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lease wait a minute...

当期目录

    2021年 第42卷 第6期    刊出日期:2021-12-28
    目录
    2021年第42卷 第6期 中英文目录
    2021, 42(6):  0-0. 
    摘要 ( 144 )   PDF (4524KB) ( 95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油气地质
    渤海湾盆地东营凹陷古近系深层油气成藏系统及勘探潜力
    宋明水, 王永诗, 郝雪峰, 安天下
    2021, 42(6):  1243-1254.  doi:10.11743/ogg20210601
    摘要 ( 478 )   HTML ( 216)   PDF (34524KB) ( 344 )  
    数据和表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东营凹陷是渤海湾盆地具有代表性的陆相断陷盆地,深部层系勘探程度低,丰深1、丰深斜101等井获得高产工业油气流,显示了良好的勘探潜力。以东营凹陷古近系深层为对象,在烃源岩分析基础上,结合优质储层成因研究,建立油气成藏模式,明确深层勘探潜力方向。结果表明:东营凹陷古近系深层的沙四下亚段及孔店组构成独立的含油气系统,孔二段、沙四下亚段发育的盐湖(咸化)环境烃源岩具有排烃时期早、排烃时间长、效率高、生排烃周期长的特点,为深层油气成藏系统提供了有利的油源条件;咸化湖泊的多类型沉积体经历了酸-碱交替的成岩流体环境,形成了以次生溶蚀孔隙为主的优质储层,为深层油气成藏提供了良好的储集条件;深层油气成藏系统的油气藏分布与断陷盆地结构、沉积储层发育和成藏动力系统具有良好的对应性,“自源型”及“他源型”油气成藏模式有序分布;缓坡带红层和滩坝砂岩及陡坡带砂砾岩等不同类型油气藏是东营凹陷古近系深层重要的勘探领域。

    渤海湾盆地油气成藏期差异性及其主控因素
    蒋有录, 苏圣民, 刘华, 赵鸿皓
    2021, 42(6):  1255-1264.  doi:10.11743/ogg20210602
    摘要 ( 319 )   HTML ( 196)   PDF (2833KB) ( 243 )  
    数据和表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渤海湾盆地发育数十个油气生成和运聚相对独立的凹陷,各凹陷油气大规模运聚成藏时期及期次不尽相同。以大量统计资料和烃源岩生烃演化史分析为基础,综合前人研究成果,对渤海湾盆地不同地区主力层系的油气成藏时期及期次进行了系统研究,探讨了油气成藏期差异的主控因素。研究表明:渤海湾盆地源于古近系的油气主要存在两期成藏,即古近纪末期(早期)和新近纪中期-第四纪(晚期),以晚期成藏为主;从盆地边缘凹陷向渤中凹陷,主成藏期逐渐变晚,由早期成藏为主演变为晚期成藏为主,成藏期具有早期成藏-两期成藏早期为主-两期成藏晚期为主-晚期成藏的演变特征;纵向上,从下部至中部再至浅部含油气层系,油气主成藏期总体具有早期-两期-晚期的变化特征。新生代凹陷沉降史控制了主力烃源岩生烃演化史,进而控制了不同地区油气成藏期的差异,凹陷沉降类型与凹陷主成藏期类型相对应,古近纪末剥蚀厚度与新近纪-第四纪补偿厚度控制了成藏期的主次,补偿厚度越大,晚期成藏特征越明显;主生烃期决定油气主成藏期,来自孔店组、沙河街组一段-东营组三段烃源岩的油气分别以早期、晚期成藏为主,而来自沙四上亚段、沙三段烃源岩的油气多具有两期成藏的特征。

