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lease wait a minute...

当期目录

    2020年 第41卷 第6期    刊出日期:2020-12-28
    目录
    2020年第41卷 第6期 中英文目录
    2020, 41(6):  0-0. 
    摘要 ( 264 )   PDF (12454KB) ( 295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油气地质
    泥岩与页岩地化特征对比——以鄂尔多斯盆地安塞地区延长组7段为例
    范柏江, 梅启亮, 王小军, 孟越, 黄启江
    2020, 41(6):  1119-1128.  doi:10.11743/ogg20200601
    摘要 ( 691 )   HTML ( 37)   PDF (45166KB) ( 554 )  
    数据和表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鄂尔多斯盆地安塞地区,延长组7段(长7段)发育优质的页岩与泥岩烃源岩。开展泥岩与页岩的区别研究,有助于评价页岩与泥岩的品质,识别它们对油气资源的贡献。基于25口重点探井开展了岩心描述工作,同时选取泥岩及页岩样品共计81块开展地球化学测试与分析,以获得泥岩与页岩的地化特征并开展差异性对比。结果表明,长7段泥岩与页岩均处于热成熟生油的热演化范围、有机质丰度均达到好烃源岩标准、页岩有机质类型以Ⅰ型与Ⅱ1型为主,而泥岩有机质类型以Ⅱ1与Ⅱ2型为主。在页岩与泥岩的地化特征对比上发现,页岩有机质丰度显著高于泥岩,其中最主要的影响因素是有机碳含量大于4%的页岩样品数量较多;页岩有机质类型更偏于生油,其中最主要的影响因素是高氢指数的腐泥质组分相对丰富;页岩的游离烃、热解烃以及生烃潜量均优于泥岩,但页岩中孔隙及微裂缝对游离烃的统计影响更大;由于页岩孔隙及微裂缝更容易发育,泥岩对烃类的滞留能力可能更强,而页岩中烃类的排运相对容易;泥岩与页岩的生标参数并无显著差异。

    有限充注动力背景下致密储层油水差异成藏再认识——以鄂尔多斯盆地华池地区延长组8段为例
    肖正录, 陈世加, 刘广林, 王攀, 唐隆祥, 刘章昊
    2020, 41(6):  1129-1138.  doi:10.11743/ogg20200602
    摘要 ( 469 )   HTML ( 14)   PDF (70630KB) ( 193 )  
    数据和表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鄂尔多斯盆地西南部延长组8段致密储层已发现如西峰和姬塬等油藏连片富集区,但在进一步勘探部署时亦发现如华池和城壕等油水差异富集区,储层中油藏的主控因素和分布规律不明。通过对华池东西部烃源岩条件、源储接触关系、砂体规模、储层物性及非均质性的对比解剖,探讨了油水差异富集区原油的成藏主控因素和富集规律。研究结果表明,源储压差作为致密油的主要成藏动力,其在倒灌运移模式下所能提供的原油充注动力有限。造成华池东西部油水差异富集的主控因素有源储间发育的泥质隔层、砂体发育规模和储层非均质性。其中泥质隔层决定了原油能否向下运移,砂体规模决定了原油能否侧向封堵,储层非均质性决定了单砂体中原油的差异性富集。在有限的充注动力背景下,规模大、整体物性好、均质性强的储层不利于致密油的富集,反而规模小、整体物性较差、非均质性较强的储层因容易形成岩性和物性遮挡而更利于致密油的富集。结果不同以往“好砂带找油”的观点,对鄂尔多斯盆地油水差异富集区下一步的勘探具有一定的参考价值。

