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lease wait a minute...

当期目录

    2024年 第45卷 第5期    刊出日期:2024-11-06
    上一期   
    目录
    2024年第45卷 第5期  封面+目录
    2024, 45(5):  0. 
    摘要 ( 54 )   PDF (11464KB) ( 63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油气地质
    塔里木盆地深层碳酸盐岩缝洞型油藏精细地质建模技术
    吕心瑞, 孙建芳, 李红凯, 夏东领, 邬兴威, 韩科龙, 侯加根
    2024, 45(5):  1195-1210.  doi:10.11743/ogg20240501
    摘要 ( 216 )   HTML ( 50)   PDF (6222KB) ( 142 )  
    数据和表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深层碳酸盐岩缝洞型储层受古地貌、构造及岩溶作用控制,储集体类型多样,尺度差异大,高度离散,非均质性极强,传统建模方法难以直接应用。以塔里木盆地塔河油田奥陶系碳酸盐岩储层为研究对象,针对此类油藏建模缺乏储集体发育模式指导、真实统计规律约束、缝洞结构模拟及优化算法等关键问题,攻关形成了以“成因分类、多元约束、多点统计”为核心的缝洞结构精细建模技术系列。在储集体结构表征、物性模拟和分类融合等方面构建5大特色技术,包括:①古暗河结构多点统计建模方法;②分区带多元约束断控岩溶建模方法;③成因控制表层岩溶协同模拟方法;④岩溶相控与等效计算相结合的物性模拟方法;⑤基于成因次序的分类模型融合及动态优化方法。缝洞型油藏地质建模实现了4个转变:①建模对象从储集体外部形态轮廓转向缝洞内部成因结构;②井间模拟实现了单一约束到多元控制;③建模方法由以地震雕刻为主发展为多学科协同表征;④建模工具由商业软件发展为与自研模块相结合的方式。结果表明:地质模型与实钻井符合率显著提升,支撑了15个单元的地质建模,覆盖地质储量1.5×108 t。模型应用于细化储量构成、油藏数值模拟和开发方案调整等,效果显著,为此类油藏剩余油挖潜和提高采收率措施制定奠定了地质基础。

    克拉通内走滑断裂成因与控藏机制研究进展
    邓尚, 邱华标, 刘大卫, 韩俊, 汝智星, 彭威龙, 卞青, 黄诚
    2024, 45(5):  1211-1225.  doi:10.11743/ogg20240502
    摘要 ( 168 )   HTML ( 13)   PDF (9423KB) ( 133 )  
    数据和表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近年来,在中国多个克拉通盆地腹部识别出成体系发育的走滑断裂系统,这是克拉通盆地内部一种重要的构造样式。针对塔里木盆地北部走滑断裂体系,应用断裂构造解析、断裂发育演化离散元数值模拟、断裂形变有限元数值模拟及断裂核-带结构解剖等技术方法,结合油气井生产动态资料,分析了走滑断裂体系成因与控藏机制,并总结了研究取得的新进展与新认识。研究表明:①塔里木盆地北部走滑断裂体系是盆地中部大型逆冲带向北推挤时形成的伴生调节构造,具有“非共轴挤压、调节区域变形”动力学成因机制;②随着走滑断裂滑移距增大,核部角砾岩类型由裂隙角砾岩、破碎角砾岩演变为杂乱角砾岩和碎裂岩,高阶演化程度的角砾岩可降低断层核部渗透性;③强压扭背景下形成的走滑压脊构造具有“上张下压”纵向应力分布特征,断控储集体主要沿断裂带在深部发育;④走滑断裂相关盐构造耦合-解耦变形特征对油气垂向输导具有重要控制作用;⑤分层变形是小滑移距走滑断裂在深埋条件下的变形特征,可控制油气沿走滑断裂垂向输导后在多个层系分层聚集。

