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lease wait a minute...

当期目录

    2022年 第43卷 第3期    刊出日期:2022-05-06
    目录
    2022年第43卷 第3期 中英文目录
    2022, 43(3):  0. 
    摘要 ( 112 )   PDF (3857KB) ( 72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油气地质
    渤海湾盆地济阳坳陷陆相页岩油吸附控制因素
    王永诗, 李政, 王民, 包友书, 朱日房, 刘军, 吴连波, 于利民
    2022, 43(3):  489-498.  doi:10.11743/ogg20220301
    摘要 ( 410 )   HTML ( 32)   PDF (2347KB) ( 433 )  
    数据和表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在页岩油勘探中,页岩吸附油量及其控制因素对于页岩油资源评价及有利区预测具有重要意义。以渤海湾盆地济阳坳陷沙河街组页岩为研究对象,通过改进的热解实验确定页岩吸附油量,利用分子模拟技术,微观吸附机理和宏观实验测试结果相结合,剖析了页岩物性、矿物组成和页岩油组分、有机质成熟度及温压等因素对吸附量的影响。结果表明:页岩孔隙体积高、总有机碳(TOC)含量高、饱和烃含量低、有机质成熟度低以及温度低的页岩储层,吸附油量大;TOC含量和有机质成熟度是中-低熟陆相页岩油吸附的主要控制因素。

    成熟探区“勘探层单元”研究及其在渤海湾盆地东营凹陷的应用
    宋明水, 王永诗, 王学军, 郝雪峰, 李友强, 陈冬霞, 王福伟, 王翘楚, 石学斌, 邹易
    2022, 43(3):  499-513.  doi:10.11743/ogg20220302
    摘要 ( 334 )   HTML ( 17)   PDF (7372KB) ( 249 )  
    数据和表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中国东部成熟探区已经整体达到高勘探程度阶段,选取适合于成熟探区精细勘探的评价单元,对于降低勘探风险、实现高效勘探具有重要意义。“勘探层单元”是基于当前地质规律认识与勘探精细程度的成藏-地质评价方法,主要研究内容包括层单元界定与划分、层单元剩余资源潜力评价、层单元油气成藏规律分析和成藏模式、层单元优选与分类评价以及勘探部署。“勘探层单元”继承了系统论的思想,是勘探区带研究中的相控论和带控论的延伸和发展。它提出了一个将油气系统、油气聚集区带、油气藏多个层次相统一的综合研究体系,其研究方法论体现了整体与个体的统一、系统性与差异性的统一、系统研究与精细表征的统一、预测性与实效性的统一。依据“勘探层单元”的研究思路,将渤海湾盆地东营凹陷含油气层系划分为9套勘探层系、193个勘探层单元,在综合考虑成藏过程和成藏特征的差异性及相似性的基础之上,将勘探层单元总结为20种类型,实现了地质认识与部署思路的精细化和立体化;开展基于“勘探层单元”的剩余资源精细劈分和勘探目标效益评价,明确了东营凹陷古近系沙河街组四段上亚段-东营组、新近系馆陶组-明化镇组、古生界潜山、古近系孔店组-沙四段下亚段等4大领域22个最优勘探层单元为近、中期增储和突破的重要方向,为高效勘探提供依据。