    河套盆地临河坳陷及其周边地区中-新生代成盆演化特征
    张锐锋, 于福生, 刘喜恒, 刘静, 陈树光, 吴晨林, 王逸群, 王盛亮
    2020, 41(6):  1139-1150.  doi:10.11743/ogg20200603
    摘要 ( 503 )   HTML ( 17)   PDF (55040KB) ( 431 )  
    数据和表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河套盆地经历40余年勘探,近期获得重大突破,吉华2X井和松5井高产油流证明临河坳陷内中-新生代层系具有较大的勘探潜力,因此开展中-新生代盆地构造演化研究,对分析沉积充填过程与圈闭形成条件具有借鉴意义。通过野外露头调查、岩心观察、地球物理资料解释及构造演化阶段分析等综合研究认为:临河坳陷及周边地区中-新生代发育挤压、伸展、走滑和反转等多种构造变形样式,经历了挤压拗陷(早白垩世李三沟组沉积期)、拗-断转换(早白垩世固阳组沉积期)、隆升剥蚀(晚白垩世—古新世)、弱断陷(始新世—渐新世)、强烈断陷(中新世—上新世)和走滑改造(更新世—全新世)等多期构造演化阶段,盆地类型属于多旋回叠合盆地。建立了早期差异挤压、晚期差异伸展叠加盆地成因模型。

    苏北盆地黄桥地区富CO2流体对油气储-盖系统的改造作用
    周冰, 金之钧, 刘全有, 伦增珉, 孟庆强, 朱东亚
    2020, 41(6):  1151-1161.  doi:10.11743/ogg20200604
    摘要 ( 439 )   HTML ( 11)   PDF (116790KB) ( 145 )  
    数据和表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查明富CO2流体对储-盖系统的改造作用,对于研究CO2活动与油气成藏效应、CO2储存和CO2驱油提高采收率有着重要意义。选取下扬子苏北盆地黄桥地区和句容地区的二叠系龙潭组储层和大隆组盖层组合,分别作为有无CO2流体活动的对比研究对象。通过薄片观察统计、矿物成分和碳同位素分析,查明了两个地区储层的异同点。黄桥地区储层的自生矿物以石英次生加大边和高岭石充填为主,发育少量片钠铝石,句容地区不发育片钠铝石,且次生石英含量不高;黄桥地区储层孔隙度明显高于句容地区,薄片下观察到大量长石溶蚀孔隙,偶见长石溶蚀孔内生长片钠铝石雏晶,是CO2与长石发生水岩相互作用的直接证据;黄桥地区和句容地区盖层均为黑色块状泥岩,黄桥地区盖层发育微裂隙,但裂隙均已再充填方解石脉,碳同位素数据表明方解石脉为富CO2流体活动结果,在句容地区泥岩盖层中未见大量裂隙和矿物脉。综合研究分析表明,富CO2流体充注引起储层砂岩中长石大量溶蚀,增加了孔隙空间,片钠铝石、次生石英和高岭石自生矿物组合序列沉淀,同时富CO2流体的连续活动导致泥岩盖层发生方解石沉淀,充填盖层裂缝,有利于提高盖层的封盖能力。

    川东地区龙马溪组页岩不同岩相孔隙结构特征及其主控因素
    霍建峰, 高健, 郭小文, 易积正, 舒志国, 包汉勇, 杨锐, 罗涛, 何生
    2020, 41(6):  1162-1175.  doi:10.11743/ogg20200605
    摘要 ( 513 )   HTML ( 5)   PDF (37610KB) ( 355 )  
    数据和表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四川盆地川东地区是中国页岩气主要产区,目前发现的页岩气主要产自五峰-龙马溪组的富泥硅质页岩,而对富硅泥质和混合质页岩研究较少。为了确定川东地区龙马溪组富硅泥质和混合质页岩的孔隙发育特征,在对龙马溪组页岩岩相划分的基础之上,通过二氧化碳吸附,氮气吸附,高压压汞以及孔隙度测定,X-衍射,场发射扫描电子显微镜(FE-SEM)等实验手段,对比不同岩相页岩孔隙结构特征,研究不同岩相页岩孔隙结构的主控因素。研究结果表明:①川东地区富有机质页岩可划分为富硅泥质页岩相、硅/泥混合页岩相和富泥硅质页岩相,不同岩相页岩孔隙度范围在2.62%~5.65%;②页岩储层中孔隙体积以介孔为主,大约占总孔隙的50%~60%,其次是微孔和宏孔,大约占总孔隙的15%~20%,比表面积主要贡献来自微孔和介孔,分别占总比表面积的70%和30%;③龙马溪组页岩孔隙发育主要受有机质丰度的控制,粘土矿物含量不是控制页岩孔隙发育主要因素,高有机质丰度页岩可能由于骨架颗粒支撑较弱遭受更剧烈的压实作用使大部分孔隙消失;④高有机质丰度富泥质页岩和硅/泥混合页岩也具有较高的孔隙度,与大部分富泥硅质页岩具有相似的孔隙结构,表明富硅泥质页岩相和硅/泥混合页岩相页岩也能发育一定量的纳米级孔隙,可为页岩气赋存提供空间。

