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lease wait a minute...

当期目录

    2022年 第43卷 第6期    刊出日期:2022-11-21
    目录
    2022年第43卷 第6期 中英文目录
    2022, 43(6):  0. 
    摘要 ( 117 )   PDF (14183KB) ( 139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油气地质
    鄂尔多斯克拉通地块活化了吗?
    何登发, 包洪平, 开百泽, 许艳华, 鲁人齐, 张才利, 魏柳斌, 成祥
    2022, 43(6):  1271-1291.  doi:10.11743/ogg20220601
    摘要 ( 388 )   HTML ( 45)   PDF (6638KB) ( 322 )  
    数据和表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克拉通地块在演化过程中的活动性是大陆保存状态研究的核心内容,克拉通不同程度的活动性与油、气、煤、铀和盐类等矿产资源密切相关,制约着板内的地震活动,因此是能源、资源与环境研究的热点之一。以华北克拉通西部的鄂尔多斯地块为例,以地块内部的深井与高精度反射地震剖面为基础,揭示了鄂尔多斯地块的构造活动性,并将这种活动性称之为“活化”。研究表明,自中元古代以来,鄂尔多斯克拉通地块的活化表现在6个方面:①地块内部或周缘发育了中元古代、寒武纪—早奥陶世、石炭纪—早二叠世、中-晚三叠世与新生代等5期裂陷或伸展活动;②地块内部发育了中-新元古代、奥陶纪、晚石炭世、中-晚三叠世、早白垩世与中新世晚期—第四纪等6期岩浆活动,尤以长城纪、早白垩世岩浆活动为盛;③发育了7个时期的断裂系统及断层相关褶皱;④发育了长城系与前长城系、蓟县系与前蓟县系、震旦系与前震旦系、寒武系与前寒武系、奥陶系与前奥陶系、石炭系与前石炭系、三叠系与前三叠系、侏罗系与前侏罗系、白垩系与前白垩系、第四系与前第四系等10个区域性不整合面;⑤经历了中-新元古代、早古生代、石炭纪—三叠纪与侏罗纪—白垩纪等4个构造沉降旋回,沉降中心发生明显迁移;⑥新生代地块周缘地区快速裂陷并沉降充填,内部则隆升剥蚀,地块周缘及内部均发生了一系列强震活动。鄂尔多斯地块的演化受周缘板块构造背景与深部构造活动的强烈控制,早白垩世的岩石圈可能经历了大规模减薄,新生代晚期地块北部的岩石圈发生活化和减薄,这与鄂尔多斯地块逆时针旋转、上地幔物质部分熔融及其沿周缘地堑系薄弱带上侵有关。鄂尔多斯地块已发生了较明显的活化,活化事件对成盆、成烃与成藏可能具有重要意义。

    天文地层学研究程序及其在渤海湾盆地东营凹陷的应用实例分析
    彭军, 于乐丹, 许天宇, 韩浩东, 杨一茗
    2022, 43(6):  1292-1308.  doi:10.11743/ogg20220602
    摘要 ( 364 )   HTML ( 33)   PDF (2081KB) ( 243 )  
    数据和表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天文地层学是基于米兰科维奇旋回理论,研究受地球轨道周期性变化控制形成的沉积地层序列的一门新兴的地层学分支学科。其应用广泛,自问世以来得到了迅速发展,但沉积地层序列替代参数的优选及数据处理方法的运用一直是旋回地层学研究的重点和难点。基于对渤海湾盆地东营凹陷沙河街组三段和四段天文地层旋回划分的研究及对国内外研究成果的调研可知,目前天文地层学研究的沉积地层序列替代参数包括古生物参数、地球物理参数及地球化学参数等;天文旋回识别方法主要有岩性直观识别法和时间序列分析法;轨道周期比值法、天文调谐法和假设检验法是旋回结果检验和调谐的方法。现阶段天文旋回地层研究需要关注的问题主要包括:沉积地层序列替代参数的优选及综合运用、多种时频分析方法的优选、旋回划分结果的校准及天文年代标尺的建立。提出了一套较为系统的从沉积地层序列替代参数选取到时间序列分析方法优选再到旋回结果检验的天文旋回研究流程,为将地层划分精细到千年-万年级别的亚米兰科维奇旋回提供一种可以推广的研究手段和方法,也为其他从事天文旋回的研究者们提供参考和借鉴,共同促进天文地层学的向前发展。

