆架三角洲的交替。L型层序主要由陆架边缘三角洲-峡谷水道-浊积扇体等沉积体系组成;TH型、T型层序以内-中陆架三角洲及陆棚体系为主;H型主要包括了中陆架三角洲-陆棚沉积体系。白云凹陷北部的内-中陆架三角洲中的分流水道,以及白云凹陷中部的陆架边缘三角洲中的水下分流河道、河口坝及远砂坝、峡谷水道、浊积扇体均为油气富集的有利砂体。

    地震断裂检测技术在塔河油田南部碳酸盐岩储层及油藏预测中的应用
    刘群, 李海英, 邓光校
    2013, 34(2):  202-206.  doi:10.11743/ogg20130210
    摘要 ( 990 )   PDF (814KB) ( 1620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塔河油田南部奥陶系一间房组碳酸盐岩储层具有油层薄、油水关系复杂及断层控储、控藏的特征。应用地震资料进行断裂检测的准确与否,关系到断控型油藏预测的准确度,决定了本地区的勘探开发的成效。基于塔河地区高品质二次采集三维地震资料,应用精细相干及蚂蚁体断裂检测技术对南部斜坡区断裂进行了检测。参考检测结果,结合地震剖面对断裂开展了精细解释,将解释断层平面多边形与碳酸盐岩储层预测振幅变化率属性进行叠合,在此基础上开展了断控型油藏预测研究,总结出塔河油田南部地区两种与断裂相关的油气富集模式:主干断裂上倾封挡型和分支断裂上倾封挡型。按此模式部署,在该区取得了较好的勘探开发效果。

    盆地构造
    东营凹陷王家岗构造带孔店组构造特征及其控藏作用
    宋国奇, 李继岩, 贾光华, 王东旭
    2013, 34(2):  207-214.  doi:10.11743/ogg20130211
    摘要 ( 929 )   PDF (758KB) ( 843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针对东营凹陷王家岗构造带孔店组构造特征复杂、构造演化过程不明确等问题,利用地震、测井、录井、岩心等资料,运用断层玫瑰花图、平衡剖面法、断层封闭性分析法等技术手段,解析了王家岗构造带孔店组构造特征及其形成演化规律,揭示了其对油气成藏的控制作用。结果表明:断层主要形成于孔店组沉积时期,由于形成机制的分异性,不同走向断层活动期次具有较大差异。断层平面表现为梳状、平行式、雁列式组合型式,剖面发育阶梯状、"Y"字型、"屋脊"式组合类型。受控于郯庐断裂带和基底走滑断层形成的褶皱带经历"形成期—加剧期—定型期"3个阶段,被早期或同期断层切割,呈现多个断鼻"串珠状"分布的特点。该构造带对油气成藏具有重要的控制作用,是油气运聚最有利指向区,轴部储层物性好于两翼,断层封闭与输导性能是油气运移和聚集的关键因素,断层长度、褶皱带宽度以及储层物性决定了油气平面分布范围,断层构造样式和褶皱带幅度共同控制了油气空间分布规律。

    塔里木盆地玉北1井背斜带变形特征与形成机制
    云金表, 周波, 王书荣
    2013, 34(2):  215-219.  doi:10.11743/ogg20130212
    摘要 ( 1028 )   PDF (672KB) ( 855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塔里木盆地玉北1井构造带形成过程与变形机制的解析,是揭示该带碳酸盐岩储层发育与展布规律的重要环节。断层及背斜轴面分析表明,该带发育两种类型构造。一种是贯穿南北的正花状构造;另一种上下构造层构造形态差异明显。上部为对称背斜,受高角度走滑断层控制;下部为不对称背斜,受沿寒武系膏盐层发育的逆冲断层控制。研究表明,玉北1井构造带定型期为中加里东期,此后至少叠加了晚加里东期与海西晚期两次区域变形。构造带沿走向主干断层倾向发生变化,自北向南由逆冲向走滑构造转变。在两条主干断层交汇部位背斜最发育,其核部有寒武系膏泥岩的汇聚,形成了剪切-挤压断层转折背斜。由此推断,构造带奥陶系碳酸盐岩层系不仅存在加里东期、晚海西期两期隆升剥蚀,而且在剪切-挤压背斜顶部、层间发育的高角度、低角度裂缝都为岩溶的形成提供了有利条件。

