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lease wait a minute...

当期目录

    2022年 第43卷 第4期    刊出日期:2022-07-14
    上一期   
    目录
    2022年第43卷 第4期 中英文目录
    2022, 43(4):  0. 
    摘要 ( 86 )   PDF (2808KB) ( 93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油气地质
    塔里木盆地奥陶系岩相古地理演化及沉积模式
    郑和荣, 田景春, 胡宗全, 张翔, 赵永强, 孟万斌
    2022, 43(4):  733-745.  doi:10.11743/ogg20220401
    摘要 ( 343 )   HTML ( 43)   PDF (10322KB) ( 281 )  
    数据和表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在前人研究基础上, 通过对盆地周缘12条野外露头剖面的详细观测,对钻遇奥陶系31口典型井,特别是2016年以来新钻井岩心的详细观察,对盆地内钻遇奥陶系82口井的沉积相精细解释,以及对188条二维地震测线和5个工区三维地震资料的解释与地震相识别, 按照从点—线—面的思路,在确定沉积相类型的基础上,开展沉积相对比,进而以组为编图单元,系统编绘塔里木盆地奥陶系各组沉积期岩相古地理图。结果表明:塔里木盆地奥陶系沉积演化过程中依次发育局限台地、开阔台地、淹没台地、台地边缘、台缘斜坡、陆棚和深水盆地等7种沉积相,进一步划分为16种亚相和若干微相。岩相古地理编图揭示了塔里木盆地早期蓬莱坝组—一间房组沉积期并非传统认识的“西台东盆”沉积格局,而是“单台双缘双盆”的沉积格局;塔里木盆地奥陶系碳酸盐台地经历了由统一的碳酸盐台地形成—台地分异形成多台地—台地最终消亡的演化过程。在上述基础上,建立了奥陶系3种沉积充填模式,分别是:单一台地—缓坡、陡坡边缘共存—盆地沉积模式,多台地—多台缘—多盆地沉积模式和陆源碎屑海洋环境沉积模式。

    陆相断陷湖盆层序构型与砂体发育分布特征
    朱筱敏, 陈贺贺, 葛家旺, 谈明轩, 刘强虎, 张自力, 张亚雄
    2022, 43(4):  746-762.  doi:10.11743/ogg20220402
    摘要 ( 285 )   HTML ( 36)   PDF (8988KB) ( 231 )  
    数据和表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陆相断陷盆地蕴藏着极为丰富的油气资源,阐明这类盆地不同构造演化阶段的层序地层构型和砂体发育分布特征是油气资源勘探开发的重要基础。在综述层序地层学发展现状和陆相断陷湖盆地质特征的基础上,依据断陷盆地构造演化的4个阶段,表征层序构型及砂体成因分布特征:① 盆地初始断陷期,边界断裂开始活动,准层序垂向加积叠置,发育近源粗粒的冲积扇、分支河流和扇三角洲等沉积体系;② 盆地强烈断陷期,断层活动强烈,在不同构造带和体系域中,准层序发育多种叠置样式,沉积体系主要为河流、三角洲以及重力流;③ 盆地断-拗转换期,断层活动减弱,准层序进积、加积垂向叠置,发育长轴向河流和三角洲沉积体系;④ 盆地拗陷沉降期,断裂活动趋于停止,盆地沉积充填整体处于过补偿状态,以河流-浅水三角洲沉积体系为特征。结合上述分析,指出了陆相断陷湖盆层序地层学研究热点并展望未来发展趋势。

    层序地层学与源-汇系统理论内在关联性与差异性
    朱红涛, 朱筱敏, 刘强虎, 徐长贵, 杜晓峰
    2022, 43(4):  763-776.  doi:10.11743/ogg20220403
    摘要 ( 401 )   HTML ( 41)   PDF (7760KB) ( 290 )  
    数据和表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层序地层学与源-汇系统理论方法体系不仅先进而且得到广泛应用,深入探讨二者内在关联与差异性对地学相关学科、领域协同发展意义重大。层序地层学核心在于建立沉积区高精度等时地层格架,揭示格架内沉积充填过程、时空分布序列及成因机制;而源-汇系统分析,进一步将研究范畴向搬运区、物源区拓展,从多维度示踪沉积物剥蚀、搬运和堆积的动态响应过程,进而综合厘定沉积物从源到汇全过程的动力驱动机制、原型格局。层序地层学与源-汇系统间内在关联性和继承性集中于盆地等时地层格架内剥蚀-沉积响应过程表征解析及沉积体定量化预测;差异性主要体现为刻画表征关键要素与层序内幕单元结构两方面。未来层序地层学和源-汇系统方法体系有望在应用标准化、古今结合及多学科和多参数定量化分析预测等方面得到快速发展。