    琼东南盆地古近纪泥炭沼泽破坏与重建作用对煤型源岩物质形成的控制
    李增学, 刘莹, 李晓静, 张功成, 孙瑞, 王东东, 尹露生, 刘佳敏
    2022, 43(6):  1309-1320.  doi:10.11743/ogg20220603
    摘要 ( 239 )   HTML ( 12)   PDF (2994KB) ( 229 )  
    数据和表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煤系及煤层是重要的烃源岩类型,已引起广泛重视。以中国南海琼东南盆地为例,剖析泥炭沼泽破坏、重建作用与煤及陆源海相烃源岩形成的成因关系,归纳了泥炭沼泽破坏作用与泥炭物质形成和聚集的“源-汇系统”的特点。研究认为风暴事件是异地煤和陆源海相烃源岩形成的主要动力因素之一,并在此基础上建立了中国南海边缘海盆地泥炭风暴沉积模式。泥炭沼泽破坏和重建作用与泥炭物质的形成、分散及聚集过程是相互作用的关系,且具有复杂多变性;泥炭沼泽破坏作用使泥炭物质被大部或全部分解或搬运,而重建作用则是在适宜的气候条件下使泥炭沼泽发育的过程得以恢复;风暴事件是南海新生代盆地泥炭沼泽发生破坏作用以及泥炭物质被远距离搬运并沉积于海相环境的主要动力因素之一。风暴潮强烈地侵蚀和扰动滨岸带泥炭沼泽,导致大量泥炭碎屑物质被掀起而卷入海水中,经由风暴重力流和浊流搬运,最终沉积形成含有陆源海相有机质的烃源岩。

    渤海湾盆地“埕北-垦东”构造转换带形成演化及成藏特征
    吴智平, 张勐, 张晓庆, 王迪, 程燕君
    2022, 43(6):  1321-1333.  doi:10.11743/ogg20220604
    摘要 ( 303 )   HTML ( 14)   PDF (10618KB) ( 127 )  
    数据和表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以渤海湾盆地“埕北-垦东”构造转换带为研究对象,通过几何学特征的静态刻画和形成演化过程的动态分析,系统揭示了该转换带与两侧坳陷及其内部发育演化的时-空差异,明确了油气成藏特征。结果表明,“埕北-垦东”构造转换带呈NW向展布的凸凹格局,被NNE向和NEE向断裂切割改造,与由NEE向伸展断裂主控的济阳坳陷和NNE向伸展-走滑断裂主控的渤中坳陷既有联系又有差异;NW向的埕北-五号桩断裂是新生代盆地的先存基底断裂,对构造转换带的形成起到了决定性作用;在古近纪近SN向区域拉张的背景下,构造转换带受郯庐断裂走滑的影响程度不同,发生了差异演化并出现分区效应;该构造转换带是潜山油气藏发育的有利区带,古近纪的差异演化使得带内埕北、桩海-桩西、长堤-孤东-垦东等不同区段的油气成藏各具特点。对“埕北-垦东”构造转换带的研究有利于指导渤海湾盆地的构造解析及油气勘探实践。

    渤海湾盆地渤中19-6区中-新生代构造转换特征及其对太古宇潜山大规模储层形成的控制作用
    王德英, 刘晓健, 邓辉, 刘永江, 李德郁
    2022, 43(6):  1334-1346.  doi:10.11743/ogg20220605
    摘要 ( 279 )   HTML ( 9)   PDF (8345KB) ( 128 )  
    数据和表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华北地区中-新生代以来的构造转换作用与渤海潜山圈闭和储层成因的关系研究较少。基于岩心、镜下薄片和地震等资料,并结合区域构造背景,厘清了渤海湾盆地渤中19-6区中-新生代构造转换特征及其对潜山地层、圈闭和太古宇储层的影响。研究表明,渤中19-6区潜山构造受华北、华南和古太平洋3大板块相互作用,主要经历了前印支期—印支期、印支期—燕山期和燕山期—喜马拉雅期3次构造转换作用,形成了北西向、北东向、近南北向和东西向4组断裂体系。印支期北西向断层控制了太古宇和古生界整体的圈闭和地层展布规律;燕山期北东向和近南北向断层使潜山圈闭更加复杂化,喜马拉雅期断陷下沉,潜山整体构造面貌最终定型。多幕次构造运动对太古宇潜山大规模裂缝的形成具有重要意义,其中印支期的逆冲推覆是太古宇规模性裂缝形成的关键时期,燕山期构造转换作用进一步扩大了太古宇裂缝储层发育规模,喜马拉雅期构造转换对早期裂缝“再活化”具有显著影响,多期时-空构造转换作用是太古宇发育大规模储层的关键。提出的中国东部中-新生代构造作用与潜山圈闭和储层成因的关联机制,为中国东部潜山储层预测提供了更有效的方法途径,对指导类似盆地内的潜山油气勘探具有重要意义。