    垭紫罗断裂带深部构造分段特征及构造变换作用
    汪新伟, 郭彤楼, 沃玉进, 周雁, 吴莉芝, 张荣强, 李双建
    2013, 34(2):  220-228.  doi:10.11743/ogg20130213
    摘要 ( 993 )   PDF (1124KB) ( 1147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垭紫罗断裂带深部构造分段特征及构造变换的研究对其两侧盆地的构造化演化、沉积充填、油气成藏的差异分析均有重要意义。运用重、磁、电、震等资料的综合分析表明,垭紫罗断裂带走向上可分为3段,具有由西北段(威宁段)的4条深断层转换为中段(关岭段)2条深断层、至东南段(紫云段)时演变为1条深断层的构造变换特征,且正断层的主体倾向亦由WS倾变换为NE倾;同时,该断裂带对古生代沉积具有由西北段向东南段迁移的控制作用,即西北段控制了志留纪槽盆的沉积范围,西北段至中段则限定了泥盆系向黔中隆起的超覆边界与石炭纪深水槽盆沉积区,东南段则为二叠纪深水沉积带。垭紫罗断裂带中段(关岭段)的构造演化经历了泥盆纪初始伸展期、石炭纪断陷期、二叠纪裂谷期、三叠纪构造反转期和侏罗纪以来的陆内收缩期等5个阶段,其变形样式表现为晚古生代地堑的边界断层发生反转而形成的扇形背冲结构,构造剖面的缩短率高达51.68%。

    长岭断陷构造特征及白垩纪以来的构造演化
    胡纯心
    2013, 34(2):  229-235.  doi:10.11743/ogg20130214
    摘要 ( 934 )   PDF (818KB) ( 860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长岭断陷发育3条古老的深大断裂,对白垩纪以来的沉积构造发展演化起明显的控制作用。通过井下火山岩锆石U-Pb年龄的测定,说明长岭断陷中基性火山岩属营城早期的产物,而其上部的酸性火山岩主要为营城晚期的产物。两期火山岩夹持的地层当属营城中期沉积。提出了断陷期存在火石岭和营城两期断陷湖盆,盆地的展布及控制因素存在差异。火石岭期断陷的长轴方向均为北东向展布,受西部的新安镇-红岗断裂和东部的长春-大安断裂控制,已发现油气资源丰度相对较大;营城期断陷的长轴方向均为近南北向展布,受早期断裂及其顷轴方向同期断层双重控制,已发现油气资源丰度相对较小。受先存深大断裂的边界作用及盖层介质条件的调协作用的共同影响,该区复杂的构造具有空间上的协调性、差异性及时间上的统一性、有序性。

    陆-陆碰撞对南亚地区油气的控制作用
    吴义平, 潘校华, 田作基, 法贵方, 李富恒, 候平
    2013, 34(2):  236-241.  doi:10.11743/ogg20130215
    摘要 ( 957 )   PDF (728KB) ( 780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南亚地区主体为印度板块,裂谷期(4 570~166 Ma)时为东冈瓦纳大陆的一部分,自晚侏罗世(166 Ma)经过从南向北的长距离漂移,从始新世(49 Ma)开始,该板块向欧亚板块俯冲,早-中中新世(16 Ma)至今喜马拉雅山脉和印度-缅甸山脉快速隆升,形成了5个构造单元。前晚白垩世板块北部被动边缘型沉积被破坏,而东、西两侧和南缘沉积遭受抬升剥蚀程度较小,油气保存条件较好,板块内部在裂谷期仅发生微弱的沉降,晚碰撞期烃源岩未成熟。油气主要富集在沿着印度板块边缘分布的被动大陆边缘、前陆盆地、弧前-弧后盆地和夭折裂谷系中,以中、新生代沉积为主,典型的油气运聚模式依次为复合砂体运聚模式、构造褶皱-冲断运聚模式、断-坳垂向运聚模式和断裂-岩性运聚模式。