    四川盆地中二叠统热液白云岩化作用及其储层改造意义
    李双建, 杨天博, 韩月卿, 高平, 沃玉进, 何治亮
    2021, 42(6):  1265-1280.  doi:10.11743/ogg20210603
    摘要 ( 367 )   HTML ( 202)   PDF (49277KB) ( 188 )  
    数据和表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四川盆地中二叠统热液白云岩类型多、分布广,对油气勘探具有重要意义,但是关于热液白云岩化作用的机理和模式及其对储层的改造意义存在较多争议。在系统收集前期研究资料的基础上,通过对典型地区热液白云岩的矿物学、岩相学和地球化学等详细分析,总结了热液白云岩化作用的机理及其储层改造意义。研究认为:四川盆地中二叠统热液白云岩化作用与围岩的岩性和岩相没有明显的相关性,主要与同期断裂活动有关。根据热液白云岩与围岩的关系,可以将热液白云岩化模式分为3类:①滩相改造型热液白云岩化,主要分布在川西和川中地区的栖霞组中,热液白云岩化作用对储层的建设性改造作用不明显;②岩溶灰岩改造型热液白云岩化,主要分布在川中地区的茅口组中,热液白云岩化作用对该类储层的建设性改造作用也不明显;③致密灰岩改造型热液白云岩化,主要发育在川东地区的茅口组中,热液白云岩化作用对该类储层的建设性改造作用比较明显。断裂裂缝、充填残余的溶蚀孔和白云石晶间孔是热液改造型储层的主要储集空间,相比于原岩物性较好的储层,原始储集物性较差的储层受热液及其相关构造作用改造后,物性改善更加明显。

    四川盆地安岳气田震旦系气藏叠合岩溶发育模式与主控因素
    马新华, 闫海军, 陈京元, 何东博, 徐伟
    2021, 42(6):  1281-1294, 1333.  doi:10.11743/ogg20210604
    摘要 ( 278 )   HTML ( 19)   PDF (53110KB) ( 154 )  
    数据和表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通过对四川盆地安岳气田震旦系气藏岩溶储层发育特征和完钻气井测试产能综合分析,从碳酸盐岩岩溶储层发育机制出发,提出叠合岩溶概念和发育模式,明确了叠合岩溶发育主控因素及其对完钻气井产能的控制作用。利用岩心、成像资料,考虑储集空间类型、大小以及缝洞搭配关系,将灯影组四段(灯四段)岩溶储层划分为缝洞型、孔洞型和孔隙型3种类型,缝洞型和孔洞型是灯四段优质储层。受原始沉积体岩性、物性及岩溶期古地貌特征差异影响,岩溶风化溶蚀深度、优质储层垂向发育位置及平面展布范围等特征存在差异。建立了“差异溶蚀”的叠合岩溶发育模式,指出丘滩体沉积特征、两期风化壳叠合程度、岩溶期断裂系统发育规模以及构造翻转的地质过程综合控制了叠合岩溶储层发育,同时叠合岩溶发育强度控制气井产能分布。叠合岩溶发育区是气藏开发优先目标,其储层发育模式与主控因素的研究对于安岳气田震旦系气藏开发评价、建产区筛选和井位部署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

    四川盆地及其周缘五峰组-龙马溪组页岩裂缝发育特征及其控储意义
    王濡岳, 胡宗全, 周彤, 包汉勇, 吴靖, 杜伟, 何建华, 王鹏威, 陈前
    2021, 42(6):  1295-1306.  doi:10.11743/ogg20210605
    摘要 ( 410 )   HTML ( 12)   PDF (40511KB) ( 289 )  
    数据和表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利用岩心、测井、扫描电镜和相关样品物性分析等手段,探讨了四川盆地周缘五峰组-龙马溪组页岩裂缝类型、发育特征、分布规律及其对页岩气富集与保存的影响。结果表明:①页岩裂缝发育受沉积、成岩、构造与压力演化等因素共同影响。低角度滑脱缝与层理缝充填程度低,对储层孔隙度和渗透率均有贡献;高角度裂缝和水平层间缝通常被充填,裂缝有效性较低。低角度裂缝对高角度裂缝穿层性的调节对页岩气的富集与保存具有重要意义。②页岩微裂缝以非构造成因为主,上部低有机质高粘土层段层理缝与大尺度层间微裂缝发育程度低,小尺度粘土粒间孔缝发育,宜采用"密切割"和"高砂比"等储层改造工艺技术以提高缝网控制储量。底部硅质页岩层理缝、层间微裂缝和刚性矿物粒缘缝发育程度高,裂缝力学性质薄弱,它们与密集发育的低角度及小尺度高角度裂缝共生形成了有利的天然缝网系统。③中-浅埋深下层理缝和层间微裂缝渗透率显著高于基质,利于储层改造与页岩气的渗流。深层条件下裂缝与基质渗透率均较低且大致相当,储层渗流能力与压裂改造效果是影响深层页岩气高效开发的重要因素。