    珠江口盆地惠州26洼“源-汇-聚”特征与惠州26-6大油气田发现启示
    施和生, 高阳东, 刘军, 朱俊章, 龙祖烈, 史玉玲
    2022, 43(4):  777-791.  doi:10.11743/ogg20220404
    摘要 ( 288 )   HTML ( 24)   PDF (9411KB) ( 269 )  
    数据和表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珠江口盆地发现的油气资源主要集中在拗陷期沉积的中新统-渐新统,在断陷期沉积的始新统中找到的油气仅占已发现油气资源的8 %,而在中生代古潜山领域尚未获得商业性油气发现。富烃洼陷是否有大量的油气仍保存在中-深层的断陷层系内,古近系和中生代古潜山(“双古”)地层油气运-汇通道是否有效发育,成藏动力的强弱,以及圈闭和储-盖组合是否发育等是古近系和中生代古潜山领域勘探面临的主要问题。基于“源-汇-聚”评价思想,通过对珠江口盆地惠州26洼的源(烃源岩类型与质量、热成熟演化史与生排烃史、油气资源类型与规模)、汇(运-汇单元、运-汇方向、输导通道、汇聚强度)、聚(二级构造带与圈闭、储-盖组合、充注强度、保存条件)等静态和动态成藏要素相结合进行深入研究,揭示了惠州26洼古近系和中生代古潜山领域的源-汇-聚特征,提出了“油型烃源岩晚期加快熟化、先油后气、断-压双控、源-储对接强势供烃、立体运聚”动态成藏模式,推动了惠州26-6构造古近系和中生代古潜山新领域勘探获得重大突破。

    华北龙山地区青白口系混积岩层序地层格架及发育模式
    张琴, 周琛, 田寒云, 朱筱敏, 吴新松, 宋泽平, 王凯
    2022, 43(4):  792-803.  doi:10.11743/ogg20220405
    摘要 ( 245 )   HTML ( 9)   PDF (12359KB) ( 99 )  
    数据和表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华北龙山地区新元古界出露完整,从下向上依次发育碎屑岩和碳酸盐岩,研究层序地层格架及其沉积相演化对恢复华北地区古地理环境具有重要指导意义。对龙山地区青白口系进行了系统的野外实测、岩石薄片鉴定、X射线衍射、微量元素等实验分析,在野外和室内岩性特征和沉积序列分析的基础上,结合区域构造运动背景,建立了等时层序地层格架,分析了各层序沉积相演化,并建立了层序地层发育模式。研究认为,依据不整合界面和岩性突变界面,将研究区青白口系自下而上依次划分为SQ1(下马岭组)、SQ2(长龙山组)和SQ3(景儿峪组)3个三级层序,每个层序都发育了TST和HST两个体系域。SQ1和SQ2以碎屑岩沉积为主,对应陆源碎屑供给充分;SQ3以混积岩沉积为主,对应相对清水沉积模式。根据岩性和沉积构造及其沉积序列等特征,SQ1层序TST以浅海陆棚沉积为主,HST以潮下带砂坪和潮间带砂-泥混合坪为主;SQ2层序TST以潮下带砂坪和潮道为主,HST以潮间带砂-泥混合坪和潮上带泥坪为主;SQ3层序TST发育潮下带砂质浅滩和泥质灰坪,HST以潮间含云灰坪和潮上灰质和泥质云坪为主。在层序划分和沉积相演化基础上,建立了以潮坪-浅海陆棚相为主的陆源碎屑-碳酸盐岩混积型层序地层发育模式,具有开阔陆表海特征。