    渤海湾盆地济阳坳陷中生界复杂岩性风化壳储层特征、质量控因与甜点模型
    朱世发, 贾业, 马立驰, 崔殿, 景安语, 佟欢
    2022, 43(3):  514-527.  doi:10.11743/ogg20220303
    摘要 ( 328 )   HTML ( 13)   PDF (17063KB) ( 139 )  
    数据和表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以渤海湾盆地济阳坳陷中生界为研究对象,利用岩心、薄片和分析化验等资料,研究风化壳储层的复杂岩性特征、成岩作用类型和储集空间特征,分析风化壳储层质量控制因素,建立多元控储模型,为济阳坳陷乃至中国陆相含油气盆地风化壳储层勘探与开发提供地质依据。研究表明:济阳坳陷中生界风化壳储集层发育陆源碎屑岩、火山碎屑岩、火山熔岩、次火山岩和深成侵入岩等5大类12小类岩石类型。初始孔隙度较高的碎屑岩储层质量最佳。大气淡水和有机酸的溶蚀作用明显改善碎屑岩储层;气体逸散、冷凝收缩、高温熔蚀以及酸性水溶蚀对火成岩储层有建设性意义。碎屑岩储层受岩石成熟度、压实强度、早期方解石胶结和二次埋藏有机酸改造的影响显著。次生溶蚀孔是主要的储集空间类型。济阳坳陷中生界风化壳储层质量受到岩性岩相、成岩流体、构造演化及现今埋深等多个因素的综合影响,提出了五元控储模型;建立了中生界储层甜点发育模型,将有利储层分为5类:断层和不整合面窗口溶蚀带、胶结残留淋滤带、剥蚀残留淋滤带、混合溶蚀带和有利岩相对接带。

    塔里木盆地顺北地区不同断裂带油气充注能力表征研究与实践
    胡文革
    2022, 43(3):  528-541.  doi:10.11743/ogg20220304
    摘要 ( 335 )   HTML ( 18)   PDF (9529KB) ( 202 )  
    数据和表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沿走滑断裂带分布的中、下奥陶统碳酸盐岩油气藏,是塔里木盆地顺北地区勘探开发的主要目标,其地质储量丰富,开发前景广阔。走滑断裂带不同部位油气充注效率差异性较大,如何精准评价与描述充注效率优势部位,加快规模增储上产,提升勘探开发效率与效益,已成为制约顺北地区高效勘探开发的关键。基于顺北地区1号和5号断裂带“断层-储层”关系研究,首次探讨了影响顺北走滑断裂带油气充注效率的主要因素,包括断裂带内部结构、局部应变强度和现今地应力的大小及方向,并据此提出了“充注体”概念,进而半定量评价了断裂带不同部位垂向油气输导强度。该评价方法目前已成功应用在顺北地区5号断裂带上,评价结果与实际生产数据高度吻合。该方法不仅为断裂带分段评价和油气垂向输导“高速通道”的描述提供了有力的理论支撑,而且对顺北地区快速规模增储、实现稀井高产具有重要意义。

    新疆北部油气晚期成藏特征与分布规律
    支东明, 曹剑, 张景坤, 郑孟林, 秦志军
    2022, 43(3):  542-552.  doi:10.11743/ogg20220305
    摘要 ( 327 )   HTML ( 9)   PDF (7114KB) ( 144 )  
    数据和表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油气晚期成藏是大油气区形成的重要特征。综合前人认识与最新地质、地球化学数据,以新生代青藏高原隆升远程应力为重要成藏影响因素,对新疆北部地区的油气晚期成藏特征与分布规律进行了研究,以丰富和发展这一石油地质学研究前沿。结果表明,青藏高原隆升对新疆北部地区的油气晚期成藏很有可能产生了远程效应,包括成烃演化、原生-次生油藏调整与构造破坏等方面。成烃演化以准噶尔盆地南缘为例,天山快速隆升、强烈剥蚀,伴随巨厚山前沉积,为下伏多套烃源岩的成烃演化提供了必要的快速成熟地温,烃源岩规模生烃。原生-次生油气藏调整以准噶尔盆地腹部为例,喜马拉雅期构造自南向北抬升,浅层断裂发育,油气多源混合与次生调整频繁,形成自南向北数百千米的大型原生-次生叠置的复杂含油气系统。油气藏构造破坏以准噶尔盆地周缘为例,远程应力导致的强烈构造变形使得山前褶皱与断裂发育,广泛出露构造型油气苗,是油气成藏的“活化石”。据此思路,建议将新疆北部地区的准噶尔和吐哈等盆地纳入统一的超级盆地全油气系统,开展整体、系统研究,协同推进油气勘探认识。