    川东北地区长兴组-飞仙关组碳酸盐岩同位素地球化学响应及其地质意义
    董庆民, 胡忠贵, 陈世悦, 李世临, 蔡家兰, 朱宜新, 张玉颖
    2021, 42(6):  1307-1320.  doi:10.11743/ogg20210606
    摘要 ( 239 )   HTML ( 11)   PDF (18849KB) ( 102 )  
    数据和表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碳、氧同位素是碳酸盐岩研究的重要地化指标之一,在反映全球气候变化、海平面升降变化、成岩作用影响及进行地层对比等方面发挥着重要作用。基于川东北地区野外剖面考察、岩石薄片鉴定和微量元素分析,结合长兴组-飞仙关组241件碳酸盐岩样品的碳、氧同位素组成,建立同位素演化曲线,重点对碳、氧同位素地球化学响应特征进行区域性对比分析,进一步对其地质意义进行试验性探讨。研究结果表明:川东北地区长兴期碳同位素演化曲线与海平面变化呈明显的正相关关系,并可与层序内部体系域进行良好对应,该时期氧同位素组成呈相对稳定趋势;在二叠系/三叠系界线附近碳、氧同位素值均发生强烈负漂移,达到最低值;进入飞仙关期后碳同位素值进入低幅波动的恢复阶段,在飞四段内部达到极大值后降低,氧同位素组成在飞仙关期也较为稳定。碳、氧同位素值在二叠系/三叠系界线处发生强烈负漂移可能与甲烷释放及火山喷发事件有密切关系。

    四川盆地富顺-永川地区龙马溪组页岩有机孔特征及其影响因素
    杨熙雅, 刘成林, 刘文平, 任浩林
    2021, 42(6):  1321-1333.  doi:10.11743/ogg20210607
    摘要 ( 230 )   HTML ( 10)   PDF (15567KB) ( 250 )  
    数据和表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四川盆地南部广泛发育海相泥页岩层系,龙马溪组页岩具备优越的页岩气成藏条件。基于钻井岩心观察和分析测试,对富顺-永川地区下志留统龙马溪组页岩有机孔特征及其影响因素进行了研究。结果显示:龙马溪组页岩总有机碳(TOC)含量主要介于2.45%~5.59%,有机质丰度高,镜质体反射率(Ro)介于1.97%~2.23%,有机质达到了高-过成熟,为有机孔发育提供了良好基础;有机孔是页岩气重要的储集空间,根据扫描电镜观察,单个有机孔形态以圆形、椭圆形和凹坑形为主,其次为长条形和不规则形等,边缘较光滑;结合氮吸附与高压压汞实验观察,富顺-永川地区龙马溪组页岩有机孔孔径较小,大多属于介孔范围,介孔占比约为57%。通过建立有机孔孔隙度与自然伽马能谱测井值(U)的关系模型并对全区的有机孔进行定量分析,发现富顺-永川地区龙马溪组页岩有机孔孔隙度介于1.10%~3.64%,平均为2.15%。有机孔发育及保存受多种因素影响,对有机孔孔隙度与粘土矿物、脆性矿物和TOC含量相关关系的研究结果表明:四川盆地富顺-永川地区龙马溪组页岩有机孔孔隙度的大小与粘土矿物含量成负相关、与脆性矿物和TOC含量成正相关,压实作用对有机孔保存起破坏性作用,而较高的地层压力系数有利于有机孔的保存。

