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lease wait a minute...

当期目录

    2022年 第43卷 第1期    刊出日期:2022-02-01
    目录
    2022年第43卷 第1期 中英文目录
    2022, 43(1):  0-0. 
    摘要 ( 134 )   PDF (11326KB) ( 90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油气地质
    中国海、陆相页岩层系岩相组合多样性与非常规油气勘探意义
    黎茂稳, 马晓潇, 金之钧, 李志明, 蒋启贵, 吴世强, 李政, 徐祖新
    2022, 43(1):  1-25.  doi:10.11743/ogg20220101
    摘要 ( 551 )   HTML ( 48)   PDF (5450KB) ( 537 )  
    数据和表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富有机质细粒沉积岩相组合和有机相之间存在着很强的相关性,富碳酸盐细粒沉积岩相组合以Ⅰ-S或Ⅱ-S型有机相为主,长英质页岩相组合多数为Ⅱ型有机相,而富粘土质页岩相组合的有机相多为Ⅲ/Ⅳ型有机质。因此,全岩矿物X衍射分析既可用于研究细粒沉积岩相与沉积环境,也可提供有机质类型、烃类产物特征、岩石力学性质和可压性等重要参考信息。在北美和四川盆地海相页岩对比分析的基础上,以中国主要陆相页岩层系为研究对象,利用全岩矿物X衍射分析,结合岩心观察、薄片鉴定、总有机碳含量(TOC)分析等多种手段,开展岩相和有机相类型识别及岩相组合特征和不同页岩层系差异性分析,并探讨它们对非常规页岩油气勘探的指导意义。研究结果表明,中国陆相湖盆沉积类型多样,陆相盆地拗陷期淡水-微咸水湖泊页岩层系以贫碳酸盐矿物的粘土质-长英质页岩相组合为主;而陆相盆地裂陷期咸化、碱化湖泊沉积以碳酸盐质页岩相组合和含碳酸盐的粘土质-长英质页岩相组合为主,各种陆相细粒沉积体系均以相带变化快、岩性-岩相复杂、储-盖组合样式多变为特征。中国陆相细粒沉积岩相的非均质性和岩相组合的多样性,带来了陆相页岩油气“甜点”类型的多样性;不同岩相组合对应的有机相存在显著差异,有机质的差异演化又带来了不同岩相中烃类赋存状态的差异性。这些分析结果证实,每套陆相页岩都具有各自的地质特点。细粒沉积岩相和有机相组合的多样性和差异性,揭示了陆相页岩油气“甜点”和资源分类评价的必要性。

    页岩油气资源评价基本问题的讨论
    周庆凡
    2022, 43(1):  26-33.  doi:10.11743/ogg20220102
    摘要 ( 280 )   HTML ( 14)   PDF (947KB) ( 287 )  
    数据和表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页岩油气资源潜力已经成为社会关注的重点,为了更好地了解页岩油气资源潜力,需要不断完善页岩油气资源评价方法,加强资源评价工作。页岩油气属于非常规油气资源,其地质特征与常规油气有明显的不同,因此常规油气资源评价方法不完全适用于页岩油气,需要发展适合页岩油气特点的资源评价方法。一般来说,页岩油气地质资源量较大,但是采收率较低,因此页岩油气资源评价不仅要关注地质资源量,更要重视可采资源量。页岩油气资源评价基本采用成藏思路而很少采用成烃思路。目前页岩油气资源评价主流的基本方法有两类:①基于页岩油气层含油气量的地质资源量评价方法;②基于单井页岩油气EUR的技术可采资源量评价方法。影响页岩油气资源评价的因素主要有地质认识、技术进步和经济因素,地质评价是资源评价的基础和关键。