    四川盆地二叠系长兴组生物礁发育的差异性及控制因素
    马德芹, 田景春, 林小兵, 文龙, 徐亮
    2020, 41(6):  1176-1187.  doi:10.11743/ogg20200606
    摘要 ( 476 )   HTML ( 15)   PDF (96967KB) ( 184 )  
    数据和表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为厘定四川盆地不同区带露头剖面或钻井剖面长兴组生物礁发育的差异性,通过野外露头剖面详细观测、钻井岩心详细观察及室内综合研究,对四川盆地二叠系长兴组生物礁发育特征进行了系统研究和总结。研究揭示四川盆地不同区带长兴组生物礁差异性表现为:发育期次不同,包括不发育生物礁到发育4期生物礁;生物礁旋回发育的完整程度不同,包括同一地点不同期次旋回的差异和不同地区同一期次礁旋回的差异;生物礁旋回的岩性、生物组合的不同;生物礁空间展布特征不同,包括多排成带发育、分布模式、单排发育模式和环状分布模式。在此基础上,提出了控制生物礁发育的4个因素,即古地貌决定了礁发育的位置及形态,古环境控制生物礁发育期次及礁体完整性,古水深(海平面变化)控制生物礁物质组合及旋回性,古生物控制生物礁的物质组成及礁体的完整性。

    四川盆地普光地区嘉陵江组二段碳酸盐岩储层裂缝发育规律
    祖克威, 范凌霄, 王波, 曹东升, 管聪, 李中超, 程秀申
    2020, 41(6):  1188-1196.  doi:10.11743/ogg20200607
    摘要 ( 387 )   HTML ( 5)   PDF (36405KB) ( 165 )  
    数据和表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利用野外露头、岩心、薄片和测井资料,对四川盆地普光地区嘉陵江组二段(简称嘉二段)碳酸盐岩储层裂缝的参数特征、发育规律和控制因素开展综合分析。研究表明,普光地区嘉二段裂缝发育有北东-南西向、东西向、南北向和北西-南东向4组裂缝。其中北东-南西向为优势方位,裂缝以高角度裂缝为主,开度通常小于300 μm。裂缝孔隙度和渗透率计算结果表明,嘉二段裂缝的储集作用相对较弱,在储层中主要起到渗流通道的作用。垂向上,裂缝主要发育在嘉二段3个亚段膏岩下伏的白云岩段,嘉二中亚段裂缝最为发育。嘉二段储层裂缝的发育受构造、岩石力学层厚、岩性和成岩作用等因素控制。研究区现今水平最大主应力方位为近东西向,在开发过程中,东西向裂缝更容易优先开启,成为主要的渗流通道,同时北东-南西向裂缝作为优势发育方位易形成定向的高渗带。