    塔里木盆地石炭系海相碎屑岩油藏微观剩余油形成机理与分布特征
    孙廷彬, 林承焰, 王玲
    2021, 42(6):  1334-1343.  doi:10.11743/ogg20210608
    摘要 ( 227 )   HTML ( 6)   PDF (65279KB) ( 107 )  
    数据和表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为揭示塔里木盆地石炭系A油藏水驱开发末期剩余油潜力,综合利用水驱过程的CT扫描检测、高温高压条件下水驱后含油薄片观察和高温高压微观刻蚀模型水驱油实验3种实验手段,揭示了西部某A油藏石炭系底部的海相储层剩余油形成机理,明确了水驱开发末期的剩余油类型及潜力分布,并提出了三次采油建议。研究结果表明:受注入水剥离作用、突进分隔作用、绕流作用和捕获作用影响,剩余油分布呈现整体分散、局部斑块状富集的特点;剩余油类型可划分为孔喉充填型、孔内半充填型、孔壁油膜型、分散油滴型、喉道滞留型和角隅型6种。其中,水驱中水洗区域的孔内半充填型和分散油滴型剩余油,呈分散状,占65.4%,潜力最大;水驱未波及区域内的孔喉充填型剩余油,呈斑块状富集,占21.0%,潜力次之。建议用表面活性剂驱或天然气驱进行挖潜。

    塔里木盆地顺北5号走滑断层空间结构及其油气关系
    林波, 云露, 李海英, 肖重阳, 张旭, 廖茂辉, 韩俊, 王鹏, 徐学纯
    2021, 42(6):  1344-1353, 1400.  doi:10.11743/ogg20210609
    摘要 ( 285 )   HTML ( 19)   PDF (48940KB) ( 191 )  
    数据和表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塔里木盆地小尺度走滑断层在空间上具有“位移小、延伸长、平面分段、纵向分层”的复杂地质结构,其纵向空间结构的变化对流体成矿富集具有重要的控制作用。近年来,顺北油田的断控缝洞型油气藏勘探表明,走滑断层带在油气成藏过程中具有“控储、控藏、控富”的特点,但走滑断层在油气成藏过程中控制作用尚不清楚。选取顺北5号断层中、北段为研究对象,基于实钻井、钻录井等实物资料和井动态产能资料,利用高精度三维地震断层解析和立体评价技术,首次从油气成藏体系中的通源性、输导性、成储性、封闭性、储改性以及成藏性等方面对走滑断层进行垂向立体评价。研究成果表明,走滑断层在不同的构造层具有“垂向分层变形、平面分段演化”的特征,不同的构造层中构造响应特征差异明显,由下向上表现为直立走滑、膏盐岩滑脱构造、花状构造、右行雁列正断层、左行雁列正断层、继承性左行雁列正断层的垂向结构序列;走滑断层在不同构造层中的结构样式决定了走滑断层对油气成藏不同要素的控制作用,断层的垂向立体评价有利于查明油气成藏富集过程,优选油气富集目标,为今后的油气勘探开发提供理论指导。

    埋藏过程中膏岩封闭有效性演化特征——以塔里木盆地寒武系深层膏岩盖层为例
    林潼, 王铜山, 潘文庆, 袁文芳, 李秋芬, 马卫
    2021, 42(6):  1354-1364.  doi:10.11743/ogg20210610
    摘要 ( 238 )   HTML ( 12)   PDF (41391KB) ( 115 )  
    数据和表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膏岩作为优质的油气盖层已经得到了普遍认同,但并非所有的膏岩层都具有封闭油气的能力,膏岩作为油气的封盖层需要一定的地质条件。以塔里木盆地膏岩盖层为研究对象,对采自井下岩心和露头的膏岩样品开展了显微观察、物性分析、突破压力测试以及三轴应力试验。研究结果认为:①初始形成的膏岩和盐岩都具有非常强的物性封闭能力,但是在埋藏演化过程中石膏发生脱水作用后逐渐向硬石膏转化,转化过程中形成的孔隙空间使得物性封闭能力减弱;②塔里木盆地台盆区内石膏向硬石膏转化的最大深度在2 000 m附近,脱水后的硬石膏抗剪切能力与未脱水的石膏相比存在显著差异;③膏岩在埋藏演化过程中受地层温度和围压的影响封闭性发生动态变化,最终能否成为优质盖层取决于埋藏条件下膏岩的封闭能力与抗剪切能力。