    一种新型圈闭:断控缝洞型圈闭
    云露, 朱秀香
    2022, 43(1):  34-42.  doi:10.11743/ogg20220103
    摘要 ( 389 )   HTML ( 25)   PDF (6140KB) ( 270 )  
    数据和表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近年来,中国石化西北油田分公司在塔里木盆地顺托果勒低隆起超深层碳酸盐岩中发现了10×108 t级油气田——顺北油气田。顺北油气田的圈闭为新发现的断控缝洞型圈闭。在走滑断裂作用下,顺北地区中-下奥陶统碳酸盐岩地层因构造破裂产生了大量裂缝、孔洞与洞穴,形成了沿走滑断裂带展布的碳酸盐岩缝洞型储集体。这些储集体在上覆泥质岩区域盖层和致密碳酸盐岩局部盖层封挡条件下,形成了断控缝洞型圈闭。根据走滑断裂构造样式、破碎程度和内部储层分布特征等控制因素分析,将断控缝洞型圈闭划分为压扭型、平移型、张扭型及复合型等4个亚类。断控缝洞型圈闭的发现进一步丰富了海相碳酸盐岩油气成藏理论,为深层-超深层碳酸盐岩领域油气勘探开发提供了科学依据。

    塔里木盆地塔河油田潜山区古岩溶缝洞类型及其改造作用
    胡文革
    2022, 43(1):  43-53.  doi:10.11743/ogg20220104
    摘要 ( 325 )   HTML ( 15)   PDF (8185KB) ( 166 )  
    数据和表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塔里木盆地塔河油田是典型的岩溶缝洞型油藏,以溶洞和溶蚀缝孔为主要的储集空间,古岩溶缝洞如何划分与分类描述是制约该类油藏精细开发的核心问题。以塔河四区为例,以具有统一的岩溶水流动样式和循环路径为基本原则,研究了岩溶缝洞的成因关联性、缝洞分布控制因素以及缝洞产能特征的差异性,提出了表层型、暗河型和断控型3种类型缝洞划分方案,表征不同的古岩溶缝洞分布特征与发育规律。同时,进一步阐明了构造变化、溶洞垮塌和充填3种古岩溶缝洞的改造作用及规律,表征了改造后的缝洞内部结构及空间分布模式,成功指导了塔河四区储量动用评价和注采井网调整,研究方法对此类油藏高效开发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

    塔里木盆地顺北地区中-下奥陶统“断控”缝洞系统划分与形成机制
    黄诚, 云露, 曹自成, 吕海涛, 李海英, 刘永立, 韩俊
    2022, 43(1):  54-68.  doi:10.11743/ogg20220105
    摘要 ( 396 )   HTML ( 14)   PDF (6785KB) ( 213 )  
    数据和表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碳酸盐岩地层普遍发育各类成因机制的非均质性缝洞储层,其孔隙系统的形成演化受岩石的地质演化控制。一般情况下,这类非均质性缝洞储层的形成与地层流体系统中各种不饱和性流体的热化学作用方式和所能带走的物质体积总和有关。但是,塔里木盆地顺北地区发现的“断控”缝洞储层未经历不饱和性流体的溶蚀改造作用,其空间展布明显受到断裂带边界约束,勘探证实可以形成商业价值储层。因此,断裂活动能否发生大规模的物质体积调整,形成完整的缝洞储集系统,需要引起重视。通过应用三维地震、钻井异常工况、测井、元素录井、压恢试井、干扰试井和生产动态资料等,综合表征“断控”储层特征,反演“断控”缝洞单元和储集系统。针对走滑断裂活动过程中的岩石物理特性、构造增容机理和流体改造机制,开展了脆性岩层应变方式、断层封闭性控制因素、水-岩作用方式等研究,提出断裂带内部受岩体错动、破碎及力学-热化学作用而发生的物质体积调整是顺北地区“断控”缝洞储层形成的主导因素,其孔隙系统的形成、演化与断裂活动关系密切。当“断控”缝洞系统形成、演化过程中无法忽视流体影响时,可依据流体性质和作用方式等,细分出“岩溶型”和“热溶型”亚类,作为“断控”储层概念的理论衍生。