    塔里木盆地北部富满地区超深层走滑断裂带碳酸盐岩油气差异成藏成因探讨
    乔俊程, 常少英, 曾溅辉, 曹鹏, 董科良, 王孟修, 杨冀宁, 刘亚洲, 隆辉, 安廷, 杨睿, 文林
    2024, 45(5):  1226-1246.  doi:10.11743/ogg20240503
    摘要 ( 74 )   HTML ( 13)   PDF (12284KB) ( 94 )  
    数据和表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塔里木盆地北部超深层走滑断裂体系海相碳酸盐岩油气勘探开发近年来取得了重大突破,但富满油田油气分布与富集特征差异显著,走滑断裂控制下的超深层油气差异成藏机理尚不清楚。研究了富满地区走滑断裂几何结构及其演化过程,探讨其在油气运聚成藏中的作用,分析油气成藏富集机理,提出了油气富集主控因素。研究结果表明:①研究区走滑断裂经历了早期伸展或弱挤压,中期压扭、伸展或平移走滑,晚期定型、继承发育或张扭反转的动力学演化过程。FI5断裂带和FI17断裂带挤压、剪切和拉张应力交替发育,不同部位演化差异明显,FI7断裂带和FI16断裂带以剪切应力和拉张应力为主,演化过程相对简单。②演化过程不同的断裂形成了不同的几何结构,造成通源性、输导性与储集性强弱差异配置不同,从而形成了3种不同的油气充注方式。FI5断裂带和FI16断裂带油气以垂向充注为主,FI7断裂带油气以侧向运移调整为主,FI17断裂带为垂向充注-侧向运移复合型。③断裂演化过程差异控制了油气充注过程。东部断裂晚期活动性强,喜马拉雅期高成熟裂解气大量充注成藏,形成了“西油东气”的格局。断裂带内不同部位演化过程差异加剧了断裂内油气性质变化的复杂性。④垂向充注型油气藏中通源性、输导性和储集性的耦合配置关系控制了油气富集程度,充注期次差异控制了油气性质变化,油气侧向运移为主的油气藏中储集性及侧向连通程度控制了油气富集程度及油气性质的变化。

    盆-山耦合控制下塔里木盆地库车坳陷上三叠统黄山街组层序地层特征
    王正和, 张荣虎, 岳勇, 程锦翔
    2024, 45(5):  1247-1258.  doi:10.11743/ogg20240504
    摘要 ( 60 )   HTML ( 9)   PDF (9454KB) ( 67 )  
    数据和表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前人对塔里木盆地库车坳陷上三叠统黄山街组三级层序划分方案不一,导致对其内部关键界面性质及沉积演化过程的认识各异。基于库车坳陷野外露头的精细观察与分析重新划分了黄山街组的三级层序。结果表明:①黄山街组的4个岩性段构成2个三级层序。黄(黄山街组)一段—黄三段构成东薄、西厚的三级层序SQ1,黄四段构成东厚、西薄三级层序SQ2。2个三级层序均发育低位体系域(LST)、水进体系域(TST)和高位体系域(HST)。②三级层序界面SB1,SB2和SB3分别对应于黄山街组底界、黄三段顶界及黄山街组顶界。SB1和SB3都为岩性和岩相突变转换面,SB3也是侵蚀与沉积间断面。SB2是区域抬升形成的沉积间断,有区域可对比的古土壤。③盆-山耦合变化控制了黄山街组所包含的2个三级层序的形成。古天山在SQ1低位体系域和高位体系域沉积之初分别经历了2幕强烈的快速隆升,在SQ1末期被侵蚀夷平。盆地沉积响应由强烈拗陷快速沉积充填过渡为稳定拗陷沉积充填,再次强烈拗陷快速沉积充填形成SQ1。发生沉积间断后,在弱拗陷背景下持续稳定沉积充填形成SQ2。

    塔里木盆地兰尕与和田河断裂带变形特征及成藏演化模式
    马海陇, 蒋林, 丁文龙, 韩鹏远, 王震, 张长建, 文欢, 丁立明, 李杰
    2024, 45(5):  1259-1274.  doi:10.11743/ogg20240505
    摘要 ( 57 )   HTML ( 13)   PDF (13562KB) ( 58 )  
    数据和表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塔里木盆地中部发育北北东向—近南北向“半走滑-半逆冲”的“Y”字形逆冲滑脱断裂,其构造样式与邻区断裂差异较大,两侧断裂体系也不同,目前对其形成机制和构造演化特征的认识尚不清楚。通过对和田河与兰尕断裂带的构造解析,研究其形成机制与演化特征;通过与塔河油田兰尕断裂带油气成藏特征对比,分析和田河断裂带油气运移聚集特征。研究表明:兰尕及和田河半走滑-半逆冲的“Y”字型逆冲滑脱断裂带形成于加里东晚期,向下收敛为走滑断裂,向上逆冲至志留纪地层内,形成断背斜。区域地应力是这2条断裂带形成的主要原因。早奥陶世末,受西南、东南和北部 3 面应力作用,塔北隆起形成大规模北北东向和北北西向走滑断裂,巴楚隆起形成北北东向走滑断裂。加里东运动晚期,受东昆仑和南天山洋挤压作用,形成向下收敛为走滑断裂、向上逆冲至志留纪地层内的逆冲滑脱断裂,并切割走滑断裂,使逆冲断裂上盘走滑断裂再活动,形成的缝网规模及破碎程度远比下盘及其他区域大。在后期构造运动作用下,逆冲断裂带内走滑断裂继承发育,并错断逆冲断裂。兰尕断裂带内发育两种有利成藏模式:① 主干北北东向走滑断裂横向交切上倾断溶体油气成藏模式;② 油气沿次级北北东向走滑断裂分段富集的断溶体油气成藏模式。海西运动晚期,和田河构造带沿主干断裂充注的油气向次级北北东向走滑断裂控制的缝洞型储层侧向调整,发育断溶体油气藏,油气沿断裂带分段富集。因此,南部背斜区北北东向断溶体为有利勘探目标。