    应用方解石激光原位U-Pb同位素定年确定多旋回叠合盆地油气成藏绝对时间——以塔里木盆地塔河油田为例
    陈家旭, 王斌, 郭小文, 曹自成, 刘永立, 耿锋, 张旭友, 徐豪, 赵建新
    2021, 42(6):  1365-1375.  doi:10.11743/ogg20210611
    摘要 ( 298 )   HTML ( 10)   PDF (53244KB) ( 207 )  
    数据和表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多旋回叠合盆地油气成藏绝对时间一直是油气成藏研究需要解决的一个重大难题。以塔里木盆地塔河油田为例,在油包裹体观察和荧光光谱分析的基础上,通过阴极发光和微量元素分析划分方解石脉体形成期次,对不同期次方解石脉体进行激光原位U-Pb同位素定年获得油气充注绝对时间。研究结果表明,塔里木盆地塔河油田奥陶系储层方解石脉体中发育黄色和蓝白色荧光两种类型油包裹体。阴极发光和微区微量元素的差异性指示存在两期方解石脉体,其中发育黄色荧光原生油包裹体,两期方解石的年龄分别对应两期黄色荧光原油的充注时间。方解石脉体激光原位U-Pb同位素定年结果显示,第一期黄色荧光原油的充注时间为329.7 Ma±1.6 Ma,第二期充注时间为249.3 Ma±2.6 Ma~220.5 Ma±7.3 Ma。激光原位U-Pb同位素定年技术结合烃类流体包裹体分析可以很好地用于确定多旋回叠合盆地油气成藏时间,对重建油气成藏动态过程具有重要作用。

    松辽盆地齐家地区高台子油层致密砂岩油成藏机理
    吴伟涛, 赵靖舟, 蒙启安, 林铁锋, 张革, 张金友, 斯尚华, 白玉彬
    2021, 42(6):  1376-1388.  doi:10.11743/ogg20210612
    摘要 ( 259 )   HTML ( 8)   PDF (7062KB) ( 98 )  
    数据和表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致密油已成为中国含油气盆地勘探重要领域。以松辽盆地齐家地区高台子油层致密油为研究对象,利用岩心、薄片、流体包裹体、地球化学和试油等资料,分析了致密油藏特征,明确了致密油成藏机理。研究表明:高台子油层储层主要发育残余粒间孔和长石溶孔,孔隙度平均为9.17%,渗透率平均为0.45×10-3 μm2,平面上北部孔隙度超过12%,中、南部多数小于12%,属于致密储层;致密油藏类型主要为断层、岩性-断层和岩性油藏,呈现平面叠加连片、纵向多层叠置的准连续型分布特征,油藏受砂体展布、断层和储集物性控制,不受构造高点控制;青山口组一段(青一段)和二段烃源岩厚度大,总有机碳含量分别为2.47%和1.60%,且处于生油高峰期,属于优质烃源岩;致密油成藏期次为2期3幕,分别为嫩江组沉积末期和明水组沉积期;致密油运移通道为未断穿青山口组的断层、裂缝和砂体;嫩江组沉积末期,高台子油层顶面埋深为800~1 400 m,其所对应的古孔隙度约21%~15%,烃源岩生烃作用所产生的最大剩余压力约10 MPa,仅在生烃中心形成局部油藏;明水组沉积末期,高台子油层顶面埋深为1 600~2 200 m,对应的古孔隙度约13%~7%,储层处于致密状态,烃源岩生烃作用产生的最大剩余压力可达25 MPa,形成大面积分布的致密油藏;致密油成藏模式为下生上储-源储间互双源供烃型准连续成藏模式。