    塔里木盆地库车坳陷北部典型露头剖面白垩系巴什基奇克组三段高分辨率层序地层特征
    王胜军, 唐永亮, 朱松柏, 谢伟, 单长安, 聂延波, 王勇, 王益民, 蒋国军, 邵剑波, 叶璁琛
    2022, 43(4):  804-822.  doi:10.11743/ogg20220406
    摘要 ( 249 )   HTML ( 16)   PDF (11905KB) ( 108 )  
    数据和表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基于丰富的野外露头实测资料,并结合地表自然伽马测量、元素(Fe,Ca,Mg,B)分析及井下数据,对塔里木盆地库车坳陷北部露头剖面白垩系巴什基奇克组三段层序地层特征进行了系统研究。结果表明,巴什基奇克组三段发育3个特征明显的岩性段,其下部为两期厚层褐灰色中、细砂岩-棕褐色厚层泥岩旋回;中部为大套厚层褐色、褐灰色粉砂岩、细砂岩夹薄层红褐色泥岩;上部为褐灰色粉砂岩、细砂岩与红褐色泥岩互层。地表自然伽马值范围为5 ~ 40 API,以齿化钟形和箱形夹齿化平直段为主,这些曲线形态可以较好地与井下进行对比。Fe3+和Fe2+含量、Ca/Mg含量比及B元素含量在剖面上的变化趋势表明地层旋回特征十分明显,巴什基奇克组古水体经历了浅—深—浅—深—浅—深—浅的变化过程。巴什基奇克组三段长周期旋回界面在野外露头区易于识别对比,根据露头岩性、颜色和层理构造等特征可识别出“向上变深的非对称”和“向上变深再变浅的近对称”两种短期基准面旋回叠加样式,结合自然伽马曲线特征和元素分析可以明确中期旋回。基于此方法,露头剖面巴什基奇克组三段可划分为3个中期旋回(四级层序),6个短期旋回(五级层序),部分剖面缺少1个短期旋回。与更加靠近湖盆中心的钻井相比,露头区往往少发育1个中期旋回和4个短期旋回。露头区MSC1,MSC2与MSC3中期旋回分别对应于井下MSC2,MSC3和MSC4中期旋回,其砂体与泥岩隔夹层具有较为相似的规律。研究成果有利于库车坳陷北部气区优质储层的追踪对比和预测,可以高效指导深层天然气的勘探开发。

    渤海湾盆地辽东湾坳陷盆中隆起缓坡带重力流沉积形态及其控制因素
    蒋恕, 王浩, 郭涛, 张如才, 杜晓峰, 张钰莹, 刘恩豪, 王华
    2022, 43(4):  823-832.  doi:10.11743/ogg20220407
    摘要 ( 220 )   HTML ( 18)   PDF (4917KB) ( 141 )  
    数据和表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随着油气勘探开发的深入,重力流沉积形成的岩性圈闭逐渐成为人们关注的焦点。渤海湾盆地辽东湾坳陷辽西凸起东部斜坡带(辽中凹陷西斜坡)勘探程度低,近期在该盆中隆起缓坡带发现的具高密度浊流性质的重力流扇体表现出良好的岩性地层油气藏勘探前景。建立辽西凸起东斜坡古近系东营组三段高精度层序地层格架,并基于地震、测井及岩心资料对体系域内重力流沉积的形态及其控制因素开展了综合研究。辽西凸起东部缓坡带主要发育4种形态的斜坡扇:舌形扇、花瓣扇、朵叶扇及河道扇。斜坡陡缓程度和重力流物质来源(远源辫状河三角洲前缘)的富砂程度共同控制扇体形态。坡折类型影响湖底扇长宽比:坡折类型越复杂,坡度越陡,湖底扇的长宽比越大,表现为长舌形;坡折类型越简单,坡度越缓,湖底扇的长宽比越小,表现为朵形。物源富砂性决定湖底扇河道化程度及稳定性:砂质含量越高,河道的成型性越差;泥质含量越高,河道越稳定。因此,陡-富砂地质条件易形成舌形扇,缓-富砂地质条件易形成朵叶扇,缓-富泥地质条件易形成河道扇,花瓣扇为过渡型。

    四川盆地开江-梁平海槽周缘晚二叠世长兴期台缘礁滩沉积结构及其差异性
    陈旭, 胡明毅, 徐昌海, 王大玮
    2022, 43(4):  833-844.  doi:10.11743/ogg20220408
    摘要 ( 261 )   HTML ( 16)   PDF (10048KB) ( 150 )  
    数据和表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四川盆地开江-梁平海槽周缘长兴组生物礁滩型气藏是川东地区天然气勘探开发的主要对象,目前对海槽周缘台缘生物礁滩沉积结构及其差异性研究较少。综合岩心、薄片、测井和地震等资料,在海槽周缘地震地层格架对比基础上,分析海槽周缘台地前缘坡度角变化、生物礁滩岩性组成、成礁旋回、外部轮廓、垂向叠加样式、横向迁移、空间展布特征及其差异性。结果表明:①开江-梁平海槽形成于晚二叠世断陷期,受近北西走向的基底正断层活动控制,在海槽周缘发育近U形展布的台缘带,台缘古构造格局具有“西北陡峭水深、东南宽缓水浅”的特征。②海槽周缘台缘沉积结构包含4种类型,分别为断控陡坡-加积镶边结构、沉积陡坡-加积镶边结构、缓坡坡折-退积条带状结构以及极缓坡-迁移离散状结构。不同类型台缘结构间互式分布在海槽周缘,西侧和北侧台缘沉积结构以断控或沉积陡坡-垂向叠置型为主,东侧和南侧变为缓坡-退积迁移型。③成因机制上,构造古地貌和海平面变化联合控制了研究区的台缘沉积结构及其差异性。构造古地貌控制台缘带的构成样式及生物礁的发育空间,而海平面的旋回变化控制台缘生物礁滩沉积结构和迁移叠置。