    塔里木盆地肖尔布拉克剖面走滑断裂带内部结构及控储模式
    马庆佑, 曾联波, 徐旭辉, 曹自成, 蒋华山, 王海学
    2022, 43(1):  69-78.  doi:10.11743/ogg20220106
    摘要 ( 303 )   HTML ( 14)   PDF (9683KB) ( 154 )  
    数据和表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选取塔里木盆地西北缘肖尔布拉克剖面出露的走滑断裂带为研究对象,通过详细观察描述、取样鉴定、地化分析等研究,刻画出肖尔布拉克剖面走滑断裂带的内部结构,建立了该断裂带的控储模式,为塔里木盆地断溶体目标研究提供了地质模型。结果表明:肖尔布拉克剖面走滑断裂带近垂直切穿中寒武统沙依里克组与阿瓦塔格组,根据两盘地层对接关系判断其为右行走滑。断裂带内部发育由断层核与破碎带组成的“二元结构”,其中断层核主要由断层角砾岩带与方解石充填脉组成,角砾岩性与围岩一致,呈棱角-次棱角状,反映近源破碎、垮塌堆积形成。断层角砾岩被方解石胶结充填,方解石晶粒尺寸大小不等,越靠近角砾壁的方解石晶粒越细小,反映多期流体活动与改造形成。断层核内的方解石胶结物δ13C值在-8 ‰~-2 ‰,87Sr/86Sr值普遍高于同沉积海水,稀土元素具有Ce明显负异常等特征,反映受到后期大气淡水改造。断层破碎带内裂缝较发育,大部分裂缝半开启或全开启,局部沿裂缝溶蚀形成扩大孔洞,少部分裂缝被方解石胶结充填。基于上述研究,初步建立了该断裂带内部结构的成因演化及控储模式:走滑断裂带初始剪切活动,引起中寒武统碳酸盐岩地层脆性剪切破裂,长期摩擦滑动后形成了无内聚力的角砾岩带及裂缝带,为高孔渗性储集层;大气淡水携带矿物质垂向运移至断裂带深部,在温度、压力改变后发生水-岩相互作用,形成大量方解石脉胶结充填,降低了断裂带早期的孔渗性能,最终形成多期改造后的溶洞-胶结型断裂带结构。

    塔里木盆地巴楚-塔北地区深层寒武系油气成藏过程与勘探方向
    郑见超, 李斌, 袁倩, 戚明辉, 尹中山, 彭军, 黄毅, 张烨毓
    2022, 43(1):  79-91.  doi:10.11743/ogg20220107
    摘要 ( 297 )   HTML ( 7)   PDF (11483KB) ( 118 )  
    数据和表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塔里木盆地作为典型的海相含油气盆地经历多期构造改造,寒武系地层埋深大,勘探风险高。其中巴楚和塔北作为主要的控藏古隆起,勘探未能取得进一步突破。为此结合钻井、地震和测试分析等基础资料,运用盆地模拟技术,在大区域和广时域上动态恢复油气成藏过程,力求加深认识,指明勘探方向。研究认为:①塔里木盆地下寒武统玉尔吐斯组烃源岩热演化主要有加里东中期、加里东晚期—海西早期、海西晚期和喜马拉雅期晚期4个关键时期,具有坳陷区连续型、斜坡区接力型以及周缘山前带快速型3种热演化模式。②研究区断裂型、输导层型和不整合型输导体系发育,具备油气运移的条件。③通过油气运聚过程研究,提出了反向汇聚型、扩散型和汇聚型3种油气运聚模式。其中巴楚地区东部发育反向汇聚型,西部发育扩散型。塔北地区发育汇聚型。④巴楚东部地区有利的勘探目标为海西晚期前形成并保存较好的构造圈闭,西部地区为现今未被破坏的构造圈闭。塔北地区有利的油气运移指向区位于沙雅隆起西部台地内区域。

    塔里木和四川盆地白云岩规模优质储层形成与发育控制因素
    乔占峰, 张哨楠, 沈安江, 佘敏, 黄理力, 李文正, 邵冠铭, 戴传瑞
    2022, 43(1):  92-104.  doi:10.11743/ogg20220108
    摘要 ( 294 )   HTML ( 10)   PDF (11201KB) ( 158 )  
    数据和表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通过对塔里木和四川盆地典型实例的对比,基于白云石化作用与孔隙形成机制和期次的分析,梳理了白云岩规模优质储层发育控制因素,提出了准同生期白云石化作用是储层规模化发育的关键;溶蚀作用是提升白云岩储层质量的必要条件;规模优质储层发育的前提在于白云石化作用和溶蚀作用发生的耦合关系。提出3种有利于规模优质白云岩储层发育的地质过程:(准)同生云化伴生溶蚀型、埋藏云化继承型和后生溶蚀改造型。云化伴生溶蚀型指白云岩储层主要形成于准同生白云石化作用伴生溶蚀作用改造,主要发育于海平面下降背景下的高能礁/丘滩相和潮坪相。埋藏云化继承型为先期储层经浅埋藏期白云石化作用改造而成,储层质量和规模性受控于相带和云化前溶蚀改造的强度。后生溶蚀改造型为白云岩储层经热液或表生岩溶改造而成,兼具相控性、断控性和面控性,储层质量和规模性受先期储层发育状况的显著控制。以上认识对深层白云岩规模优质储层的预测具有重要指导意义。