    渤海湾盆地辽中凹陷南洼走滑转换带特征及其对大、中型油田的控制作用
    王冰洁, 王德英, 王鑫, 惠冠洲, 薛明旺
    2022, 43(6):  1347-1358.  doi:10.11743/ogg20220606
    摘要 ( 243 )   HTML ( 9)   PDF (4150KB) ( 251 )  
    数据和表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渤海湾盆地辽中凹陷南洼发育走滑转换带,是大、中型油田形成的有利位置。利用三维地震资料解释结果,结合勘探实践,对该区走滑转换带的特征及构造圈闭的形成、古近系砂体展布和油气垂向运移这3个成藏要素进行分析。结果表明:①依附于5条走滑断层,研究区形成了断边走滑转换带、断间走滑转换带和断梢走滑转换带3种类型,每种又可分为压扭型和张扭型2个亚类,对应形成增压型和释压型构造圈闭;②压扭型走滑转换带发育的构造圈闭规模大(即增压型的构造圈闭面积大),为大、中型油田的形成提供了有利的圈闭条件;③走滑转换带古近系砂体在走滑作用下表现出明显的迁移性,导致其在横向上分布范围更广,可接受来自不同位置烃源岩的原油充注,在平面上形成多构造含油的特征;④走滑转换带伴生调节断层发育,有利于油气的垂向运移,最终形成多层系和多断块含油的特点。综上所述,辽中凹陷南洼走滑转换带控制了大规模构造圈闭的形成、控制了古近系砂体在横向上的分布以及原油在垂向上的运移等大、中型油田形成的基本成藏要素。

    北部湾盆地涠西南凹陷雁列断层变换带发育特征及其控储作用
    胡德胜, 宫立园, 满晓, 戴伊宁, 柳智萱
    2022, 43(6):  1359-1369.  doi:10.11743/ogg20220607
    摘要 ( 269 )   HTML ( 9)   PDF (5425KB) ( 170 )  
    数据和表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北部湾盆地涠西南凹陷二号断裂带由一组雁列式正断层组成,断层相互叠接部位形成大型变换带,前人对该大型变换带的控储作用一直缺乏系统的研究。以三维地震和钻井资料为研究基础,对二号断裂变换带的展布特征、演化过程及控储作用开展了系统分析。二号断裂主要受新生代两期伸展活动的影响:早始新世,受北西-南东向伸展应力控制,基底断层复活,形成北东向的单一、连续大断层;渐新世中、晚期,伸展应力转为近南北向,基底断层活动减弱,上部盖层内发育分段式、雁列式断层,断层联接部位形成变换斜坡,并控制了B洼流沙港组一段的重力流沉积体发育。西北物源大型三角洲经由各分段断层间的变换斜坡进入B洼,在重力作用下发生二次搬运形成富砂湖底扇,钻井证实B洼流沙港组一段重力流沉积体呈北东向平行于二号雁列式断裂分布,沉积类型主要为砂质碎屑流。该认识为深洼带流沙港组一段岩性圈闭的勘探提供了理论依据,并取得了较好的勘探成效。