    准噶尔盆地西北缘百口泉地区三叠系冲积沉积体系与油气成藏
    秦国省, 邹存友, 赖令彬, 赵亮, 苏海滨
    2020, 41(6):  1197-1211.  doi:10.11743/ogg20200608
    摘要 ( 410 )   HTML ( 19)   PDF (66732KB) ( 179 )  
    数据和表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冲积沉积体系多发育于盆-山耦合处,同时也是重要的油气储集层,研究其特征对于揭示盆-山耦合关系及对油气富集的控制具有重要的理论和现实意义。综合应用高精度开发地震、丰富的密井网资料及取心分析化验资料,对准噶尔盆地西北缘百口泉地区三叠系层序格架进行了划分,明确了其内部沉积类型、展布特征及控制因素,并在此基础上探讨了层序及沉积体系控制下的油气成藏规律。研究表明:①百口泉地区三叠系为完整的二级层序,根据其内部沉积特征的差异将其划分为3个三级层序,即百口泉组及克下组(除S6砂组外)构成的以低位域发育为主的底部三级层序(TSQ1)、S6砂组及克上组构成的以低位域及高位域为主的中部三级层序(TSQ2)、白碱滩组整体以湖侵域及高位域为主的上部三级层序(TSQ3);②明确冲积扇和扇三角洲为冲积沉积体系主要的沉积类型,与之相伴的沉积类型为辫状河三角洲及湖泊;TSQ1处于湖平面较低时期,发育大规模、垂向呈退积叠置的冲积扇,随着湖平面的上升,TSQ2发育扇三角洲,TSQ3早期湖平面快速上升并达到最大值,发育滨湖-半深湖,晚期湖平面下降发育辫状河三角洲;③百口泉地区三叠系层序及沉积特征与油气成藏具有较好的耦合关系,TSQ1发育厚度较大的近源块状冲积扇砂砾岩储层,加之临近油源断裂具有较好的油气运移路径,后期受断裂遮挡易于形成储量丰度较高的构造-岩性油气藏,TSQ2和TSQ3发育规模较大的扇三角洲及辫状河三角洲,分流河道是其优质储层,远离油源断裂的斜坡部位因沉积差异导致物性的遮挡,易于形成规模较大的岩性油气藏。

    准噶尔盆地南缘侏罗系深层致密砂岩储层裂缝及其有效性
    毛哲, 曾联波, 刘国平, 高志勇, 田鹤, 廖青, 张云钊
    2020, 41(6):  1212-1221.  doi:10.11743/ogg20200609
    摘要 ( 391 )   HTML ( 6)   PDF (100357KB) ( 233 )  
    数据和表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准噶尔盆地南缘侏罗系致密砂岩储层埋深普遍大于4 500 m,储层物性差,裂缝是重要的储集空间和主要的渗流通道,影响深层致密砂岩的油气富集分布和产能。通过野外露头观测、岩心、薄片和实验资料,对侏罗系储层裂缝发育特征、控制因素及有效性进行了研究。准噶尔盆地南缘侏罗系储层以发育高角度构造裂缝为主,其次是成岩裂缝和异常高压裂缝。准噶尔盆地南缘构造裂缝的方位主要有NNE-SSW向、NNW-SSE向、NEE-SWW向和NW-SE向,但中段NNW-SSE向裂缝不发育,且由东向西,构造裂缝的发育程度逐渐降低。构造裂缝的形成和分布受应力场、构造、岩性、层厚及储层非均质性等因素的影响,而裂缝的渗流能力则与流体活动、异常高压和现今地应力分布等因素相关。研究区裂缝的有效性较好,有效裂缝比例占85%以上。高压渗流实验结果显示围压增加,裂缝渗透率呈负指数递减。当有效围压小于15 MPa(埋深>1 000 m)时,裂缝渗透率随围压的变化快;超过该围压(深度),裂缝渗透率递减缓慢;至最大实验轴压115 MPa(埋深>8 000 m),围压为65 MPa时,裂缝的渗透率仍有22.5×10-3 μm2。表明即使在深层,天然裂缝仍然是有效的储集空间和渗流通道,是改善深层致密储层储渗性能和油气富集高产的重要因素。