    渤海西部沙垒田凸起东段构造演化特征与油气成藏
    石文龙, 张志强, 彭文绪, 王保全, 郭涛
    2013, 34(2):  242-247.  doi:10.11743/ogg20130216
    摘要 ( 1065 )   PDF (735KB) ( 975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渤海西部的沙垒田凸起是一个长期暴露接受风化剥蚀的古潜山,以早期走滑断层为分隔,将沙垒田凸起分为东、西两段。目前,沙垒田凸起的东段已发现数亿吨的石油地质储量。受早期基底走滑构造应力的作用,在沙垒田凸东段主体区自西向东主要发育了4组北东向走滑断层。由于受走滑断层的影响,在基底面上形成古沟道,晚期新近系披覆沉积在潜山上面,由于晚期右旋走滑的影响,在新近系形成了一系列北东东或近东西走向的断层,这些雁列断层对凸起区油气田的形成具有明显的控制作用。通过对凸起区构造演化特征的分析,建立了沙垒田凸起区东段新近系油气成藏模式,明确了该区油气勘探潜力,为凸起区东段滚动勘探和区域储量规模的升级提供了理论支持。

    天山南北前陆盆地冲断带沉积砂体对构造逆冲作用响应动力学
    高志勇, 冯佳睿, 李小陪, 赵雪松, 郭美丽, 梅加洛
    2013, 34(2):  248-256.  doi:10.11743/ogg20130217
    摘要 ( 1058 )   PDF (1026KB) ( 950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通过对中西部前陆盆地冲断带垂直隆升高度与水平挤压缩短的分析,认为前陆冲断带的构造逆冲作用是一种综合作用,是分别由垂直方向的隆升力和水平方向的前展力组成的矢量合力,两种力的联合作用控制了冲断带的沉积充填特征。垂直隆升作用产生逆冲型断层,形成垂向运动位移量,使冲断带山体隆升、盆地沉降、产生可容纳空间。水平前展作用产生走滑型断层,形成水平滑动位移量,使山体前移、物源前进。由此,将天山南北前陆盆地冲断带古近纪—新近纪的构造逆冲作用划分为5个阶段,分别对应着3套粗粒沉积物与2套细粒沉积物。①古近系底部砂砾岩是早喜马拉雅运动初始期逆冲推覆的标志,同时也是以水平前展力为主阶段(垂直隆升力为辅联合作用)陆源碎屑沉积充填的产物;②新近系底部发育的砾质粗碎屑沉积体是中喜马拉雅运动初始期逆冲推覆重新活动的标志,是冲断负载初期以水平前展力为主构造逆冲作用的结果;③新近系顶部库车组/独山子组底部砾质粗碎屑沉积体发育在中喜马拉雅运动晚期,是基底回弹抬升后期、水平前展力作用下大量沉积物供给、砂体进积的产物。古近系与新近系的2套湖相泥岩沉积,是在垂直隆升力为主作用阶段,山体抬升导致山前挠曲沉降加剧,致使湖平面上升而出现广泛沉积的结果。

    塔里木盆地雅克拉断凸走滑作用及其形成机理
    罗小龙, 汤良杰, 谢大庆, 邱海峻, 蒋华山, 杨勇, 陈绪云, 张宇航
    2013, 34(2):  257-263.  doi:10.11743/ogg20130218
    摘要 ( 1021 )   PDF (838KB) ( 1056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雅克拉断凸是塔里木盆地含油气丰富且发现油气较早的地区之一。通过解释三维地震资料并结合区域地质资料,发现有多种证据表明该地区发生过走滑作用。平面上,研究区主干断裂附近区域发育众多小级别的断层,主要包括同向剪切断层和张性断层,它们表现为与主位移带呈一定角度的、延伸不长的雁列式断层系,断层系沿亚南断裂呈左阶式雁列排列,沿轮台断裂呈右阶式雁列排列;剖面上发现负花状构造样式,同时海豚效应与丝带效应明显。雅克拉断凸走滑作用始于燕山晚期运动,主要作用时期为喜马拉雅早期运动,止于喜马拉雅晚期运动。燕山中-晚期至喜马拉雅早期,因左旋扭应力与引张力合成的左旋张扭应力导致雅克拉断凸发生走滑作用并形成与之相关的伸展构造。