    塔里木盆地塔北隆起区中生界沉积演化特征
    吴高奎, 张忠民, 林畅松, 田纳新, 左小军, 李浩, 孔凡军, 李军
    2022, 43(4):  845-858.  doi:10.11743/ogg20220409
    摘要 ( 234 )   HTML ( 28)   PDF (11767KB) ( 130 )  
    数据和表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针对塔里木盆地塔北隆起区中生界层序地层划分和沉积充填演化认识不够明确的问题,综合地震、测井、岩心和露头资料,重新厘定了层序地层格架,识别了主要的沉积体系类型,揭示了沉积充填演化特征及其与塔北隆起中生代隆升-衰亡过程的响应关系,共识别出4个区域性角度不整合、1个区域性平行不整合和7个局部不整合,并据此将中生界划分为4个二级层序(Ⅰ—Ⅳ)和11个三级层序。晚三叠世(Ⅰ-SQ3),东西走向的塔北隆起提供了大量物源,北坡陡而南坡缓,分别发育冲积扇/扇三角洲和辫状河三角洲沉积;早侏罗世(Ⅱ-SQ1),塔北隆起范围增大,物源供给增多,地势宽缓的南坡发育更大规模的辫状河三角洲沉积;白垩系卡普沙良群沉积末期(Ⅲ-SQ4),塔北隆起主体消亡,主要发育三角洲沉积(物源来自东南部大陆蚀源区);白垩系巴什基奇克组沉积末期(Ⅳ-SQ3),研究区演变为南倾斜坡,主要发育浅水辫状河三角洲沉积(物源来自东部大陆蚀源区及北部造山带)。研究结论有助于深化对塔北隆起区中生代陆相湖盆沉积充填演化的认识,也可为油气勘探提供借鉴。

    四级层序格架内浊流沉积特征及演化模式
    冯烁, 李胜利, 于兴河, 何发岐, 李顺利, 齐荣
    2022, 43(4):  859-876.  doi:10.11743/ogg20220410
    摘要 ( 224 )   HTML ( 10)   PDF (15189KB) ( 101 )  
    数据和表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沉积期鄂尔多斯盆地西南缘镇泾地区延长组7段(长7段)既是优质烃源岩发育层段,也是浊流沉积发育的重要储集层段。镇泾地区长7段沉积期为湖盆鼎盛时期,发育深湖-半深湖向三角洲过渡的沉积体系。随镇泾地区油气勘探开发的不断深入,尤其是细粒沉积与页岩油气日益受到重视,长7段浊流沉积特征也备受关注。基于露头、岩心与测井资料,结合层序地层与沉积学研究方法,开展了四级层序格架内的浊流沉积演化与沉积模式研究。结果表明:长7段自下而上可分为MSC1,MSC2和MSC3共3个四级层序;长7段总体以细粒沉积为主,表现出前三角洲与湖相背景下的浊流沉积特征,其中前三角洲亚相主要发育在MSC3层序和MSC2层序;MSC1层序主要发育湖相沉积,三角洲不发育;浊流在3个四级旋回中的发育特征不同。结合研究区沉积演化特点,利用湖平面相对位置代表基准面变化(Va)、去压实后的平均地层厚度表征沉积物供给速率(Vs),对可容纳空间增加速率(ΔVa)及沉积物供给速率(ΔVs)的比值变化进行研究,建立了3种浊流沉积演化模式:湖侵泥质型、高位早期砂-泥混合型和高位晚期砂质型,其中高位晚期砂质型浊流砂体应是今后油气勘探的重点目标。