    深层火成岩侵入体和相关构造发育特征及其石油地质意义——以塔里木盆地顺北地区为例
    刘雨晴, 邓尚, 张荣, 刘军, 黄诚, 高天
    2022, 43(1):  105-117.  doi:10.11743/ogg20220109
    摘要 ( 369 )   HTML ( 17)   PDF (15014KB) ( 183 )  
    数据和表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为加深对塔里木盆地顺北地区岩浆侵入作用的研究,运用研究区丰富的三维地震资料,在详细刻画火成岩侵入体及相关构造发育特征和展布规律的基础上,建立了岩浆的垂向侵入模式,确立了岩浆的侧向流动方向,探讨了其石油地质意义。结果表明,顺北地区的碟形火成岩侵入体一般沿中、下奥陶统顶界面及以上界面层状叠置分布,碟形岩床之上发育逆断层和高陡裂隙两类构造,由此自下而上形成了“岩浆通道、叠置岩床、高陡构造”的岩浆垂向侵入模式。碟形岩床及相关构造的展布特征表明,该区岩浆自深部侵入到中、下奥陶统顶界面之后自北向南呈放射状侧向流动。研究火成岩侵入体对储层的改造作用和相关逆断层对油气的运聚作用有利于开拓顺北地区乃至整个塔里木盆地的油气勘探新领域。

    塔里木盆地塔中隆起走滑断裂的三层结构模型及其形成机制
    罗彩明, 梁鑫鑫, 黄少英, 能源, 张玮, 陈石, 曹淑娟
    2022, 43(1):  118-131.  doi:10.11743/ogg20220110
    摘要 ( 316 )   HTML ( 12)   PDF (15450KB) ( 177 )  
    数据和表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塔中隆起位于塔里木盆地中央隆起带中部,为塔里木盆地油气勘探的重点区块之一。以塔中隆起高品质三维地震资料精细解释为基础,开展塔中隆起走滑断裂的剖面和平面几何学特征、断裂的活动期次和断裂形成机制研究。地震资料显示塔中走滑断裂于石炭纪之前定型,少数走滑断裂的活动持续到了石炭纪之后,断穿基底到志留系和泥盆系,断面直立,但是在不同层位断层的几何特征存在明显差异性,主要分为3层结构:深层中、下寒武统断裂平面上呈线性展布,中、下寒武统在断裂两侧上拱;深部断裂向上继续切穿上寒武统和奥陶系,并在碳酸盐岩顶面发育许多分支断裂,剖面上表现为正花状构造,平面上组合为斜列断裂;浅层走滑断裂发育在上奥陶统-志留系和泥盆系内,剖面上常以负花状构造样式出现,平面上表现为该层特有的北西向雁列断层。这3层断裂在垂向上叠置,形成复杂的空间形态,将塔中隆起走滑断裂的演化阶段划分为3期:中寒武世塔中地区存在构造反转事件,在压扭应力作用下发育规模较小的走滑断裂;晚奥陶世走滑断裂复活,形成正花状构造;志留纪—泥盆纪走滑断裂持续活动。塔中隆起走滑断裂的形成受周缘构造环境控制,在中寒武世局部压扭应力、晚奥陶世压扭环境和志留纪—泥盆纪的压扭环境下形成演化。