    干旱型浅水三角洲沉积特征及沉积模式
    宋璠, 孔庆圆, 张学才, 曹海防, 焦国华, 杨悦
    2024, 45(5):  1275-1288.  doi:10.11743/ogg20240506
    摘要 ( 50 )   HTML ( 5)   PDF (11431KB) ( 55 )  
    数据和表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浅水三角洲是沉积学研究领域的热点,但是干旱气候背景、水体间歇振荡、沉积特征与沉积过程较为复杂的浅水三角洲研究报道较少。综合利用岩心、测井、分析化验和地震等资料,根据现代沉积分析与沉积数值模拟,对准噶尔盆地腹部永进地区侏罗系齐古组开展系统的沉积相研究,建立了齐古组沉积模式。研究表明:① 中-晚侏罗世准噶尔盆地气候转为干旱,齐古组沉积水体变浅且频繁振荡, 1砂组—3砂组发育浅水辫状河三角洲沉积,4砂组物源供给减弱、气候持续干旱,沉积相转变为曲流河三角洲。② 与湿润气候背景下的浅水三角洲相比干旱型浅水三角洲,水下分流河道变化较快,随着河道延伸逐渐分叉、改道出多种类型的河道砂。三角洲砂体颜色呈红灰间互的变化规律,砂岩岩性较细、成熟度低、分布规模不大。持续干旱的气候条件导致湖盆可容空间不断减小,三角洲朵叶体中几乎不发育河口砂坝,沉积砂体主要为多种形态类型的水下分流河道砂。③ 单一供给河道控制的沉积体规模有限且顺水流方向分异明显,发育高能水下主干河道、中-高能网状分流河道和低能改造型分流河道3种沉积微相。单砂体间连通性较差、储集空间非均质性强,油气勘探开发难度大。

    准噶尔盆地东部中二叠统咸化湖相烃源岩生气潜力及天然气勘探意义
    冯德浩, 刘成林, 杨海波, 韩杨, 杨小艺, 苏加佳, 李国雄, 张景坤
    2024, 45(5):  1289-1304.  doi:10.11743/ogg20240507
    摘要 ( 55 )   HTML ( 11)   PDF (12303KB) ( 67 )  
    数据和表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中二叠统咸化湖相页岩是准噶尔盆地东部最重要的烃源岩,研究其生气潜力及成藏贡献对油气勘探具有重要的意义。根据近年来新钻井的录井、岩石学、有机地球化学、半开放体系热模拟实验及天然气地球化学分析数据,系统评价了中二叠统咸化湖相烃源岩的生气潜力,研究了天然气成因和来源,提出了有利的天然气勘探领域。研究表明:①东道海子凹陷中二叠统咸化湖相烃源岩厚度自边缘向凹陷中心逐渐增大,凹陷中部厚度普遍超过350 m,最厚可达600 m。阜康凹陷存在2个中二叠统咸化湖相烃源岩厚度高值区,其中东北缘烃源岩厚度主要为200 ~ 250 m,中南部烃源岩厚度超过400 m。阜康凹陷和东道海子凹陷中二叠统咸化湖相烃源岩以中等—极好烃源岩为主,发育倾油型生烃母质,具有厚度大、滞留烃含量高、普遍达到生气窗的特点,具备规模生气潜力。②准噶尔盆地东部发现来自于咸化湖相烃源岩生成的油型气,主要分布在阜康凹陷、东道海子凹陷和阜康断裂带,克拉美丽气田和彩南油气田煤型气也混有中二叠统生成的油型气。③阜康凹陷和东道海子凹陷超深层是油型气勘探的有利地区,主要包括源外常规气、源内致密气和源内页岩气3个有利的天然气勘探领域。