    陆相湖盆致密油储集砂体成因及发育模式
    田景春, 梁庆韶, 王峰, 余威
    2022, 43(4):  877-888.  doi:10.11743/ogg20220411
    摘要 ( 183 )   HTML ( 13)   PDF (11726KB) ( 126 )  
    数据和表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鄂尔多斯盆地上三叠统延长组6油层组(长6油层组)是盆地内致密油富集层段之一,致密油储集砂体特征及成因研究对于盆地内致密油的进一步勘探、开发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以前人研究成果为基础,通过对华池—庆阳地区长6油层组岩心进行详细观察、分析,明确致密油储集砂体的类型及特征,深入分析长6油层组各种类型储集砂体之间的叠置关系。结果表明:鄂尔多斯盆地长6油层组致密油储集砂体主要包括4种类型,即三角洲前缘储集砂体、震积岩储集砂体、碎屑流沉积储集砂体和浊流沉积储集砂体;不同储集砂体类型在垂向上构成4种叠置关系类型,即震积岩储集砂体与三角洲前缘储集砂体叠置、震积岩储集砂体与碎屑流储集砂体叠置、碎屑流储集砂体与浊流储集砂体叠置以及震积岩储集砂体、碎屑流储集砂体与浊流储集砂体叠置。从三角洲前缘到湖盆中心,不同位置由于所处的古地貌背景和环境条件存在差异,导致不同成因类型砂体垂向相互叠置。通过对叠置关系进行分析,构建了基于区域沉积格局的长6油层组致密油储集砂体成因模式。

    四川盆地元坝地区上二叠统海相凝灰沉积储层特征
    向芳, 肖倩, 喻显涛, 黄恒旭, 朱祥
    2022, 43(4):  889-901.  doi:10.11743/ogg20220412
    摘要 ( 201 )   HTML ( 12)   PDF (14922KB) ( 153 )  
    数据和表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通过对钻井岩屑和岩心样品的薄片鉴定、扫描电镜和能谱分析、X射线衍射分析及压汞测试,对四川盆地元坝地区上二叠统海相凝灰沉积的岩石学特征、储集空间特征和成岩作用进行了研究。研究发现,凝灰质呈0.1~10.0 mm厚的纹层,与有机质泥岩、炭质泥岩形成纹层状互层夹于生物灰岩、泥灰岩之中,构成凝灰岩、沉凝灰岩和凝灰质沉积岩3种岩石类型。在海水和热液共同作用下,凝灰沉积受到重结晶作用、胶结作用、交代作用、溶蚀作用和充填作用等一系列成岩作用的改造,形成了多种次生岩石类型。酸性热液的加入对凝灰成分产生溶蚀,水-岩反应后再次产生的碱性环境造成(铁)白云石、石膏和少量钠长石、重晶石的充填和交代,同时有利于伊利石或伊/蒙混层粘土的形成和保存,从而形成以微米级凝灰溶蚀孔和纳米级自生粘土矿物晶间孔为特征的孔隙类型。混积泥质和粘土化产物的定向性,以及凝灰沉积中发育的纹层对顺层缝的发育有重要贡献,从而有效改善了岩石的储集性能。

    广西雪峰山南缘石炭系寺门组储层特征及其控制因素
    刘自亮, 张明何, 刘四兵, 王均杰, 郝景宇, 陈义才, 周月
    2022, 43(4):  902-916.  doi:10.11743/ogg20220413
    摘要 ( 168 )   HTML ( 11)   PDF (11918KB) ( 71 )  
    数据和表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广西雪峰山南缘石炭系寺门组具有较好的油气成藏背景条件,查明寺门组储层的形成发育机制及其控制因素对该区油气勘探具有重要意义。利用野外露头、钻井和岩心资料,结合运用扫描电镜、铸体薄片、包裹体和孔-渗分析等手段,明确了广西雪峰山南缘石炭系寺门组储层的基本特征,探讨了储层发育的控制因素及优质储层形成模式和有利区分布。研究表明,寺门组储层岩石类型主要为细粒石英砂岩和岩屑质石英砂岩;储集空间包括原生粒间孔、次生溶蚀孔和裂缝;储层类型属于孔隙-裂缝型和孔隙型,整体呈低孔、低渗特征。储层质量主要受沉积、成岩及构造作用的共同控制:沿岸砂坝、砂泥质滨岸和混合坪微相控制了寺门组储层砂体的分布;强烈的压实作用是储层致密化的最主要原因,造成的孔隙损失率约85.2 %;溶蚀作用使储层质量得到有效提升(增孔量约2.3 %);构造裂缝极大地促进了储层的输导能力,使局部地区仍具备优质储层发育的物性条件。最后,建立了储层发育模式,预测研究区存在德胜和洛埠2个有利储层分布区。