    二维核磁共振技术表征页岩所含流体特征的应用——以松辽盆地青山口组富有机质页岩为例
    白龙辉, 柳波, 迟亚奥, 李士超, 闻迅
    2021, 42(6):  1389-1400.  doi:10.11743/ogg20210613
    摘要 ( 385 )   HTML ( 12)   PDF (8943KB) ( 207 )  
    数据和表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页岩中已被证明含有大量可供开采的油气资源,厘清页岩中异相流体含量及赋存态对页岩油的开发至关重要。二维核磁共振技术能够对页岩中含氕(1H)化合物进行无损、快速、定量检测。对松辽盆地青山口组一段页岩样品进行抽提前后、自发渗吸以及加热过程中的核磁共振检测,定量评价青一段页岩异相流体含量、赋存状态以及页岩放置时的流体散失。结果表明,在核磁二维谱图上,类固体有机质和轻质烃类主要分布于T1大于10 ms的上方区域,两者间基本以T2=0.1 ms为界,分别与有机碳含量TOCS1(游离烃)具有良好的线性关系。松辽盆地南部青一段页岩油主要以游离及吸附态赋存,页岩粘土含量越高,吸附态页岩油含量越高,游离态越少。页岩自发渗吸过程中的核磁共振检测结果表明了粘土矿物吸水膨胀作用。在页岩抽真空加热过程中,轻质烃挥发损失的同时水也大量地损失。利用密闭取心样品,结合二维核磁共振技术,可恢复其原始含油饱和度和含水饱和度。

    江汉盆地潜江凹陷古近系盐间页岩层系湖相白云岩储层发育特征及形成机理
    沈均均, 陶国亮, 陈孔全, 李君军, 王鹏万, 李志明, 蒋启贵, 孟江辉
    2021, 42(6):  1401-1413.  doi:10.11743/ogg20210614
    摘要 ( 205 )   HTML ( 12)   PDF (63385KB) ( 94 )  
    数据和表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以江汉盆地潜江凹陷盐间页岩层系潜江组三段下亚段4油组第10韵律层(潜三下(4-10)韵律层)为研究对象,以钻井、岩心及测井数据为基础,结合薄片鉴定、扫描电镜、压汞、X衍射、岩石冷冻热解及饱和烃色谱-质谱等分析测试数据,对韵律层白云岩储层发育特征及形成机理进行研究。结果表明:①目的层矿物组成复杂,主要发育有富炭泥质白云岩相、富炭泥质灰岩相、富炭白云质泥岩相和富炭、钙芒硝充填云质泥岩相4种岩相类型,其中富炭泥质白云岩相为最有利岩相类型,具有有机质丰度高(有机碳含量3.3%~6.3%)、脆性矿物含量高(50%~76%)、粘土矿物含量低(18%~33%)和孔隙度高(10.8%~26.3%)的特点;②白云岩类储层储集空间以晶间孔隙为主,溶蚀孔、缝极少发育,孔隙之间的连通性差,孔隙结构不好;③泥质白云岩储层宏观分布受沉积环境控制明显,富炭泥质白云岩相主要出现在湖平面下降中期水体盐度适中的区域内,微观上,孔隙发育受压实作用控制明显,胶结和溶蚀作用影响较小;④早成岩作用阶段较弱的压实作用、准同生期白云石化作用及储层中油气的充注作用对晶间孔隙的保存具有积极的作用,是研究区储层形成的主要原因。

    层序地层学标准化理论在陆架坡折-陆坡区的应用——以珠江口盆地中中新世沉积层序为例
    陈维涛, 徐少华, 孙珍, 何敏, 姚佳利, 王英民, 卓海腾
    2021, 42(6):  1414-1422.  doi:10.11743/ogg20210615
    摘要 ( 248 )   HTML ( 15)   PDF (42606KB) ( 127 )  
    数据和表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层序地层学标准化理论在陆架坡折-陆坡深水区的应用尚未成熟。截至目前,基于浅层高分辨率地震和露头资料对深水层序开展的研究大多聚焦于深水水道或盆底扇内部,而忽视了与上陆坡以及陆架体系的系统对比。将层序地层学标准化理论应用于珠江口盆地中中新世(13.8 Ma前后)的陆架坡折到陆坡区,通过三维地震资料的系统解释、属性提取、可视化和钻测井信息分析,建立了从陆架到陆坡区的统一层序地层格架。在此基础上,明确了珠江口盆地陆架坡折-陆坡深水区中中新世沉积层序具有海侵体系域和高位体系域厚度薄、强制海退体系域和低位体系域前积层厚度大,以及底积层(主要为深水扇)普遍发育于低位体系域的层序地层发育特征。深水区层序地层格架的建立应从陆架坡折区到深水区整体考虑,结合“源-汇”体系演化特征进行三维空间的系统对比,才能准确划分各个体系域,从而更好地认识陆架-陆坡-深水区的沉积耦合关系。