    柴达木盆地干柴沟地区古近系下干柴沟组上段页岩层系优势岩相及其控储因素
    张洪, 冯有良, 刘畅, 杨智, 伍坤宇, 龙国徽, 姚健欢, 孟博文, 邢浩婷, 蒋文琦, 王小妮, 魏琪钊
    2024, 45(5):  1305-1320.  doi:10.11743/ogg20240508
    摘要 ( 49 )   HTML ( 7)   PDF (22946KB) ( 50 )  
    数据和表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柴达木盆地干柴沟地区页岩油勘探近年获得重要突破,研究高原咸化湖盆岩相与储层特征对甜点识别具有重要意义。通过岩心和薄片观察、全岩矿物组成和原位微量元素分布测试、大面积视域扫描拼接成像、高压压汞与氮气吸附实验以及一维核磁共振分析,判识了岩相类型,系统研究了页岩储集性和含油性差异,提出了优势岩相和控储主因。研究结果表明:研究区储层有块状灰云岩(碳酸盐矿物含量>70 %)、层状灰云岩(碳酸盐矿物含量50 % ~ 70 %)、纹层状混积岩(碳酸盐矿物含量10 % ~ 50 %)和断续状水平层理混积岩(碳酸盐矿物含量10 % ~ 50 %)4种岩相。块状灰云岩和层状灰云岩孔隙以晶间孔为主,储集空间大且连通性好,孔隙中含油指数高,为优势岩相;纹层状混积岩基质孔隙发育较差,纹层密集发育的混积岩渗透性较好;断续状水平层理混积岩孔、缝不发育,储集性较差。优势岩相成储过程受3方面因素控制:①碳酸盐矿物组构决定宏孔发育程度;②陆源长英质细粒沉积物和黏土矿物含量控制比表面吸附性;③纹层发育程度最终改善储层渗透性能。

    川南地区下志留统龙马溪组有机质热演化及其主控因素
    蒋前前, 吴娟, 王恒, 匡龙伟, 周志鹏, 杨雨然, 李彦佑, 罗超, 邓宾, 焦堃
    2024, 45(5):  1321-1336.  doi:10.11743/ogg20240509
    摘要 ( 66 )   HTML ( 7)   PDF (5562KB) ( 71 )  
    数据和表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为研究川南地区下志留统龙马溪组有机质热演化特征,根据钻井、岩性和温度实验数据,研究了现今地温场特征,利用激光拉曼光谱测定计算了龙马溪组页岩有机质镜质体反射率,以镜质体反射率(Ro)为约束,用BasinMod盆地数值模拟技术重建了该区热流史及龙马溪组有机质热演化史。研究结果表明,川南地区龙马溪组储层沥青激光拉曼镜质体反射率(RmcRo)为2.7 % ~ 3.9 %,有机质现均已到过成熟阶段,平面上从威远—泸州—长宁区块成熟度逐渐增加。加里东期大部分有机质尚未进入生烃门限。东吴期—印支期威远北部及渝西北部有机质处于低成熟-成熟阶段,同期长宁—宁西及泸州南部有机质分别进入高成熟和过成熟阶段。燕山期川南龙马溪组有机质普遍达到过成熟阶段。川南地区龙马溪组有机质热演化受古地貌、古埋深、峨眉山玄武岩喷发及构造隆升等地质因素的共同影响,其中古埋深及峨眉山玄武岩喷发是有机质热演化最主要的控制因素。

    川中龙女寺地区中二叠统茅口组储层特征及其主控因素
    彭军, 刘芳兰, 张连进, 郑斌嵩, 唐松, 李顺, 梁新玉
    2024, 45(5):  1337-1354.  doi:10.11743/ogg20240510
    摘要 ( 44 )   HTML ( 5)   PDF (17887KB) ( 73 )  
    数据和表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近年来,川中龙女寺地区JT1井和MX145井等多口钻井在中二叠统茅口组获得高产工业气流,展现出茅口组良好的勘探开发潜力,但由于储层特征及其发育主控因素不清楚,严重制约了龙女寺地区茅口组进一步的油气勘探。以川中龙女寺地区茅口组储层为对象,开展储层岩性、物性和孔喉结构等地质特征及地球化学特征研究,提出了川中龙女寺地区中二叠统茅口组优质储层主控因素。研究结果表明:①龙女寺地区茅口组储层岩性为白云岩及灰岩2类,晶粒白云岩、角砾白云岩和颗粒灰岩为主要储层岩石类型。白云岩储层可划分为3大类、6个亚类,灰岩储层可划分为4大类、5个亚类。②晶间孔、非选择性溶孔和溶洞为茅口组储层主要储集空间类型,裂缝-孔洞型储层的构造-溶蚀缝、洞体系储集空间大,分布广泛且连通性好,为有利储层。③茅口组储层具有“沉积作用-白云石化作用构建骨架,岩溶作用-构造作用叠加改造”的形成与发育模式。沉积作用、白云石化作用和构造作用是优质储层的主要控制因素,角砾白云岩为优质储集岩。