    深水重力流水道-朵叶体系形成演化及储层分布
    李华, 何幼斌, 谈梦婷, 冯斌, 葛稳稳, 孙玉玺, 于星
    2022, 43(4):  917-928.  doi:10.11743/ogg20220414
    摘要 ( 208 )   HTML ( 17)   PDF (11780KB) ( 187 )  
    数据和表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通过对鄂尔多斯盆地西缘奥陶系拉什仲组深水重力流沉积露头精细解剖,揭示深水重力流水道-朵叶体系演化规律,建立沉积模式,分析储层分布规律。研究表明:鄂尔多斯盆地西缘奥陶系拉什仲组重力流沉积单元包括复合水道、迁移水道、层状充填垂向加积水道、分支水道、近端及远端朵叶。沉积单元演化与重力流类型和能量密切相关。重力流爆发初期,碎屑流和浊流活跃,复合水道发育;当重力流能量降低,浊流占主导,伴随多期侵蚀-沉积作用,先后发育迁移水道和垂向加积水道;随着浊流的持续作用及能量逐渐衰减,分支水道、近端及远端朵叶依次发育。其中,复合水道可进一步分为青年期、壮年期和衰亡期,形成过程与短期重力流的演化过程相关。壮年期的复合水道、迁移水道和垂向加积水道为理想储层,储集性能依次减弱,水道中部储层质量一般高于两侧,近端朵叶储层质量优于分支水道。

    深层砂砾岩中的深部热流体作用及其地质意义
    袁静, 周涛, 乔俊, 杨贵丽, 赵广昊
    2022, 43(4):  929-942.  doi:10.11743/ogg20220415
    摘要 ( 378 )   HTML ( 30)   PDF (8772KB) ( 144 )  
    数据和表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以渤海湾盆地东营凹陷北部陡坡带东段民丰—盐家地区古近系沙河街组四段(沙四段)深层砂砾岩为例,通过岩心和扫描电镜观察、薄片鉴定、流体包裹体、粘土矿物X射线衍射、镜质体反射率、岩心物性和烃源岩热解参数分析等方法,结合构造演化和岩浆活动背景、地层埋藏史和油气成藏史等研究成果,明确深层砂砾岩中的深部热流体作用标记和时间,并初步探讨其地质意义。结果表明:研究区沙四段砂砾岩中存在爆裂角砾、立方体黄铁矿等和伊/蒙混层-铁白云石-磷灰石、伊/蒙混层-磷灰石-黄铁矿、绿泥石-磷灰石-黄铁矿、磷灰石-黄铁矿等反映深部热流体作用的岩石学特征和矿物(组合);粘土矿物的垂向演化过程中出现伊/蒙混层比值异常增大、高岭石含量短暂激增的现象;在埋深3 400~4 800 m处游离烃含量(S1)和裂解烃含量(S2)异常高,埋深5 500 m处S1S2较低,而热解峰温(Tmax)异常高,在埋深4 269~4 800 m处的石英裂缝内有异常高温包裹体;天然气稳定碳同位素中δ13 CCO2值大于 -8 ‰,具有无机成因特征,且具有与深部富CO2热流体作用相关的NaHCO3型地层水。以上现象均反映出民丰—盐家地区沙四段砂砾岩在馆陶组-明化镇组沉积时期经历了富CO2幔源成因的深部流体活动。深部热流体进入砂砾岩储层后对物性起到双重改造作用:引发破裂和促进溶蚀从而改善储层物性;沉淀自生矿物堵塞孔隙,阻碍流体运移,损害储层物性。此外,深部热流体参与沙四下亚段烃源岩热演化及油气生成过程,对烃源岩排烃和原油裂解具有潜在影响。