    火山活动影响下的碱湖优质烃源岩成因及其对页岩油气勘探和开发的启示
    李长志, 郭佩, 柯先启, 马妍
    2021, 42(6):  1423-1434.  doi:10.11743/ogg20210616
    摘要 ( 296 )   HTML ( 11)   PDF (3055KB) ( 243 )  
    数据和表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为明确火山活动控制陆相含油气盆地优质烃源岩发育的作用机制,对古今火山、碱湖以及优质烃源岩这三者的相互联系进行广泛的文献调研,认为碱湖是联系火山活动与优质烃源岩发育的中间场所。火山活动喷发的CO2进入热液、地下水或河流中,加速硅酸盐水解,产生大量HCO3-,输入湖泊中导致水体pH值升高,形成碱湖。而碱湖中高pH值可以活化Mo、磷酸盐和硅酸盐等多种营养元素和化合物,提高水体的初级生产力;同时也可以使硅质在水体中的溶解度呈指数增大,这种溶解的硅质在有机质初始降解等pH值降低过程中易发生沉淀,形成硅质保护层,避免有机质的进一步降解。由此提出火山活动-碱湖-优质烃源岩的成因链模式,该模式形成的页岩油气储集层微晶白云石等矿物含量高,凝灰物质易发生蒙脱石-沸石-钾长石-钠长石转变,可以有效增加页岩油气储集层的脆性和微孔隙。

    尼日尔三角洲里奥-德雷盆地泥底辟变形与形成演化特征
    余一欣, 王涛, 陈占坤, 苏玉山, 张纪新, 吴世祥
    2021, 42(6):  1435-1439, 1474.  doi:10.11743/ogg20210617
    摘要 ( 343 )   HTML ( 11)   PDF (16923KB) ( 112 )  
    数据和表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尼日尔三角洲东北部的里奥-德雷盆地发育多条阿卡塔组泥底辟构造带,对油气成藏产生了重要影响。根据泥岩隆升幅度及其与周围地层的接触关系,可将泥底辟划分为复杂形态刺穿型和简单形态隐伏型两类。平面上,泥底辟主要呈近SN向的条带状和圆点状展布,并影响上覆地层的发育,形成3类正断层。泥底辟主要经历了中渐新世之前的初始沉积-微弱活动期、晚渐新世-中新世的强烈隆升活动期以及上新世至今的微弱活动-整体埋藏期等3个形成演化阶段。泥底辟的发育除受到重力滑动作用及上覆地层的差异负载作用影响外,还受到盆地东南部大西洋转换断层及泥下基底断裂的影响。对里奥-德雷盆地泥底辟构造发育特征的研究,有助于分析泥底辟对圈闭、储层发育以及油气运移的影响。

    深水局部限制型水道复合体沉积特征及其对储层性质的影响——以东非鲁武马盆地始新统为例
    孙辉, 范国章, 邵大力, 左国平, 刘少治, 王红平, 马宏霞, 许小勇, 鲁银涛, 闫春
    2021, 42(6):  1440-1450.  doi:10.11743/ogg20210618
    摘要 ( 256 )   HTML ( 11)   PDF (54856KB) ( 71 )  
    数据和表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东非鲁武马盆地始新统水道砂岩储层为深水沉积环境下的重力流沉积,水道复合体具有单侧迁移、多级别侵蚀充填的特征。应用岩心观察、测井分析和三维地震属性分析等方法和技术研究水道复合体,厘清了水道复合体的沉积相与级别之间的关系,将始新统局部限制型水道复合体细分为3个亚相、3个级别和4个沉积期次,描述了4期复合水道的演化过程,分析了水道复合体的沉积单元类型、沉积期次以及距水道口距离对储集层性质的影响。鲁武马盆地始新统水道复合体由复合底层、主要限制水道充填和溢岸楔3种沉积亚相组成。水道充填沉积可以细分为水道复合体、复合水道以及水道3个级别。受底流作用影响,复合水道内部以及由早向晚演化的不同期次的复合水道间均呈现由北向南侧向迁移的特征,储集层类型以连片发育的叠置水道为主。始新统局限型水道复合体的储层性质与沉积期次、沉积单元类型和距水道口距离密切相关。砂岩储层主要发育于叠置水道和弯曲水道沉积内,叠置水道是最有利的储层类型。水道沉积越早、单砂层越厚,沉积越晚、物性越好,距水道口越近、储层厚度越大、孔隙度越低。泥质含量及渗透率随延伸距离变化关系比较复杂。研究成果不仅可以深化深水水道复合体沉积储层研究,而且适用于开发前期地质模型构建。