    中国海域煤型油气成因理论
    张功成, 陈莹, 李增学, 李友川, 兰蕾, 刘世翔, 孙瑞
    2022, 43(3):  553-565.  doi:10.11743/ogg20220306
    摘要 ( 259 )   HTML ( 7)   PDF (8451KB) ( 156 )  
    数据和表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对中国海区及邻域14个含煤盆地组成的巨型含煤盆地带的煤型油气进行了系统分析。该巨型含煤盆地带经历了古新世、始新世、早渐新世、晚渐新世和中新世—上新世等5个成煤期,发育了三角洲、扇三角洲和潮坪-潟湖3种成煤环境。巨型含煤盆地带以煤型烃源岩为主,煤系与海相烃源岩具有“二元结构”发育模式。通过对烃源岩、凝析油、天然气样品的实验分析,发现该巨型含煤盆地带煤成烃具有“四阶段”生烃模式,并且煤型烃源岩生气极限Ro(镜质体反射率)可达到4.38 %,极大地拓展了天然气生成范围。该巨型含煤盆地带煤型烃源岩形成了凹陷边缘煤系和凹陷内部陆源海相两种油气成藏模式,在这两种成藏模式控制下,形成了多个大型煤型油气富集区。

    渤海湾盆地束鹿凹陷“牙刷状”油藏成藏特征与模式
    吕传炳, 庞雄奇, 马奎友, 庞宏, 火勋港, 付亮亮, 张心罡, 梁星如, 吴松
    2022, 43(3):  566-581.  doi:10.11743/ogg20220307
    摘要 ( 273 )   HTML ( 10)   PDF (10741KB) ( 120 )  
    数据和表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冀中坳陷束鹿凹陷具有良好的油气成藏条件,然而实际勘探中许多直井无法获得工业产能。以束鹿凹陷车城油田沙河街组“牙刷状”油藏为研究对象,从储层特征、隔夹层特征、盖层特征、油气来源及运移路径,综合分析了“牙刷状”油藏成藏条件及成藏过程,并总结了其成藏模式。研究表明:“牙刷状”油藏富集于优势砂地比储层中,油藏间被盖层分隔成不同的压力系统,油藏内被相对致密的砂岩隔夹层分隔成一系列压力系统相同的储集单元;断层是“牙刷状”油藏成藏的平面运移及垂向运移主要通道。该地区存在两期油气充注,第一期原油充注是“牙刷状”油藏的主要油气来源,且该期充注的油气沿同期发育的断层运移至地表浅层并散失,使得油气层厚度随深度变浅逐渐减小;油气运移方向与优质储层展布方向大致垂直,导致油藏集中发育在油气运移方向上的断层圈闭中,形成了一系列“牙刷状”油藏。文章系统论述了“牙刷状”油藏的成因机制,为研究区后续勘探开发工作提供可靠的理论基础。

    微生物碳酸盐岩“三因素”控储地质认识和分布规律
    沈安江, 胡安平, 张杰, 王小芳, 王慧
    2022, 43(3):  582-596.  doi:10.11743/ogg20220308
    摘要 ( 301 )   HTML ( 17)   PDF (6681KB) ( 179 )  
    数据和表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微生物碳酸盐岩是非常重要的油气储层,针对叠层石和凝块石碳酸盐岩比其他类型微生物碳酸盐岩和非微生物碳酸盐岩具有优质储层发育潜力这一科学问题,通过现代微生物碳酸盐沉积特征和现代盐湖碳酸盐沉积特征研究、微生物有机质早期低温降解和晚期热解生酸模拟实验、早期沉淀和交代白云石成因模拟实验,揭示了微生物碳酸盐岩因沉积物和沉积环境的特殊性,储层成因也有其特殊性,提出了“三因素”控储地质认识。①与其他类型微生物碳酸盐岩和非微生物碳酸盐岩相比,叠层石和凝块石碳酸盐岩具有更高的初始孔隙度和微生物有机质丰度,为储层发育奠定了物质基础;②微生物有机质早期低温降解和晚期热解生酸使初始孔隙在沉积后得以保存和进一步扩溶,这是叠层石和凝块石碳酸盐岩储层发育的关键;③早期白云石化有利于孔隙的保存,碳酸盐岩-膏盐岩体系微生物碳酸盐沉积易于发育早期沉淀和交代两类低温白云石,这是叠层石和凝块石白云岩储层主要发育于碳酸盐岩-膏盐岩沉积体系中的原因。这些认识为微生物碳酸盐岩储层分布预测提供了依据,也揭示了微生物碳酸盐岩储层比非微生物碳酸盐岩储层具有更佳的储层发育潜力。碳酸盐岩-膏盐岩沉积体系叠层石和凝块石发育相带是微生物碳酸盐岩储层有利分布区。