    油气开发
    裂缝性高饱和压力油藏产能计算新方法
    朱婵, 沈开元, 童玉宝, 江武, 钱乔雅, 李文苗
    2013, 34(2):  264-266.  doi:10.11743/ogg20130219
    摘要 ( 1017 )   PDF (345KB) ( 934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针对裂缝性碳酸盐岩高饱和压力油藏应力敏感性强、不适用常规产能预测方法的问题,从流动系数随压力的变化关系研究入手,以达西定理为基础,结合油田实际,提出了高应力敏感、高饱和压力油藏产能预测方法。用盐下油田3口井实测的向井流动态关系曲线进行对比的结果表明,经产能预测方法获得的计算值与实际测试值吻合得非常好,平均误差为4.1%。对于当井底流压低于某值,产量将随之降低,并且采用常规产能预测方法难以预测的难题,该新方法为此提供了科学的解决办法,对裂缝性高饱和压力油藏开发具有指导意义。

    利用压差法进行低孔、低渗储层产能评价——以塔里木盆地大北气田白垩系巴什基奇克组为例
    杨宁, 王贵文, 赖锦, 李鉴伦, 赵彬, 蒋其君, 王志
    2013, 34(2):  267-273.  doi:10.11743/ogg20130220
    摘要 ( 980 )   PDF (690KB) ( 913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塔里木盆地大北气田白垩系巴什基奇克组为典型的裂缝性致密砂岩储层,低孔、低渗基岩与裂缝形成的双孔隙结构造成储层内部气、水关系复杂。针对此类储层,利用传统的地质和测井方法进行产能评价一直以来都是难点。基于高等渗流力学理论,本次研究认为决定流体产能的参数是地层压差和孔隙毛管压力,只有当地层压差克服了储层中各相流体产生的毛管压力的阻碍,才能从孔隙介质中产出。在分析大量的岩心压汞资料的基础上,通过多元回归建立利用孔隙度、渗透率计算平均孔隙喉道半径的模型,基于孔隙介质中各相流体分布形态,转化得到各相毛管压力及等效压差,建立了利用"压差法"进行产能及流体性质判别的模型。选择大北气田3口井5个测试层段,对模型计算结果的准确性进行验证。在裂缝层段及非裂缝层段,评价结果与测试结果基本吻合,达到了设计的要求。

    目次
    黔东南地区岑巩页岩气区块勘探潜力
    聂永生, 冷济高, 韩建辉, 孙利, 沈贵春
    2013, 34(2):  274-280.  doi:10.11743/ogg20130221
    摘要 ( 831 )   PDF (845KB) ( 1540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上扬子地台页岩气资源丰富,特别是下寒武统牛蹄塘组勘探潜力巨大。岑巩页岩气区块位于上扬子地台牛蹄塘组主要页岩气富集区,其页岩气勘探潜力亟待深入和准确评价。运用地层对比、储层分析和烃源岩地球化学分析等手段,结合前人研究成果,对岑巩页岩气区块的构造、储层和烃源岩特征进行了系统研究。通过上述研究,厘定了研究区牛蹄塘组地层的分布范围、储层物性、烃源岩厚度等参数及其分布特征,结合岑页1井含气量测试结果,进一步计算了该区块的资源量。结果表明,岑巩页岩气区块牛蹄塘组有机质类型主要为Ⅰ型和Ⅱ1型;烃源岩有机质含量高,平均为3.38%;计算镜质体反射率平均为3.56%,达到成熟晚期阶段;储层具有低孔-超低渗、高比表面积特征;区块的可采资源量达71.94×108 m3。由此可认为,岑巩页岩气区块具备了较好的烃源岩、储层、埋藏条件,可采资源量大,可以选择该区块的民和、羊桥和大坪等有利地区进行下一步的勘探和评价工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