    方法技术
    页岩油原地量和可动油量评价方法与应用
    郭秋麟, 王建, 陈晓明, 陈宁生, 吴晓智, 柳庄小雪
    2021, 42(6):  1451-1463.  doi:10.11743/ogg20210619
    摘要 ( 288 )   HTML ( 8)   PDF (4349KB) ( 205 )  
    数据和表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页岩总油含量(TOY)和可动油含量(MOY)的计算是页岩油资源潜力评价的核心技术。根据对两次热解样品总有机碳含量(TOC)非均质性的认识,提出了一种基于两次热解数据来评价样品TOC含量非均质性的方法及一种校正吸附油含量的计算方法,并运用该方法对江汉盆地29个潜江组页岩样品和渤海湾盆地32个沙河街组页岩样品进行评价,结果显示:①TOC含量偏差平均值分别达到0.16%和0.34%,说明两组样品都存在一定的非均质性;②校正前、后吸附油含量的差值分别为0.85 mg/g和0.84 mg/g,说明进行等价TOC校正可以使吸附油含量、总油含量和可动油含量的计算结果更准确。同时,提出了一种基于页岩油密度及地层体积系数计算蒸发烃损失量的方法。采用以上新方法对鄂尔多斯盆地延长组7油层组(长7油层组)页岩油进行评价,结果显示:①吸附油含量占总油含量的63%,可动油含量占总油含量的37%,总油含量是游离烃量(S1)的3.5倍,蒸发烃损失量约占总烃含量的9%,占S1含量的29%;②长7油层组页岩油原地量为111.2×108 t,可动油量为40.1×108 t,说明长7油层组页岩油勘探潜力大。

    油气勘探大数据分析在中亚盆地优选中的创新应用
    张科, 张义娜
    2021, 42(6):  1464-1474.  doi:10.11743/ogg20210620
    摘要 ( 279 )   HTML ( 8)   PDF (3424KB) ( 247 )  
    数据和表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随着数字化时代的到来,石油公司开始重视基础资料的获取及整合,不断加大油气大数据的分析应用力度,以期从大数据中寻找“大油气”。然而,以传统数据统计分析方法研究海量数据的时效性很差,而且有效分析方法和关键评价指标缺乏,严重制约了油气勘探行业大数据的深度应用。中亚油气资源丰富,是中国石油公司实施“一带一路”国家能源合作战略的重点地区和现实之选。在战略选区盆地筛查阶段,研究范围大、周期短、井震资料匮乏,难以开展有效的石油地质分析,无法形成宏观认识指导决策。为此,引入大数据思维,开展大数据分析,深度挖掘、二次开发数据库,整合海量多源异构数据,创建中亚战略选区知识库,为勘探大数据分析奠定资料基础;创新油气勘探数据挖掘技术和大数据分析方法,创建“三位一体”KPI综合打分模式,优选多个有利勘探潜力盆地,有效指导中亚战略选区。研究提供了新的思路和对策,从油公司的角度阐述了开展勘探大数据分析的必要性和可行性,具有较好的应用价值和推广意义。

    综合报道
    氢气地储成西方国家储能研究热点
    卢雪梅
    2021, 42(6):  1475-1475. 
    摘要 ( 169 )   HTML ( 6)   PDF (47064KB) ( 159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总目次
    2021, 42(6):  1476-1485. 
    摘要 ( 96 )   PDF (524KB) ( 29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