    致密砂岩储层物性及非均质性特征
    岳亮, 孟庆强, 刘自亮, 杨威, 金惠, 沈芳, 张军建, 刘四兵
    2022, 43(3):  597-609.  doi:10.11743/ogg20220309
    摘要 ( 343 )   HTML ( 20)   PDF (5056KB) ( 380 )  
    数据和表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中国西南地区四川盆地上三叠统须家河组碎屑岩地层为典型的非常规致密砂岩储集层,迄今已探明天然气储量已达万亿立方米,其中四川盆地中部广安地区须家河组六段(须六段)具有较大的勘探开发潜力。以须六段气藏段致密砂岩为研究对象,通过镜下薄片、物性和压汞等测试,结合分形理论研究,系统分析了其孔隙结构、物性特征和储层非均质性。结果表明:须六段砂岩储集层可明显划为3类。Ⅰ类储层(平均孔隙度12.27 %,平均渗透系数6.037 6 × 10-3 μm2)以大孔或中孔为主,分形维数范围为2.42~2.59;Ⅱ类储层(平均孔隙度9.26 %,平均渗透系数1.152 3 × 10-3 μm2)以中孔为主,小孔为次,大孔发育差,分形维数范围为2.47~2.56;Ⅲ类储层(平均孔隙度5.20 %,平均渗透系数0.351 7 × 10-3 μm2)以小孔或中孔为主,大孔发育差或不发育,分形维数范围为2.45~2.81。孔隙类型的差异分布导致各类储层非均质性变化明显,主要表现为Ⅲ类储层非均质性强于Ⅰ类储层。相关性分析表明物性条件耦合于储层非均质性,且存在关键临界值,分形维数范围在2.45~2.60时,孔隙度与分形维数为正相关关系,渗透系数与分形维数的关系无明显规律;而分形维数大于2.60时,孔隙度与分形维数为负相关关系,渗透系数与分形维数为斜率接近0的线性关系。基于致密砂岩储层物性条件与分形特征的定量研究,探讨非常规天然气优质储层的评价标准,对指导中国非常规储层的勘探与开发研究具有重要理论与现实意义。

    四川盆地二叠系茅口组油气藏勘探发现与启示
    张宇, 曹清古, 罗开平, 李龙龙, 刘金连
    2022, 43(3):  610-620.  doi:10.11743/ogg20220310
    摘要 ( 420 )   HTML ( 27)   PDF (4963KB) ( 279 )  
    数据和表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二叠系茅口组是四川盆地勘探时间最早、目前勘探活动最活跃的层系之一。茅口组气藏按其储层类型可以分为裂缝型、岩溶缝洞型、热液白云岩型、滩相白云岩型和泥灰岩型5类,以岩性气藏为主,在不同区带、不同组段气藏类型表现出差异多样化特征。在梳理前期茅口组勘探成果和分析不同类型气藏特点基础上,明确了台缘滩、台内滩和深缓坡等有利沉积相带与准同生期白云岩化作用、后期热液白云岩化作用、表生岩溶作用、褶皱和断裂等构造作用叠加形成多类型的储层,是四川盆地茅口组天然气富集的主要控制因素;指出相(貌)控岩溶缝洞型储层、滩相白云岩储层和茅口组一段泥灰岩储层具有连片大面积分布、储层品质好等特点,是未来主要的勘探领域,川东北和川南-川东南是茅口组勘探最有利地区,多种类型和多个领域叠合可以形成立体勘探格局。