    碳酸盐岩-膏盐岩高频沉积旋回组合生-储特征
    胡安平, 沈安江, 张杰, 吴东旭, 付小东, 蒙绍兴
    2022, 43(4):  943-956.  doi:10.11743/ogg20220416
    摘要 ( 207 )   HTML ( 12)   PDF (8634KB) ( 185 )  
    数据和表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针对碳酸盐岩-膏盐岩沉积组合内是否发育烃源岩,能否提供充足烃源,源、储是否匹配等制约鄂尔多斯盆地奥陶系马家沟组中-下组合勘探领域评价的问题,通过陕473和桃112两口马家沟组全取心井的岩心观察和高频沉积旋回分析,取得了3项认识。①碳酸盐岩-膏盐岩沉积组合包括由未云化灰岩段、白云岩段、白云岩-膏盐岩薄互层段和膏盐岩段构成的2类8种气候逐渐变干旱的沉积旋回;白云岩段和白云岩-膏盐岩薄互层段共发育10类111个高频沉积旋回,具有旋回频繁、单层厚度薄的特点。②基于高频沉积旋回分析,识别出马家沟组中-下组合发育两类烃源岩:一类为优质烃源岩,即毫米级高TOC(有机碳含量)(>2.50 %)黑色泥质白云岩;另一类为中等烃源岩,即低TOC(1.21 %)灰黑色白云岩。优质烃源岩发育具有相控性和层控性特征,分布于膏盐湖周缘的白云岩-膏盐岩薄互层段中,计算天然气资源量为8 504.94 × 108 m3。③识别出马家沟组中-下组合两类相控白云岩储层,分别为古隆起及周缘的颗粒滩白云岩储层和膏盐湖周缘的微生物白云岩储层,源-储匹配良好。上述认识为鄂尔多斯盆地马家沟组中-下组合的持续勘探提供重要信息,指明了方向。

    方法技术
    湖相泥页岩地层米氏旋回测井识别及环境响应特征
    彭军, 于乐丹, 许天宇, 韩浩东, 杨一茗, 曾垚, 王瑜斌
    2022, 43(4):  957-969.  doi:10.11743/ogg20220417
    摘要 ( 226 )   HTML ( 15)   PDF (5009KB) ( 155 )  
    数据和表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旋回地层学因具备高时间精度特性而被广泛应用于沉积地层的高精度地质定年和高分辨率地层划分与对比等研究领域。细粒沉积地层的旋回划分研究由于难度大,一直是层序地层学研究的重点和难点。以渤海湾盆地济阳坳陷东营凹陷樊页1井古近系沙河街组四段上亚段纯上次亚段(Es4scs)湖相泥页岩为研究对象,选取测井数据和地球化学分析数据作为旋回分析的替代指标,采用频谱分析、小波变换、功率谱估计和滤波分析相结合的手段,对研究层段记录的米兰科维奇旋回(米氏旋回)进行识别;并结合地球化学指标验证测井数据识别旋回的可行性;在米氏旋回识别的基础上建立了“浮动”天文年代标尺,计算了沉积速率;同时,首次在研究区探索性地运用沉积有机质丰度和表征古氧化-还原性的指标探讨了轨道周期的响应特征。研究结果表明:① 湖相泥页岩沉积旋回明显受米氏旋回控制,包括405.00 kyr偏心率长周期(E1),124.22 kyr偏心率短周期(E2),39.76 kyr斜率周期(O2)以及22.00 kyr岁差周期(P1);② 研究层段共识别出6个E1,22个E2,65个O2和110个P1,依据“浮动”天文年代标尺计算出沉积时间为2.73 Myr,平均沉积速率为0.069 m/kyr;③ 湖相细粒沉积地层有机质丰度及古氧化-还原性变化受天文周期控制;④ 当偏心率振幅幅度较大且处于最大值时期,地球整体处于间冰期,气候暖湿,易于形成富有机质沉积地层,是页岩油勘探的最有利层段。研究提出的思路和方法为同类型细粒沉积地层的旋回划分与对比、“浮动”天文年代标尺的建立、沉积速率的计算以及有机质富集规律的研究提供了参考,研究成果直接应用于东营凹陷沙河街组细粒沉积地层的非常规油气勘探开发。

