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lease wait a minute...

当期目录

    2023年 第44卷 第2期    刊出日期:2023-03-17
    目录
    2023年第44卷 第2期 中英文目录
    2023, 44(2):  0. 
    摘要 ( 223 )   PDF (126224KB) ( 168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油气地质
    超薄砂岩储层预测方法研究与应用
    王光付, 徐海, 李发有, 孙建芳, 段文龙
    2023, 44(2):  247-263.  doi:10.11743/ogg20230201
    摘要 ( 1000 )   HTML ( 95)   PDF (12587KB) ( 428 )  
    数据和表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目前在油气勘探开发领域,针对中等埋深(2 500~3 500 m)砂岩储层预测的极限厚度一般可以达到5~10 m,而小于5 m的超薄储层准确预测仍为工业界难题。基于厄瓜多尔安第斯14和17区块不同时期采集和处理的多工区叠后地震数据,采用构造趋势面驱动叠后连片一致性处理,压制了多工区相位、能量、频率及闭合差等因素对薄层反射的干扰,降低了储层预测的多解性。基于时-频衰减高精度合成记录标定方法,消除由于地层吸收产生的时间累积误差,精确标定和解剖薄层反射特征,确定了超薄储层分辨的最低主频。基于无井驱动的“稳态变时频子波” 叠后宽频有效信号高分辨率处理技术,有效恢复了薄层弱反射系数。基于宽频地震波形约束,优化了相控非线性反演的算法与工作流程。通过上述研究,形成了一套有效的超薄砂岩储层综合预测方法和技术体系,成功地实现了埋深3 000 m、厚度2~5 m潮汐水道砂体的精准预测,新钻滚动评价井和开发井验证其预测准确率达到90 %以上。

    鄂尔多斯盆地下古生界构造-沉积演化、古地理重建及有利成藏区带划分
    周雁, 付斯一, 张涛, 陈洪德, 苏中堂, 张军涛, 张成弓, 刘子铭, 韩骁宇
    2023, 44(2):  264-275.  doi:10.11743/ogg20230202
    摘要 ( 653 )   HTML ( 88)   PDF (12140KB) ( 421 )  
    数据和表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鄂尔多斯盆地下古生界是重要的天然气勘探层位,相继发现了奥陶系顶部风化壳、古隆起周缘中组合和马家沟组盐下等多套含气层系,证明了盆地下古生界具有良好的勘探开发潜力,也揭示出深化古地理重建工作的急迫性。在分析鄂尔多斯盆地构造-沉积演化过程的基础上,对早古生代重点时期的古地理进行了重建,进而提出了成藏区带划分的新思路。研究表明,鄂尔多斯盆地经历了太古宙—元古宙裂陷沉积、寒武纪—奥陶纪沉积-剥蚀、石炭纪—三叠纪拗陷稳定沉积、侏罗纪—白垩纪挤压成藏和晚白垩纪—现今调整定型等5大阶段。盆地下古生界古地理格局经历了早-中寒武世的古陆消减、沉积增长、边缘裂陷阶段和早奥陶世的隆-坳相间阶段,并控制了优质成藏区带的分布。结合近期勘探研究进展,依据源-储组合和空间分布,划分出了基于主控因素的4类成藏区带:潮缘滩白云岩成藏区、奥陶系盐下台内丘滩成藏区、西部双滩带白云岩和页岩成藏区以及岩溶-滩相白云岩成藏区。不同区带显示出了不同的成藏条件和主控因素,需要选择针对性的勘探策略。

    鄂尔多斯盆地乌审旗古隆起对岩溶气藏的控制机理
    何发岐, 张威, 丁晓琪, 祁壮壮, 李春堂, 孙涵静
    2023, 44(2):  276-291.  doi:10.11743/ogg20230203
    摘要 ( 317 )   HTML ( 41)   PDF (10980KB) ( 176 )  
    数据和表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随着鄂尔多斯盆地北部中国石化大牛地区块一系列深井的钻探成功,发现乌审旗古隆起对奥陶系马家沟组的成藏起着重要的控制作用。在充分利用盆地北部钻井、地震和分析化验资料的基础上,研究乌审旗古隆起的形成与演化对下古生界成储和成藏的控制作用。结果表明:①乌审旗古隆起形成于新元古代,一直持续活动到奥陶纪末,具有“水上、水下交替发育”的特点,可分为5个演化阶段;②乌审旗古隆起在早古生代的持续活动造成了其东侧断裂系统发育,这些断裂为加里东期—海西期马家沟组岩溶作用提供了通道,形成深层岩溶储层;③乌审旗古隆起上沉积水体较浅,利于微生物岩的形成和准同生白云石化,可以形成白云岩孔隙型储层;④乌审旗古隆起东侧的断裂是成藏期天然气运移的主要通道,断裂沟通了多套储层,具有“三向供烃、断裂控储、立体成藏”的特征。该研究为鄂尔多斯盆地下古生界奥陶系的立体勘探提供了一种新模式。

    鄂尔多斯盆地延长探区长7油层组泥页岩孔隙结构定量表征与动态演化过程
    许璟, 葛云锦, 贺永红, 蒲仁海, 刘林玉, 段亮, 杜克锋
    2023, 44(2):  292-307.  doi:10.11743/ogg20230204
    摘要 ( 342 )   HTML ( 35)   PDF (4896KB) ( 293 )  
    数据和表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全孔径孔隙结构的定量表征与动态演化研究是认识泥页岩储层成储机理和明确孔隙与烃-岩相互作用关系的重要基础。通过场发射扫描电镜、高压压汞、N2和CO2吸附实验等技术,对鄂尔多斯盆地延长探区长7油层组不同成熟度的典型岩心,以及开展过生、排烃模拟实验的泥页岩样品进行了孔隙结构的定量表征。在此基础上,结合生、排烃模拟和X射线衍射全岩/黏土矿物含量的测试结果,研究有机质生排烃、矿物成岩与孔隙结构演化的相互作用,定量分析储层孔隙结构和分形特征的动态演化特征。结果表明:长7油层组泥页岩储层的微孔、小孔和中孔对孔体积贡献较大,而孔比表面积主要由微孔和小孔提供。随着有机质生排烃、无机矿物溶蚀和矿物间转化的发生,总孔体积具有先减小后增大的趋势,其中中-大孔占比先降低后增加,且微-小孔的非均质性总体增强,而中-大孔的非均质性具有先增加后降低的趋势。相关性分析表明:孔隙大小、矿物组成耦合于储层的非均质性,其中微-小孔的分形维数D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