    四川盆地上二叠统龙潭组烃源岩生、排烃特征及资源潜力
    张心罡, 庞宏, 庞雄奇, 陈君青, 吴松, 马奎友, 张思玉
    2022, 43(3):  621-632.  doi:10.11743/ogg20220311
    摘要 ( 282 )   HTML ( 10)   PDF (4969KB) ( 191 )  
    数据和表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上二叠统龙潭组是四川盆地多个大中型气田的烃源岩,热演化程度较高,无法通过热模拟实验或化学动力学方法对其进行有效的生、排烃特征和油气资源潜力研究,制约了油气勘探开发。基于国内主要含油气盆地的大量岩石热解、总有机碳(TOC)含量分析及成熟度资料,采用生烃潜力法,建立了龙潭组高、过成熟烃源岩的生、排烃演化模型,分析了生、排烃特征,评价了资源潜力,预测了常规和非常规(页岩)油气有利区。结果表明:龙潭组烃源岩生烃潜力巨大。Ⅱ型和Ⅲ型有机质均在镜质体反射率(Ro)为0.5 %时达到生烃门限,分别在Ro为0.8 %和0.9 %时达到排烃门限;原始生烃潜力指数分别为570 mg/g和200 mg/g;龙潭组现今生烃量达7 460 × 108 t,排烃量达3 840 × 108 t,残留烃量达3 620 × 108 t,其中页岩气资源量为24.6 × 1012 m3,可采资源量为3.7 × 1012 m3;川北应以常规气勘探为主,川中及川东北油气勘探可以常规气与页岩气并举,川东和川南应以页岩气勘探为主。

    四川盆地东南缘林滩场地区上奥陶统五峰组-龙马溪组页岩气储层甜点预测
    葛勋, 郭彤楼, 马永生, 王国力, 黎茂稳, 余小群, 赵培荣, 温真桃, 王鹏
    2022, 43(3):  633-647.  doi:10.11743/ogg20220312
    摘要 ( 327 )   HTML ( 16)   PDF (10404KB) ( 181 )  
    数据和表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中国石化西南油气分公司2017年在四川盆地东南缘林滩场完钻的探井林页1井,证实林滩场构造在奥陶纪末—早志留世处于深水陆棚有利相带,页岩气形成条件较好。为进一步落实该区勘探开发潜力,实现五峰组-龙马溪组页岩气的商业突破,对林滩场进行区域构造和沉积特征分析。在大量基础地质实验数据分析的基础上,优选总有机碳(TOC)含量、有效孔隙度(POR)和含气量(GAS)作为地质甜点评价参数,脆性指数(BI)和水平主应力差作为工程甜点评价参数,地层倾角、断裂影响和地层压力作为保存条件评价参数。利用叠前反演求取地震弹性参数(纵横波速度比、密度和泊松比),通过岩心样品测试分析数据、储层地质岩性特征以及储层岩石物理分析,建立储层评价参数与地震弹性参数之间的定量关系,根据定量关系利用叠前反演CRP道集内岩性信息的AVO特征,对各项页岩储层评价参数进行平面预测,最终优选出林滩场页岩气有利目标区。应用地质-测井-地球物理一体化方法对页岩储层甜点区做出精准平面预测,对实现川东南盆缘复杂构造区页岩气勘探开发一体化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

    鄂尔多斯盆地中部湖相有机质沉积环境特征
    范柏江, 师良, 杨杰, 苏珊, 马荣, 袁耀利, 曾陈宇
    2022, 43(3):  648-657.  doi:10.11743/ogg20220313
    摘要 ( 286 )   HTML ( 12)   PDF (2515KB) ( 195 )  
    数据和表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在采用能量色散X射线荧光技术的测试过程中,受能量配置探索不足的影响,所测元素的数量往往较少,导致无法充分利用元素参数来刻画古沉积环境。此外,陆相有机质的来源包括河流输入有机质和水体生产有机质,如何对其进行定量区分尚存困难。针对能量色散X射线荧光技术的能量配置进行了改进,由此将精确测试的元素数量扩充到28个。选择鄂尔多斯盆地中部延长组7段(长7段)页岩为研究对象,开展了有机碳、主要元素、微量元素的地球化学测试。在分析主要元素、微量元素等地球化学特征的基础上,对长7段有机质的沉积水体、氧化还原状态和生产力等古沉积环境进行了恢复,建立了有机质来源的数学模型,并分析了有机质的供给特征。研究结果表明,长7段有机质形成于偏温暖潮湿的气候背景,水体为偏贫氧和缺氧的淡水环境,古生产力较高但初级生产力不高。对于鄂尔多斯盆地中部地区的页岩有机质,水体来源有机质的贡献略大于陆源输入有机质的贡献。