    川东北地区二叠系大隆组页岩储层特征及其主控因素
    王威, 刘珠江, 魏富彬, 李飞
    2024, 45(5):  1355-1367.  doi:10.11743/ogg20240511
    摘要 ( 63 )   HTML ( 6)   PDF (7857KB) ( 58 )  
    数据和表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川东北地区二叠系大隆组发育一套海相优质页岩,页岩储层控制了页岩气的富集。以大隆组深水陆棚相页岩为研究对象,利用氩离子抛光扫描电镜、低温氮气吸附脱附法和高压压汞等测试资料,通过地球化学和矿物组成特征研究,与志留系龙马溪组、二叠系茅口组三段和吴家坪组二段等海相页岩储层进行差异性对比分析,提出了大隆组储层发育主控因素。研究结果表明:①深水陆棚相和盆地相区优质页岩发育,沿开江-梁平陆棚呈环带状分布,厚度介于20~35 m。川东北地区大隆组深水陆棚相页岩发育混合硅质页岩相和含灰硅质页岩相。南江地区深水陆棚相页岩厚度介于20~30 m,以混合硅质页岩相为主;在普光地区深水陆棚相页岩厚度相对较大,介于30~35 m,以含灰硅质页岩相为主;而靠近陆棚中间位置深水陆棚相页岩厚度略有减薄,在20 m左右,以硅质页岩相为主。②大隆组页岩储层具有“高碳、高脆、高孔、高含气”的“四高”特征。页岩为有机质发育的孔隙型储层,总体具有高孔-特低渗、微孔占比高和孔隙连通性较好的特征。③沉积环境控制了大隆组页岩储层孔隙发育程度及类型,流体超压使孔隙后期得以保存。④相比其他层系,海相页岩储层大隆组岩性组合以灰黑色硅质页岩夹薄层泥质灰岩为主,纵向灰岩夹层多,岩性非均质性强。不同层系页岩主要储集空间总体相似,均以有机质孔为主,但大隆组储层龙马溪组页岩储层孔隙度较其他层系页岩总体偏低。

    川中地区中侏罗世早期天文驱动下的湖平面波动及沉积物分布规律
    冯潇飞, 赵晓明, 张喜, 葛家旺, 杨长城, 梁岳立, Bouchakour Massine
    2024, 45(5):  1368-1382.  doi:10.11743/ogg20240512
    摘要 ( 148 )   HTML ( 24)   PDF (8303KB) ( 97 )  
    数据和表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陆相湖盆的湖平面升降导致的盆内沉积充填差异对油气形成与富集具有重要影响,而湖平面波动受气候作用影响明显。选取川中地区中侏罗世早期沙溪庙组一段的湖相连续沉积记录,采用高分辨率自然伽马测井资料作为气候替代指标,开展了中侏罗世早期陆相地层的旋回地层学研究,对长、短偏心率周期进行滤波分析,建立了沙溪庙组一段的浮动天文年代标尺。研究发现:① 沙溪庙组一段陆相湖盆沉积地层中保存了完好的天文旋回响应信号;② 通过川中地区沙溪庙组一段的天文年代标尺计算,认为沙溪庙组一段沉积持续时间约为2.43 Ma;③ 偏心率接近极大值且岁差振幅较大表明气候温暖、潮湿,湖平面相对上升,发育偏泥质沉积,偏心率接近极小值且岁差振幅较小表明气候寒冷、干旱,发育偏砂质沉积,砂质沉积物厚度差异受岁差振幅所调控;④ 中侏罗世早期不同尺度的轨道周期驱动力共同控制了气候的变化,气候变化引起湖平面的波动,湖平面的波动影响了沉积物的分布。