    柴达木盆地西部新生界水平裂缝及其构造意义
    李剑, 曾联波, 林煜, 刘国平, 曹东升, 王兆生
    2020, 41(6):  1222-1232.  doi:10.11743/ogg20200610
    摘要 ( 260 )   HTML ( 4)   PDF (90605KB) ( 91 )  
    数据和表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裂缝可以为地壳的构造演化提供重要信息。根据野外观测数据、岩心资料以及薄片观察,柴达木盆地西部新生界中发育大量的水平裂缝。这些水平裂缝主要在泥质岩中发育,具有粗糙的裂缝面,为张开缝且均被石膏充填。裂缝的形态以弧形为主,少量表现为直线形。相邻的弧形裂缝具有强烈的相互作用,并且在端部形成T形交叉。裂缝开度主要分布于1~10 mm,最大可达30 mm,裂缝的规模与密度均随地层剥蚀厚度减小和埋深增加而减小,水平裂缝在平面上仅分布于地层剥蚀严重的背斜核部区域。以上证据表明这些裂缝与地层快速抬升剥蚀过程中由于残余应力形成的垂向拉伸有关。这些水平裂缝均切割早期垂直构造裂缝说明其形成于构造挤压之后。根据裂缝充填物电子自旋共振(ESR)测年结果,水平裂缝主要分两期形成,第一期在1.8 Ma左右,第二期在0.3 Ma左右。晚期水平裂缝的规模和密度远大于早期裂缝。根据裂缝参数理论计算得到的裂缝形成时的驱动应力大小,可以推断晚期地层抬升剥蚀量大约是早期地层抬升剥蚀量的2~3倍。水平裂缝的证据表明,柴达木盆地西部地区第四纪以来经历了脉冲式的构造挤压抬升与剥蚀,且构造活动具有增强的趋势,反映了整个青藏高原第四纪以来逐渐增强的幕式构造活动。

    伊拉克南部白垩系Mishrif组碳酸盐缓坡潮道沉积特征
    毛先宇, 宋本彪, 韩如冰, 田昌炳, 李保柱, 宋海强
    2020, 41(6):  1233-1243, 1256.  doi:10.11743/ogg20200611
    摘要 ( 637 )   HTML ( 31)   PDF (157787KB) ( 549 )  
    数据和表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白垩系Mishrif组是伊拉克南部碳酸盐岩主力产层,属于典型的碳酸盐缓坡沉积,其中内缓坡高能滩相是优质储层最发育的部位。通过对伊拉克南部多个油田资料深入分析,发现Mishrif组中普遍存在有潮道沉积特征的优质储层,且多数潮道沉积在过去被当作另一种滩相沉积。笔者综合大量的岩心、铸体薄片、测井以及地震资料分析后,证实这部分储层为潟湖环境中潮道沉积,其分布广泛,是具有代表性的沉积亚相。潮道沉积岩石颗粒分选、磨圆较好,发育层理构造,粒级向上表现为正韵律或均质特征,对应为“钟形”或“箱形”测井响应特征以及弱波峰夹层地震响应特征,平面上呈北东-南西向条带状分布,整体上表现为由北东向南西迁移的特征。该研究说明碳酸盐岩地层中也发育成规模的潮道沉积,对缓坡背景下沉积模式研究是重要发现和补充。碳酸盐缓坡潮道的认识也为储层预测提供了新思路,进而为该类油藏开发方案设计与调整提供地质基础。