    莺歌海盆地乐东10区新近系黄流组储层天然气充注与超压演化史
    范彩伟, 刘爱群, 吴云鹏, 侯静娴
    2022, 43(6):  1370-1381.  doi:10.11743/ogg20220608
    摘要 ( 327 )   HTML ( 17)   PDF (2984KB) ( 348 )  
    数据和表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莺歌海盆地乐东10区新近系黄流组储层异常高压极其发育,压力系数最高可达2.3,超压的发育和演化与天然气成藏关系密切。基于流体包裹体岩相学观察,通过流体包裹体显微测温和激光拉曼光谱分析恢复黄流组储层气包裹体捕获压力,研究储层天然气充注和压力演化的关系。莺歌海盆地乐东10区黄流组储层发育纯CO2气包裹体、富CH4气包裹体、CO2-CH4混合气包裹体,对应两期CO2和两期烃类气体充注。两期CO2充注时间分别在2.0 Ma和1.0 Ma,包裹体中碳同位素显示两期CO2为无机成因。两期烃类气体充注时间均晚于两期CO2充注时间,分别是在1.8 Ma和0.4 Ma。黄流组储层超压经历了先增后降的过程。在2.0~1.0 Ma,两期CO2和一期天然气的充注使黄流组储层压力逐渐升高,第二期CO2充注到黄流组储层中之后,最大压力系数达到2.43。第二期烃类气体充注对应的黄流组储层剩余压力和压力系数都低于第二期CO2充注时期,可能指示了在第二期CO2充注之后,存在天然气泄漏的现象,使储层压力在1.0~0.4 Ma降低。莺歌海盆地乐东10区黄流组储层天然气充注与压力演化的关系对认识天然气成藏规律具有重要意义。

    鄂尔多斯盆地西南缘镇泾地区断缝体发育特征及油气富集规律
    杨桂林, 任战利, 何发岐, 张园园, 王宝江, 祁凯
    2022, 43(6):  1382-1396.  doi:10.11743/ogg20220609
    摘要 ( 251 )   HTML ( 14)   PDF (5622KB) ( 179 )  
    数据和表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断裂、裂缝对油气成藏有重要控制作用,镇泾区块位于鄂尔多斯盆地西南部不同构造单元交汇部位,受周缘强烈构造运动影响,断裂、裂缝普遍发育。在三维地震资料全覆盖的镇泾区块断裂、裂缝精细解释的基础上,对镇泾地区由断裂、伴生脆性破碎带及被其改造过的致密低渗砂岩共同构成的储集体——“断缝体”组合样式、形成期次、断缝体特征等分别进行了深入研究。断缝体主要发育5种构造组合样式,剖面上构造样式有堑垒式、阶梯式、地堑式、花状和紧闭平移式,分别对应于平面上的帚状、雁列式、平行直线式、拉分地堑式和直线式,不同组合样式具有不同的应力背景。通过地震解释和C-O同位素分析技术认为研究区断缝体带内主要存在3期断裂构造:印支期、燕山期和喜马拉雅期。其中燕山期是最主要也是最关键的断缝形成期,喜马拉雅期和印支期断裂活动相对较弱。利用K-Ar同位素、包裹体测温及热演化史分析等手段,明确了研究区三叠系延长组8段(长8段)断缝体油藏的成藏期为早白垩世中晚期。在断缝体三维刻画的基础上,结合断缝形成期与油气成藏的空间配置关系,对研究区长8段不同组合样式控藏机制进行了分析。研究结果表明雁列-阶梯式组合样式最有利于油气富集,其次是拉分地堑-花状、帚状-堑垒式组合样式,平行直线-地堑式和直线-紧闭平移式组合样式中油气富集程度最差。

    鄂尔多斯盆地庆阳气田二叠系山西组1段层序结构与沉积演化及其控制因素
    夏辉, 王龙, 张道锋, 王继平, 范倩倩, 冯敏, 王艳
    2022, 43(6):  1397-1412.  doi:10.11743/ogg20220610
    摘要 ( 302 )   HTML ( 18)   PDF (5750KB) ( 330 )  
    数据和表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庆阳气田是鄂尔多斯盆天然气增储上产的潜力区,二叠系山西组1段(山1段)为其主力产层,然而其沉积演化及其控制因素等方面的认识依然不清,制约着气田的勘探开发。综合利用三维地震、测井、岩心及分析化验等资料,应用测井小波变换、INPEFA技术及Fischer图解等分析方法,对庆阳气田山1段沉积层序发育演化及其对古地貌、古水流流向和湖平面变化的响应关系开展了系统性研究。结果表明:山1段可划分为一个三级层序,由完整的水进—水退旋回构成,内部进一步划分出低位体系域、湖侵体系域及高位体系域,可识别出浅水三角洲以及湖泊等沉积体系。Fischer图解表明山1段的湖平面经历过“快速上升—缓慢下降”的变化过程,内部伴随着次级的湖平面振荡。“PA(进积—加积)—R(退积)—AP(加积—进积)”叠加序列的转变响应着沉积相的迁移演化及可容空间的变化。低位域时期,在沉积前微古地貌与沉积期古水流流向的耦合作用下,古地貌斜坡区三角洲砂岩储层广泛发育,是后期勘探开发的潜在有利区。