    准噶尔叠合盆地复式油气成藏规律
    唐勇, 宋永, 何文军, 赵龙, 杨海波, 赵长永, 郑孟林, 孙帅, 费李莹
    2022, 43(1):  132-148.  doi:10.11743/ogg20220111
    摘要 ( 348 )   HTML ( 9)   PDF (10140KB) ( 180 )  
    数据和表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准噶尔盆地是中国西部重要的含油气叠合盆地,近50年来的油气勘探开发不断取得突破,是叠合盆地复式油气成藏的一个典型实例。基于准噶尔盆地最新勘探发现和已有研究认识,文章总结了油气成藏规律,分析了重大勘探领域,以此为勘探战略选区提供依据,丰富和发展陆相石油地质理论。结果表明,准噶尔多期盆地类型叠加演化过程中,纵向上形成了“三层楼”成藏组合;横向上不同时期、不同地区、不同规模的隆、坳构造格局相互叠置,多期叠合的改造形式和强度,形成了不同地区不同的地质结构,决定了油气聚集与分布具有地区差异性。油气富集规律表现为烃源岩对油气分布具有首要控制作用;盖层、断裂、古构造、不整合以及沉积相对油气的分布具有次级控制作用。盆地富烃凹陷斜坡区中深层-深层、南缘冲断带、陆梁隆起石炭系以及中-下二叠统页岩油(气)等领域是未来风险勘探部署有望获得战略突破的现实领域。准噶尔叠合盆地多旋回构造演化的性质,决定了这类盆地勘探的长期性和油气发现的多阶段性。

    陆相页岩油储层微观孔喉结构表征与含油性分级评价
    王林生, 叶义平, 覃建华, 高阳, 邓远, 李映艳, 肖佃师
    2022, 43(1):  149-160.  doi:10.11743/ogg20220112
    摘要 ( 317 )   HTML ( 13)   PDF (8918KB) ( 200 )  
    数据和表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针对准噶尔盆地吉木萨尔凹陷二叠系芦草沟组页岩油储层类型多样和油层甜点预测难度大的问题,开展页岩油孔隙发育影响机制及含油性分级评价研究。在岩心观察的基础上,应用扫描电镜、压汞和核磁共振等手段,研究吉木萨尔凹陷二叠系芦草沟组页岩油储层的微观孔隙结构,揭示孔隙发育及含油性影响机制,建立油层分类评价标准。结果表明:①芦草沟组发育粒间孔型、粒间-溶蚀-晶间孔型、溶蚀孔型、溶蚀-晶间孔型和晶间孔型5类储层,其中粒间孔型和溶蚀孔型物性及可动性最好,晶间孔型最差。②较高的偏粗组分数量、适中的白云石含量和低胶结物含量共同决定优质储层形成,优质储层分布受近物源、高能环境及古凹的控制。③源-储互层或一体型配置模式含油性好于邻源厚层型,15 nm和70 nm为芦草沟组能否含油及含油性变好的孔喉半径界限。④以孔喉结构与含油性关系为指导,划分出Ⅰ类油层、Ⅱ类油层和Ⅲ类油层。芦草沟组一段二亚段优质储层发育,源-储配置佳,油层甜点分布规模大。研究成果为芦草沟组页岩油油层分类评价及甜点预测提供了地质依据。

    准噶尔盆地西北缘天然气成因来源及勘探潜力
    龚德瑜, 赵长永, 何文军, 赵龙, 孔玉梅, 马丽亚, 王瑞菊, 吴卫安
    2022, 43(1):  161-174.  doi:10.11743/ogg20220113
    摘要 ( 335 )   HTML ( 10)   PDF (5490KB) ( 158 )  
    数据和表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准噶尔盆地是中国陆上四大含油气盆地之一,但天然气勘探进展缓慢,已有发现主要集中在盆地的东部和南部。基于天然气的组分和稳定碳同位素组成,在准噶尔盆地西北缘发现了4种类型的天然气。第Ⅰ类天然气主要来自下二叠统风城组湖相烃源岩,可进一步细分为ⅠA(主要来自沙湾凹陷)和ⅠB(主要来自玛湖凹陷)两个亚类。第Ⅱ类天然气为沙湾凹陷深部石炭系和下二叠统佳木河组高-过成熟腐殖型烃源岩生成的煤型气。第Ⅲ类天然气为第Ⅰ和第Ⅱ类天然气的混合气。第Ⅳ类天然气为油藏破坏后发生生物降解作用而形成的次生生物成因气。白垩纪,沙湾凹陷风城组、佳木河组和石炭系烃源岩生成的大量高成熟煤型气和油型气沿断裂和不整合面组成的输导体系运移至构造高部位成藏,而玛湖凹陷风城组烃源岩主体仍处在生油高峰,生成少量低熟油型气在凹陷内及边缘聚集。上述发现证实了准噶尔盆地西部上古生界发育石炭系(含佳木河组)和风城组两套规模有效气源岩,揭示了新的天然气勘探领域。研究成果提供了一个复杂地质条件下开展气-源对比和成藏过程恢复的典型案例,同时也深化了对准噶尔盆地天然气勘探潜力的认识。