    碱性长石溶蚀微孔发育特征及其对致密砂岩储层物性的改造作用
    孙光远, 王哲麟, 刘培刚, 张志强
    2022, 43(3):  658-669.  doi:10.11743/ogg20220314
    摘要 ( 292 )   HTML ( 7)   PDF (8650KB) ( 99 )  
    数据和表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长石次生溶孔是致密砂岩储层微-纳米级别孔喉网络的重要组成部分。为进一步明确碱性长石溶孔发育特征及其对致密砂岩储层物性的改造作用,以鄂尔多斯盆地中南部华庆地区三叠系延长组6段3亚段(长63亚段)致密砂岩储层为研究对象,利用能谱分析获取各类长石的钾、钠元素分布特征及组成特点;基于Image J软件对场发射环境扫描电镜图像进行二值化处理及参数提取,分别对具有典型溶蚀特征的波状条纹长石和斑块状条纹长石进行图像分析和理论计算,提出了基于溶蚀强度参数评价储层溶孔对储集空间贡献程度的方法;定量评价了长石溶蚀对孔隙发育的影响,精准刻画了长石发育特征、溶蚀率及孔隙度贡献率等参数。图像分析和理论计算结果表明,研究区碱性长石溶蚀微孔主要由弱溶蚀作用形成,形态特征为条带状和蜂窝状,面孔率大小分布在2.06 %~35.20 %,平均值为13.99 %,因溶蚀作用形成的孔隙面积占比与碱性长石中K+富含区域面积大小呈负相关。

    箕状断陷湖盆初始裂陷期层序地层与沉积充填特征
    李忠诚, 鲍志东, 魏兆胜, 张国一, 史燕青, 胡明毅, 邓庆杰
    2022, 43(3):  670-681.  doi:10.11743/ogg20220315
    摘要 ( 261 )   HTML ( 9)   PDF (11651KB) ( 219 )  
    数据和表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受侏罗纪—白垩纪区域构造拉张作用,松辽盆地形成一系列箕状断陷湖盆。勘探开发实践表明,箕状断陷湖盆形成较好的生-储-盖组合,具有较好的石油天然气勘探潜力。以松辽盆地南部梨南洼槽火石岭组二段(火二段)为研究对象,综合岩心、测井、录井以及三维地震资料,对断陷湖盆的层序地层、沉积体系以及充填演化规律进行了深入分析。研究认为,梨南洼槽火二段可分为3个中期基准面旋回。在沉积充填过程中,火二段主要发育扇三角洲和湖泊两种沉积相类型。箕状断陷湖盆与地堑式断陷湖盆不同,虽然在断裂发育早期,断阶带和斜坡带均发育扇三角洲,但发育规模存在较大差异。随着盆地范围的扩张,不同构造带上沉积相带分异特征明显,断阶带上往往以狭长式、厚层和粗粒孤立扇三角洲沉积为主;斜坡带以大面积叠置薄层和细粒扇三角洲群沉积为主。在此基础上,深入探讨了梨南洼槽火二段断阶带和斜坡带沉积差异主控因素,提出了早期箕状断陷湖盆的沉积模式。