    川东地区中二叠统茅口组一段储层特征与形成模式
    范建平, 宋金民, 江青春, 刘树根, 叶玥豪, 黄士鹏, 王佳蕊, 苏旺, 李立基, 金鑫, 冯宇翔
    2022, 43(6):  1413-1430.  doi:10.11743/ogg20220611
    摘要 ( 317 )   HTML ( 15)   PDF (10722KB) ( 155 )  
    数据和表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川东地区中二叠统茅口组一段(茅一段)非常规泥质灰岩储层近期取得重大勘探发现。基于野外露头剖面及钻井岩心观察,通过薄片鉴定、物性分析、X射线衍射、氮气吸附、氩离子抛光扫描电镜、总有机碳含量(TOC)测定、CT扫描以及测井分析等手段,对茅一段泥质灰岩储层及其主控因素进行研究。结果表明,川东地区茅一段主要发育泥晶灰岩、泥晶生屑灰岩、生屑泥晶灰岩和(含)泥质生屑泥晶灰岩等4种岩石类型以及粒缘孔(缝)、有机质孔、溶孔(缝)、裂缝、滑石收缩孔(缝)等5类储集空间。其中,泥晶灰岩和泥晶生屑灰岩孔隙度低,有机质含量低,储集性能差;生屑泥晶灰岩和(含)泥质生屑泥晶灰岩孔隙度高,有机质含量高,储集性能好。茅一段储层受岩相、有机质丰度和成岩作用的综合控制,生屑泥晶灰岩微相和(含)泥质生屑泥晶灰岩微相中的原始孔隙发育好且富含粘土矿物;粘土矿物转化形成的粘土微孔和有机质孔为茅一段主要的储集空间;白云石化作用和溶蚀作用为茅一段提供了部分储集空间。基于此,提出茅一段优质储层发育模式:沉积期,由于原始组构差异,生屑泥晶灰岩和(含)泥质生屑泥晶灰岩中的原始孔隙发育;中-深埋藏期,海泡石发生成岩转化,形成粘土微孔和有机质孔,同时释放富镁成岩流体,发生白云石化;深埋藏期,酸性流体进一步改造储层,使生屑泥晶灰岩和(含)泥质生屑灰岩储层发育为优质储层。

    四川盆地海相页岩水蒸气吸附特征及其主控因素
    张砚, 惠栋, 张鉴, 张德良, 蒋睿
    2022, 43(6):  1431-1444.  doi:10.11743/ogg20220612
    摘要 ( 250 )   HTML ( 10)   PDF (2521KB) ( 132 )  
    数据和表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页岩普遍含水,深入认识页岩孔隙系统中的水分赋存机制对页岩气高效开发具有重要意义。以四川盆地川南地区下志留统龙马溪组页岩为研究对象,采用重量法真空水蒸气吸附仪获取水蒸气等温吸附-脱附曲线,结合页岩组分及孔隙结构参数,定量化研究页岩孔隙中水分的赋存特征,剖析影响水分吸附行为的主控因素。结果表明:页岩水蒸气等温吸附曲线呈现单层吸附、多层吸附和毛细凝聚3个典型阶段,水蒸气回滞环可划分为中-低相对压力阶段“上凸型”和全相对压力阶段“扁平型”,粘土矿物层间水滞留是中-低相对压力阶段回滞环形成的主要原因,采用GAB和FHH模型可有效描述页岩水蒸气吸附曲线形态特征;页岩吸附水量与粘土矿物含量呈显著正相关趋势,粘土矿物强亲水特性是影响水蒸气吸附量的主要因素,而水蒸气吸附量与碳酸盐矿物间存在负相关性,碳酸盐矿物含量高不利于水分赋存;对于富有机质页岩,水蒸气吸附能力与总有机碳含量(TOC)相关性较强,无机矿物与有机质组分共同控制着水分赋存行为,干酪根有机孔可为水分吸附提供赋存空间,且样品比表面积和孔容越大,水分吸附能力越强,但是对于TOC较低的粘土质页岩,粘土矿物与水分间的强物化作用是水分能够大量赋存的关键。