    准噶尔盆地沙湾凹陷周缘中、浅层天然气地球化学特征及成因
    李二庭, 靳军, 王剑, 马万云, 陈世加, 刘翠敏, 王海静
    2022, 43(1):  175-185.  doi:10.11743/ogg20220114
    摘要 ( 256 )   HTML ( 5)   PDF (3286KB) ( 215 )  
    数据和表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沙湾凹陷周缘天然气混源现象普遍,前期缺少对地区的整体研究,制约了研究区天然气成藏研究。为此,系统开展了天然气地球化学特征分析,结合烃源岩热模拟技术,明确研究区中、浅层天然气的成因。研究显示,沙湾凹陷周缘中、浅层天然气以甲烷为主,干燥系数分布在0.73~1.00,δ13C1值分布在-56.0 ‰~-31.5 ‰,反映研究区成熟与高-过成熟天然气共存;δ13C2值分布在-30.4 ‰~-22.8 ‰,反映研究区煤型气、油型气和混合型气均有分布。结合烃源岩热解气碳同位素特征,认为研究区天然气具有4种成因类型:Ⅰ类天然气来源于佳木河组烃源岩,主要分布在红车断裂带中段白垩系,具有极重的δ13C2值,大于-25.5 ‰,C7轻烃中甲基环己烷含量大于50 %;Ⅱ类天然气分布少,主要为原油降解次生生物气,具有异常偏负δ13C1值和极高的干燥系数;Ⅲ类天然气来源于下乌尔禾组烃源岩,主要分布在小拐地区及红车断裂带南段侏罗系,δ13C2值分布在-27.9 ‰~-26.4 ‰,具有混合型烃源岩特征;Ⅳ类天然气为下乌尔禾组烃源岩与风城组烃源岩混源,主要分布在红车断裂带南段、北段及金龙地区,以下乌尔禾组来源为主的天然气δ13C2值大于-29 ‰,以风城组来源为主的天然气δ13C2值小于-29 ‰。

    不同地质时期海绿石发育特征差异及成因
    张琴, 周琛, 田寒云, 王凯, 宋泽平, 董岐石
    2022, 43(1):  186-195.  doi:10.11743/ogg20220115
    摘要 ( 321 )   HTML ( 9)   PDF (6057KB) ( 133 )  
    数据和表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具有指相意义的海绿石在赋存形态、成分组成及成因机理方面复杂多样,且广泛发育于多个地质时期。通过大量文献调研,并结合近年来国内外海绿石分析研究的实例,探究不同时期海绿石在发育特征上的差异性,并探索其成因机理的不同,以期完善海绿石的成因理论,为古地理条件分析提供科学依据。结果表明,不同时期海绿石的赋存形态可以归结为颗粒状、胶结物状和晕边状3大类。根据基质差异,颗粒状海绿石又可分为4类。前寒武纪的海绿石主要形成于石英和钾长石基质中,因而K2O含量较高,成熟度较高,可以用假形置换成因理论进行解释;显生宙的海绿石主要形成于粪球粒及生物碎屑基质,其钾组分主要来源于海水,K2O含量不稳定,其成因机理与K2O和Fe2O3的含量密切相关,用层状晶格理论与颗粒绿化理论进行解释更加合理。对不同时期海绿石发育的离子来源和沉积条件分析表明,充足的Fe,K,Al,Si和Mg等阳离子来源及铁氧化还原界面附近环境为海绿石形成的有利条件。