    鄂尔多斯盆地东部奥陶系马家沟组四段神木-志丹低古隆起的发现及油气勘探意义
    于洲, 周进高, 罗晓容, 李永洲, 于小伟, 谭秀成, 吴东旭
    2024, 45(5):  1383-1399.  doi:10.11743/ogg20240513
    摘要 ( 40 )   HTML ( 5)   PDF (8286KB) ( 49 )  
    数据和表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米探1井油气勘探突破展示出盆地东部奥陶系马四段具有良好的勘探前景,由于盆地东部奥陶系马四段时期古构造格局认识不清,制约了该层系的天然气勘探。根据磁力资料、地震剖面、钻井资料、野外露头和地球化学特征分析等资料,发现了鄂尔多斯盆地东部奥陶系马四段神木-志丹低古隆起,研究了古隆起形成机制及对马四段沉积和储层的控制作用。研究结果表明:①神木-志丹低古隆起呈北东向展布,宽约140 km,长约250 km,面积为3.8×104 km2。②神木-志丹低古隆起发育于奥陶系马四段沉积。古隆起的形成受古基底组成差异和同沉积正断层共同控制。同沉积正断层下盘的古基底在正断层作用下演变为地势相对较高的低古隆起,同沉积正断层上盘的古基底在同沉积正断层作用下向下沉降并转变为地势相对较低的坳陷或凹陷。③神木-志丹低古隆起地势相对较高,发育微生物丘、灰泥丘和砂屑滩,经准同生白云化作用后可形成优质白云岩储层。④神木-志丹低古隆起广泛沉积了一套厚度为1~12 m的硬石膏岩层,低古隆起带上的马四段白云岩储层在侧向致密灰岩和纵向硬石膏岩的封堵作用下,可形成封闭性能较好的岩性圈闭。⑤神木-志丹低古隆起马四段白云岩岩性圈闭位于现今构造高部位,断层发育,遮挡条件好,有利于天然气运移和富集。

    海-陆过渡相与海相页岩气“甜点段”差异特征与形成机理
    张琴, 邱振, 赵群, 董大忠, 刘雯, 孔维亮, 庞正炼, 高万里, 蔡光银, 李永洲, 李星涛, 林文姬
    2024, 45(5):  1400-1416.  doi:10.11743/ogg20240514
    摘要 ( 61 )   HTML ( 8)   PDF (9766KB) ( 73 )  
    数据和表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为了指导海-陆过渡相页岩气的勘探开发,以鄂尔多斯盆地东缘大宁—吉县地区二叠系山西组2段3亚段(山23亚段)海-陆过渡相页岩气甜点段与四川盆地南部地区志留系龙马溪组一段1亚段(龙一1亚段)1小层海相页岩气甜点段作为研究对象,开展系统的岩心观察、薄片鉴定、全岩-黏土X射线衍射、有机地球化学分析、扫描电镜观察、N2低温吸附、CH4等温吸附以及主、微量元素分析实验,系统对比研究了海-陆过渡相与海相页岩气甜点段的特征与形成机理。研究结果表明:① 海相页岩气甜点段稳定分布与发育;海-陆过渡相页岩气甜点段横向不连续,纵向多层段发育。② 海-陆过渡相页岩气甜点段总有机碳含量(TOC)高,处于中-高成熟阶段,有机质以Ⅱ2-Ⅲ型为主;海相页岩气甜点段TOC较高,处于高-过成熟阶段,有机质以Ⅰ-Ⅱ1型为主。③ 海-陆过渡相页岩气甜点段矿物组成以黏土矿物为主,黏土矿物孔隙以介孔和宏孔为主,它们控制游离气的赋存;有机质以发育微孔为主,它是比表面积的主要贡献者,控制吸附气的赋存。海相页岩气甜点段以石英矿物为主;页岩有机质同时发育微孔和介孔,它们是页岩气赋存的主要储存空间。④ 海-陆过渡相页岩气甜点段以吸附气为主,平均占66.06 %;海相页岩气以游离气为主,吸附气占11.15 % ~ 43.75 %。⑤ 海-陆过渡相和海相页岩气甜点段有机质富集均受到古气候、古环境以及地质事件控制,但陆源碎屑输入对海-陆过渡相页岩气甜点段有机质富集具有重要控制作用。⑥ 鄂尔多斯盆地海-陆过渡相页岩气单井最高产量达到7.9×104 m3/d,研究和勘探表明海-陆过渡相页岩气具有良好的勘探前景。