    银额盆地巴北凹陷烃源岩地球化学特征与资源潜力
    高怡文, 郝世彦, 王庆, 王维波, 江绍静, 范庆雄, 陈治军, 周晔
    2022, 43(6):  1445-1458.  doi:10.11743/ogg20220613
    摘要 ( 260 )   HTML ( 11)   PDF (5050KB) ( 234 )  
    数据和表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为明确银额盆地巴北凹陷烃源岩条件和油气资源潜力,基于研究区2口探井、1 143个泥岩样品的岩石热解和38个泥岩样品的系统测试分析资料,开展烃源岩地球化学特征研究,预测有效烃源岩的分布,分析研究区的油气资源潜力,以期为该区的勘探决策和勘探部署提供依据。结果表明:①研究区潜在烃源岩为发育于银根组(K1y)、苏红图组(K1s)、巴音戈壁组三段(K1b3)、巴音戈壁组二段(K1b2)、巴音戈壁组一段(K1b1)和石炭系-二叠系(C-P)的泥岩,其中以K1b3,K1b2,K1b1和C-P的有机质丰度为最高,有机质类型以Ⅱ2-Ⅲ型为主,且高有机质丰度层段的烃源岩均达到了成熟-过成熟热演化阶段。②在有机质来源方面,高等植物对于各层段烃源岩具有较大的生源贡献。在沉积环境方面,各层段烃源岩均主要形成于弱还原-弱氧化的微咸水环境。③厘定了研究区有效烃源岩的总有机碳含量(TOC)下限值为0.80 %,成熟生烃门限深度为1 100 m,有效烃源岩主要发育于K1b3,K1b2,K1b1和C-P,其厚度在南、北两个次凹的沉积中心均较大。较好的烃源岩条件,加上活跃的油气显示,预示着研究区具有较好的油气资源潜力。

    方法技术
    缝洞型碳酸盐岩油藏开发技术的认识与思考
    计秉玉, 郑松青, 顾浩
    2022, 43(6):  1459-1465.  doi:10.11743/ogg20220614
    摘要 ( 367 )   HTML ( 19)   PDF (1491KB) ( 249 )  
    数据和表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塔里木盆地缝洞型碳酸盐岩油藏是油田开发面临的新的油藏类型,存在产量递减快、采收率低和储量动用率低等问题。剖析了中国石化塔河油田和顺北油气田缝洞型碳酸盐岩油藏地质特征及开发面临的挑战,系统总结了中国石化在缝洞型油藏描述、开发建产和提高采收率等方面的技术进展,针对塔河油田和顺北油气田的不同开发阶段,提出了下一步技术攻关建议。缝洞型碳酸盐岩油藏经过多期构造运动、岩溶作用和油气充注,储集体非均质性极强,油、气、水分布复杂,给油藏描述、地质建模、储量评价、效益建产、注水-注气、钻井工程、酸压改造、井筒举升等带来一系列挑战。经过20年的开发实践,中国石化西北油田形成了基于地球物理的体积雕刻、断裂精细解析和岩溶系统表征技术,以及基于岩溶相控的地质建模、靶向酸压和注水-注气提高采收率等技术。为实现顺北油气田高效开发,需进一步开展基于断裂解析的成藏特征研究以及基于地球物理雕刻的储集体相控地质建模、流体相态特征及高压物性、油藏组分数值模拟、油藏地质力学与数值模拟耦合、油气藏与举升一体化模拟、井位优选和钻井轨迹优化等工作。为实现塔河油田大幅提高采收率目标,需进一步开展缝洞结构描述、岩溶成因系统研究、储量动用评价、注水-注气机理及规律研究、缝洞井节点网络模拟和动态监测系统研究等工作。