    方法技术
    塔里木盆地塔北隆起寒武系地层水化学特征、成因及矿物溶解-沉淀模拟
    桂亚倩, 朱光有, 阮壮, 曹颖辉, 沈臻欢, 常秋红, 陈郭平, 于炳松
    2022, 43(1):  196-206.  doi:10.11743/ogg20220116
    摘要 ( 331 )   HTML ( 8)   PDF (4362KB) ( 191 )  
    数据和表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通过对塔里木盆地塔北隆起英买-牙哈地区14口井以及轮探1井寒武系地层水的化学成分和离子比例系数的分析,以及水文地球化学模拟,明确了研究区塔北隆起寒武系地层水化学特征和成因与演化。结果表明:塔北隆起寒武系地层水是以Na++K+和Cl-为主的高矿化度CaCl2型地层水。地层水中Na++K+和Cl-浓度与矿化度的相关性好,Na++K+,Ca2+,Mg2+,Cl-和SO42-浓度随埋深的增加呈先减小后增大的趋势,与矿化度随埋深的变化趋势一致,由此将地层水划分为越流泄水浓缩带和深部渗滤浓缩带。钠氯系数为0.39~0.55,平均值为0.51;脱硫酸系数为0.07~1.91,平均值为0.35。Phreeqc软件模拟矿物饱和指数得出:白云石的饱和指数为-3.43~1.95,平均值为-0.10,50.91 %的白云石沉淀;石膏的饱和指数为-1.77~0.12,平均值为-0.80,94.64 %的石膏溶解;方解石的饱和指数为-0.88~1.62,平均值为0.55,18.18 %的方解石溶解。研究区塔北隆起方解石的白云石化和石膏溶解导致现今地层水中Ca2+富集,Mg2+亏损。塔北隆起寒武系地层水变质程度小,是由海水经历蒸发浓缩、离子吸附和水-岩相互作用演变形成的。

    塔里木盆地塔河油田托甫台区奥陶系碳酸盐岩断溶体系层次建模方法
    张文彪, 张亚雄, 段太忠, 李蒙, 赵华伟, 汪彦
    2022, 43(1):  207-218.  doi:10.11743/ogg20220117
    摘要 ( 316 )   HTML ( 12)   PDF (7841KB) ( 139 )  
    数据和表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断控岩溶储集体(断溶体)作为缝洞型碳酸盐岩储层的一种特殊类型,受大型走滑断裂带影响,其空间结构复杂、形态不规则且随机性强,给三维精细描述及地质建模带来新的挑战。基于多元、多尺度研究资料,对塔里木盆地塔河油田断溶体系结构层次进行了划分,并提出了断溶体系 “层次约束、成因控制、逐级建模”的建模思路。结果表明:断溶体系按照形成过程及尺度规模划分为走滑断裂破碎带、断溶体、断溶体内部缝洞带、溶洞充填4个层次。以地震精细相干解释得到的主干断裂、次级断裂、包络范围及关键层位为确定性数据,建立走滑断裂破碎带格架模型。基于地震FL(fault likelihood)属性,通过属性自动分割及钻井标定,采用确定性方法建立断溶体轮廓模型。在断溶体轮廓的约束下,对内部缝洞带各要素采用分类建模方法,基于地震Texture属性及蚂蚁体属性截断,人机交互,采用确定性方法分别建立大型溶洞模型及中尺度裂缝离散分布模型;基于井点条件数据控制及地质-地震综合概率体约束,采用序贯指示模拟和示性点过程模拟方法,分别得到溶蚀孔洞分布模型及小尺度裂缝离散分布模型;基于波阻抗与大型洞穴约束,采用序贯指示模拟方法建立洞穴内部岩性充填模型。以塔里木盆地塔河油田托甫台区典型断溶体单元为例,建立的断溶体系三维模型体现了空间层次结构特征。

    塔里木盆地塔河油田4区和6区奥陶系小尺度缝洞储集体概率识别方法
    张娟, 杨敏, 谢润成, 王明, 王虹, 罗紫薇
    2022, 43(1):  219-228.  doi:10.11743/ogg20220118
    摘要 ( 292 )   HTML ( 10)   PDF (4261KB) ( 136 )  
    数据和表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塔河油田中、下奥陶统小尺度缝洞储集体类型多样,是未来油田开发的重要潜在目标,但储集空间复杂多变,导致常规测井响应特征混杂不清,储集类型识别难度大。根据钻录井特征、岩心、测井等资料对小尺度缝洞储集体类型进行了划分,通过测井信息交会优选了小尺度缝洞储集体的敏感测井信息,利用多元逐步判别原理,建立了小尺度缝洞类型判别函数方程;通过确定各类储集体母体后验概率识别界限,形成了概率约束下的小尺度缝洞储集体识别方法。结果显示,小尺度缝洞储层可划分为5类,分别为未充填溶洞型、砂泥砾充填溶洞型、裂缝-孔洞型、裂缝-孔隙型和溶孔-孔隙型;自然伽马、电阻率和密度是区分各类缝洞储层的最敏感的测井信号;这5类小尺度缝洞储层的临界概率识别界限分别为0.98,0.98,0.60,0.60和0.60。研究区裂缝-孔洞型、裂缝-孔隙型和溶洞型储层大量发育,但单井和平面间的发育程度存在明显差异,4区小尺度缝洞储集体较6区更为发育,垂向上呈现两期岩溶特征。小尺度缝洞识别方法体现了“逐级识别”思路,最大程度上避免了多重测井信息的混淆,能有效提高缝洞识别效果,为深入认识油田小尺度缝洞发育规律及开发潜力提供了有效方法。