    方法技术
    渤海湾盆地济阳坳陷陆相断陷湖盆中-低成熟度页岩“富烃-成储-富集-高产”的理论认识与开发实践
    倪良田, 杜玉山, 蒋龙, 孙红霞, 程紫燕, 刘祖鹏, 钟建华, 曹增辉, 马存飞
    2024, 45(5):  1417-1430.  doi:10.11743/ogg20240515
    摘要 ( 52 )   HTML ( 11)   PDF (14329KB) ( 81 )  
    数据和表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渤海湾盆地济阳坳陷页岩油资源丰富,初步估算资源量超100×108 t,分析、研究、总结页岩油形成、富集和高产理论认识对指导页岩油勘探开发都具有重要意义。通过系统研究济阳坳陷古近系沙河街组四段(沙四)上亚段和沙河街组三段(沙三)下亚段2套主力页岩油层系有机质形成与演化特征以及页岩油富集与可动规律,提出了济阳陆相断陷湖盆中-低成熟度页岩“富烃-成储-富集-高产”的理论认识。研究表明:济阳陆相断陷湖盆页岩具有高有机质丰度和中-低成熟度特征,页岩为高生烃潜力和低成烃活化能的优质烃源岩。济阳坳陷沙河街组页岩沉积期,咸化水体中嗜盐菌藻等类脂类化合物发育,有机质古生产力高、富硫有机相成烃活化能低且生烃转化率高。生、排烃早,镜质体反射率(Ro)值约0.65 %时游离油量达到峰值。富有机质层与多孔纹层高频互层、有序分布,源-储配置好。洼陷带低级序断层未打破厚层页岩层系自封闭性,页岩层系普遍高压。页岩油层系多为纹层状富碳酸盐页岩和纹层状混积页岩2大类岩相。这2类岩相具有“纹层控油富集、缝网控油流动”的优质页岩油甜点特征,纹层组合控制了储集空间的发育和分布。多尺度、多类型基质微缝与压裂缝网的空间耦合,构成了页岩天然-人工多级缝网叠加的高效渗流系统,纹层框架下页岩具有“满层皆油”的富集特征。

    致密砂岩储层注水诱导裂缝动态识别及演化特征
    吕文雅, 安小平, 刘艳祥, 李德生, 曾联波, 皇甫展鸿, 唐英航, 张克宁, 张玉银
    2024, 45(5):  1431-1446.  doi:10.11743/ogg20240516
    摘要 ( 46 )   HTML ( 7)   PDF (3307KB) ( 60 )  
    数据和表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致密砂岩储层长期注水开发导致储层诱导裂缝发育,研究注水诱导裂缝动态响应及演化特征对致密砂岩油藏井网加密部署及剩余油挖潜具有重要地质意义。综合利用岩心、测井、生产数据、压力试井和吸水剖面等资料,以鄂尔多斯盆地姬塬油田L井区三叠系延长组8段(长8段)致密砂岩储层为例,研究了L井区长8段致密砂岩储层不同开发时间段注水诱导裂缝的动态响应特征及展布特征。研究结果表明:①L井区长8段致密砂岩储层注水诱导裂缝为天然裂缝扩展延伸导致,天然裂缝优先开启方位为NEE-SWW向和NE-SW向,其次为NW-SE向。②注水诱导裂缝的形成会导致注水井吸水剖面呈现出吸水厚度小、吸水量大的特征。采油井生产动态曲线含水率陡增或阶梯状上升,压力试井双对数导数曲线开口并呈现“1/2”斜率上升。采油井与注水井间存在注水诱导裂缝,因而采油井试井解释地层压力高于未发育注水诱导裂缝井甚至超过原始地层压力。③L井区长8段致密砂岩储层开发初期注水诱导裂缝主要分布在井区中部偏东、东北部以及东南部的天然裂缝发育带。注水导致储层地应力变化,天然裂缝开启压力降低,开发中期在井区南部以及中北部进一步形成NW-SW向注水诱导裂缝,先存注水诱导裂缝存在小范围扩展延伸。开发后期受注水开发的不断深入,导致注水井周围不同方向开启天然裂缝,形成小规模注水诱导裂缝,进一步加剧了采油井裂缝性水淹。

    川南地区志留系龙马溪组页岩力学性质及微观破裂机理
    龚训, 金之钧, 马新华, 刘钰洋, 李关访, 缪欢
    2024, 45(5):  1447-1455.  doi:10.11743/ogg20240517
    摘要 ( 70 )   HTML ( 7)   PDF (5005KB) ( 78 )  
    数据和表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为揭示页岩力学性质和微观破裂机理,对川南地区志留系龙马溪组页岩开展了X射线衍射、三轴压缩、微米CT扫描和扫描电镜测试。研究发现:页岩矿物成分和围压对其力学性质和储层物性具有显著影响。随着脆性矿物含量的增加,页岩弹性模量和峰值应力增大,指示两者具有正相关关系。随着黏土矿物含量的增加,页岩塑性增强,岩石强度降低。随着围压的增加,页岩中的裂缝逐渐闭合、孔隙变形收缩、孔隙度减小,围压越大,压缩越严重。页岩在破坏过程中主要发育矿物颗粒边界裂缝和矿物颗粒内部裂缝两种裂缝。对于力学性质相近的页岩,随着围压的增大,页岩从矿物颗粒边界裂缝占主导演变为矿物颗粒内部裂缝占主导。围压增大导致矿物颗粒内部和颗粒边界裂缝向破碎带演变,页岩发育更多的裂缝。