    西非北部塞内加尔盆地白垩系陆源碎屑沉积体系及其控制因素
    宫越, 冯志强, 邬长武, 田纳新, 马天碧, 王大鹏, 陶崇智, 高蔚原
    2020, 41(6):  1244-1256.  doi:10.11743/ogg20200612
    摘要 ( 538 )   HTML ( 20)   PDF (93714KB) ( 431 )  
    数据和表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塞纳加尔盆地深水区白垩系广泛发育陆架三角洲及斜坡扇体系,是近期全球油气勘探发现最活跃的地区之一。通过地震相和井资料分析,对塞内加尔盆地陆架边缘斜坡带的层序格架、沉积-地貌演化,及其对构造、海平面和沉积物供应变化的响应关系开展了系统性的研究。研究表明盆地的白垩纪沉积充填可划分出以阿普特末期和塞诺曼末期区域性不整合面为界的2个复合层序CS1和CS2,进而划分出8个三级层序;识别出具有“源-汇”关系的陆架边缘三角洲和斜坡扇体系,并根据地震相划分出3种沉积亚相:三角洲平原,三角洲前缘和前三角洲,以及4种斜坡扇沉积单元:滑塌泥石流朵体、侵蚀-充填水道、前缘扇朵体和远端扇朵体;依据不同时期斜坡扇的演化特点(坡脚型—侵蚀型—宽缓型),划分出3个演化阶段。塞内加尔盆地白垩纪的沉积格局与物源供给、古地貌和海平面变化密切相关。斜坡扇的发育位置及三角洲的后期充填受古地貌的影响。海平面变化和沉积物供给控制着陆架三角洲和斜坡扇的推进和发育形态。西非毛里塔尼德的持续性构造隆升,中大西洋海底扩张增速,及早白垩陆缘翘倾等区域性构造事件,使塞内加尔盆地物源供给和古地貌发生变化。发育于陆架边缘的白垩纪三角洲-斜坡扇碎屑沉积体系构成了塞内加尔盆地最重要的油气勘探对象。

    方法技术
    基于地质储量结构变化的采收率演变趋势
    计秉玉, 王友启, 张莉
    2020, 41(6):  1257-1262.  doi:10.11743/ogg20200613
    摘要 ( 308 )   HTML ( 3)   PDF (18917KB) ( 92 )  
    数据和表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不同类型油藏逐次投入开发,使油公司储量不断增长,储量结构发生变化,整体采收率也随之改变。建立以储量为自变量的常微分方程表征了整体采收率随储量增长的内在关系,并定量剖析了中国石化2011年后新投入储量、老区已开发储量与整体采收率的演变趋势。分析结果表明,整体采收率随储量增长是一个总量与增量、存量的关系,影响油公司整体采收率的主要因素是投入储量的品质及其储量比例,随新投储量品质变差及其储量占比的提高,油公司整体采收率呈逐渐降低的趋势。通过对中国石化不同类型油藏采收率状况及主控因素的分析,提出了“立足水驱、完善热采、拓展化学驱、加大注气和微生物采油力度、探索变革性EOR新技术”的提高采收率技术思路及攻关方向。

    多极子声波测井的裂缝识别与评价
    车小花, 赵腾, 乔文孝, 吕文雅, 樊建明
    2020, 41(6):  1263-1272.  doi:10.11743/ogg20200614
    摘要 ( 388 )   HTML ( 16)   PDF (36299KB) ( 472 )  
    数据和表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多极子声波测井在油田应用广泛,对地层裂缝进行评估和分析是其一个重要应用。简要介绍了多极子声波测井在裂缝识别中的国内外研究现状,并简述了多种现有的利用多极子声波测井资料评价裂缝的新方法。以鄂尔多斯盆地X井区实际的多极子声波测井资料处理为例,利用纵横波时差比判断裂缝倾角、井孔模式波声衰减判断裂缝倾角和有效性、斯通利波反射系数确定裂缝位置。利用横波时差各向异性和快慢横波频谱差异估计裂缝发育程度、快横波面方位确定裂缝走向。结合实际电成像测井资料进行了进一步的对比和验证,并对上述方法在裂缝评价中的作用与干扰因素进行了归纳总结。综合应用多种方法进行裂缝识别,可以获取更多的裂缝参数,克服单一方法的部分多解性,从而使基于多极子声波资料的裂缝评价更加准确合理。