    塔里木盆地顺北地区超深断控缝洞型油气藏地质-工程一体化实践与成效
    张煜, 李海英, 陈修平, 卜旭强, 韩俊
    2022, 43(6):  1466-1480.  doi:10.11743/ogg20220615
    摘要 ( 320 )   HTML ( 14)   PDF (3583KB) ( 267 )  
    数据和表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塔里木盆地顺北地区超深断控缝洞型油气藏目的层埋深大,储层非均质性强,上覆地层岩性复杂,多期断裂破碎带发育,钻完井工程难度大,无现成经验可借鉴,勘探开发面临巨大挑战。通过搭建地质-工程、勘探-开发一体化协同管理平台,将地质研究、工程设计和组织实施纳入一体化协作体系。针对超深断控缝洞型油气藏的地质特点与工程难点,形成“钻井设计(储层建模与井型设计、储量估算与井网构建、井轨迹优化)、钻完井工程(风险预测与优快钻井、分段酸压与衬管完井、储层描述与分类改造)”一体化技术体系,钻井成井周期明显缩短,单井产能明显提升,新发现顺北4号、8号断裂带两个亿吨级规模增储区带,为顺北油气田勘探开发提供重要技术支撑,对国内外超深层油气勘探开发具有借鉴意义。

    油源断裂输导油气时期厘定方法的改进及其应用
    付广, 李佳静, 于桐
    2022, 43(6):  1481-1488.  doi:10.11743/ogg20220616
    摘要 ( 240 )   HTML ( 8)   PDF (2572KB) ( 199 )  
    数据和表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油源断裂输导油气时期对于准确认识油源断裂在油气成藏中的贡献至关重要。以往其厘定要么是仅仅依据油源断裂活动时期,要么是把油源断裂活动时期与烃源岩排烃时期相结合,所得结果往往难以反映地下的实际情况。为此在油源断裂输导油气机理研究的基础上,对以往的方法进行了改进,提出了通过确定油源断裂活动时期与烃源岩内、外油气聚集时期的叠合时间来厘定油源断裂输导油气时期的方法,并以渤海湾盆地歧口凹陷南大港断裂为例对改进前、后方法的应用效果进行了对比。结果表明:利用改进后方法厘定出的南大港油源断裂输导油气时期为新近系明化镇组沉积时期,明显短于利用改进前方法厘定出的新近系馆陶组-明化镇组沉积时期。与改进前方法相比,改进后方法给出的油源断裂输导油气时期可更合理地解释南大港断裂附近古近系沙河街组一段目前已发现的油气分布,因而更符合地下油源断裂输导油气机理。

    不同勘探程度矿权区块价值评估方法
    刘超英, 李军, 王保华, 赵琳洁
    2022, 43(6):  1489-1496.  doi:10.11743/ogg20220617
    摘要 ( 270 )   HTML ( 15)   PDF (1412KB) ( 173 )  
    数据和表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随着油气行业体制、机制改革的不断深入,中国全面推进了油气矿业权竞争性出让,勘查区块出让由原来的“申请在先、依法登记”转变到通过“招拍挂”公开竞争出让。石油公司矿权拓展面临着区块评价和筛选难度大、竞争矿权获取激烈等挑战。如何在短时间内把握先机,快速、有效地评价油气矿权区块的价值,以便在矿权竞标过程中掌握主动权,成为各大石油公司研究的热点。通过系统梳理目前国内外区块价值的评价方法,分析了不同方法的适用条件和优缺点,提出了适用于不同勘探程度区块的区块价值评价方法,并应用实例进行了分析,比较了不同方法的差异。研究成果为国内石油公司油气矿权竞标决策提供技术支撑。

    基于扫描电镜大视域拼接技术定量表征致密储层微观非均质性
    李文浩, 卢双舫, 王民, 周能武, 程泽虎
    2022, 43(6):  1497-1504.  doi:10.11743/ogg20220618
    摘要 ( 314 )   HTML ( 13)   PDF (5432KB) ( 191 )  
    数据和表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高分辨率扫描电镜技术是研究致密储层非均质性最直观的方法,但存在视域代表性的问题。以南襄盆地泌阳凹陷古近系核桃园组三段致密储层为例,基于扫描电镜大视域拼接技术,定量揭示了不同类型致密储层的微观非均质性。结果表明,研究区致密砂岩储集空间类型以粒间孔和粒内孔为主,同时发育少量微裂缝;泥页岩储集空间类型同样以粒间孔和粒内孔为主,有机孔和微裂缝相对较少。通过场发射扫描电镜大视域拼接技术与统计学方法结合,探讨了泥岩、页岩、泥质粉砂岩、砂岩等致密储层的矿物微观非均质性和孔隙微观非均质性。其中边长为160,300,300和1 000 μm的正方形视域面积可以分别作为上述4种岩性致密储层矿物微观非均质性代表视域面积;边长为200,300,300和800 μm的正方形视域面积可以分别作为上述4种岩性的孔隙微观非均质性代表视域面积。由此可见,不同岩石类型的致密储层,其微观非均质性存在明显差异,其中砂岩微观非均质性 > 泥质粉砂岩、页岩微观非均质性>泥岩微观非均质性。综合矿物微观非均质性和孔隙微观非均质性,可将边长为200,300,300和1 000 μm的正方形视域面积分别作为研究区泥岩、页岩、泥质粉砂岩和砂岩致密储层微观非均质性的代表视域面积。