    白云岩的成因、储集空间及实验技术研究新进展
    李茜, 胡安平, 沈安江, 张建勇, 乔占峰, 段军茂
    2024, 45(5):  1456-1482.  doi:10.11743/ogg20240518
    摘要 ( 53 )   HTML ( 7)   PDF (8564KB) ( 79 )  
    数据和表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全球广布的白云岩中蕴含着丰富的油气资源,但是白云岩的成因机理和储集空间保持机制还存在诸多疑问。分析研究了近年来白云岩的成因机理、储集空间控制因素与新型实验技术等方面研究取得的重大进展。①通过溶解-再沉淀方法成功合成出低温有序白云石,白云岩的形成受热力学和动力学屏障共同制约。②研究建立、拓展和完善了多种白云石化模型。新建了有机物(微生物)诱导模型,完善了无机物催化模型,修订了混合水白云石化模型,拓展了蒸发泵和渗透回流白云石化模型,细化了埋藏白云石化类型。③原始沉积环境和后期成岩改造对白云岩储层演化具有重要控制作用。适度的白云石化作用及次生溶蚀作用增加白云岩储层的孔隙空间,过度的胶结作用、大量热液矿物沉淀及轻-中度重结晶作用减少白云岩储层的孔隙空间。④发展了微区元素分析、Mg-Ca同位素、激光原位U-Pb同位素、团簇同位素、激光共聚焦-CT扫描成像解析及核磁共振-频谱激发极化实验新技术。研发了白云岩储层正演模拟技术、多尺度定量表征白云岩孔隙的三维结构和流动性技术,为白云石成因机理、储集空间研究提供重要的技术支持。

    天然氢气研究的现状、进展及展望
    孟庆强, 金之钧, 刘全有, 孙冬胜, 孙建芳, 朱东亚, 黄晓伟, 周袁, 李强, 魏永波, 苏宇通, 王璐, 李朋朋, 刘润超, 刘佳宜
    2024, 45(5):  1483-1501.  doi:10.11743/ogg20240519
    摘要 ( 81 )   HTML ( 3)   PDF (3677KB) ( 103 )  
    数据和表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化石能源导致的碳排放对环境可持续发展构成了巨大挑战,寻找低碳甚至零碳排放的清洁能源,是能源研究领域的重大科学问题和技术难题。天然氢气以其高热值、零排放和低价格的特点被视为未来最理想的清洁能源。通过分析氢气获取方式及发展趋势、天然氢气的形成及富集机理、分布特征、天然氢气形成与示踪、运移与保存理论和技术等的新进展,综合研究全球天然氢气勘探实践采用的新方法、取得的新成果,提出了天然氢气形成、保存与成藏理论、技术的关键科学问题。研究认为: 天然氢气的资源量较大,形成机理多样,聚集过程复杂,勘探与开发风险较大,应加强基础理论研究,积极进行天然氢气勘探开发技术、装备研发;提出天然氢气勘探的“遥感圈方向,物探定来源,化探选目标”的工作方法;政府、行业应该在政策上予以积极支持,加强顶层设计,出台相关政策,推动天然氢气的研究与勘探开发。

    非洲马里气田天然氢气井勘探案例介绍及全球天然氢气勘探进展
    苏宇通, 金之钧, 刘润超, 王璐
    2024, 45(5):  1502-1510.  doi:10.11743/ogg20240520
    摘要 ( 64 )   HTML ( 8)   PDF (4227KB) ( 87 )  
    数据和表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为了促进中国天然氢气藏的勘探和开发,推动天然氢气分布、富集机制以及成藏条件等方面的研究,基于文献调研剖析了非洲陶德尼盆地马里天然氢气勘探实例,同时介绍了全球天然氢气勘探进展。研究表明:马里氢气田的氢最可能的来源是西非克拉通 Leo-Man地盾2.2 ~ 2.1 Ga岩石的活跃蛇纹石化作用,是岩石中的二价铁与水反应的产物。该氢气田发育两种类型的储层:上部储层为白云质碳酸盐岩,其中氢气主要以游离态存在;下部储层为砂岩,氢气主要以溶解态存在。氢气主要沿着断裂从氢源运移到储层,并在辉绿岩盖层的封闭下成藏。全球从事天然氢气勘探的公司数量已从2020年的3家增加到2023年的40家,多个国家已经开始发放氢气勘探许可证,但总体而言天然氢气的勘探和开发还处于起步阶段,成功案例较少,需要加强科学探索和技术突破。

    综合报道
    老盆地新发现(三)——纳米比亚海域
    2024, 45(5):  1511-1512. 
    摘要 ( 40 )   PDF (581KB) ( 45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