    银额盆地古生界过成熟烃源岩特征及其地球化学意义
    陈治军, 张春明, 贺永红, 文志刚, 马芳侠, 李渭, 高怡文, 陈义国, 张慧元, 魏东涛
    2022, 43(3):  682-695.  doi:10.11743/ogg20220316
    摘要 ( 262 )   HTML ( 6)   PDF (3566KB) ( 118 )  
    数据和表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银额盆地的部分钻井和野外露头发现了古生界过成熟烃源岩,对于分析盆地古生界油气成藏条件、探讨过成熟烃源岩地球化学问题等有重要的意义。对25个过成熟烃源岩样品开展测试分析,研究其地球化学特征,分析其原始生烃潜力。结果表明:①烃源岩总有机碳含量平均为1.31 %,有机质类型为Ⅱ1-Ⅱ2型,镜质体反射率Ro平均为4.20 %,为残余有机碳含量较低、混合型干酪根的过成熟烃源岩;②主要受控于热降解作用,过成熟烃源岩的生物标志化合物普遍呈现“正构烷烃具有双峰型、甾类化合物中孕甾烷(含升孕甾烷)具有异常高的相对含量、萜类化合物中三环萜烷的相对含量较高、芳烃化合物中低碳环数化合物占据优势”等特征;③提出了“有机碳构成”的概念,建立了基于岩石热解资料计算有机碳构成的方法,计算结果表明虽然本研究中过成熟烃源岩的有效碳仅占极小的一部分,但烃源岩原始总有机碳含量平均为2.07 %,且烃源岩具有持续时间长、产率较高的生烃特征,明确了银额盆地古生界过成熟烃源岩具有较高的生烃潜力。

    方法技术
    非常规油气藏压裂水平井动态缝网模拟方法及应用
    刘传喜, 方文超, 秦学杰
    2022, 43(3):  696-702.  doi:10.11743/ogg20220317
    摘要 ( 400 )   HTML ( 16)   PDF (2617KB) ( 225 )  
    数据和表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非常规油气藏压裂水平井投产后,储层压力变化导致压裂缝产生形变,表现出动态缝网特征,对油气井产能具有重要影响。为准确模拟动态缝网对非常规油气藏开发的影响,提高开发方案设计水平,首先构建了描述裂缝宽度时变性及裂缝宽度非均匀分布的裂缝形变数学模型,可同时模拟裂缝宽度和长度的变化;然后采用传导率修正技术,将裂缝形变数学模型与离散裂缝数值模拟模型进行耦合,形成了可模拟动态缝网的油藏数值模拟器;最后将模拟器应用于典型模型和实际压裂水平井模型的模拟,构建了不同生产时期的动态缝网模型,明确了动态缝网对生产井产量的影响规律。模拟结果表明,考虑动态缝网的数值模拟生产动态与实际生产动态符合率更高。

    水合物颗粒与矿物表面间粘附力特性及其影响因素
    滕莹, 王朋飞, Aman Zachary
    2022, 43(3):  703-710.  doi:10.11743/ogg20220318
    摘要 ( 369 )   HTML ( 10)   PDF (2082KB) ( 235 )  
    数据和表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在水合物开采过程中,管道内的液滴和气泡受环境条件影响会转化生成水合物颗粒,水合物颗粒发生聚集时会引起堵塞,导致潜在的安全问题。粘附力是探究开采管道流动安全及水合物颗粒聚集和沉积机理的关键,目前相关研究主要集中在输运过程中水合物颗粒间或颗粒-表面间粘附力的测量和描述,而对开采过程中沉积物矿物润湿性及表面粗糙度对粘附力的影响关注较少。利用粘附力测量实验系统,开展了水合物颗粒与经不同方法处理的碳钢表面及石英石、孔雀石、方解石和高岭石等矿物表面间粘附力的测量分析。结果显示,受润湿性影响,水合物颗粒与矿物表面之间粘附力是其与碳钢表面粘附力的3 ~ 6倍。此外,水合物颗粒与矿物表面粘附力受接触时间影响,与方解石和高岭石表面间的粘附力随接触时间的延长而增加。进一步探索添加离子表面活性剂对水合物晶体生长速度及粘附力的影响,并指出颗粒与矿物表面水膜接触面积变化使水合物颗粒形貌由层状结构变为针状结构。对比实验测量结果与理论计算结果的差异,分析得出矿物表面的强亲水性是造成结果差异的关键原因。