    深层页岩油水平井密切割裂缝均衡扩展数值模拟
    朱海燕, 徐鑫勤, 钟安海, 张钦希
    2022, 43(1):  229-240.  doi:10.11743/ogg20220119
    摘要 ( 377 )   HTML ( 11)   PDF (5069KB) ( 197 )  
    数据和表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中国页岩油储层非均质性强、粘度高和可改造性差,水平井分段多簇射孔体积压裂难以形成复杂的裂缝网络,单缝“缝控储量”低,必须寻求新的工艺突破。通过增加单个压裂段内的射孔簇簇数,使多个射孔簇裂缝在射孔段内均衡扩展,对页岩储层进行密切割,实现页岩油储层的充分改造,是中国页岩油高效开发的关键。考虑数千米长压裂管柱与射孔孔眼的摩阻以及多裂缝之间流体的竞争分配,建立页岩油水平井密切割多裂缝动态扩展的渗流-应力-损伤模型,并通过现场压裂施工数据验证其正确性。根据胜利油田页岩油储层的地质工程特征,开展射孔簇簇数、射孔孔眼数量、压裂施工参数等对多裂缝流体流量分配、应力干扰及裂缝几何形态影响的数值模拟研究发现:单簇裂缝扩展时,裂缝诱导应力最优波及距离为10 m左右;簇间距为10 m时,三簇裂缝均衡扩展射孔密度为20 孔/m,施工排量为12 m3/min,压裂液粘度为30 mPa·s;4个射孔簇时,压裂液均匀分配和裂缝均衡扩展的簇间距为10 m。此项研究为胜利油田页岩油勘探开发的突破奠定了理论基础。

    基于脉冲注入理论的页岩储层微破裂试井解释技术及应用
    王妍妍, 王卫红, 胡小虎, 刘华, 蒋晓蓉, 戴城, 方思冬
    2022, 43(1):  241-250.  doi:10.11743/ogg20220120
    摘要 ( 219 )   HTML ( 7)   PDF (2445KB) ( 122 )  
    数据和表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微破裂测试可以获取页岩储层大规模体积压裂之前的物性参数,为资源量计算以及地质、工程双“甜点”的评价提供关键信息。目前基于常规关井压力恢复试井理论的解释方法在处理微破裂测试这类“短暂注入、长期关井”的特殊问题时精度低,且常出现流态无法识别及参数难以诊断的问题。结合微破裂测试的特殊性,提出了一种基于脉冲注入理论的页岩储层微破裂试井解释方法,即将开井注入和关井压降过程看作整体,假设关井后的压力响应是注入期和关井期的总和,在渗流数学模型的内边界条件处考虑,从而建立微破裂试井解释模型。求解得到压力动态曲线,通过敏感性分析明确各参数对测试曲线的影响。之后通过渐进分析得到测试曲线关键段压力解,据此引入3条组合诊断线,用以获取测试曲线上的流态信息,并在不同流态下解释对应的参数,最终建立了主控流态识别+特种直线分析的微破裂试井解释方法和流程。利用该方法对涪陵页岩气田南川区块平桥背斜不同构造部位两口测试井进行了分析解释,验证了方法的实用性,解释结果为认识该区页岩含气性提供了依据,并正确预测了不同构造部位气井压裂效果将存在分区差异,为之后正确划定甜点区和优先部署区提供了指导,后续试气和试采动态进一步证明了结果可靠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