    水平层理缝岩石物理建模及其地震响应特征
    陈双全, 钟庆良, 李忠平, 张敏, 赵欣, 李向阳
    2020, 41(6):  1273-1281, 1287.  doi:10.11743/ogg20200615
    摘要 ( 306 )   HTML ( 4)   PDF (44827KB) ( 131 )  
    数据和表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裂缝介质的岩石物理建模及其地震响应特征分析,是利用地震资料进行裂缝性储层预测的重要基础,通过岩石物理建模可以建立起有效的地震反演及储层描述方法。针对非常规页岩油气储层具有的水平层理缝特征,开展了岩石物理建模方法及其地震响应特征研究。利用实际岩样数据与测井数据,采用Voigt-Reuss-Hill(VRH)边界和等效自相容近似(SCA)理论,将非粘土、粘土、孔隙和流体进行组合得到岩石背景介质;结合实际裂缝产状和发育规律信息,通过Chapman多尺度裂缝岩石物理模型引入水平层理缝;采用传播矩阵方法正演得到地震响应。基于此,结合实际工区资料,形成了一套基于多尺度裂缝岩石物理模型的水平层理缝建模方法及技术流程,并在江汉油田页岩油储层中进行了应用研究。正演结果表明:页岩储层的水平层理缝较发育,地震响应具有明显的频变特征,而且水平层理缝的裂缝长度与裂缝密度是影响其地震各向异性最重要的参数,以上参数可以很好地应用于水平层理缝地震预测中。

    特高含水期油田新型水驱特征曲线公式推导
    王英圣, 石成方, 王继强
    2020, 41(6):  1282-1287.  doi:10.11743/ogg20200616
    摘要 ( 343 )   HTML ( 2)   PDF (16787KB) ( 100 )  
    数据和表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目前国内部分水驱油藏都进入了特高含水阶段,对于特高含水油藏来说,相对渗透率比值与含水饱和度的关系曲线会发生上翘的现象,这也导致推导出的水驱特征曲线在油田特高含水期产生上翘,使得运用常规水驱特征曲线对实际油田生产进行预测会产生较大的偏差。基于实际油田的数据资料,通过对不同油田区块多条相对渗透率比值与含水饱和度关系曲线上翘后的部分进行拟合分析,给出了新的相对渗透率比值与含水饱和度关系表达式;同时,根据新的相对渗透率比值与含水饱和度关系表达式推导出新型水驱特征曲线,并将其运用于实际油田的生产。结果表明,新型水驱特征曲线能够很好地预测常规水驱特征曲线产生上翘后的油田生产动态,对特高含水阶段的预测具有较好的适用性。

    致密油藏压裂水平井缝网系统评价方法——以准噶尔盆地吉木萨尔地区为例
    陈志明, 陈昊枢, 廖新维, 曾联波, 周彪
    2020, 41(6):  1288-1298.  doi:10.11743/ogg20200617
    摘要 ( 421 )   HTML ( 8)   PDF (38784KB) ( 351 )  
    数据和表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压裂水平井缝网系统评价是致密油藏高效开发的关键。针对目前缺乏完善的评价方法这一现状,基于动态反演理论建立了一种致密油藏压裂水平井缝网系统评价方法。首先,基于致密油渗流特征和缝网形态,考虑了非均匀缝网和弱补给等复杂因素,推导了其试井数学模型。利用解析方法获得了其井底压力解,并建立了压裂水平井缝网系统评价方法。其次,为验证评价方法的可靠性,以准噶尔盆地吉木萨尔地区为例,开展了实例应用分析。结果表明,复杂缝网水平井流动阶段包括井筒储集效应和表皮效应阶段、裂缝双线性流、裂缝线性流、压裂改造区窜流、压裂受效区线性流和拟稳态流阶段。同时发现,经过压裂改造后,实例井附近形成了主裂缝和压裂改造区,主裂缝半长为135 m,导流能力为118.87×10-3 μm2;次裂缝网络储容比为6.30%~17.99%,压裂改造区渗透率为100.8×10-3 μm2。本次研究工作为致密油藏参数反演、压裂评价及动态监测提供了理论基础。