    一种基于变骨架参数的孔隙度预测新方法
    申波, 王刚, 樊海涛, 张金风, 李彦普
    2022, 43(3):  711-716.  doi:10.11743/ogg20220319
    摘要 ( 308 )   HTML ( 6)   PDF (1176KB) ( 125 )  
    数据和表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利用测井资料计算储层孔隙度是测井定量评价的基础内容,储层孔隙度计算是否准确直接影响到后续的储层评价可靠性。对于岩矿组分复杂地层,如何快速、准确地开展孔隙度测井评价是复杂储层解释与评价的首要问题。A凹陷L组发育凝灰质砂岩储层,由于砂质成分复杂多变,且受后期成岩作用影响,导致不同层位骨架测井响应规律存在明显差异,进而导致基于岩心刻度测井的单孔隙度模型以及基于多元统计方法的孔隙度解释结果存在一定的适用性问题。以体积物理模型为基础,以主成分分析为手段,根据岩石骨架参数降维结果提出一种基于变骨架参数的孔隙度预测方法。实际资料处理结果表明,该方法预测结果与岩心分析结果吻合较好,且简化了分层段处理的解释流程,对复杂岩石组分的孔隙度预测具有一定借鉴意义。

    中国石化东部老油田提高采收率技术进展及攻关方向
    张莉
    2022, 43(3):  717-723.  doi:10.11743/ogg20220320
    摘要 ( 383 )   HTML ( 17)   PDF (513KB) ( 474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针对中国石化东部老油田的油藏特点和开发矛盾,介绍了水驱、化学驱、稠油热采、CO2驱等不同开发方式下提高采收率技术的主要进展和矿场应用效果。水驱调整以局部注-采关系完善为主,配套工艺采取智能分注分采技术,特低渗油藏开展了压驱注水试验;化学驱形成了无碱二元复合驱和非均相复合驱技术并已工业化推广应用,研发了耐温、耐盐、抗钙镁驱油剂和驱油体系;稠油油藏发展了低效稠油降粘复合驱技术、深层特超稠油HDCS技术、浅层超稠油HDNS技术和深层稠油化学蒸汽驱技术;CO2驱针对中-高渗高含水油藏采取长效焖井+大段塞注入模式,针对低渗/特低渗油藏采取高压低速注入、异井水气交替注入模式,针对致密油藏采取异步周期注采模式。在上述技术进展分析的基础上,指出了不同类型油藏进一步提高采收率的攻关方向。

    油气资源储量分类体系对比及中国最新分类体系特点
    胡洪瑾, 姜文利, 李登华, 赵凯, 高煖, 贾君, 昝昕
    2022, 43(3):  724-732.  doi:10.11743/ogg20220321
    摘要 ( 409 )   HTML ( 14)   PDF (1126KB) ( 394 )  
    数据和表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掌握中国最新油气资源储量分类体系,了解国内外分类体系的差异,是推动中国资源储量改革的需要,也是开展国际合作交流的前提。在总结中国分类体系沿革的基础上,重点介绍了中国2020年最新油气资源储量分类体系框架及修订重点,并通过对比国内外代表性分类体系的差异,阐明了中国体系特色。中国分类体系经历过5次修订,最新的分类体系简化了勘探开发阶段、油气资源储量类型及经济意义的划分。国际代表性分类体系可分为政府、油公司、国际组织3个层面,中国与国外体系在整体结构框架和构成基本单元上具有共性,在资源储量类型划分以及术语定义方面存在差异。依据“发现—地质认识程度—可采性—经济性”的思路,以油气藏和圈闭为分级基本单元、以地质储量为分类基础的特色分类方案,符合中国政府管理和发展规划的需要,以及复杂地质条件的实际。针对新体系的实施,建议尽快实现相关资源储量数据的套改和评价体系的调整,并积极探索兼顾国内、国际双需求的合作交流模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