    陆相断陷湖盆滩坝沉积特征与地震沉积学响应
    张自力, 李琦, 朱筱敏, 施瑞生, 谢爽慧, 张锐锋, 曹兰柱
    2022, 43(4):  970-989.  doi:10.11743/ogg20220418
    摘要 ( 277 )   HTML ( 50)   PDF (15949KB) ( 188 )  
    数据和表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随着油气勘探程度的提高,滩坝作为陆相湖盆重要的储集体类型在隐蔽油气勘探中逐渐得到重视。以渤海湾盆地霸县凹陷沙河街组一段为研究目标,立足于岩心、钻井岩-电响应特征确定滩坝的类型及组合,利用三维地震资料综合解释并基于地震沉积学原理,明确不同成因类型滩坝的空间分布。结果表明,研究区滩坝岩性以(钙质)细砂岩、粉砂岩、生物灰岩、白云岩及泥质灰岩为主。依据岩性组合将滩坝划分为碎屑岩滩坝、碳酸盐岩滩坝、混积滩坝及风暴滩坝4种类型,并建立相应的滩坝沉积模式。其中,碎屑岩滩坝是三角洲前缘砂体改造、再堆积的结果,碳酸盐岩滩坝为低物源供给背景下湖盆内碳酸盐原生沉淀的产物,混积滩坝是陆源碎屑与内源碳酸盐岩碎屑混积的产物,风暴滩坝的形成则与湖浪对早期滩坝的破坏作用有关。滩坝时空分布具有继承性特征,垂向上从湖侵体系域至高位体系域沉积时期碎屑岩滩坝—混积滩坝—碳酸盐岩滩坝—混积滩坝—碎屑岩滩坝依次叠置,平面上古湖盆内断层翘倾盘及古底形凸起区是滩坝的重要发育部位,马西走滑断层末端形成的局部挤压隆起是大规模碳酸盐岩滩坝及混积滩坝集中发育区。滩坝的类型及发育特征记录了断陷湖盆构造-层序演化信息,是沉积盆地形成早期古地理格局及演化过程的物质表现。通过对滩坝的精细解剖,有助于恢复盆地的早期演化过程,为下一步储层预测和油气勘探开发提供参考。

    东海陆架盆地西湖凹陷渐新统花港组年代标尺及层序界面定量识别
    刘贤, 葛家旺, 赵晓明, 阴国峰, 周雪松, 王建伟, 代茂林, 孙莉, 范廷恩
    2022, 43(4):  990-1004.  doi:10.11743/ogg20220419
    摘要 ( 230 )   HTML ( 19)   PDF (9985KB) ( 85 )  
    数据和表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西湖凹陷是东海陆架盆地中重要的含油气凹陷,近期勘探证实渐新统花港组是当前主力产气层段;截至目前,西湖凹陷花港组层序地层划分方案还存在较大争议,严重制约了砂体等时对比及油气精细勘探进程。依据层序地层学结合天文旋回理论,利用小波变换和INPEFA技术对自然伽马曲线进行数学分析得到小波信号曲线、频谱及INPEFA曲线,建立了西湖凹陷花港组年代标尺及高精度层序界面格架。通过小波变换将GR曲线重构成不同阶次的小波信号曲线和频谱,以异常振动和能量团变化趋势凸显层序界面和旋回信息;同时,利用最大熵谱分析技术对GR曲线进行积分处理获得INPEFA曲线,以拐点和正负趋势定量拾取层序界面和旋回特征,将花港组划分为5套三级层序(自下而上分别命名为SQ1—SQ5)。利用频谱分析明确三级层序内部地层叠置旋回,结合小波信号曲线变化特征,可将花港组划分为12套四级层序(自下而上分别命名为H12—H1)。花港组GR曲线的多窗口频谱分析结果表明,5套三级层序发育持续时间介于1 ~ 3 Myr。通过多尺度多方法融合测井技术对缺少岩心和古生物化石区构建多级次等时层序地层格架具有一定推广意义,为渐新统花港组后期勘探开发提供一定的技术支持。

    页岩气“双甜点”参数测井评价方法
    刘双莲
    2022, 43(4):  1005-1012.  doi:10.11743/ogg20220420
    摘要 ( 347 )   HTML ( 19)   PDF (3523KB) ( 201 )  
    数据和表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页岩气储层的地质与工程“双甜点”评价常困于3点:① 含气饱和度计算精度低,定量评价方法还不成熟;② 可压裂性评价方法虽多,但操作困难,局限性大;③地质与工程评价弱关联,一体化融合不充分。针对上述难点,开展了3方面探索:① 根据含气原理,基于测井曲线与含气敏感关系的次序重构,建立了表征地质“甜点”的含气丰度曲线;② 根据脆性指数、岩石力学参数及地应力差异系数与压裂的相关性,提出表征工程“甜点”的综合可压指数;③ 根据生产数据,基于测试层产能分级,建立了表征地质-工程一体化的评价图版。本研究提高了页岩气层的定性判别和可压性评价精度,地质-工程一体化评价图版能准确区分高、中、低产气层及干层,并被生产测试及产出剖面所验证。实践表明,该技术在四川盆地及其周缘深、浅层具有良好通用性和可靠性,推广应用前景广阔。

    综合报道
    化学地层学成为层序地层学研究的有效工具
    2022, 43(4):  1006. 
    摘要 ( 122 )   PDF (1263KB) ( 84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