    基于likelihood地震属性的致密气藏断裂预测——以四川盆地川西坳陷新场地区须二段为例
    李蒙, 商晓飞, 赵华伟, 吴双, 段太忠
    2020, 41(6):  1299-1309.  doi:10.11743/ogg20200618
    摘要 ( 510 )   HTML ( 12)   PDF (54677KB) ( 401 )  
    数据和表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传统地震断裂预测属性难以满足致密砂岩气藏勘探开发中对不同尺度断裂精细刻画的需求。将likelihood属性引入四川盆地须家河组致密砂岩气藏断裂识别,建立了基于likelihood属性及其衍生属性的地震断裂预测方法体系,提出基于Otsu阈值分割方法和成像测井约束下的断层发育区、裂缝带发育区和断裂欠发育区的空间分类,实现了对新场地区须家河组二段断裂精细预测。研究表明:经细化处理的likelihood属性可以体现最可能发育断裂的位置及其概率,断裂密度属性则有效反映了断裂发育强度特征,该属性对产量具有一定预测性。基于likelihood地震属性的断裂预测方法有效提升了新场地区须二段致密气藏断裂地震预测效果,对于其他裂缝型储层断裂预测具有一定借鉴意义。

    页岩热模拟过程中液态烃含量变化及对物性的影响
    邓模, 段新国, 翟常博, 龙胜祥, 杨振恒, 郑伦举, 李章畅, 曹涛涛
    2020, 41(6):  1310-1320.  doi:10.11743/ogg20200619
    摘要 ( 276 )   HTML ( 1)   PDF (76704KB) ( 96 )  
    数据和表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页岩热模拟演化过程中,液态烃含量及赋存状态的变化是深入研究页岩孔隙演化和储层表征的重要内容。对川西北广元上寺剖面低成熟大隆组页岩进行半封闭体系热模拟实验,并对原岩及热模拟样品进行氩离子抛光扫描电镜观察、热模拟样品及其萃取液态烃后的样品开展低温氮气吸附实验。结果表明,低成熟大隆组页岩中有机孔不发育,随着热模拟温度的增加,有机孔开始发育、数量增多、孔径变大,比表面积和微孔体积显著增加且与热模拟温度具有较好的线性正相关性,但中、大孔体积随热模拟温度增加并未表现出明显的变化规律;TOC减少量与比表面积和孔隙体积之间具有较好的正相关性,说明有机质转化为油气过程中微孔数量显著增加。扫描电镜揭示液态烃主要赋存在页岩的晶间孔及已生成的有机孔内;随着热模拟温度增加,液态烃呈现先显著增加后急剧降低的现象,在热模拟温度为325℃和340℃时,液态烃具有最高含量,在热模拟温度450℃以后,液态烃的含量可忽略不计。萃取液态烃后,样品的氮气吸附能力普遍增强;热模拟样品的孔隙呈单峰型分布,孔峰分布在14.36~23.56 nm,而萃取样品的孔峰向更小的孔隙移动,分布在12.05~22 nm。萃取后样品的比表面积、微孔和中孔体积比热模拟样品显著增加,且比表面积和微孔体积与热模拟温度之间的相关性变好,反映了液态烃主要赋存在泥页岩的微孔及部分中孔内。

    综合报道
    石油与天然气在中国一次能源中的地位
    2020, 41(6):  1321-1321. 
    摘要 ( 155 )   HTML ( 8)   PDF (5340KB) ( 111 )  
    数据和表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总目次
    2020, 41(6):  1322-1331. 
    摘要 ( 98 )   PDF (37639KB) ( 38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