    深层碳酸盐岩储层溶洞垮塌物理模拟及分布预测
    吕心瑞, 邬兴威, 孙建芳, 夏东领, 李彦普, 丁炎志, 王斌
    2022, 43(6):  1505-1514.  doi:10.11743/ogg20220619
    摘要 ( 256 )   HTML ( 10)   PDF (7165KB) ( 117 )  
    数据和表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大型古岩溶洞穴是深层碳酸盐岩储层的重要储集空间类型,钻井揭示溶洞大多存在不同程度的垮塌角砾充填,对溶洞垮塌机制、垮塌模式及分布规律的认识直接影响此类油藏的高效开发。依据相似性理论,以塔河油田奥陶系储层大型溶洞为工程背景,利用融蜡成腔方法制作未充填、砂泥充填和水充填3类球型溶洞,开展溶洞垮塌的地质力学物理模型试验,揭示不同充填类型溶洞的垮塌机制,分析垮塌形态及破坏范围,建立溶洞垮塌体模式,根据其地震反射特征,探索不同类型溶洞垮塌体地震预测方法。结果表明:物理模型试验适用于塔河地区深层应力作用下溶洞垮塌研究,弥补了传统方法在直观、真实方面的不足;揭示了溶洞垮塌机制主要为压实破坏和剪切破坏,溶洞顶板及周边原岩垮落,并出现剪切滑移破坏带,范围为2~3倍洞径;砂泥充填溶洞稳定性大于水充填溶洞的稳定性,未充填溶洞稳定性最差;建立了2类溶洞垮塌模式,Ⅰ类垮塌模式主要受上覆重力影响,Ⅱ类垮塌模式主要受剪切应力影响,二者地震反射特征存在局部差异,综合有色反演、分频能量、GR反演及相干能量梯度等地震属性能够实现2类溶洞垮塌体的预测,研究区不同类型垮塌体分布预测结果与油井产能具有较好对应关系。

    基于笔石表皮体反射率和拉曼光谱评价海相页岩热成熟度的方法
    孟江辉, 吕沛熙, 吴伟, 潘仁芳, 朱逸青
    2022, 43(6):  1515-1528.  doi:10.11743/ogg20220620
    摘要 ( 268 )   HTML ( 7)   PDF (4393KB) ( 130 )  
    数据和表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五峰组(O3w)-龙马溪组(S1l)海相页岩是川南下古生界页岩气勘探的主力层系之一,热成熟度是烃源岩和页岩气评价的一项重要指标。由于缺乏镜质体,一直难以建立准确评价下古生界海相页岩热成熟度的方法。共采集33块川南五峰组-龙马溪组岩心样品,用于观察源内固体沥青及笔石表皮体的光学特征,并测试其随机反射率。同时,利用样品中干酪根的拉曼光谱参数分析热成熟度的演化趋势。研究结果表明,相较于源内固体沥青,笔石表皮体来源单一、颗粒较大、特征明显,且垂直层理切面上非粒状笔石表皮体随机反射率(GRor)数值分布更集中,更适合作为反射率测试对象。干酪根的拉曼光谱参数特征表明,热演化过程中GRor与等效镜质体反射率(EqRo)并非单一的线性关系。利用干酪根的拉曼光谱参数为中间变量,建立了通过GRor计算EqRo的方法。计算结果表明,五峰组-龙马溪组页岩在长宁、泸州-大足和威远地区的热成熟度依次降低,EqRo分布范围分别为2.99 %~3.91 %,2.87 %~3.54 %和2.46 %~3.03 %,平均值分别为3.44 %,3.22 %和2.77 %。长宁西部出现了异常高成熟度区域,需要评价其对页岩气勘探的影响。

    综合报道
    总目次
    2022, 43(6):  1530. 
    摘要 ( 48 )   PDF (537KB) ( 21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